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舱式双脉冲发动机金属膜片设计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伟 李江 +2 位作者 王春光 田维平 任全彬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15-1120,共6页
为得到双脉冲发动机隔舱结构关键部件金属膜片适宜结构,通过圆板大挠度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推导出金属膜片预制缺陷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得到金属膜片在内压作用下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膜片破坏压强与结构尺寸之间定量关系,并通过6次膜... 为得到双脉冲发动机隔舱结构关键部件金属膜片适宜结构,通过圆板大挠度理论和断裂力学理论推导出金属膜片预制缺陷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公式,得到金属膜片在内压作用下的设计方法,建立了膜片破坏压强与结构尺寸之间定量关系,并通过6次膜片动态破坏单项实验验证了其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缩比发动机分别开展了隔舱热流承压、热流打开、热流联合实验以进一步考核隔舱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所导出的金属膜片设计方法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平均误差约4.394%,可以用于脉冲发动机膜片具体结构尺寸设计;隔舱承压、密封、打开、消融性能良好,可以较好满足双脉冲发动机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设计方法 金属膜片 隔舱结构 双脉冲发动机
下载PDF
软隔板双脉冲发动机二级点火延迟试验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曹熙炜 任军学 +1 位作者 王长辉 刘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4-246,共3页
在进行软隔板双脉冲发动机的试验研究时发现,二级脉冲出现远远超过指标要求的点火延迟.为了改进这种状况,从点火药量和隔板厚度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增加点火药量使得隔板破裂太快,能量过早地释放;而单纯增加隔板厚度使得隔... 在进行软隔板双脉冲发动机的试验研究时发现,二级脉冲出现远远超过指标要求的点火延迟.为了改进这种状况,从点火药量和隔板厚度两方面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增加点火药量使得隔板破裂太快,能量过早地释放;而单纯增加隔板厚度使得隔板不能按预定位置和方式破裂,影响工作性能.最终结合软隔板双脉冲发动机的工作特点,从两方面同时改进,达到了比较合理的点火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隔板 双脉冲发动机 点火延迟 点火药量 隔板厚度
下载PDF
隔舱式双脉冲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过程数值仿真 被引量:5
3
作者 汤亮 邓康清 +1 位作者 余小波 杨育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41-1548,共8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相关点火理论,对双脉冲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瞬态过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并进行了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试车试验。结果表明:在隔板打开前,第Ⅱ脉冲燃烧室高压区的位置由燃烧室前端向隔板移动,压强沿燃烧室径向变化较小...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相关点火理论,对双脉冲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瞬态过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并进行了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试车试验。结果表明:在隔板打开前,第Ⅱ脉冲燃烧室高压区的位置由燃烧室前端向隔板移动,压强沿燃烧室径向变化较小,沿轴向变化较大,燃烧室头部和尾部近壁面区域一直处于低温;6 ms时隔板打开,第Ⅱ脉冲燃烧室压强下降0.5 MPa,药柱内孔前后端压强差波动剧烈,药柱内孔前端温度场下降600 K,而其他区域温度变化较小。隔板打开后,沿隔板下游第Ⅰ脉冲燃烧室轴线形成带状高温区,第Ⅰ脉冲燃烧室头部和尾部依次出现压强峰值,第Ⅰ脉冲燃烧室压强在18 ms时达到稳定,而温度在25 ms时达到稳定。试验测得的第Ⅰ、Ⅱ脉冲燃烧室压强-时间曲线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仿真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隔舱 点火 内流场 二次开发
原文传递
美军新型反辐射导弹AARGM-ER性能分析与研究
4
作者 祝雯生 于俊庭 +2 位作者 张顺家 赵炜 孙巩浩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4-141,共8页
