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 被引量:77
1
作者 王一刚 文应初 +2 位作者 洪海涛 夏茂龙 宋蜀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2-36,共5页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 四川盆地广元一旺苍海槽、城口一鄂西海槽和开江-梁平海槽具有相同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相序组合,它们在长兴晚期-飞仙关早期都是深水沉积区。其中前者上二叠统顶部是由含放射虫、骨针、有孔虫和腕足等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硅质泥岩等组成的大隆组。而在此之前深埋于地腹中的后者一直没有识别出大隆组。最近通过钻井地层测井对比分析和钻井岩屑薄片研究发现开江-梁平海槽区飞仙关组底部高自然伽马、低电阻层段是由含放射虫、腕足、有孔虫等晚二叠纪生物化石的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岩组成的,应划分为上二叠统大隆组。开江-梁平海槽区大隆组厚12.5~33.5m.平均有机碳含量达3.88形.是优质的烃源岩。与海槽相邻的台地边缘相带是大中型气藏的有利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开江-梁平海槽 沉积相 勘探区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锡林浩特-西乌旗早三叠世A型酸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5
2
作者 张晓晖 张宏福 +1 位作者 汤艳杰 刘建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769-2780,共12页
通过 K-Ar 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厘定内蒙古锡林浩特-西乌旗英安岩-流纹岩形成于早三叠世(K-Ar:245Ma);其具有富硅碱,贫钙镁,显著的负 Eu 异常,低 Ba、Sr 丰度和高 Rh/Sr 比值,以及高 Ga、Zr、Nb、Ce、Y 等元素地球化... 通过 K-Ar 年代学、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厘定内蒙古锡林浩特-西乌旗英安岩-流纹岩形成于早三叠世(K-Ar:245Ma);其具有富硅碱,贫钙镁,显著的负 Eu 异常,低 Ba、Sr 丰度和高 Rh/Sr 比值,以及高 Ga、Zr、Nb、Ce、Y 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呈现相对富集的(^(87)Sr/^(86)Sr)_i(0.7068~0.7099)和中等亏损的 Nd(ε_(Nd)(t)=+1.66~+3.34)的同位素特征。这些类似于 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能是内蒙中部近于同期发育的铝质 A 型花岗岩浆的喷出相,形成于幔源岩浆底侵新增生中下地壳的直接部分熔融,并伴随其后的分异作用。这些具有 A_2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酸性火山岩与同期拉斑玄武岩构成了造山后拉张环境下发育的特征性双峰式火山岩组合,这不仅为内蒙中部在早中生代已经结束块体拼合而进入造山后阶段提供了进一步的岩石学证据,而且暗示了地幔物质的加入在中亚造山带后造山时期陆壳的垂向生长过程中起最主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安岩-流纹岩 A型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早三叠世 内蒙古
下载PDF
华南早三叠世的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 被引量:55
3
作者 陈海泓 孙枢 +4 位作者 李继亮 许靖华 Maja.Haag Jom Dobson Friedrich Heller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共9页
从华南几个具代表性地点的下三叠统灰岩中,获得了有意义的古地磁学初步结果.这些结果支持华南存在分离板块的设想.根据新近获得的地质与古地磁学证据,推断华南存在4个岩石图板块.它们是扬子(D=232.4°,I=-11.... 从华南几个具代表性地点的下三叠统灰岩中,获得了有意义的古地磁学初步结果.这些结果支持华南存在分离板块的设想.根据新近获得的地质与古地磁学证据,推断华南存在4个岩石图板块.它们是扬子(D=232.4°,I=-11.8°,K=28.2,α95=5.5°),湘桂(D=198.0°,I=32.2°,α95=12.9°),华夏(D=88.0°,I=13.0°,K=20.1,α95=9.1°)和海南(上二叠统D=338.2°,I=15.9°,K=10.2,α95=14.3°)板块.4个板块的古地磁极位分散,纬度差明显,并存在碰撞后的局部与区域性的旋转作用,尤其是顺时针旋转.华南早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可理解为4个来自古特提斯和冈瓦纳的岩石圈碎块与欧亚大陆聚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古地磁学 大地构造
下载PDF
早三叠世生物与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60
4
作者 童金南 殷鸿福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7-508,共12页
早三叠世的生物和环境是古生代生态系统向中-新生代(现代型)生态系统重大转变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代表了显生宙地球演化史上一种十分特殊的状态,其不仅是全面揭示古、中生代之交突变事件的关键,而且是探索当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起源... 早三叠世的生物和环境是古生代生态系统向中-新生代(现代型)生态系统重大转变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代表了显生宙地球演化史上一种十分特殊的状态,其不仅是全面揭示古、中生代之交突变事件的关键,而且是探索当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出发点。中国南方具有研究古、中生代之交海洋生物和环境突变事件和过程的最佳条件,也是当前国际上相关研究中取得成果最多的地区之一。文中重点总结近年来在中国南方早三叠世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键进展,并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初步提炼该重大突变期的生命和环境过程,提出一些当前亟待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总结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生态系统从大灭绝-残存-复苏-辐射演化的4个重要阶段,并论证早三叠世生物复苏-辐射过程的多期次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与环境 生态系统 灭绝-残存-复苏-辐射 早三叠世 中国南方
下载PDF
东昆仑南缘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的源区特征:来自碎屑组成、重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47
5
