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7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被引量:289
1
作者 黄荣辉 吴仪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1期21-32,共12页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from the observed data is discuss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ENSO, the SST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is col...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from the observed data is discussed. It is discovered that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of ENSO, the SST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is colder in summer,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may be weak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As a consequence, the subtropical high shifted southward. Therefore, a drought may be caused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nd in the South China. Moreover, in midsummer the subtropical high is weak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and the flood may be caused in the area from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to Huaihe River valley. On the contrary, in the decaying stage of ENSO. the convective activities may be strong around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shifted northward, a drought may be caused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Huaihe River valle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Influence of enso on the Summer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Mechanism enso
下载PDF
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 被引量:211
2
作者 王绍武 龚道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4,共5页
利用Nino3区、NinoC区海表温度序列及两个SOI序列,同时考虑SST和SOI建立了1867~1998年季分辨率的ENSO指数序列。根据ENSO指数序列,并参考Wright的SOI指数及其它资料。确认了1867~... 利用Nino3区、NinoC区海表温度序列及两个SOI序列,同时考虑SST和SOI建立了1867~1998年季分辨率的ENSO指数序列。根据ENSO指数序列,并参考Wright的SOI指数及其它资料。确认了1867~1998年ENSO事件,共确定出32次暖事件(正SST、负SOI)及32次冷事件(负SST、正SOI)。对每次事件的强度分强、中、弱三等进行了评估。虽然1982/1983年暖事件的峰值最高,但从整个事件的平均强度来看,1997/1998年的暖事件则是130多年来最强的一次。近20年是暖事件的多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强度 季分辨率
下载PDF
ENSO事件指数与指标研究 被引量:203
3
作者 李晓燕 翟盘茂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2-109,共8页
根据 1 951~ 1 996年完整可靠的海面温度 ( SST)和南方涛动指数 ( SOI)资料 ,以中、东太平洋 SST异常变化为指标 ,定义了 ENSO事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 ENSO事件过程海温距平累积值为指标的强度指数。此外 ,还定义了 ENSO事件的海 ... 根据 1 951~ 1 996年完整可靠的海面温度 ( SST)和南方涛动指数 ( SOI)资料 ,以中、东太平洋 SST异常变化为指标 ,定义了 ENSO事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 ENSO事件过程海温距平累积值为指标的强度指数。此外 ,还定义了 ENSO事件的海 -气综合强度指数 ,并对 ENSO事件的长度、强度及爆发类型等进行了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数 指标 事件强度 厄尔尼诺 海气
下载PDF
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 被引量:203
4
作者 刘宪锋 潘耀忠 +1 位作者 朱秀芳 李双双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05-716,共12页
利用MODIS-NDVI数据,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探讨了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近15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2.8%/10a,其中2010... 利用MODIS-NDVI数据,辅以趋势分析、Hurst指数及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探讨了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近15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2.8%/10a,其中2010年之前植被覆盖呈持续增加趋势,增速为4.32%/10a,而2010年之后呈连续下降态势,降速为-6.59%/10a;2空间上,植被覆盖格局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的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山地;3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81.32%和18.68%;然而,分段结果表明,2010-2014年有71.61%的区域植被覆盖呈下降趋势;4秦巴山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反向特征强于同向特征,其中46.89%的区域将由改善转为退化,而持续改善地区仅占34.44%;5植被覆盖变化主要归因于降水的减少,同时拉尼娜年的植被覆盖整体好于厄尔尼诺年;6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造成双重影响,是植被覆盖变化的另一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归因分析 enso 秦巴山区
原文传递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71
5
作者 刘永强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东北地区最显著的低温也不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根据本文。结果对目前ENSO影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异常 季节变化 合成分析 厄尔尼诺
下载PDF
近百年ENSO对全球陆地及中国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36
6
作者 龚道溢 王绍武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5-320,共6页
