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心颗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陈文韬 黄从新 +1 位作者 郭凯 王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大鼠左室壁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从组织水平探讨稳心颗粒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大鼠心室肌组织心内膜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TAP)。在基础周长500ms刺激下,分别观察1,5,10,15,20g/L...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大鼠左室壁跨膜动作电位的影响,从组织水平探讨稳心颗粒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大鼠心室肌组织心内膜心肌细胞的跨膜动作电位(TAP)。在基础周长500ms刺激下,分别观察1,5,10,15,20g/L稳心颗粒对标准台式液灌流心肌和含哇巴因台式液灌流心肌TAP的影响。结果①不同浓度的稳心颗粒浓度依赖性的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90%复极化时间(APD90);对动作电位幅值(APA)无影响。②含哇巴因台式液灌流之后,各浓度稳心颗粒使APD、APD90延长,对APA无影响,15g/L的延长作用最显著。对于哇巴因诱发的早期后除极和心律失常,各浓度的稳心颗粒均有抑制作用。结论稳心颗粒对心室肌APD的延长和对触发活动的抑制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跨膜动作电位 稳心颗粒 心律失常 早期后除极
下载PDF
心室钾通道电流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调控 被引量:4
2
作者 高飞 张季谦 +1 位作者 蒋迎芳 程睿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72,共9页
本文采用犬心室外膜细胞模型,仿真模拟了不同剂量药物阻滞钾通道电流(iKr和iKs)对室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影响及调控作用。结果发现,适当阻滞钾电流可减轻室性心律失常,甚至使心律恢复正常。然而,若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过度阻滞钾电流,则会引... 本文采用犬心室外膜细胞模型,仿真模拟了不同剂量药物阻滞钾通道电流(iKr和iKs)对室性心律失常产生的影响及调控作用。结果发现,适当阻滞钾电流可减轻室性心律失常,甚至使心律恢复正常。然而,若药物剂量使用过大,过度阻滞钾电流,则会引起早期后除极(earlyafterdepolarization,EAD)的产生,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症状的加重。此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外钠离子浓度([Na+]o)和晚钠电流(iNaL)等方法来减轻或消除这种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钾通道电流 早期后除极 仿真模拟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ward-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 in mouse ventricular myocytes and its relation to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盈颖 郝雪梅 +1 位作者 范劲松 刘泰(木逢)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1996年第2期133-143,共11页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ward-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 (IK1) were studied in the single myocytes isolated from adult mouse ventricles by the whole-cell patch-damp technique for the first time. Most of the propertie... The properties of the inward-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 (IK1) were studied in the single myocytes isolated from adult mouse ventricles by the whole-cell patch-damp technique for the first time. Most of the properties of IK1 including channel conductances, activation, inactivation, rectification and external K+ sensitivity in mouse ventricular myocyte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other species, but the current-voltage (1-V) curve of mouse ventricular myocyte showed no negative slope, i.e the slope in the range of membrane potential 50 mV positive to the reversal potential (VRev) was virtually flat and remained at a low current level ((59±39) pA). Under the superfusion of Tyrode's solution with 3mmol/L K+ and 3mmol/L Cs+, IK1 in the above region nearly decreased to zero, and then the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EAD) occurr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IK1 in mouse ventricular myocyte may relate to the high susceptibility to EA0 in mouse myocardium. The inhibition of IK1 seems to b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occurrence of EAD in this experi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ward-rectifying POTASSIUM current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ventricular MYOCYTE cesium potassium.
