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时期咸化湖盆混合沉积作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谭先锋 王萍 +4 位作者 王佳 罗龙 梁迈 谭东萍 况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0-354,共15页
混合沉积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一直是沉积学领域关注的对象。文章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时期东营咸化湖盆混合沉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混合沉积现象... 混合沉积作用是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一直是沉积学领域关注的对象。文章利用钻井岩心、薄片、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等资料,对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时期东营咸化湖盆混合沉积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混合沉积现象包括混积层系和结构混合沉积两种类型。混积层系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互层沉积和陆源碎屑岩与硫酸盐岩的互层沉积。结构混合沉积主要包括陆源碎屑物质与碳酸盐的结构混合和陆源碎屑物质与硫酸盐的结构混合沉积。孔店组沉积期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混积相带特征,早期混合沉积发育在滨浅湖泥坪和滨浅湖砂坝环境中;中期受到极热气候影响,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泥坪、砂坝和高盐度深水环境中;晚期湖盆咸化持续,混合沉积主要发生在泥坪、砂坝、高盐度深水环境和生物浅滩等环境中,混合沉积主要以相缘混合为主,发育少量间断混合和原地混合类型,受到物源供给、水化学性质、水动力和湖平面升降等制约。证实了在IETM事件的影响下,孔店组沉积期湖盆发生了强烈咸化作用,咸化过程与碎屑物质的充注同时进行,形成了典型的咸化湖盆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埋藏过程中的碳酸盐组分、硫酸盐组分溶蚀,以及裂缝作用均可以形成油气储层,混合沉积中的原始化学组分可以很好地恢复古湖泊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极热气候 混合沉积 孔店组 早始新世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and their constraint on the closure history of the Tethys 被引量:10
2
作者 LI YaLin WANG ChengShan +3 位作者 HU XiuMian M. Bak WANG JinJun CHEN Le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5期2108-2114,共7页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discovered in the sedimentary mélange (accretionary prism)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Tethys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Early Eocene radiolarian assemblages discovered in the sedimentary mélange (accretionary prism) of the Saga area,southern Tibet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Tethys closure and the initial collision of India and Eurasia. The radiolarian species of Saga include Amphisphaera coronata (Ehrenberg),Buryella hannae Bak & Barwicz-Piskorz,Buryella clinata Foreman,Buryella tetradica Foreman,Calocycloma ampulla (Ehrenberg),Lamptonium fabaeforme constrictum Riedel and Sanfilippo,Lamptonium pennatum Foreman,Lithomespilus coronatus Squinabol and Lamptonium (?) colymbus Foreman. The adequate and reliable correlation of these radiolarians specimens indicates that the assemblage is of Early Eocene in age. The age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se radiolarians testify that deep ocean basins existed between India Plate and Asia Plate during the Early Eocene. The complete closure of Tethys must have taken place at least after the Early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放射虫 深海沉积 古地中海 地球运动
原文传递
湖南衡阳盆地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显球 李茜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7-501,共15页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mnocythereirregularis-Cypris favosa-Ilyocypris gaoyouensis组合。岭茶地区栗木坪组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宝月组的介形类动物群相同,岭茶组与华涌组的介形类面貌也基本相同,因此栗木坪组和岭茶组的时代应属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这与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中哺乳动物、古地磁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早始新世 晚古新世 岭茶地区 衡阳盆地 湖南
原文传递
广东三水盆地古近纪的介形类动物群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显球 李罡 +1 位作者 杨润林 黎汉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5-265,共31页