对近百年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序列进行 χ2 检验 ,证明在ElNi o年 ,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显著减少 ,而在LaNi a年则显著增加 .近百年来我国东部冬、秋季降水量与ENSO有显著的关系 :ElNi o年江南地区降水偏多 ,北方偏少 ;LaNi a年相反 .... 对近百年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序列进行 χ2 检验 ,证明在ElNi o年 ,全球陆地平均年降水量显著减少 ,而在LaNi a年则显著增加 .近百年来我国东部冬、秋季降水量与ENSO有显著的关系 :ElNi o年江南地区降水偏多 ,北方偏少 ;LaNi a年相反 .夏季的关系不如秋、冬季明显 ,但ElNi o年黄河以北有干旱趋势 ,春季基本没有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全球陆地 中国 降水 平均降水量
原文传递
东亚季风指数及其与大尺度热力环流年际变化关系 被引量:91
7
作者 祝从文 何金海 吴国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1-402,共12页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 将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与低纬度高、低层纬向风切变相结合 ,定义了东亚季风指数 ,该季风指数较好地反映了东亚冬、夏季风变化。其中 ,夏季风指数年际异常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变化和长江中下游旱涝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印度洋 -西太平洋上空反 Walker环流及夏季越赤道南北半球间的季风环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强、弱异常东亚夏季风年份 ,异常的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的辐合 (辐散 )中心在垂直方向不重合 ,高层 ( 2 0 0 h Pa)速度势与东亚夏季风显著相关区域位于西北太平洋上 ,该异常环流的高层的辐合 (辐散 )通过改变低层空气质量而影响夏季 50 0 h P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采用 SVD分析进一步发现 :与海温耦合的异常 Walker环流在西太平洋上空的上升支表现出南北半球关于赤道非对称结构 ,亚澳季风区受该异常 Walker环流控制。因而 ,东亚季风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可直接通过这种纬向非对称的 Walker环流发生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指数 WALKER环流 enso 年际变化
下载PDF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and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in Post-ENSO Summer: A Review 被引量:103
8
作者 Shang-Ping XIE Yu KOSAKA +3 位作者 Yan DU Kaiming HU Jasti S.CHOWDARY Gang HU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411-432,共22页
ENSO induces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over the Indo-western Pacific, but these anomalies outlast SST anomali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y a season, with major effect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review provi... ENSO induces coherent climate anomalies over the Indo-western Pacific, but these anomalies outlast SST anomalies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by a season, with major effect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review provides historical accounts of major milestones and synthesize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ndeavor to understand summer variability over the Indo-Northwest Pacific region. Specifically, a large-scale anomalous anticyclone (AAC) is a recurrent pattern in post-E1 Nifio summers, spanning the tropical Northwest Pacific and North Indian oceans. Regarding the ocean memory that anchors the summer AAC, competing hypotheses emphasize either SST cooling in the easterly trade wind regime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r SST warming in the westerly monsoon regime of the North Indian Ocean. Our synthesis reveals a coupled ocean- atmosphere mode that builds on both mechanisms in a two-stage evolution. In spring, when the northeast trades prevail, the AAC and Northwest Pacific cooling are coupled via wind-evaporation-SST feedback. The Northwest Pacific cooling persists to trigger a summer feedback that arise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AC and North Indian Ocean warming, enabled by the westerly monsoon wind regime. This Indo-western Pacific ocean capacitor (IPOC) effect explains why E1 Nifio stages its last act over the monsoonal Indo-Northwest Pacific and casts the Indian Ocean warming and AAC in leading roles. The IPOC displays interdecadal modulations by the ENSO variance cycl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NSO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fter the 1970s, but not in between. Outstanding issues, including future climate projec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western Pacific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enso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91
9
作者 田红 郭品文 陆维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01-408,共8页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 利用NCEP/NCAR的1958~1998年再分析资料研究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综合这些特征划分出夏季输送到中国大陆主要有来自低纬的三条水汽通道:西南通道、南海通道和东南通道,此外在高纬还有一条很弱的西北通道,分别体现了南亚季风、南海季风、副热带季风和中纬度西风带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定义和计算了四条水汽通道强度指数来表征水汽通道的强弱,并研究其年际变化。相关分析表明四条水汽通道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范围分别是:西南通道是华南中部和西南边境降水的水汽来源,南海通道对华南降水有直接贡献,东南通道为长江流域降水输送水汽,西北通道则为黄河中上游及华北东部降水输送水汽。物理分析显示,水汽输送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直接相关,而与同期水汽源地的海温异常关系不密切,海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前期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通道 夏季风 降水异常 enso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大气季节内振荡及其重要作用 被引量:88
