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青藏高原夏季低涡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罗四维 杨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9-48,共10页
本文利用美国NCAR中尺度模式MM_4对1979年6月29—30日一次500hPa高原低涡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及模拟研究。通过对绝热、非绝热、有无地表感热潜热及降低地形等六个对比试验,分析指出:(1)模式对500hPa高原涡中心位置预报与实况... 本文利用美国NCAR中尺度模式MM_4对1979年6月29—30日一次500hPa高原低涡的生成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及模拟研究。通过对绝热、非绝热、有无地表感热潜热及降低地形等六个对比试验,分析指出:(1)模式对500hPa高原涡中心位置预报与实况吻合,中心平均强度与实况接近,平均降水亦接近(略偏少),落区略有偏差,故可认为对低涡的预报基本合理。(2)低涡主要由非绝热过程引起(22.6,10^(-5)s^(-1)),而动力过程是很次要的(6.0);在非绝热过程中潜热的贡献(8.0)远比由积云对流及湍流所引起的地表感热通量(14.6)小;地表热通量的贡献主要为地表感热通量(13.4),而地表蒸发作用很小(1.2),这与文献[6]的诊断分析结论一致。(3)由半地形高度隆起至全地形时,动力作用对低涡强度的贡献由2.0增至6.0,非绝热过程的贡献由7.2增至22.6。可见模式中真实地处理地形高度是很重要的。本文虽只作了一例,但结论(2)与大量低涡诊断分析的统计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高原低涡 地形 热力作用 动力作用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