三水盆地古近系介形类化石主要来自全取芯钻井剖面。据170口钻井3855个样品统计,发现介形类17属 49种,本文描述其中16属47种,包括2个新种。三水盆地古近纪的介形类动物群以Sinocypris,Cyprois,Limno-cythere三属分布最广、最常见,故称Si... 三水盆地古近系介形类化石主要来自全取芯钻井剖面。据170口钻井3855个样品统计,发现介形类17属 49种,本文描述其中16属47种,包括2个新种。三水盆地古近纪的介形类动物群以Sinocypris,Cyprois,Limno-cythere三属分布最广、最常见,故称Sinocypris-Cyprois-Li mnocythere动物群,简称Sinocypris动物群。根据介形类化石纵向分布和富集规律,选择最常见主要属种的鼎盛时期建立5个化石带(顶峰带),自下而上为:Ⅰ.Cypris concina带;Ⅱ.Sinocypris pulchra带;Ⅲ.Cyprois reniformis带;Ⅳ.Sinocypris reticulata带;Ⅴ.Li mnocythere ir-recularis带。本文把古新统(E1)/始新统(E2)界线放在Ⅲ/Ⅳ带之间,认为Ⅰ-Ⅲ带的莘庄村组、心组、宝月组的时代为古新世,分别为早、中、晚期,Ⅳ、Ⅴ两带的华涌组的时代为早始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古新世 早始新世 古近纪 三水盆地 广东
下载PDF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祚伶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704-1714,共11页
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56 Ma)、由巨量轻碳注入到海气系统引发的一次快速增温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该事件发生期间的碳释放过程与当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CO_(2)非常相似,因此对该事件的深入分析可... 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56 Ma)、由巨量轻碳注入到海气系统引发的一次快速增温事件被称为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该事件发生期间的碳释放过程与当前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CO_(2)非常相似,因此对该事件的深入分析可为理解碳排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地质参考,同时有助于定量评估自然背景下生态系统、海洋和岩石圈的固碳潜力和速率.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该事件的碳循环过程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得到三点初步认识:(1) PETM时期巨量轻碳的释放是响应于事件前期增温的一个正反馈过程,说明巨量碳的来源可能是大陆坡水合物分解或高纬冻土消融;(2) PETM时期碳释放的平均速率要比现今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速率低一个数量级,暗示人类活动可能触发地球表层系统的正反馈过程,加剧全球变暖;(3) CO_(2)的施肥效应和海洋“生物泵”效率的提高加快事件的回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极热事件 碳循环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LF13—2—1井始新统孢粉组合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振雄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8年第3期168-173,共6页
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 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一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中始新世,该井段以下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砂泥岩的孢粉组合称栎粉-桤木粉-紫箕孢组合,在南海北部陆架,这一孢粉组合可与WS1-3-1井流沙港组三段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早始新世,建议将含该孢粉组合的这一岩组命名为“陆丰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LF13-2-1井 始新统 孢粉组合 陆丰组 早始新世 含油气盆地
全文增补中
世界上罕见的早始新世猴鸟鱼化石库 被引量:6
7
作者 汪啸风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5-435,共11页
对湖北松滋黑档口早始新世洋溪组进一步采集和研究表明,该组下部黑色泥页岩乃是世界上罕见的早始新世猴鸟鱼化石库。不仅产有世界上最古老(距今5 500万年)的灵长类代表——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 Ni et al.,2013)、我国南方... 对湖北松滋黑档口早始新世洋溪组进一步采集和研究表明,该组下部黑色泥页岩乃是世界上罕见的早始新世猴鸟鱼化石库。不仅产有世界上最古老(距今5 500万年)的灵长类代表——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 Ni et al.,2013)、我国南方已知鹤形目化石最早记录——黑档口松滋鸟(Songzia heidangkouensis Hou,1990)、尖爪松滋鸟(Songzia acutunguis Wang et al.,2012)以及高丰度且保存完美的湖北江汉鱼Jianghanichthys hubeisis(Lei,1987)化石群,而且又新发现鬣蜥类(Agamid)、蝉(cicada)、蜘蛛(spider)、白蚁(termite)、古植物以及江汉鱼以外的多种鱼类化石。这是继北美绿江组(Green River Formation)、德国梅瑟尔(Messel)化石库(Fossillagersttte)之后,世界上新近发现的第三个早始新世特异埋藏群,在产出时代上较前两者早700万年。生物地层、构造古地理、沉积相和生态与埋藏学的分析研究表明,该特异埋藏群形成于早始新世初期江汉盆地西缘松滋-当阳盆缘凹陷之中。温湿的气候、充足的陆缘供给为盆缘凹陷及相邻低山-湿地中生物群的繁衍创造了条件;继之鄂西山地抬升和江汉盆地向东收敛而诱发的湖平面上升、咸化、滞流和缺氧以及(或者)盆地中部继之喷溢的基性火山熔岩而散发的有害气体和火山粉尘,可能是导致该生物群集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伴随湖底缺氧而出现大量厌氧细菌席和藻类,在吸食生物软体的同时,为沉入湖底生物群骨架的完好保存创造了必要的封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鸟鱼化石库 黑色页岩 洋溪组 早始新世 湖北松滋
原文传递
亚洲古近纪早期的年代学和哺乳动物群更替(英文) 被引量:6
8
作者 丁素因 童永生 +6 位作者 William C.CLYDE Paul L.KOCH 孟津 王元青 Gabriel J.BOWEN 李茜 Kathryn E.SNELL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共28页
