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MPR重建诊断价值 被引量:24
1
作者 范新华 吴国森 许祖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0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卵巢囊腺瘤(癌)的CT表现及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囊腺肿瘤,浆液性囊腺瘤6例,粘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癌15例,粘液性囊腺...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卵巢囊腺瘤(癌)的CT表现及三维重建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囊腺肿瘤,浆液性囊腺瘤6例,粘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癌15例,粘液性囊腺癌9例。CT表现为囊肿型(Ⅰ型)10例,囊实型(Ⅱ型)22例,实质型(Ⅲ型)2例。囊实型(Ⅱ型)又分为以囊性为主型(Ⅱa型)7例,囊实混合型(Ⅱb型)9例,以实性为主型(Ⅱc型)6例。增强后扫描,囊肿型(Ⅰ型),囊壁无强化,囊内局限性增厚分隔静脉期中等度强化;囊实型(Ⅱ型)囊壁结节状增厚、乳头状突起、不规则分隔及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型(Ⅲ型)动脉期明显强化。矢状位、冠状位、轴位多层面多角度观察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论:卵巢囊腺瘤以Ⅰ型常见,卵巢囊腺癌以Ⅱ型为主。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很好地显示病灶的特点,增强后MPR三维重建可清楚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血管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的血管构建形态,对于鉴别卵巢囊腺肿瘤的良恶性和定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囊腺瘤 囊腺癌 双期增强扫描 血管重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锥形束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2
作者 孔铭新 于曰俊 +2 位作者 马飞飞 张海彬 唐世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 目的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CE 锥形束CT 双期扫描
下载PDF
MSCT双期扫描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刘丽东 苏丹柯 +3 位作者 金观桥 谢东 李强 黄伟丽 《当代医学》 2009年第20期62-66,共5页
目的研究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总结各病种的双期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3例良性混合瘤、10例腺淋巴瘤、2例嗜酸性腺瘤、2例单纯性腺瘤、17例恶性肿瘤和6例慢性炎症共50例腮腺良恶性疾病... 目的研究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总结各病种的双期增强CT表现特征。方法对病理证实的13例良性混合瘤、10例腺淋巴瘤、2例嗜酸性腺瘤、2例单纯性腺瘤、17例恶性肿瘤和6例慢性炎症共50例腮腺良恶性疾病病例进行腮腺MSCT平扫和注药后30秒、120秒双期增强扫描,测量各期的病灶CT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不同性质腮腺病变的双期增强CT特征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恶性肿瘤与良性混合瘤的双期增强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与腺淋巴瘤的双期增强值均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包埋和/或破坏邻近血管、肿瘤内低密度区呈中央分布、肿瘤同时累及腮腺深浅叶三种CT征象对腮腺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24%、90.00%、76.47%和100%、87.50%、92.59%。延迟强化征象、延迟排空征象分别对良性混合瘤、腺淋巴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0%、92.31%和88.24%、85.71%。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腮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期扫描
下载PDF
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恒 彭昌勇 +1 位作者 张昊 庞大毅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2期314-320,共7页
目的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 目的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记为恶性组)、浸润前病变结节(原位癌)30例(记为浸润前病变组)、肺良性结节25例(记为良性组),比较3组CT征象检出率,对比3组支气管动脉形态、图像质量、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双时相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分析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恶性组深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Ⅱ、Ⅲ型为主,浸润前病变组钙化、卫星灶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Ⅳ型为主,良性组方形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支气管动脉形态为血管湖比例高于浸润前病变组、良性组(P<0.05),3组成团、迂曲、中断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增强扫描30~45 s、90~120 s的CT值均高于浸润前病变组(P<0.05),恶性组增强扫描90~120 s的CT值低于良性组(P<0.05);3组双期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组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且呈快升快降模式;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结节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4.61%、76.36%、80.83%。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诊断价值,依据其CT征象、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及支气管形态、强化程度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CT 支气管动脉 双期扫描 肺结节 良恶性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延迟扫描对颅内结核病灶的显示优势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渠慧芳 侯代伦 +3 位作者 张旭 杨济生 袁小记 柳澄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07-121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延迟扫描是否对颅内结核病灶的观察更具优势。