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AARGM-ER)是美军AGM-88系列反辐射导弹的最新改进型,具备载机内埋弹射、防区外打击等先进作战能力,是美军尖端精确制导武器的典范。梳理总结了AARGM-ER导弹三个阶段的研制历程,详细介绍了导弹的三种作战使用模式,... 增程型先进反辐射导弹(AARGM-ER)是美军AGM-88系列反辐射导弹的最新改进型,具备载机内埋弹射、防区外打击等先进作战能力,是美军尖端精确制导武器的典范。梳理总结了AARGM-ER导弹三个阶段的研制历程,详细介绍了导弹的三种作战使用模式,分析了导弹气动布局方案及制导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引战系统等主要分系统方案,得出了导弹具有飞行速度快、射程远、抗诱饵和抗关机能力强等技术特点。借鉴美AARGM-ER导弹研制经验,总结出反辐射导弹发展应立足实战需求牵引,聚焦先进技术突破,推动模块化、系列化升级,以支撑武器装备实战能力的快速构建与提升。分析结果可为后续反辐射导弹的研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辐射导弹 AARGM-ER导弹 AGM-88E导弹 作战模式 制导控制 双脉冲发动机
原文传递
双脉冲发动机Ⅰ脉冲工作过程中EPDM隔层烧蚀特性 被引量:2
5
作者 卞云龙 李映坤 +2 位作者 李海阳 申志彬 吴国夫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64-771,共8页
针对双脉冲发动机脉冲隔离装置——三元乙丙(EPDM)隔层的烧蚀问题,建立了Ⅰ脉冲发动机燃烧室两相流动仿真模型,分析了隔层的热载荷环境特性,开展了隔层动态烧蚀过程仿真研究,获得了隔层温度和烧蚀量的变化历程,并通过隔层烧蚀实验进行... 针对双脉冲发动机脉冲隔离装置——三元乙丙(EPDM)隔层的烧蚀问题,建立了Ⅰ脉冲发动机燃烧室两相流动仿真模型,分析了隔层的热载荷环境特性,开展了隔层动态烧蚀过程仿真研究,获得了隔层温度和烧蚀量的变化历程,并通过隔层烧蚀实验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Ⅰ脉冲工作初期隔层外表面温度急剧增加,烧蚀量缓慢增加,随着热流的持续作用,隔层内部温度上升速率变缓,而隔层烧蚀量急剧增加。隔层烧蚀较为严重的区域为轴向与径向的过渡段,这与隔层表面热流密度的分布趋势一致。计算得到隔层环向削弱槽附近烧蚀厚度为2.0 mm,实验测得隔层烧蚀厚度为2.21 mm,误差为9.5%,表明隔层烧蚀计算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 隔层 烧蚀 三元乙丙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双脉冲发动机空空导弹爬高弹道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鹿斌 赵华超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63,共7页
以最大末速为优化指标,通过建立双脉冲发动机空空导弹三自由度爬高弹道增程模型,引入粒子群算法对爬升角、爬升时间、发动机双脉冲推力比以及点火间隔进行优化设计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弹道相比非优化的原始弹道,导弹可以在等... 以最大末速为优化指标,通过建立双脉冲发动机空空导弹三自由度爬高弹道增程模型,引入粒子群算法对爬升角、爬升时间、发动机双脉冲推力比以及点火间隔进行优化设计及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弹道相比非优化的原始弹道,导弹可以在等距离下获得更高的末速或在等末速下获得更远的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空导弹 粒子群算法 爬高弹道 优化 双脉冲发动机
下载PDF
双脉冲发动机软隔层材料性能表征及数值分析
7
作者 种峰 陈雄 许进升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107,140,共7页
为使双脉冲发动机软隔层在指定位置打开,应用断裂力学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粘接式软隔层结构。通过力学实验,获取了EPDM材料本构参数和粘接层的断裂力学参数,对力学实验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反演识别,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采... 为使双脉冲发动机软隔层在指定位置打开,应用断裂力学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式的粘接式软隔层结构。通过力学实验,获取了EPDM材料本构参数和粘接层的断裂力学参数,对力学实验进行了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反演识别,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行性。采用显式动力学的方式,模拟了粘接式软隔层的承压打开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软隔层在打开过程中未达到破坏应变,隔层可在预定粘接层处安全打开,打开所需时间仅4.75 ms。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软隔层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软隔层 有限元分析 本构模型 界面断裂
下载PDF
隔舱式双脉冲发动机内流场数值分析
8
作者 汤亮 余小波 +3 位作者 邓康清 张琪敏 王鹍鹏 刘俊明 《战术导弹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31,共6页