对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安徽潜山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沉积物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第一次给亚洲早古近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严格的年代限定。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层划分... 对广东南雄盆地、江西池江盆地、安徽潜山盆地、湖南衡阳盆地和内蒙古二连盆地古新世和早始新世沉积物进行的生物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第一次给亚洲早古近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严格的年代限定。亚洲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层划分为4个生物年代单位(陆生哺乳动物期),从老到新为上湖期、浓山期、格沙头期和伯姆巴期4个亚洲陆生哺乳动物期。南雄盆地古地磁数据显示上湖期的底界约位于C29r的上2/3位置。南雄盆地的古地磁资料及池江盆地最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结果显示上湖-浓山期界线在C27n的上部和C26r的下部之间,接近C27n-C26r转换界面。这一记录支持将上湖-浓山期的界线与北美陆生哺乳动物期中的Torrejonian-Tiffanian期以及海相记录中丹尼-塞兰特期(Danian-Selandi-an)的界线相对比。二连盆地古地磁和同位素研究表明典型的格沙头动物群延续至C24r,并且可能向下延伸至C25r和C26n。南雄盆地的记录指示浓山组和古城村组可能相当于C26r的上部。这些结果表明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中的浓山-格沙头期的界线可能在北美哺乳动物分期的Tiffanian期中。衡阳盆地的古地磁和同位素证据指示,以短暂的碳同位素漂移为标志的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出现在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之间,位于C24r中,与海相记录中的坦尼特-伊普里斯期(Thanetian-Ypresian)界线一致。伯姆巴期岭茶动物群的时代似乎与北美Wa-satchian-0带的动物群可以比较。上湖期和浓山期动物群主要由亚洲特有的动物组成。发生在上湖期和浓山期界线处的动物群更替,与北美Torrejonian-Tiffanian期界线以及丹尼-塞兰特期界线一致。在相隔很远的生态系统上的这种巧合,可能反映出各自独立的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和/或进化上的响应。格沙头动物群的地方性色彩更弱,有与北美Clarkforkian期动物群共有的属一级分类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古新世 早始新世 年代学
下载PDF
湖南衡东岭茶地区古近纪地层划分与中国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6
9
作者 童永生 王元青 李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62,i0002,共11页
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常称为栗木坪组或岭茶组。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地层特征和新近的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研究成果,本文将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分为上古新统栗木坪组和下始新统岭茶组。岭茶组典型剖面,可选在成家冲东北的岭茶—霞流公路旁... 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常称为栗木坪组或岭茶组。根据哺乳动物化石、地层特征和新近的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研究成果,本文将岭茶地区的古近纪地层分为上古新统栗木坪组和下始新统岭茶组。岭茶组典型剖面,可选在成家冲东北的岭茶—霞流公路旁。由于底部出现碳同位素负向漂移,是目前中国可确定的始新统/古新统界线。在中国早始新世哺乳动物中首次出现的哺乳动物有奇蹄类、偶蹄类、真正的灵长类和梳趾鼠类型的啮齿类,并有许多首现的属。根据哺乳动物群组成特征,将中国早始新世哺乳动物群分为两个组合带:以李官桥盆地大尖动物群为代表的岭茶晚期的犀貘—菱臼兽组合带(Heptodon—Rhombomylus AssemblageZone)和以衡阳盆地岭茶动物群为代表的岭茶早期的始祖貘—软食中兽组合带(Homogalax—Hapalodectes Assemblage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始新统岭茶组 岭茶期哺乳动物群
下载PDF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洞片麻岩穹窿的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慧霞 李文坛 江媛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24,共13页
错那洞穹窿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一系列片麻岩穹窿之一,因其赋存有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而倍受关注。本文对错那洞穹窿核部产出的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白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为揭示穹窿的成因和成... 错那洞穹窿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一系列片麻岩穹窿之一,因其赋存有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而倍受关注。本文对错那洞穹窿核部产出的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白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为揭示穹窿的成因和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限定。岩石学研究表明,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白云母片岩的共生矿物组合是石榴石+蓝晶石+十字石+白云母+斜长石+石英+钛铁矿+金红石,为典型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岩。相平衡模拟表明岩石的变质温压条件为670℃和9. 0kbar,并未经历部分熔融。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片岩的变质作用发生在47~29Ma,即经历了一个较长期(~20Myr)的变质演化过程。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错那洞片麻岩穹窿具有与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发育的其它片麻岩穹窿相同的成因,穹窿核部的中级变质岩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上部构造层位,其变质作用发生在印度大陆向拉萨地体之下低角度俯冲过程中;穹窿核部淡色花岗岩是高分异的异地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下部高温高压麻粒岩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熔体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产物。