作者 闫臻 边千韬 +3 位作者 Oleg A. Korchagin Igor I. Pospelov 李继亮 王宗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68-1078,共11页
分布于东昆仑南缘的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系一套由砾岩、砂岩、页岩和鲕粒灰岩等浅海相和河流相沉积物构成的弧前盆地沉积组合。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古水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侧的岛弧带,... 分布于东昆仑南缘的早三叠世洪水川组系一套由砾岩、砂岩、页岩和鲕粒灰岩等浅海相和河流相沉积物构成的弧前盆地沉积组合。砂岩碎屑组成、重矿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古水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洪水川组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北侧的岛弧带,同时南侧的阿尼玛卿蛇绿混杂带也为其形成提供了部分物源;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岩石、变质岩和硅质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洪水川组 源区背景 东昆仑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6
作者 郑荣才 史建南 +2 位作者 罗爱君 李爽 李瑰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21,133,共6页
埋藏白云岩化是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流体来源、交代过程、溶蚀期次和成因特征等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以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 埋藏白云岩化是白云岩储层成因的主导模式,流体来源、交代过程、溶蚀期次和成因特征等一系列与其密切相关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已成为当今碳酸盐岩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和困扰勘探实践的重要基础地质问题。以岩石学特征研究为基础,通过划分成岩阶段,对比各成岩阶段的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获得以下认识: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上二叠统长兴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关键;飞仙关组和长兴组埋藏白云岩化过程具有相对应的多期次交代和多期次溶蚀特点;白云岩化流体来源于具有高含锶、高盐度热流体性质的飞仙关组海源地层水,飞仙关组和长兴组的埋藏白云岩为同源流体的白云岩化产物。进而得出结论:以不整合面和断裂为流体输导系统的飞仙关组和长兴组滩、礁相地层的埋藏白云岩化过程,在时空展布和演化过程中耦合关系密切,属于以同一流体和同一流体输导体系为主导因素的白云岩化成岩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白云岩 储集层 成岩作用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部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36
7
作者 刘建峰 李锦轶 +3 位作者 迟效国 曲军峰 胡兆初 郭春丽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77-1690,共14页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位于林西县北西的转山子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45.6±0.9Ma,该岩体与内蒙古东南部的龙头山和建设屯岩体共同构成一条大致平行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的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上述早三叠世岩体...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位于林西县北西的转山子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45.6±0.9Ma,该岩体与内蒙古东南部的龙头山和建设屯岩体共同构成一条大致平行于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的早三叠世花岗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上述早三叠世岩体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铝饱和指数(ACNK)均小于1.1,属于偏铝质或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其中,转山子岩体轻重稀土分馏较弱,含有较低的Sr含量(<400×10-6),显示经典岛弧岩石的特征;建设屯岩体具有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以及较高的Sr含量(>400×10-6),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龙头山岩体的轻重稀土分馏特征和Sr的含量总体介于前两者之间。锆石Hf同位素分析表明,上述三个岩体都具有正的εHf(t)值。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它们起源于不同深度的新生下地壳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作用。综合考虑区域地层和岩浆岩资料,本文认为该花岗岩带与区域上同时代的镁铁质火山岩共同形成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与伸展有关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可能与向南俯冲的古亚洲洋板块在早三叠世的断离引起的软流圈上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早三叠世 花岗岩 古亚洲洋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白云岩成因 被引量:26
8
作者 陈辉 田景春 +3 位作者 张翔 杨雨 付冠 王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46,164,共5页