原文传递
心肌单细胞兴奋模式转迁的非线性动力学机理
4
作者 刘红菊 刘志强 +3 位作者 古华光 杨明浩 李莉 任维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9-454,共6页
利用Morris-Lecar模型研究实验观察到的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模式转迁规律的动力学机理,确定性模型仿真,揭示了心肌单细胞随参数由“极化”静息经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节律变化规律。随机因素扰动下的模型仿真发现在分岔序列... 利用Morris-Lecar模型研究实验观察到的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模式转迁规律的动力学机理,确定性模型仿真,揭示了心肌单细胞随参数由“极化”静息经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节律变化规律。随机因素扰动下的模型仿真发现在分岔序列中的分岔点附近会出现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早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模式,其中,延迟后去极化节律产生于从“极化”静息到规则节律的分岔点附近,而早后去极化节律产生于从规则节律到“去极化”静息的分岔点附近。这表明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和含早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是系统在自动兴奋和静息之间的分岔点附近由于参数的随机扰动而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ris-Lecar模型 分岔 延迟后去极化电位 旱后去极化电位 随机因素
下载PDF
心肌单细胞兴奋模式转迁规律和转迁过程中延迟后去极化、早后去极化的生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红菊 刘志强 +3 位作者 古华光 杨明浩 李莉 任维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1-448,共8页
实验观察了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节律的不同模式以及兴奋模式的转迁规律。结果表明,单细胞在正常灌流条件下可处于不同的兴奋状态,产生不同的兴奋节律,包括延迟后去极化、早后去极化现象。不同的兴奋模式在膜电流改变条件下可规律... 实验观察了培养心肌单细胞自发性兴奋节律的不同模式以及兴奋模式的转迁规律。结果表明,单细胞在正常灌流条件下可处于不同的兴奋状态,产生不同的兴奋节律,包括延迟后去极化、早后去极化现象。不同的兴奋模式在膜电流改变条件下可规律地相互转迁。随外向电流的逐渐减弱、内向电流的逐渐加强,同一细胞顺序历经“极化”静息状态、含延迟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连续兴奋节律、含早后去极化电位的节律和“去极化”静息状态的兴奋节律动态转迁过程,形成心肌单细胞自发兴奋的“节律谱系”。其中延迟后去极化节律介于“极化”静息状态和连续放电节律之间,是连续放电节律向“极化”静息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早后去极化节律则介于连续放电节律和“去极化”静息状态之间,是连续放电向“去极化”静息过渡的一种表现形式。“节律谱系”的概念在延迟后去极化、早后去极化现象和正常节律之间建立了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 延迟后去极化电位 早后去极化电位 “节律谱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对豚鼠乳头肌电生理的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徐延敏 黄体钢 +1 位作者 陈元禄 李广平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305-30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Ang )是否具有直接的心脏毒性作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 ,评价 Ang 对豚鼠乳头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结果 :Ang 可以致多种机制的心律失...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 (Ang )是否具有直接的心脏毒性作用及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 :采用标准微电极技术记录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 ,评价 Ang 对豚鼠乳头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作用及其致心律失常作用。结果 :Ang 可以致多种机制的心律失常 ,Ang (10 - 5mol/ L )灌注 1min,动作电位 Vmax,APA,APD90 ,RMP与对照状态比较分别为 10 .8± 4.2∶ 16 .3± 7.2 V/ s,76 .8± 2 4.9∶ 10 6 .7± 17.7m V,2 35 .4± 5 8.3∶ 30 3.0± 73.8ms,6 1.5±18.2∶ 92 .0± 14.8m V,P均 <0 .0 5 ,灌注 3分钟 APD30 及 APD50 、ERP显著缩短 ,与对照状态比较分别为 98.1± 42 .2∶ 12 4.9± 44 .0 ms,145 .5± 2 5 .4∶ 16 8.7± 43.2 ms,174.0± 2 2 .0∶ 2 5 2 .0± 2 4.0 ms,P<0 .0 5。结论 :Ang 可以降低动作电位幅度 ,静息膜电位及 Vmax,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 ,具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一再灌注 钙超载 动作电位 早期后除极 血管紧张素Ⅱ 心律失常 病理学
下载PDF
四氢巴马汀抗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来春林 曾秋棠 +4 位作者 刘福元 毛奕 刘国华 祈爱萍 曹林生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567-570,共4页