由于级间隔板的存在,双脉冲发动机Ⅱ脉冲药柱工作时,其燃烧室内部流场与常规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有较大的差别。为探究Ⅱ脉冲药柱内孔半径和颗粒粒径对流场特征的影响,采用k-ε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对发动机Ⅱ脉冲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值... 由于级间隔板的存在,双脉冲发动机Ⅱ脉冲药柱工作时,其燃烧室内部流场与常规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有较大的差别。为探究Ⅱ脉冲药柱内孔半径和颗粒粒径对流场特征的影响,采用k-ε模型和离散相模型对发动机Ⅱ脉冲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随着Ⅱ脉冲药柱内孔半径的增大,燃气再附着点的位置和最大回流速度的位置向Ⅰ脉冲燃烧室下游移动;当药柱内孔半径为20 mm时,在级间孔前,粒子会在涡流区存在沉积;经过级间孔后,一部分粒子会随着气流进入燃气涡流区域,形成对Ⅰ脉冲燃烧室冲蚀,另一部分粒子则随气流不断加速,撞击喷管收敛段;当药柱内孔半径达到30 mm后,回流区消失,粒子只撞击喷管收敛段。颗粒的粒径大小对Ⅰ脉冲燃烧室轴线上的燃气温度和马赫数没有影响,但对喷管轴线上的燃气温度和马赫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隔舱 两相流
原文传递
级间通道构型对小型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内两相流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子豪 白桥栋 翁春生 《航空兵器》 2016年第5期45-49,共5页
为研究级间通道构型对小型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两相流的影响,气相采用SIMPLE算法和k-ε模型,两相流采用PSIC算法和离散相模型,对小型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进行了详细的计算。结果表明,级间孔径的大小对流场影响很大。级间孔与燃烧... 为研究级间通道构型对小型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两相流的影响,气相采用SIMPLE算法和k-ε模型,两相流采用PSIC算法和离散相模型,对小型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内流场进行了详细的计算。结果表明,级间孔径的大小对流场影响很大。级间孔与燃烧室的直径比值影响粒子对级间结构和喷管收敛段的撞击及速度。级间开孔角度越大,再附着点的位置变化不大,但一脉冲内主流气体的速度越大。气固两相耦合的情况下,一脉冲燃烧室内的粒子速度也会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双脉冲发动机 级间通道 构型 两相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双脉冲发动机点火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映坤 韩珺礼 +2 位作者 陈雄 周长省 巩伦昆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86,共12页
为研究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Ⅱ脉冲点火瞬态过程,发展一套多物理场耦合求解器。流体控制方程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时间推进采用双时间步LU-SGS(Lower Upper Symmetric Guass Seidel)方法;固体推进剂表面温度基于耦合传热方法计算;结构动... 为研究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Ⅱ脉冲点火瞬态过程,发展一套多物理场耦合求解器。流体控制方程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时间推进采用双时间步LU-SGS(Lower Upper Symmetric Guass Seidel)方法;固体推进剂表面温度基于耦合传热方法计算;结构动力学运动方程基于有限元方法离散,采用经典的Newmark格式进行时间推进,流固耦合采用松耦合算法,并通过算例验证求解器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求解器能够数值模拟Ⅱ脉冲启动过程中的点火药气体冲击、燃气非定常流动及金属膜片机械响应过程,获得金属膜片的破裂时间和压强;且随着点火质量流率增加,推进剂装药首次点燃时间和金属膜片破裂时间变短,膜片破裂压强降低;金属膜片破裂时间和压强不仅与作用在其表面的压强载荷大小相关,而且与压强载荷加载的过程相关;金属膜片厚度越薄,膜片破裂时间越短,膜片轴向位移越大,膜片破裂压强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物理场耦合 流固耦合 耦合传热 点火 双脉冲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级间通道构型对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局部受热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映坤 韩珺礼 +1 位作者 陈雄 刘锐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03-1510,共8页