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结合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白云岩的成因。结果认为:①该区主要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两种白云岩成因类型,并建立了研究区鲕滩白云石化模式;②混合水白云石化... 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结合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白云岩的成因。结果认为:①该区主要有混合水白云石化和埋藏白云石化两种白云岩成因类型,并建立了研究区鲕滩白云石化模式;②混合水白云石化从地表一直延续到浅埋藏期,是本区主要的白云石化成因类型;③埋藏白云石化主要是在早期混合水白云石化的基础上,对白云石化程度的调整和加强,多期白云石化作用的叠加形成了现今厚度较大、分布面积较广的鲕滩白云岩;④海平面的变化直接影响鲕滩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及后期的成岩流体性质,是控制鲕滩白云石化最主要的因素;⑤差异压实作用是埋藏期白云石化流体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开江—梁平海槽中泥页岩和滩后蒸发环境沉积物中高Mg2+/Ca2+比值的压实水,正是通过这种差异压实作用进入鲕滩储集体,为埋藏期白云石化提供了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早三叠世 生物礁油气藏 鲕粒滩 白云岩 成因
下载PDF
四川盆地长兴—飞仙关组的有利储集相带 被引量:27
9
作者 魏国齐 谢增业 +3 位作者 刘满仓 杨威 金惠 朱秋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5-38,共4页
为预测和优选有利的勘探区带,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8个层序17个体系域,并建立了相关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的研究,发现该盆地长兴—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 为预测和优选有利的勘探区带,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8个层序17个体系域,并建立了相关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展布的研究,发现该盆地长兴—飞仙关组发育台缘礁滩有利储集相带,并受开江—梁平海槽、鄂西—城口海槽及川西海槽的控制,沿海槽两侧呈条带状分布;通过台缘礁滩分布预测成果,结合多种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划分出3大类8小类有利勘探区带:Ⅰ.台缘礁滩区,包括鄂西-城口海槽西侧、开江—梁平海槽东侧、开江—梁平海槽西侧、川西海槽两侧;Ⅱ.台内礁滩区,包括川西区块、川中区块;Ⅲ.台内白云岩区,包括川南区块、川东区块。其中Ⅰ类是最为有利的勘探区带,是当前勘探的重点;Ⅱ类是Ⅰ类的有益补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Ⅲ类面积大,整体勘探和研究程度低,应加强综合地质研究,力争早日取得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岩相古地理 有利储集相带 台缘礁滩 台内礁滩 台内白云岩
下载PDF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李飞 王夏 +1 位作者 薛武强 颜佳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5-595,共11页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可能为文石。含巨鲕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交互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巨鲕在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发育,但在显生宙和现代海洋环镜中超过5 mm的鲕粒相当少见。巨鲕在二叠纪末灭绝事件后大量出现,随着中三叠世生态的复苏、海洋环境趋于正常而又消失。这些特征说明巨鲕可以作为一种错时相沉积物,它的形成无疑与当时的生态和海水环境有关,代表着一类特殊的沉积学现象。分析了巨鲕产出背景、微观结构和沉积特征,对于了解其成因、探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突变期异常的生态状况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错时相 早三叠世 华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古气候、物源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6
11
作者 黄云飞 张昌民 +3 位作者 朱锐 易雪斐 瞿建华 唐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36-1749,共14页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海相地质记录指示全球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生物和环境事件,但是,该时期陆相古气候、古风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争议较大.为了恢复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至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的...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海相地质记录指示全球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生物和环境事件,但是,该时期陆相古气候、古风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争议较大.为了恢复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乌尔禾组至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的古气候、物源特征等,本研究对玛湖凹陷钻井岩心中的泥岩样品开展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测试,采用多种化学风化指数判定源区风化程度及古气候条件,通过多种地球化学比值及图解来恢复源岩岩性及其构造背景.化学蚀变指数(Chemical Index of Alteration,CIA)、化学风化指数(Chemical Index of Weathering,CIW)、Parker风化指数(Weathering Index of Parker,WIP)和斜长石蚀变指数(Plagioclase Index of Alteration,PIA)等多种化学风化作用指标均指示,玛湖凹陷自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发生显著的风化作用变化,由低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转变为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作用,某些季节可能会较为温暖湿润,且在整个早三叠世保持大致稳定,在早三叠世晚期稍减弱,这与锶同位素反映的全球风化作用变化趋势一致.中三叠世时的化学风化作用与早三叠世相比,并未降低,反而稍有增加,这可能代表了地区性事件.早三叠世化学风化作用显著增强的原因可能在于全球变暖、植被破坏及季节性降雨增加等.此外,上二叠统乌尔禾组至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的物源岩性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源岩形成时的构造背景可能为大洋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早三叠世 百口泉组 化学风化作用 古气候 古生物
原文传递
