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膜转移瘤临床特征及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青蕊 韩颖 +3 位作者 梅风君 段宏伟 李凤銮 赵静霞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脑膜转移瘤的早期临床特点和脑脊液细胞学特征。方法对79例脑膜转移瘤患者的原发病、临床特点、脑MRI和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以原发于肺癌及乳腺癌多见,分别为肺癌30例(37.98%)、乳腺癌18例(22.79%)... 目的探讨脑膜转移瘤的早期临床特点和脑脊液细胞学特征。方法对79例脑膜转移瘤患者的原发病、临床特点、脑MRI和脑脊液细胞学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以原发于肺癌及乳腺癌多见,分别为肺癌30例(37.98%)、乳腺癌18例(22.79%)。早期多出现剧烈头痛(71例,89.87%)和脑膜刺激征(69例,87.34%)。MRI强化检查,52例(69.33%)出现脑膜增厚、结节强化。51例行脑脊液检查,颅内压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细胞学分析显示,出现异型细胞和肿瘤细胞30例(58.82%)。结论脑膜转移瘤患者早期多出现剧烈头痛和脑膜刺激征,MRI增强检查可明显提高其早期诊断率。脑脊液细胞学可为诊断提供确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转移瘤 早期临床特征 强化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细胞学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患儿早期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高慧霞 惠奕 +1 位作者 刘霜 曲东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1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 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临床特点和磁共振诊断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水仙 郑维红 +4 位作者 庄晓荣 林威 林晓芳 林建忠 孙安琪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早期临床特点和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CNM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有头痛(14例)、呕吐(11例)、发热(8例)、癫疒间发作(3例)、脑神经损害(1例)及颅... 目的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早期临床特点和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CNM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NM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有头痛(14例)、呕吐(11例)、发热(8例)、癫疒间发作(3例)、脑神经损害(1例)及颅内压均升高,脑脊液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MRI发现以双侧基底节区为主,单侧丘脑、脑干、小脑半球白质等部位的多发斑点/片状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皮质单发或多发圆形信号,增强后呈均质强化;脑膜呈线状/条状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Ommaya囊植入治疗组疗程缩短,治愈率增加。结论 CNM早期以脑膜炎症状为主,MRI在CNM的定位、显示病灶细节的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早期临床特点 磁共振
下载PDF
46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志红 张英旭 +2 位作者 刘青 施筱敏 陈晖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6—2015年住院诊治的4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结果 46例KD患儿均有发热,呈稽留高热或弛张热,热程5~12 d...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冠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6—2015年住院诊治的4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和总结。结果 46例KD患儿均有发热,呈稽留高热或弛张热,热程5~12 d;眼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口唇潮红皲裂及激惹、烦躁不安症状发生率均较高,超过80%;并发症以呼吸道感染最多,消化道及一过性脓尿较多。心脏彩超检查异常28例,其中心脏扩大2例,二三尖瓣轻度返流12例,心包积液6例,冠脉扩张有22例,部分患者多种心脏损害并存;根据冠脉有无损害分为两组,急性期WBC、PLT明显升高与冠脉损害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早期典型症状表现不充分时,小儿的精神状态以烦躁易激惹提示KD的可能;急性期WBC、PLT明显升高提示出现冠脉扩张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对于KD,在关注冠脉损害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心肌、心内膜及心包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早期临床特征 心脏损害 丙种球蛋白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