方法选择山东省胸科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1月经临床资料证实的30例颅内结核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先常规平扫后行双期扫描:动脉期注入对比剂后25s行螺旋扫描,延迟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延迟扫描是否对颅内结核病灶的观察更具优势。方法选择山东省胸科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1月经临床资料证实的30例颅内结核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先常规平扫后行双期扫描:动脉期注入对比剂后25s行螺旋扫描,延迟期于5min后行常规扫描。根据病灶侵犯颅内部位及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3种不同类型:脑膜增厚、脑膜结核瘤(包括脑膜结节)以及脑实质结核瘤(包括结核结节),并从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图像中各类型病灶大小、病灶边缘清晰度、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量化计分,比较该2期病灶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从30例颅内结核患者中共发现符合纳入标准的病灶526个,包括脑膜增厚22个,脑膜结核瘤、结核结节235个,脑实质结核瘤、结核结节269个。延迟期所示脑膜增厚、脑膜结核瘤、脑实质结核瘤的病灶大小计分(1.64±0.58;1.64±0.58;1.59±0.60)、病灶边缘清晰度计分(2.00;1.73±0.49;1.88±0.34)及其与血管断面的区分能力计分(1.82±0.39;2.00±0.06;2.00±0.06)与动脉期(0.36±0.49,0.36±0.52,0.41±0.53;0.00,0.27±0.45,0.12±0.32;1.09±0.68,1.22±0.74,1.27±0.75)比较明显具有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尤其是延迟期扫描在对颅内结核病灶的显示上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颅内结核 双期扫描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在胰腺肿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朱智明 龙学颖 夏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对胰腺肿瘤检出,诊断和进行可切除性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胰腺肿瘤患者行胰腺平扫、胰腺期和肝脏期扫描,对各时相的正常胰腺和肿瘤组织进行CT值测量,计算各时相两者的CT值差别,观察胰周血管和其他变化...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对胰腺肿瘤检出,诊断和进行可切除性评估的意义。方法对38例胰腺肿瘤患者行胰腺平扫、胰腺期和肝脏期扫描,对各时相的正常胰腺和肿瘤组织进行CT值测量,计算各时相两者的CT值差别,观察胰周血管和其他变化,作可切除性评估。结果胰腺肿瘤双期扫描各时相的CT值差分别为平扫(6±3)Hu,胰腺期(43±18)Hu,肝脏期(23±16)Hu,胰腺期差别最大,对胰腺肿瘤的检出和诊断有意义。观察胰周小静脉扩张和其他变化进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结论多层螺旋CT的双期扫描技术优于普通螺旋CT,对胰腺肿瘤的检出和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MSCT) 胰腺肿瘤 双期扫描
下载PDF
Brilliance 256iCT双期扫描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魏里 蒋永红 +3 位作者 郭芸 刘大亮 史朴军 付玉存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9期156-158,共3页
目的通过256iCT动静脉双期扫描,分析卵巢肿瘤血供状况及强化方式,以提高卵巢肿瘤的定性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110例,其中良、恶性肿瘤各45例,交界性肿瘤20例。术前全部经cT动静脉期扫描。分析肿瘤血供与性质相关性。结... 目的通过256iCT动静脉双期扫描,分析卵巢肿瘤血供状况及强化方式,以提高卵巢肿瘤的定性准确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110例,其中良、恶性肿瘤各45例,交界性肿瘤20例。术前全部经cT动静脉期扫描。分析肿瘤血供与性质相关性。结果良性组强化率为8/45,占17.8%,见于肿瘤囊性部分1例、囊实性部分4例、实性部分3例;恶性组强化率为30/45例,占66.7%,见于囊性部分3例,囊实性部分15例,实性部分12例;交界性强化强化率为12/20,占60%,见于囊性部分2例、囊实性部分6例、实性部分4例。统计学显示不同性质瘤灶血供的差异性:良性组分别对比恶性组及交界性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X2=22.04、11.59,P〈0.01)。恶性组与交界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X2=0.27,P〉0.05)。结论不同性质的卵巢肿瘤存在强化方式及血供差异。良性肿瘤为乏血供,呈轻度强化。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存在程度不等的血供,多为明皿强化。cT双期扫捕能为瘤灶的血供状况及定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双期扫描 体层摄影术 256iCT机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双期扫描对颈动脉蹼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王勇 张波 +5 位作者 张继 田为中 王秀平 吴大虎 尹明 刘颖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双期扫描在颈动脉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6例颈部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检出16例患者共23处颈动脉蹼,观察其位置、形态,并查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23处颈动脉蹼在动脉期表现为颈动脉窦...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双期扫描在颈动脉蹼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6例颈部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检出16例患者共23处颈动脉蹼,观察其位置、形态,并查阅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23处颈动脉蹼在动脉期表现为颈动脉窦后壁血管腔内突起的薄膜样分隔,1处颈动脉蹼成“Y”形分别延伸至颈内、外动脉内;静脉期16处颈动脉蹼显示为线样强化,15处颈动脉蹼外侧缘局部可见对比剂延迟排空;5例患者有急性或慢性缺血性卒中史。结论CTA双期扫描颈动脉蹼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静脉期线样强化反映其组织学特征,可能导致局部血液瘀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与隐源性卒中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期扫描 CT血管成像 颈动脉蹼
原文传递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9