贵阳花溪早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生物复苏的启示 被引量:25
12
作者 罗茂 时国 龚一鸣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19-532,共14页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 报道了贵阳花溪下三叠统大冶组中14种遗迹属,它们包括Beaconichnus,Cosmorhaphe,Dendrorha- phe,Gyrochorte,Gordia,Micatuba,Mammillichnis,Megagrapton,Planolites,Palaeophycus,Phycodes,Phycosi- phon,Rhizocorallium和Undichna。遗迹化石产出特征为以水平潜穴为主、浅的阶层分布(<4mm)、以觅食迹为主的遗迹组合和小型化的Planolites,这些特征表明经历了P-T事件之后,华南早三叠世浅海生态环境仍处于缺氧异常环境,这种环境直到早三叠世晚期才趋于正常。大冶组遗迹化石发展模式体现出海洋环境群落生态演替特征,造迹生物由早期单一多毛类蠕虫向物种丰富的多毛类发展,再到甲壳纲动物在沉积物中开辟更大的生态空间和定居。这种灭绝后软躯体动物在崩溃生态系中的发展模式与贵州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灭绝界线之上遗迹化石所表现的软躯体动物的演化特征相似。向三度空间开拓发展的复杂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Thalassinoides灭绝前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表明,高纬度区软躯体动物的复苏比低纬度区要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早三叠世 遗迹化石 生物复苏 生态演替
下载PDF
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 被引量:26
13
作者 赵小明 牛志军 +1 位作者 童金南 姚华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经历了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及相关地质灾变事件的多年热点研究后,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灭绝后的事件效应上,即生态系和沉积体系状况。但紧随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以分异度极低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这就突... 经历了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及相关地质灾变事件的多年热点研究后,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灭绝后的事件效应上,即生态系和沉积体系状况。但紧随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以分异度极低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这就突显沉积记录的重要,也使得下三叠统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及相关构造——"错时相"沉积,如扁平砾石砾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等,成为研究灭绝—残存—复苏领域的学科前沿。作为地质历史环境一次大跃变后的直接产物,"错时相"沉积紧接生物大灭绝后出现,并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的重建而退出正常浅海环境,这种耦合关系表明沉积体系、生态系、生物灭绝与复苏、异常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化石保存单调稀少的下三叠统地层,"错时相"沉积的研究,为探索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与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错时相”沉积 灭绝与复苏 生态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形成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何莹 郭旭升 +3 位作者 张克银 赵勋 边树涛 周文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经历了3个成岩演化阶段:准同生—早期成岩阶段、浅埋—中埋成岩阶段、深埋成岩阶段。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石化、溶蚀和破裂等。其中,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改善储集性能的主...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经历了3个成岩演化阶段:准同生—早期成岩阶段、浅埋—中埋成岩阶段、深埋成岩阶段。主要成岩作用有:泥晶化、胶结、压实压溶、重结晶、白云石化、溶蚀和破裂等。其中,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改善储集性能的主要有利因素。溶蚀作用发生在成岩作用的各个阶段,以早期大气淡水渗滤作用形成选择性溶蚀和深埋藏阶段含CO2和H2S流体对全岩的溶蚀作用为主。白云石化作用,以早成岩阶段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为主,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次之。与复杂的成岩作用对应,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孔隙大体也经历了4次重要的演变:沉积时原始孔隙度为35%、准同生—早期成岩阶段后的25%、浅埋—中埋成岩阶段后的5.5%、深埋成岩阶段的10%。由此认为,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相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主要依赖于白云石化作用和深埋成岩阶段的非选择性溶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东北 早三叠世 鲕粒滩 储集层 成岩作用 “甜点”储集层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及三叠系的发现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杨兵 张雄华 +6 位作者 葛梦春 赵省民 韦一 黄兴 栾腾飞 魏信祥 杨志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4-794,共11页