目的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抗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跨室壁单向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研究L-THP对犬在体三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90)、有效不应期(ERP)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通过心肌局部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 目的探讨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抗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跨室壁单向动作电位记录技术研究L-THP对犬在体三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90)、有效不应期(ERP)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通过心肌局部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so)模拟突发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观察L-THP对程序电刺激(PES)所致的VA发生率和诱发VA所需的最低Iso浓度的影响。结果L-THP延长三层心肌的APD90和ERP但减少TDR[(18.78±3.19)msvs(10.78±2.11)ms,P<0.01];降低PES对VA的诱发率(21.61%vs6.17%,χ2=14.864 5,P<0.005);增加诱发VA所需要的最低Iso浓度(4.64×10-6mg/mlvs3.59×10-3mg/ml,P<0.001);抑制局部Iso诱发的早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所引起的VA。结论L-THP有显著的抗VA作用,是一种有望成为抗VA的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巴马汀 异丙肾上腺素 心律失常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早期后除极
下载PDF
氯沙坦对犬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云 霍志成 +4 位作者 彭健 贾满盈 黄铮 王智明 陈玉兰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0-581,共2页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犬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家犬,分为2组:(1)对照组(n=8),阻断左前降支主干30min后恢复前降支血流30min。应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同步记录犬在体心肌再灌注时单相动作电位及体表心电图...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犬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16只健康家犬,分为2组:(1)对照组(n=8),阻断左前降支主干30min后恢复前降支血流30min。应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同步记录犬在体心肌再灌注时单相动作电位及体表心电图;(2)氯沙坦组(n=8):氯沙坦5mg/(kg·d)经胃管灌入,持续2周后开胸,缺血再灌注方法及观察指标同对照组。结果再灌注30min内,对照组8只犬中有5只出现了早期后除极(EAD)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2.5%;氯沙坦组3只犬出现EAD和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37.5%,P<0.05),氯沙坦组EAD和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结论氯沙坦可抑制再灌注时EAD的发生,可能因此而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心律失常 氯沙坦 早期后除极
下载PDF
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及部分机制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冠 白融 +4 位作者 王金丽 阮磊 吴晓芬 全小庆 张存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7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克拉霉素1倍血药浓度)和大剂量组(克拉霉素10倍血药浓度)组,每组各10只制作兔左室楔形心肌块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各组内...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30只健康新西兰长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组(克拉霉素1倍血药浓度)和大剂量组(克拉霉素10倍血药浓度)组,每组各10只制作兔左室楔形心肌块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各组内、外膜下心肌动作电位和容积心电图,观察在基础周长为2 000 ms电刺激情况下,灌流过程中QT间期、跨室壁离散度(TDR)和T波顶点到终点距离(T_(p-e))及致心律失常危险度。结果相比对照组,常规剂量组的QT间期、TDR、T_(p-e)和致心律失常危险度未见差异(P>0.05);相比其他两组,大剂量组QT间期、TDR和T_(p-e)明显延长(P<0.05),致心律失常危险度明显增大(5±3.27vs 0,0vs 0,P<0.05)。结论慢心率下,正常血药浓度克拉霉素致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性较低,过高血药浓度克拉霉素易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克拉霉素 室性心律失常 早后除极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过氧化氢对兔离体左室复极相关电生理指标及心律失常的影响
10