作者 徐亮 钟建国 +7 位作者 龚建平 张伟 朱雪明 张平 宦坚 王建玲 钱铭辉 单玉喜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52-754,共3页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方法及其准确性,评估UroCARE软件计算GFR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5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CT检查包括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同时在动脉期前与两期之间各插入... 目的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方法及其准确性,评估UroCARE软件计算GFR的可靠性。方法选择25例无急性肾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CT检查包括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同时在动脉期前与两期之间各插入一组同层动态扫描。应用UroCARE软件计算GFR,以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测定的GFR作为对照指标。结果两种方法测定的GFR相关性良好,r=0.799,y=39.0977+0.6083x。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并应用UroCARE软件可以较准确地测定GFR,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滤过率 双期扫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原文传递
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的价值 被引量:23
10
作者 周坤 刘君凤 +2 位作者 徐双武 金重 宋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4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32例胰腺癌患者行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时时间分别定位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用量60ml,盐水20ml,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4.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32例胰腺癌患者行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时时间分别定位30S(胰腺期)和70S(门脉期),造影剂(碘普罗胺注射液)用量60ml,盐水20ml,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入,速率4.0-4.5ml/s。结果 32例肿瘤位于胰头颈20例,钩突9例,体部3例。其中直径小于2.0cm病灶3例。肿瘤与胰腺对比胰腺期与门脉期相比差异显著(P<0.01)。胰腺期肿瘤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为特征性CT表现。胰周大血管受侵多见,表明肿瘤不可手术切除,胰腺周围小静脉迂曲扩张及肝脏、淋巴结转移常见。结论 64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及手术评价中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64排螺旋CT 双期增强扫描 手术评价
下载PDF
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定量估价胰腺增强程度 被引量:2
11
作者 杜勇 沈天真 +3 位作者 陈星荣 冯晓源 洪泳 李浩雄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定量估价电子束CT双期扫描胰腺的增强程度。材料和方法:110例可疑胰腺病变者(26~72岁)均行电子束CT检查。其中胰腺癌15例,胰腺炎3例,胰腺外伤2例,正常胰腺90例。应用高压注射器以3.5ml/秒(80m... 目的:定量估价电子束CT双期扫描胰腺的增强程度。材料和方法:110例可疑胰腺病变者(26~72岁)均行电子束CT检查。其中胰腺癌15例,胰腺炎3例,胰腺外伤2例,正常胰腺90例。应用高压注射器以3.5ml/秒(80ml)和10ml/秒(20ml)速度注射Ultravist100ml,在注射造影剂后18~20秒和55~60秒,应用SVS0.3秒序列扫描胰腺20层,层厚6mm。于动静脉期测量胰腺头、体、尾CT值。结果:在动脉期胰腺增强的CT值为101Hu±8(标准差),静脉期为81Hu±5。其中61例(55%)动脉期较静脉期CT值增高20Hu以上;38例(34%)增高10Hu以上;11例(10%)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结论:胰腺动脉期扫描较静脉期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可更清楚显示胰腺癌对胰周的浸润,可提高检测胰腺内小病灶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电子束CT 双期扫描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前行CT扫描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又洁 王明超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0-273,共4页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行256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心耳(LAA)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6例,先行CT心脏双期扫...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行256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心耳(LAA)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36例,先行CT心脏双期扫描、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血栓.第一期心脏CT扫描采取智能跟踪法确定延迟时间;第二期心脏CT扫描确定85 s为延迟时间;以TEE为金标准评价两期CT确诊LAA血栓的价值.结果 第一期CT扫描发现LAA低密度充盈缺损5例,第二期CT扫描仍呈现充盈缺损,诊断LAA血栓3例(其中2例后经TEE确诊为血栓、1例为烟雾样回声即血栓前状态),2例为假的充盈缺损(后经TEE确诊为烟雾样回声即血栓前状态).TEE确诊2例为真实血栓,3例为烟雾样回声,判定为血栓前状态.以TEE为诊断血栓的金标准,计算得出:第一期CT扫描诊断LAA血栓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91.2%,阳性预测值为40.0%,阴性预测值为100.0%;第二期CT扫描诊断LAA血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7.1%,66.7%,100.0%;第二期CT的Kappa系数大于第一期CT的Kappa系数(0.898比0.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心脏双期扫描均能发现LAA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经第二期CT扫描诊断血栓的阳性预测值明显升高,且第二期CT诊断血栓与TEE一致性高于第一期CT,故多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方法诊断LAA血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CT 心脏双期扫描 左心耳血栓