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二叠系林西组第五段灰色、深灰色板岩中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54属90种,以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见有较多晚二叠世的常见分子,根据其与邻区的孢粉生物地层对比,确定林西组第五段时代为晚二叠世晚... 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二叠系林西组第五段灰色、深灰色板岩中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54属90种,以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见有较多晚二叠世的常见分子,根据其与邻区的孢粉生物地层对比,确定林西组第五段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该剖面林西组第六段中发现有孢粉化石9属9种,其孢粉组成成分呈现出早三叠世孢粉组合特征,其时代应为早三叠世.由于林西组第六段岩性特征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紫灰色的粉砂质板岩夹层,且见有少量火山角砾.与下伏典型的林西组在岩性上有较大的差别,而与区域上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相似.综合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特征、古气候特征及与邻区对比,将原划为林西组第六段的地层改划为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三叠系/二叠系界线划在林西组第五段与老龙头组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林西组 老龙头组 地层学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西南部下三叠统及其孢粉组合 被引量:19
16
作者 丁秋红 张立君 许坤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本文对松辽平原西南部开鲁盆地哲中坳陷中的八仙筒凹陷和奈曼凹陷的参数井所揭露的地层及其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该参数井揭露出的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按岩性及其孢粉组合特征划分为下、上两段。下段孢粉以 Calamospora L... 本文对松辽平原西南部开鲁盆地哲中坳陷中的八仙筒凹陷和奈曼凹陷的参数井所揭露的地层及其孢粉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该参数井揭露出的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按岩性及其孢粉组合特征划分为下、上两段。下段孢粉以 Calamospora Lundbladispora Alisporites 组合为代表;上段孢粉以 Verrucosisporites Lund bladispora Chordasporites 组合为代表。时代为早三叠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三叠统 孢粉组合 坳陷 松辽盆地 西南部 孢粉化石 早三叠世 时代 地层
下载PDF
西秦岭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相分析和沉积古环境再造 被引量:19
17
作者 罗根明 张克信 +4 位作者 林启祥 寇晓虎 朱云海 徐亚东 施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青海省同仁地区处于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本次工作在该地区隆务河一带发现较好的二叠—三叠系剖面。将该剖面从下而上划分为上二叠统石关组、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和江里沟组,其中江里沟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的浊积... 青海省同仁地区处于祁连和秦岭造山带的接合部,构造演化历史悠久。本次工作在该地区隆务河一带发现较好的二叠—三叠系剖面。将该剖面从下而上划分为上二叠统石关组、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和江里沟组,其中江里沟组又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的浊积岩段和上部的风暴岩段,初步确定了二叠—三叠纪的界线。沉积序列、沉积相和沉积物表明上二叠统石关组和下三叠统果木沟组为一套陆源碎屑浊积岩,下三叠统江里沟组下部为一套不纯的内碎屑浊积岩,而下三叠统江里沟组上部为风暴岩沉积。根据沉积相和火山岩夹层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该地区上二叠统石关组和下三叠统果木沟组处于半深海的活动大陆边缘,下三叠统江里沟组早期的浊积岩段处于较稳定的半深海大陆边缘。根据沉积相和遗迹化石,恢复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海平面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西秦岭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段早三叠世O型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世超 张凌宇 +2 位作者 李鹏川 施璐 郑常青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117-2128,共12页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中段地区早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问题,以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等离子质谱法分别对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是一套中酸性钙碱系列...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中段地区早三叠世的构造背景问题,以下三叠统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等离子质谱法分别对样品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哈达陶勒盖组火山岩是一套中酸性钙碱系列岩石组合,具有高Sr、低Yb与Y和高Sr/Y的特点,为钠质(O型)埃达克岩.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古亚洲洋于早三叠世时期闭合的碰撞应力使贺根山-嫩江-黑河构造带活化,推动构造带内年轻地壳由南向北俯冲,进而推动古生代残留洋壳向更深的地幔插入,在此过程中加热并熔融、喷出地表形成哈达陶勒盖组埃达克岩,并在山间盆地沉积了湖相碎屑堆积-老龙头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O型埃达克岩 哈达陶勒盖组 大兴安岭中段 地球动力学 岩石学
原文传递
纳木错西岸白云岩的时代修订及油浸现象发现的意义 被引量:18
19
作者 武桂春 纪占胜 +10 位作者 姚建新 何继富 孙倩 石秋圆 李浩 仲昭 刘振宇 郭安臣 侯召硕 李东泽 沈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867-2880,共14页