10
作者 李崇银 龙振夏 穆明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8-535,共18页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作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多年来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及其对其他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基本...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气科学的重要前沿研究课题。作者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十多年来在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及其对其他气候系统的重要作用方面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尤其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热带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活动规律;中高纬度大气ISO的基本特征和活动规律,以及与热带大气ISO的主要差别;全球大气低频(30~60天)遥相关特征;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动力学机制;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亚洲)夏季风爆发,以及对南海(东亚)夏季风异常的重要作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I Nino(La Nina)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 ISO 大气科学 气候系统
下载PDF
ENSO对中国夏季降水可预测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82
11
作者 高辉 王永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1-137,共7页
众多研究表明,ENSO对东亚夏季风尤其是中国夏季降水存在很大影响,已成为中国夏季降水首要的预测因子。传统的预测模型认为,当前期ENSO为暖位相状态时,夏季中国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反之,当前期ENSO为冷位相状态时,夏季中... 众多研究表明,ENSO对东亚夏季风尤其是中国夏季降水存在很大影响,已成为中国夏季降水首要的预测因子。传统的预测模型认为,当前期ENSO为暖位相状态时,夏季中国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反之,当前期ENSO为冷位相状态时,夏季中国主要雨带位置偏北,长江流域降水偏少。基于1951—2003年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同时段的NOAA ERSST海表温度资料,讨论了中国夏季降水和前冬Nino3区海温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近20年来二者相关性已大大衰减。作为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预测指标,ENSO的指示意义也相应减弱。在1951—1974年,依据前冬Nino3区SSTA预测夏季降水符号准确率在67%以上的站数有43站,但在1980—2003年,同样准确率的站数只有15站。在前一个研究时段,这43站呈区域性分布于东北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但后一个研究时段内的15站分布分散,不利于区域性预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当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时,华北和江南南部的多数测站夏季降水偏多,淮河流域降水偏少,同时梅雨开始偏晚。反之,当前冬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时,华北和江南南部夏季降水易偏少,淮河流域降水则偏多,同时梅雨开始偏早。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上述对应关系较难成立。因此,在汛期预测业务中参考ENSO的作用时必须充分考虑年代际背景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中国夏季降水 梅雨.
下载PDF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4
12
作者 黄荣辉 陈文 +1 位作者 丁一汇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4-502,共19页
季风和ENSO是影响亚洲和中国气候变化的两大系统,随着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及其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中... 季风和ENSO是影响亚洲和中国气候变化的两大系统,随着气候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外学者对季风及其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作者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主要综述了中国学者关于亚洲季风的认识与表述的深化,特别是对于季风的特征、系统性和年循环现象的认识。还回顾了中国关于亚洲季风的季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在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动力学 enso 循环 大气环流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的ENSO信息 Ⅰ.观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77
13
作者 穆明权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76-285,共10页
利用1950~1989年40年的全球月平均资料,详细讨论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中包含有明显的ENSO信号,也就是说东亚冬季风活动与ENSO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大多数EINino事件爆... 利用1950~1989年40年的全球月平均资料,详细讨论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年际变化中包含有明显的ENSO信号,也就是说东亚冬季风活动与ENSO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大多数EINino事件爆发后东亚冬季风偏弱,而大多数LaNina爆发后东亚冬季风偏强。通过对这40年间的10次EINino和7次LaNina事件的合成分析,结果表明EINino。冬半年东亚500hPa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海平面气压为负距平,即东亚冬季风偏弱,阿留申及北美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类似PNA型的异常环流形势;LaNina冬半年东亚以至于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形势与EINino的相反。同时资料分析也表明,在大多数EINino(LaNina)爆发前东亚冬季风偏强(弱)。另外,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有显著的3~5年和准2年的变化周期,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异常中包含有显著的ENSO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冬季风 年际变化 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 季风
下载PDF
海-气振荡子中的极限环解 被引量:73
14
作者 封国林 董文杰 +1 位作者 贾晓静 曹鸿兴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81-1185,共5页
运用Wang推导建立了描述ENSO事件的海 气振荡子的随机动力学模式 ,进一步证明必含有惟一的一个极限环解 ,这一极限环是一个稳定的吸引子 ,它代表了一个内在的耦合系统的年际振荡子 .