下载PDF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屈小琴 邱丽华 +3 位作者 刁显明 陈洪亮 张君海 陈丽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233-235,270,共4页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9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患者共计10个病灶,其中1例为单侧2个病灶...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9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确诊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患者共计10个病灶,其中1例为单侧2个病灶,其余8例均为单侧单发病灶。8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1个病灶跨深浅叶,单侧2个病灶中1个病灶位于深叶。10个病灶中,直径小于3 cm的病灶有8个,平均直径为2 cm。9个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1个病灶呈浅分叶状,边界欠清。10个病灶中有6个为实性病灶,4个为囊实性病灶。8个病灶的实性成分在动脉期明显强化,达到峰值。静脉期其中6个病灶呈持续性强化或稍有减退。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多发于腮腺浅叶部,多单发且体积较小,边界清晰,易囊变。其内血管结构丰富,实性成分强化较明显,应用双期增强扫描时,大多数呈现出"快进慢出"强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基底细胞腺瘤 双期增强扫描 腮腺
下载PDF
256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房耳血栓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又洁 王明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7-520,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房耳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2~66岁(平均48.6±9.3岁)。所有患者入选前瞻性试验:先行CT心脏双期扫描、后经食管...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诊断左房耳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36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2~66岁(平均48.6±9.3岁)。所有患者入选前瞻性试验:先行CT心脏双期扫描、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血栓。第一期心脏CT扫描采取智能跟踪法确定延迟时间;第二期心脏CT扫描确定85s为延迟时间;以TEE为金标准确诊两期CT发现的左房耳血栓。结果:第一期CT扫描发现左房耳低密度充盈缺损5例(5/36,13.9%),第二期CT扫描仍呈现充盈缺损,诊断左房耳血栓3例(3/5,60%)(其中2例后经TEE确诊为血栓,1例为烟雾样回声即血栓前状态),2例(2/5,40%)为假的充盈缺损(后经TEE确诊为烟雾样回声即血栓前状态)。TEE确诊2例(5.6%,2/36)为真实血栓,3例(8.3%,3/36)为烟雾样回声、判定为血栓前状态。以TEE诊断血栓为金标准,计算得出:第一期CT扫描诊断左房耳血栓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1.2%,阳性预测值40%,阴性预测值为100%;第二期CT扫描诊断左房耳血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7.1%、66.7%、100%;Kappa系数0.898(第二期CT)>Kappa系数0.739(第一期CT),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心脏双期扫描均能发现左房耳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经第二期CT扫描诊断血栓的阳性预测值明显提升,且第二期CT诊断血栓与TEE一致性高于第一期CT,故多层螺旋CT心脏双期扫描方法诊断左房耳血栓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心脏双期扫描 左房耳血栓
下载PDF
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卢杰源 温健雄 +3 位作者 黎家荣 王任国 何志伟 廖雅婷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9年第23期162-165,共4页
目的:研究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7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64排128层四维螺旋CT对入组患者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数量、边缘等信息,统计患者的性别、... 目的:研究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77例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64排128层四维螺旋CT对入组患者进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数量、边缘等信息,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个人习惯等信息,明确腮腺肿瘤患者的CT值倾向性变化.结果:77例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瘤26例(33.77%),腺淋巴瘤45例(58.44%),钙化上皮瘤、蔓状血管瘤、乳头状透明汗腺瘤、腮腺未分化癌、腮腺导管癌和腮腺黏液表皮样癌各1例(1.30%),腺淋巴瘤占比达到半数以上,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腮腺肿瘤类型,腺淋巴瘤中男性患者较多,平均年龄较大,吸烟人数占比77.78%;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增强扫描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静脉期增强扫描CT值低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是相对于腮腺密度稍高密度,两种肿瘤动脉期大部分是明显强化,CT值比平扫多高出30 HU以上,腮腺多形性腺瘤多数倾向于持续强化或强化更明显,而腺淋巴瘤多数倾向于强化减退.结论:应用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腮腺肿瘤,能够有效评估CT值的倾向性变化,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充足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层螺旋CT 双期增强扫描 倾向性变化 腮腺肿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呼吸双相CT定量参数早期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吉超 秦舒婕 +1 位作者 陈林 王雁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3期433-436,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双相CT定量参数特点以及CT定量参数对COP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12例,对其进行呼吸双相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分别记录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用...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双相CT定量参数特点以及CT定量参数对COP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112例,对其进行呼吸双相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分别记录患者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肺活量比值(FEV1/FVC),采用FACT-Digital lungTM数据分析软件获取患者CT定量参数呼吸气相肺容积(LV)、平均肺密度(MLD)和肺气肿指数(EI),并检验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的FVC为2.95±0.86 L,FEV1%为2.06±0.78 L,FEV1/FVC为(61.76±11.93)%。