班戈县保吉地区纳木错湖西岸的白云岩地层以往划分为下白垩统郎山组,笔者根据在其中最新发现的Ellisonia agordina,Hadrodontina anceps和Pachycladina cf.obliqua等早三叠世牙形石化石,将其修订为木纠错组,并将木纠错组的时代延限从原... 班戈县保吉地区纳木错湖西岸的白云岩地层以往划分为下白垩统郎山组,笔者根据在其中最新发现的Ellisonia agordina,Hadrodontina anceps和Pachycladina cf.obliqua等早三叠世牙形石化石,将其修订为木纠错组,并将木纠错组的时代延限从原始定义的晚二叠世修订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该套白云岩地层里同时发现了油浸现象,油浸样品的初步测试结果为饱和烃含量34%,芳烃含量1.1%,非烃含量51%,沥青质含量13%。这一发现直接证明了保吉地区的木纠错组是含油气层系,说明了古格层系不再是潜在的油气沉积建造,而是具有现实生产价值的含油气层系。这一发现促使我们将古格层系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白云岩地层是古格层系下组合中的油气储集层。措勤盆地和南羌塘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处于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环境,与阿拉伯半岛的北气田和华南的普光气田的沉积环境类同,具有形成大型油气区的地质背景。藏北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白云岩除了局部出露外,大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保存条件较好,具有重大的油气勘探价值。措勤盆地和南羌塘盆地面积这么大,要想开展油气勘探和评价,就要找到一个突破口。纳木错西岸是理想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牙形石 木纠错组 古格层系 油浸白云岩
下载PDF
Anachronistic facies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and their implications to the ecosystems during the recovery time 被引量:16
20
作者 XiaoMing Zhao (1) (2) JinNan Tong (1) +2 位作者 HuaZhou Yao (2) KeXin Zhang (1) Chen Zq (3)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1期1646-1657,共12页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not only severely distressed the Paleozoic ecosystems but also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resulting in a peculiar Early Triassic ecosystem and submarine environment d...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not only severely distressed the Paleozoic ecosystems but also dramatically changed the sedimentary systems, resulting in a peculiar Early Triassic ecosystem and submarine environment during the recovery time following the mass extinction. The Lower Triassic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ide occurrence of various distinctive sediments and relat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such as flatpebble conglomerates, vermicular limestone, subtidal wrinkle structures, microbialite, carbonate seafloor fans, thin-bedded limestone and zebra limestone-mudstone. These sediments were common in the Precambrian to Early Ordovician marine settings, and then they occurred only in some extreme and unusual environments with the expansion of metazoan faunas. However, the Early Triassic witnessed an "anachronistic" reappearance of some distinctive sedimentary records in normal shallow marine settings. The study of these anachronistic facies sh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que ecosystem and marine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great Paleozoic-Mesozoic transition. The anachronistic facies characterized by vermicular limestone have been documented in many localities in South China and occur at various horizons of the Lower Triassic. Most types of re- ported distinctive sediments over the world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This provides an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understanding the Early Triassic environment and its co- evolution with the biotic recovery. Among the anachronistic facies the vermicular limestone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common distinctive sediments in the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but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few investigations. Taking it as a case study, we will detail the variation of vermicular limestone and its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Hubei Province.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vermicular limestone and other distinctive sediments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South China further indicate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an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triassic anachronistic FACIES biotic recovery ECOSYSTEM Three Gorges area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