为研究级间通道构型对双脉冲发动机一脉冲燃烧室气流再附着点的位置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格心的迎风型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空间离散采用AUSM-PW矢通量分裂格式,时间推进采用3阶三步TVD型Runge-... 为研究级间通道构型对双脉冲发动机一脉冲燃烧室气流再附着点的位置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本文采用基于格心的迎风型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组,空间离散采用AUSM-PW矢通量分裂格式,时间推进采用3阶三步TVD型Runge-Kutta显式方法,湍流模型采用适合模拟分离流动的改进SST湍流模型,并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再附着点处的对流换热系数。结果表明:亚声速后台阶流动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流动的最大绝对误差分别为8.9%和5.8%;二脉冲工作的不同时刻,当二脉冲装药内孔直径大于级间通道直径时,级间孔直径每增大9.1%,气流再附着点位置平均减小28.2%,对流换热系数平均下降9.6%;其它条件相同时,级间孔宽度增加对气流再附着点位置和对流换热的影响比较小;级间孔角度变大使得气流再附着点的位置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别平均下降3.4%和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内流场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耦合传热的双脉冲发动机热防护层受热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雄 李映坤 +1 位作者 刘锐 李宏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9,共7页
针对双脉冲软隔层通道孔径对双脉冲发动机I脉冲燃烧室热防护层热环境的影响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对雷诺平均Navier-Strokes方程采用了双时间步LU-SGS迭代方法、AUSMPW迎风格式以及适合模拟分离流动的改进剪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进行... 针对双脉冲软隔层通道孔径对双脉冲发动机I脉冲燃烧室热防护层热环境的影响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对雷诺平均Navier-Strokes方程采用了双时间步LU-SGS迭代方法、AUSMPW迎风格式以及适合模拟分离流动的改进剪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保证流固耦合界面上的热流密度连续来实现耦合传热仿真。采用算例验证了算法及程序的精度和可信度。计算结果表明:I脉冲燃烧室热防护层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随软隔层通道孔径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对流换热系数平均减幅达20.3%,再附着点位置和对流换热系数最大值所在位置均向上游移动,分别平均移动24.2%和23.1%;I脉冲燃烧室热防护层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且回流区内的对流换热系数相对较小,并在再附着点上游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耦合传热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双脉冲发动机Ⅱ脉冲点火瞬态工作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波 李映坤 陈雄 《弹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73,81,共7页
针对双脉冲发动机Ⅱ脉冲点火过程,基于Fluent流场仿真软件平台,建立了数学物理仿真模型,并编写了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动态点火具质量流率边界及装药燃烧加质过程。研究了隔层破开前、破开后及稳定建压3个阶段的流场瞬态特性,分析了... 针对双脉冲发动机Ⅱ脉冲点火过程,基于Fluent流场仿真软件平台,建立了数学物理仿真模型,并编写了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动态点火具质量流率边界及装药燃烧加质过程。研究了隔层破开前、破开后及稳定建压3个阶段的流场瞬态特性,分析了隔层破开对内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点火初期,装药内孔压力传播速率较外孔快;隔层破开前,燃气聚集并反向传播导致尾部压力上升速率反超头部;破开后,燃气压缩低压气体产生压力冲击波,内流场剧烈振荡,对燃烧室不同位置造成一定影响,距级间孔越近,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点火过程 内流场 数值仿真
下载PDF
双脉冲固体发动机燃烧室EPDM绝热层烧蚀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闫航 陈嘉辉 +2 位作者 冯喜平 王乐 侯晓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5-235,共11页