COPD患者呼气相的LV小于吸气相,MLD和EI大于吸气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气相LV与FVC无相关性(P>0.05),LV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MLD与FVC、FEV1%和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EI与FVC、FEV1%和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吸气相LV与FVC呈正相关关系,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MLD与FVC呈负相关关系,与FEV1%和FEV1/FVC呈正相关关系(P<0.05),EI与FVC、FEV1%和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呼吸双相CT定向参数指标与肺功能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对于COPD早期诊断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 双相CT扫描 CT定量 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肺肉瘤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林 《中国民康医学》 2016年第9期12-13,112,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PPS)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PS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患者的肿瘤总体表现为病变密度、边缘不同,强化程度不等,与周边关系各异,7例经皮穿刺活检,5例行手术根治,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原发肺...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肉瘤(PPS)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PS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患者的肿瘤总体表现为病变密度、边缘不同,强化程度不等,与周边关系各异,7例经皮穿刺活检,5例行手术根治,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原发肺肉瘤。结论:原发性肺肉瘤(PPS)的患者极为少见,CT影像学表现多样,术前不易确诊,故需要病理进行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肺肉瘤 X线计算机 双期增强扫描
下载PDF
原发性肺类癌的临床表现及MSCT诊断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群星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12期9-12,共4页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肺类癌(primary pulmonary carcinoid,PPC)的临床表现及MS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整理收集2005年6月-2015年7月本院经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22例原发性肺类癌患者的资料,回顾统计... 目的:分析探讨原发性肺类癌(primary pulmonary carcinoid,PPC)的临床表现及MSCT影像特点,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整理收集2005年6月-2015年7月本院经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22例原发性肺类癌患者的资料,回顾统计和分析该肿瘤不同临床表现及MS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上的表现。结果:临床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10例(45.5%),咳血6例(27.3%),胸痛2例(9.1%),发烧2例(9.1%);无症状2例(9.1%)。CT平扫检查发现右肺14例,左肺8例,12例为类圆形,密度均匀;呈浅分叶状或不规则状10例,密度多不均匀;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结论:虽然原发性肺类癌临床及CT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再结合临床表现,完全可以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类癌 临床 MSCT 双期增强扫描
下载PDF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韩伟 李菊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63-65,共3页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CT表现。双期扫描方法时间为动脉期 (AP)延迟 2 5s,门静脉期 (PVP)延迟 6 5s,以 3~ 4ml s团注造影剂 80~ 10 0ml。结果 CT表现为胰腺内低...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的CT表现。双期扫描方法时间为动脉期 (AP)延迟 2 5s,门静脉期 (PVP)延迟 6 5s,以 3~ 4ml s团注造影剂 80~ 10 0ml。结果 CT表现为胰腺内低密度肿块 4 3例 (82 .7% ) ,胰腺形态和轮廓改变 30例 (5 7.7% ) ,胰胆管扩张 39例 (75 % ) ,胰周血管侵犯 36例(6 9.2 % ) ,胰周淋巴转移 31例 (5 9.6 % ) ,肝转移 2 0例 (38.5 % ) ,腹膜种植 12例 (2 3% )。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 ,对诊断胰腺癌是否伴有周围血管侵犯和转移的准确性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双期扫描 胰腺癌 诊断 动脉期 门静脉期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的诊断和胰周血管侵犯中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黎孝勇 费红英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7期221-221,222,共2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正确评估胰腺周围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胰腺癌患者行8排16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与肿瘤在两...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和正确评估胰腺周围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胰腺癌患者行8排16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观察并比较正常胰腺与肿瘤在两期增强中的对比情况,以及胰腺周围血管的受侵情况。根据胰周血管CT征象对肿瘤可切除性进行评价,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肿瘤胰腺明显对比在胰腺期明显优于门脉期(19/20,5/20,P<0.01)。胰腺期扫描能清晰显示胰周血管,其中胰周血管中断5例,包绕4例,部分包绕2例。20例肿瘤患者中,术前认为可以切除9例,术中切除8例。结论多排螺旋CT胰腺期增强扫描比门脉期增强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胰腺癌,有利于胰腺癌周围血管侵犯和可切除性的临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双期增强扫描 胰腺癌 周围血管侵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