此外,本文研究成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间和性质提供了进一步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级变质作用 早始新世 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 淡色花岗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下载PDF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时期湖盆水体性质及生烃环境——以东营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萍 谭先锋 +4 位作者 陈青 王佳 梁迈 王萍 王伟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8,143,共11页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事件严重影响了海洋和湖泊的水体性质和生物活动。依据钻井岩心、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含量等实验结果,研究了东营断陷湖盆早始新世时期的湖泊水体氧化还原变化和古生产力条件,发现湖盆早期出现了较强... 早始新世极热气候(IETM)事件严重影响了海洋和湖泊的水体性质和生物活动。依据钻井岩心、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含量等实验结果,研究了东营断陷湖盆早始新世时期的湖泊水体氧化还原变化和古生产力条件,发现湖盆早期出现了较强的还原性,之后逐步恢复其氧化性。极热气候事件引起的湖水氧化还原界面的波动变化改变了其氧化还原格局,造成氧化还原环境与湖水深度变化的"不协调性"。湖盆早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随后迅速降低之后逐渐增高,生产力的最低时期与极热气候(IETM)事件发生时期比较一致。由此证实了湖泊的时空波动演化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极热气候(IETM)事件,该事件具有明显的沉积记录和生物地球化学响应,决定了原始湖盆的水体氧化还原性质和生命活动过程,改变了整个湖盆的氧化还原结构。极热气候引起的湖水缺氧咸化造成了湖泊生产力的短暂降低,而随着恢复期的增氧作用的加强,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尤其是沙河街组四段有机碳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成为主要的生油层和致密油气产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古生产力 极热气候 早始新世 孔店组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冠齿兽科(哺乳纲:全齿目)化石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毛方园 王元青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8-280,共23页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 描述了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新采集的保存较完好的冠齿兽类化石。基于牙齿特征的比较认为:Eudinoceras kholobolchiensis Osborn&Granger,1931、E.obailiensis Gabunia,1961、Metacoryphodon luminis Chow&Qi,1982和M.?minorQi,1987的个体大小、上前臼齿前尖V形脊角度、原尖前后棱发育程度、上下臼齿脊形化程度和尖脊形状及位置等特征与E.mongoliensisOsborn,1924一致,应视为后者的次主观异名;M.xintaiensisChow&Qi,1982应归入Eudinoceras属,变更为E.xintaiensis;Metacoryphodon为无效命名,应予废除。厘定后的Eudinoceras属共含有6个有效种:E.zhichengensis Lei etal., 1987、E.youngiXu,1980、E.xintaiensis Chow&Qi,1982、E.mongoliensis Osborn,1924、E.crassum Tong&Tang,1977和E.sishuiensis Wang,1994。修订了Eudinoceras属和E.mongoliensis种的齿列特征。将二连盆地冠齿兽类化石的产出层位对应至该盆地重新厘定的地层框架中,E.mongoliensis集中在阿山头组,能确定的最早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底部的AS-1层,最晚出现层位为阿山头组上部的AS-5层,其时代为早始新世中期,约为53~49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二连盆地 早始新世 阿山头组 伊尔丁曼哈组 冠齿兽科
下载PDF
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早始新世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箫屿 舒军武 《世界地质》 CAS 2020年第1期72-89,共18页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 系统研究了抚顺盆地东露天煤矿主煤层古城子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并采用共存分析法(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分析了该区早始新世古气候。笔者在古城子组共发现孢粉化石71属159种,其中,被子植物花粉莫米粉(Momipites)、山核桃粉(Caryapollenites)、榆粉(Ulmipollenits)和栎粉(Quercoidites)含量较高;裸子植物花粉含量高,以杉粉(Taxodiaceaepollenites)和无口器粉(Inaperturopollenites)占绝对优势;蕨类植物孢子以水龙骨单缝孢(Polypodiaceaesporites)及紫萁孢(Osmundacidites)为主。亚热带类群丰富且花粉含量较高(56.3%~91.8%)。孢粉组合反映了该盆地分布以杉科(Taxodiaceae)丰富为特征的沼泽湿地林,可能为重要的成煤植物;盆地低山地带分布有常绿和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植被。通过共存分析法获得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年均温为14.9℃~15.8℃,年均降水量为1011.3~1163 mm。孢粉植物群特征及古气候参数综合分析,抚顺盆地早始新世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孢粉 共存分析 古植被 古气候 抚顺盆地
下载PDF
湖南常桃盆地北柱兽类化石及相关地层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学诗 郑家坚 丁素因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3,T003,共11页