为了研究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内复杂热环境下三元乙丙(EPDM)绝热层的烧蚀性能,开展了工作时间为15s和两次点火工作时间为7.5s+7.5s的发动机实验。采用SEM电镜扫描、微米CT测试分析获得了烧蚀试件的表面宏观形貌、炭化层表面和断面微观形... 为了研究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内复杂热环境下三元乙丙(EPDM)绝热层的烧蚀性能,开展了工作时间为15s和两次点火工作时间为7.5s+7.5s的发动机实验。采用SEM电镜扫描、微米CT测试分析获得了烧蚀试件的表面宏观形貌、炭化层表面和断面微观形貌以及炭化层三维构型;利用测厚仪测量结果计算了试件的烧蚀率。结果表明,在总工作时间相等的情况下,双脉冲发动机中EPDM绝热层的烧蚀率比传统发动机大。与传统发动机中单次热冲击下烧蚀后试件相比,双脉冲发动机二次热冲击下烧蚀后试件的炭化层厚度减小约50%,总体孔隙率增大约13%;烧蚀表面致密层的致密程度也有所减小。双脉冲发动机工作时,EPDM绝热层的烧蚀性能在二次热冲击下发生较大变化,需在燃烧室内绝热层的设计过程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固体火箭发动机 燃烧室 绝热层 烧蚀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不同能量分配下的双脉冲发动机外弹道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万励 李映坤 陈雄 《兵工自动化》 2020年第10期15-19,共5页
为研究双脉冲发动机无控火箭弹的外弹道特性和不同能量分配对其特性的影响,以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为背景,在常规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弹道特性的基础上,编制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的外弹道计算程序,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其射程、高... 为研究双脉冲发动机无控火箭弹的外弹道特性和不同能量分配对其特性的影响,以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为背景,在常规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弹道特性的基础上,编制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的外弹道计算程序,根据相关参数计算其射程、高度等,对其外弹道特性进行分析;从脉冲间隔时间、装药比、推力比等方面分析不同能量分配条件下的外弹道特性。结果表明:双脉冲发动机的无控火箭弹在射程上能得到提高,应选择合理的脉冲间隔时间,装药比大、推力比小的能量分配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外弹道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下载PDF
双脉冲发动机点火过程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登超 陈雄 +2 位作者 李映坤 朱亮 孙姗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45-551,561,共8页
以喷射棒式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级间隔离装置和喷管一体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Ⅱ脉冲点火过程三维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点火初期燃气压力波峰超前于火焰峰到达级间隔离装置,并以压强冲击波形式传播,Ⅱ脉冲燃... 以喷射棒式双脉冲发动机燃烧室、级间隔离装置和喷管一体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对Ⅱ脉冲点火过程三维流场特性进行分析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点火初期燃气压力波峰超前于火焰峰到达级间隔离装置,并以压强冲击波形式传播,Ⅱ脉冲燃烧室相对高压区位置不断发生改变;级间孔打开过程对药柱末端压强影响较大,但对Ⅱ脉冲燃烧室压强整体上升过程影响较小;级间孔打开后,燃气经级间孔加速后形成高度欠膨胀射流,并在Ⅰ脉冲燃烧室内形成非对称带状低压区;级间孔分布的非对称性,导致压强及温度在发动机燃烧室中呈现显著的三维分布特性;高温区出现在隔板附近,而在装药前端、装药末端及外围级间孔轴线附近出现低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三维流场 数值模拟 点火过程
下载PDF
双脉冲发动机对火箭弹增程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苟秋雄 王伟 +1 位作者 杨晓英 胡晓明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84,共6页
火箭弹的射程受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制约,在高能推进剂技术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变得越来越困难。文中首先对影响火箭弹射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采用不同发动机技术在不同射程火箭弹的阻力系数、... 火箭弹的射程受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发展的制约,在高能推进剂技术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变得越来越困难。文中首先对影响火箭弹射程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采用不同发动机技术在不同射程火箭弹的阻力系数、飞行速度和附加推力等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并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技术的火箭弹增程能力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采用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可以有效增加火箭弹的射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火箭发动机 火箭弹 射程 弹道 气动力