作者 李云云 刘萌 +3 位作者 张雪梅 薛小临 杨琳 严干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3期256-261,共6页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H_(2)O_(2))对兔离体左室复极相关电生理指标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制备经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标本。实验分为对照组(灌注正常台式液)和实验组(灌注正常台式液+1.0 mmol/L H_(2)O_(2))。两组依次给予基础周...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H_(2)O_(2))对兔离体左室复极相关电生理指标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制备经冠状动脉灌注兔左室楔形组织块标本。实验分为对照组(灌注正常台式液)和实验组(灌注正常台式液+1.0 mmol/L H_(2)O_(2))。两组依次给予基础周长(BCL)为2 000、1 000、500 ms的刺激,持续时间依次为7、1、0.5 min,观察QT间期、T波峰值至终点的时程(Tp-e间期)、Tp-e/QT、ΔQT、ΔTp-e、ΔTp-e/QT、ΔQT%、ΔTp-e%、ΔTp-e/QT%的变化,及是否发生早后除极、晚后除极及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QT间期、Tp-e间期均随刺激周长的增加而延长,且实验组呈现慢频率依赖性(P<0.01)。在2 000 ms BCL刺激下,对照组Tp-e/QT随时间无明显变化,但实验组Tp-e/QT随H_(2)O_(2)作用时间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值始终大于对照组(3 min P<0.05,4~9 min P<0.01),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室性心律失常(P<0.001)。结论 H_(2)O_(2)对复极相关电生理指标的影响表现为慢频率依赖性;慢频率条件下,跨壁复极异质性的电生理指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时间依赖性变化,同时也增加复极相关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氧化应激 早期后除极 延迟后除极 Tp-e/QT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离体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俊辉 李源 +1 位作者 刘泰槰 黄卫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2期4064-4066,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家兔肺静脉肌袖(PVC)电生理特性,观察PVC与左心房心肌细胞(LAC)之间的电传导现象,探讨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 50只健康成年家兔,获取肺静脉及相连左房心肌组织,应用常规微... 目的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家兔肺静脉肌袖(PVC)电生理特性,观察PVC与左心房心肌细胞(LAC)之间的电传导现象,探讨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 50只健康成年家兔,获取肺静脉及相连左房心肌组织,应用常规微电极细胞内技术:记录PVC与LAC动作电位(AP),并进行各项参数比较(APD20,APD50,APD90);分别于PVC端和LAC端予不同频率脉冲刺激,观察另一端AP的产生情况;改用加有钾离子通道阻滞剂2 mmol/L氯化铯(CsCl)的台式液,观察二者早后除极(EAD)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PVC的APD20,APD50,APD90均较LAC长(APD20(23.09±5.44)ms vs(19.50±1.66)ms,APD50(52.40±7.93)ms vs(28.90±4.36)ms,APD90(123.35±8.26)ms vs(69.65±9.44)ms),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在一定的刺激频率范围内,肺静脉的刺激均能传导至左心房,而后者较少能逆传至肺静脉(100%vs 10%,P<0.05);加用药物灌流后,PVC更易发生EAD(90%vs 15%,P<0.05)。结论 PVC和LAC之间的电兴奋传导是不均一的,这可能是形成折返的基础。CsCl作为一种K+通道阻滞剂能延长复极过程,为后除极的发生创造条件,PVC的长AP时程特性,具备发生EAD的倾向性,并且兴奋易于传入左心房,这可能是促进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玻璃微电极 肺静脉肌袖 左心房 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 早后除极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神经过度增生对心肌动作电位影响的膜片钳研究
12
作者 刘念 牛惠燕 +2 位作者 李泱 张存泰 陆再英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3期202-205,共4页
为探讨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后神经过度增生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AP)的影响 ,1 8只兔随机分为三组 ,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结扎左回旋支并通过皮下置管于左侧星状神经节 ,给予NGF 4 0 0U ,共 30d。陈旧性心梗 (H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 为探讨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后神经过度增生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AP)的影响 ,1 8只兔随机分为三组 ,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结扎左回旋支并通过皮下置管于左侧星状神经节 ,给予NGF 4 0 0U ,共 30d。陈旧性心梗 (H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和皮下置管 ,假手术 (Sham)组皮下置管和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 ,3个月后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外膜下心肌细胞AP。结果 :HMI组心肌细胞的膜电容较Sham组增加 1 9% ,而NGF组的膜电容较HMI组增加 2 2 % (P <0 .0 5 )。NGF组非梗死区 (NIZ)的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 (APD)较HMI组和Sham组明显延长 ,P <0 .0 5 ;而NGF组梗死周边区 (IBZ)的心肌细胞的APD与HMI组相近 ,均较Sham组明显缩短 ,P <0 .0 5。NGF组中NIZ与IBZ间心肌细胞APD的复极离散 (DR) ,较HMI组和Sham组明显增加 ,P <0 .0 5。NGF组的NIZ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率为 6 3.2 % (1 2 / 1 9) ,HMI组为 1 6 .7% (3/ 1 8) ,Sham组为 0 % (0 / 2 0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肌梗死 神经增生 复极离散 早期后除极 膜片钳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