记述了在湖南省常桃盆地延泉剖面上发现的北柱兽类一新属新种——湖南窄柱兽(Stenostylops xiangensis gen. et sp. nov.)。新属以其长大于宽的窄长的上颊齿区别于北柱兽类任何已知属。新记述的... 记述了在湖南省常桃盆地延泉剖面上发现的北柱兽类一新属新种——湖南窄柱兽(Stenostylops xiangensis gen. et sp. nov.)。新属以其长大于宽的窄长的上颊齿区别于北柱兽类任何已知属。新记述的种类表明含化石层的地质时代为早始新世或可能稍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常桃盆地 早始新世 北柱兽类
下载PDF
江陵凹陷始新世早期古气温:来自无水芒硝流体包裹体的证据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皓楠 王春连 +5 位作者 刘成林 杨申谷 徐海明 胡海兵 余小灿 刘锦磊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19-2027,共9页
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和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沉积为一套巨厚含盐岩系。对始新世早期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的无水芒硝中的原生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采用冷冻法进行均一温度测定。原生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沉积的过程中被捕获的,矿物生长过程中所... 江陵凹陷古新统沙市组和始新统新沟嘴组下段沉积为一套巨厚含盐岩系。对始新世早期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的无水芒硝中的原生单一液相流体包裹体采用冷冻法进行均一温度测定。原生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沉积的过程中被捕获的,矿物生长过程中所圈闭的流体(即古盐湖卤水)保存了当时地质环境的各种地质地球信息,可以为研究古温度、古水体成分、古大气成分以及生物的演化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定量数据。测温结果显示,其均一温度范围是17.6-38.5℃,均值为27.2℃。这可能说明,江陵凹陷早始新世新沟嘴组下段的古气温在27.2℃左右,极端情况下,当时的古气温可达38.5℃。通过与前人的研究比对发现江陵凹陷自沙市组上段到新沟嘴组下段有明显降温趋势。由于古新世—始新世的升温事件(PETM)使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可以看出江陵凹陷自新沟嘴底部虽已进入PETM事件后的降温期但气候依然以炎热干旱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水芒硝 原生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冷冻法 古气温 始新世早期 江陵凹陷
下载PDF
内蒙古二连盆地努和廷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底部鼠齿类一新属(英文)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茜 孟津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努和廷勃尔和剖面位于内蒙古二连市西南40 km的呼和勃尔和地区,依据沉积间断可以将50 m厚的地层分为脑木根组和阿山头组,地层时代从中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在阿山头组下部层位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其中一类原始的鼠齿类在此被命名为一... 努和廷勃尔和剖面位于内蒙古二连市西南40 km的呼和勃尔和地区,依据沉积间断可以将50 m厚的地层分为脑木根组和阿山头组,地层时代从中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在阿山头组下部层位中发现大量的啮齿类化石,其中一类原始的鼠齿类在此被命名为一个新的属种:Erlianomys combinatusgen. et sp. nov. (综合二连鼠)。其主要牙齿特征为:齿冠低,主尖较为发育,连接各尖的脊简单、细弱。有P4, m1有前压痕也表明有一个小的p4或者dp4。M1和M2大小相当。臼齿前齿带(下前齿带)明显,与原尖(下原尖)之间没有连接或连接很弱。M1和M2原尖后臂、后脊和次尖前臂在中尖处相交。m1的下前尖很弱或缺失,下原尖与下后尖之间连接很弱,基本为孤立的两个尖;m2 -3下次小尖明显,下次脊短,有时直接与下次小尖相连;下外脊低矮、不发育。上、下臼齿都没有中脊或很弱。新属种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古近纪啮齿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Erlianomys与北美的Elymys和亚洲的Aksyiromys,Primisminthus,Allosminthus,Palasiomys都有很多相似的特征,预示着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在牙齿形态上,Erlianomys比中始新世的其他鼠齿类更为原始,可表明其产出层位即阿山头组下部的时代要早于中始新世,可能属于早始新世;其形态更接近亚洲的Aksyiromys,Primisminthus和Allosminthus,而与北美的Ely-mys相差较大。因此推测鼠齿类的共同祖先可能与Erlianomys更为相似,早始新世时在亚洲起源,向其他大陆的迁移扩散不会晚于早始新世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努和廷勃尔和 早始新世 阿山头组 鼠齿类
下载PDF
金龙鱼(Scleropages:Osteoglossomorpha)化石的首次发现(英文)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江永 Mark V H WILSON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湖北 早始新世 下湾铺组 洋溪组 骨舌鱼类
下载PDF
拉萨地体南缘早始新世荣玛辉长岩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咪 郎兴海 +1 位作者 邓煜霖 王旭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9-1370,共22页
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约束.对拉萨地体南缘荣玛地区早始新世辉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以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 印度-欧亚大陆初始碰撞后的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至今尚未得到较好的约束.对拉萨地体南缘荣玛地区早始新世辉长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及Sr-Nd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动力学意义,以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荣玛辉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51±1 Ma,形成于早始新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59~0.7066,ε_(Nd)(t)值为+3.1~+3.3;与典型弧岩浆岩相比具有较高的Zr(134.28×10^(-6)~230.07×10^(-6))、TiO_(2)(1.04%~1.51%)、Nb(9.01×10^(-6)~14.67×10^(-6))含量,显示出典型板内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岩石源区除了来自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交代的岩石圈亏损地幔外,同时可能受到深部软流圈地幔物质的加入.