关键词 极限环解 enso 极限环 海-气振荡子 随机动力学 热带大气 海洋
原文传递
1951-2007年的ENSO事件及其特征值 被引量:74
15
作者 许武成 王文 +1 位作者 马劲松 徐邓耀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24,共7页
基于新的气候标准场(1971-2000年),对ENSO事件的定义及表征特征值作了综合评述。根据海洋尼诺指数ONI,确定了1951-2007年的ENSO事件,计18次暖事件和13次冷事件。通过对1951年以来逐月资料的统计分析,对ENSO的主要指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定... 基于新的气候标准场(1971-2000年),对ENSO事件的定义及表征特征值作了综合评述。根据海洋尼诺指数ONI,确定了1951-2007年的ENSO事件,计18次暖事件和13次冷事件。通过对1951年以来逐月资料的统计分析,对ENSO的主要指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定义了ENSO事件的强度指数,并确定了1997-1998年发生的是自1951年以来最强的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特征值 强度 ONI
下载PDF
东亚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 被引量:72
16
作者 王会军 范可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3-318,共6页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 本文简要综述了关于东亚夏季风和冬季风近几十年来的主要变化特征的若干研究结果,特别是关于其年代际变化方面。夏季风及夏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70年代末之后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减弱以及相应的我国夏季降水江淮流域增多而华北减少、1992年之后我国华南夏季降水增多、1999年之后我国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减少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东亚夏季风和ENSO之间的年际变化相关性存在不稳定性。而关于东亚冬季风与冬季气候的主要变化特征有:1980年代中期之后东亚冬季风及其年际变率减弱、1970年代中期之后冬季风和ENSO的年际变化相关性较弱、近年来的北极秋季海冰减少对北半球冬季积雪增多有显著贡献、东北冬季积雪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与上述变化有关的极端气候和物候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enso 海冰
下载PDF
ENSO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68
17
作者 朱益民 杨修群 +2 位作者 陈晓颖 赵珊珊 孙旭光 《热带气象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利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和中国降水和气温站点观测资料,通过滑动相关分析,揭示了ENSO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事实。结果表明:ENSO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的关系既有稳定的方面,又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稳定的关系表现在... 利用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和中国降水和气温站点观测资料,通过滑动相关分析,揭示了ENSO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关系的年代际变化事实。结果表明:ENSO与中国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的关系既有稳定的方面,又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处于发展阶段的ENSO事件往往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偏少;处于衰减阶段的ENSO事件则易引起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偏多。而二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在:1970年代中后期,处于发展阶段的ENSO事件引起的夏季降水异常在华南地区由偏少变为偏多,东北地区则由偏多变为偏少,而江淮地区偏多的现象不再明显,华北和东北夏季气温异常也由偏冷转变为偏暖,而华南则有偏冷趋势;处于衰减阶段的ENSO事件引起的夏季降水异常在华北地区由偏多变为偏少,江淮地区降水由偏少变为正常甚至偏多,华北夏季气温异常则由偏冷变为偏暖,长江流域和华南也有偏暖趋势。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ENSO引起的东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型发生了明显改变是ENSO和降水气温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PDO 夏季降水气温 年际异常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9
18
作者 巩崇水 曾淑玲 +3 位作者 王嘉媛 张博凯 尚可政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2-1449,共8页
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 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区和西北低发区。年平均雷暴日的时间分布表现为夏季多、冬季少;一天之中雷暴出现的时间集中在下午到晚上。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1980年代和2000年代2个相对多发期和1990年代相对少发期,其中2000年代雷暴事件的相对多发表现为下午和夜间雷暴事件的增加。近3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整体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南方则是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EOF分解后距平场第一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32.4%,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北相异型,其余各向量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区域性异常,前12个向量累积方差贡献达到80.9%。此外,ENSO事件对中国雷暴尤其是南方地区影响较为明显,两广和云贵地区呈现出相反的距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EOF分解 时空分布 enso
下载PDF
ENSO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66
19
作者 冯晓伟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夏季风的形成和强弱变化是季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使用1951~1992年的海平面气压(SLP)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进行研究,试探讨其与ENSO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当年,东... 夏季风的形成和强弱变化是季风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使用1951~1992年的海平面气压(SLP)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资料,对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进行研究,试探讨其与ENSO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当年,东亚夏季风偏弱,次年夏季风偏强;反厄尔尼诺年反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季风强度 东亚季风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际变化与ENSO 被引量:65
20
作者 谭言科 张人禾 +1 位作者 何金海 邹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文中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EOF分析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主要存在全区符号一致的单极型和西部与东南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型 ,它们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小波凝聚谱揭示了单... 文中讨论了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EOF分析的结果表明 ,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主要存在全区符号一致的单极型和西部与东南部符号相反的偶极型 ,它们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小波凝聚谱揭示了单极、偶极的变化与Nino3区海表温度距平存在密切关系 ,印度洋海温距平从偶极到单极的变化对应着ElNi no事件从发展到衰减的过程。平均而言 ,印度洋偶极超前Nino3区海温距平约 4个月 ,单极滞后约 6个月。整个热带印度洋 -太平洋地区海气耦合特征的演变表明 ,与ElNino从发展到衰减相联系的热带西太平洋海气耦合相互作用在印度洋海温距平从偶极到单极的演变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温距平 年际变化 海气耦合 海表温度 enso 偶极 单极 关系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