下载PDF
基于嵌套网格的脉冲发动机喷管内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映坤 韩珺礼 +1 位作者 陈雄 鞠玉涛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8-183,共6页
为了研究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中运动的隔塞对喷管内流场的影响,采用基于格心的有限体积法求解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AUSM-PW矢通量分裂格式,利用双时间步LU-SGS方法进行时间推进以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动态嵌... 为了研究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喷管中运动的隔塞对喷管内流场的影响,采用基于格心的有限体积法求解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AUSM-PW矢通量分裂格式,利用双时间步LU-SGS方法进行时间推进以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动态嵌套网格技术模拟隔塞在喷管内的运动,获得了隔塞运动过程中喷管内流场的演化过程。仿真结果表明,发动机正常工作时,隔塞通过喷管的过程中,发动机的瞬时推力剧烈波动,隔塞位于喷管喉部时,发动机瞬时推力降至最小,相比于初始时刻减小了27.7%;隔塞完全通过喷管喉部后,并位于喷管扩张段上游时,发动机瞬时推力达到最大值,比初始时刻增大了8.9%,这是发动机推力-时间曲线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嵌套网格 双脉冲发动机 喷管内流场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双脉冲发动机点火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亮 田小涛 +2 位作者 李映坤 邓恒 宋军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3-782,共10页
双脉冲发动机第二脉冲点火过程较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呈现出较大不同,为研究双脉冲发动机第二脉冲点火瞬态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组,采用高精度AUSMPW+迎风格式,3阶MUSCL重构方法,k⁃ωSST湍流模型并耦合求解... 双脉冲发动机第二脉冲点火过程较传统固体火箭发动机呈现出较大不同,为研究双脉冲发动机第二脉冲点火瞬态特性,基于有限体积法求解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组,采用高精度AUSMPW+迎风格式,3阶MUSCL重构方法,k⁃ωSST湍流模型并耦合求解固相热传导方程,编制了计算程序,并利用相关实验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第二脉冲点火瞬态特性,清晰刻画了点火阶段火焰传播过程,并得到了双脉冲发动机第二脉冲点火瞬态流场特征及燃烧室建压历程。计算结果显示,双脉冲发动机第二脉冲点火瞬态过程相比常规固体火箭发动机呈现出较大区别。此外,研究了点火药量、推进剂燃速及隔离装置强度对点火延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点火药量能有效缩短推进剂首次点燃时间及点火延迟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发动机点火性能;采用高燃速推进剂能显著缩短发动机点火延迟时间,对提高发动机点火性能作用较大;隔离装置强度总体上对点火性能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脉冲发动机 点火瞬态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中远程火箭弹弹道性能研究
20
作者 杜琥博 魏志军 王宁飞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6-965,共10页
双脉冲发动机能够降低火箭弹飞行阻力,增加射程。为了研究中远程火箭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对弹道性能的影响,针对单助推和双脉冲发动机建立了发动机模型,编制了外弹道计算程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这两种发动机的中远程火箭弹的射程覆盖范... 双脉冲发动机能够降低火箭弹飞行阻力,增加射程。为了研究中远程火箭弹采用双脉冲发动机对弹道性能的影响,针对单助推和双脉冲发动机建立了发动机模型,编制了外弹道计算程序,对比分析了分别采用这两种发动机的中远程火箭弹的射程覆盖范围和末端速度等弹道性能。研究表明,对比单助推方案,采用双脉冲发动机的火箭弹最小射程减小34.24%,最大射程增加24.63%,即通过合理选择初始射角和脉冲间隔时间,能够有效拓宽火箭弹的射程覆盖范围;采用双脉冲方案的中程火箭弹增程效果更为明显,与之相比,采用双脉冲方案的远程火箭弹增程仅5.89%;对比单助推方案,在相同射程下,双脉冲发动机还能大幅提高火箭弹在小射程下的末端速度,提升火箭弹的末端突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弹 双脉冲发动机 射程覆盖范围 外弹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