结合南部拉萨地体已发表的始新世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数据,进一步约束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时间不晚于51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始新世 南部拉萨地体 辉长岩 板片断离 新特提斯洋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50 Ma负εNd(t)花岗质侵入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瀚 齐玥 +5 位作者 马涛 黄登鹏 李进喜 苟国宁 陈福坤 王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4-616,共13页
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岩浆带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早新生代(205~40 Ma),正的锆石ε_(Hf)(t)和全岩ε_(Nd)(t)显示了新生地壳组分的特征,其形成普遍被认为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板片断离有关。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显示,冈... 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岩浆带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早新生代(205~40 Ma),正的锆石ε_(Hf)(t)和全岩ε_(Nd)(t)显示了新生地壳组分的特征,其形成普遍被认为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或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的板片断离有关。作者近期的研究工作显示,冈底斯岩浆带中部的早始新世挡顶拉和先弄错纳花岗质侵入岩具有明显的负ε_(Nd)(t)值。锆石LA-ICP-MS U-Pb年龄表明,上述侵入岩形成于~50 Ma,与冈底斯早新生代岩浆大爆发时期(~50 Ma)一致。挡顶拉和先弄错纳侵入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以及中等的负Eu异常特征,但先弄错纳岩体具有低的稀土元素总量和更明显的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挡顶拉和先弄错纳侵入岩具有明显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96~0.7121,εNd(t)=-7.3^-8.0。这些侵入岩主要可能来自古老地壳的重熔,且其源区组成矿物可能为黑云母+角闪石+石英+斜长石,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尽管目前的研究资料还无法解释这种富集的同位素特征是与拉萨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还是与俯冲的印度古老大陆地壳物质熔融有关,但是明显负ε_(Nd)(t)值的花岗质岩石在拉萨地块南部冈底斯岩基中部的出现,有可能为新特提斯洋俯冲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早始新世 侵入岩 负εNd(t)值
下载PDF
Integrated borehole and outcrop study for documentation of sea level cycles within the Early Eocene Naredi Formation,western Kutch,India 被引量:1
20
作者 Urbashi Sarkar Santanu Banerjee P.K.Saraswati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2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A combined micropalaeont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Eocene Naredi Formation (thickness varying between 20 m and 60 m) reveals a complete third-order cycle and six fourth-order sea level cy... A combined micropalaeont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arly Eocene Naredi Formation (thickness varying between 20 m and 60 m) reveals a complete third-order cycle and six fourth-order sea level cycles. Within the third-order cycle the foraminifer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gradually increase upwards and reach their maximum values at about 41 m thickness above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subsequently decrease upward and finally give way upward to an unfossiliferous zone at the topmost part. Within a fourth-order cycle foraminiferal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exhibit a similar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pattern. Bounded between two unconformities the Naredi Formation represents a sequence. A highly fossiliferous Assilinabearing limestone interval represents the maximum flooding zone which separates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at the base from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at the t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eocene Naredi Formation sea level cycle FORAMINIFERA western Kutch INDI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