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5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内外船用LNG动力发动机发展现状 被引量:18
1
作者 马义平 曾向明 +3 位作者 魏海军 赵睿 王忠诚 许乐平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25,共6页
为加深对船用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发动机各厂家、各机型的了解,为将来国内船舶排放控制区内船舶机型选择及LNG发动机发展提供参考,在纯气体机、双燃料机和混烧机分类的基础上,从缸内直喷、支管进气及总管进气等不同... 为加深对船用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发动机各厂家、各机型的了解,为将来国内船舶排放控制区内船舶机型选择及LNG发动机发展提供参考,在纯气体机、双燃料机和混烧机分类的基础上,从缸内直喷、支管进气及总管进气等不同进气方式出发,对不同厂家的LNG发动机进行分析,并从动力性、经济型、燃气替代率、NOx排放及甲烷逃逸量等方面对各机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气体机能耗都较柴油机大;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气模式能耗约比燃油模式降低10%;国外发动机NOx排放大部分满足TierⅢ,且都对甲烷逃逸量有控制;而国内LNG发动机与国外相比在技术、功率、价格及尾气排放上都有较大差距;国内发动机普遍采用总管进气,总体性能较差,且纯气体机功率部分范围断挡。研究显示:LNG发动机进气方式宜采用支管多点喷射或缸内高压直喷;发动机类型适合采用"微引燃"式双燃料机或高性能纯气体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LNG) 发动机 纯气体 双燃料 混烧
下载PDF
天然气双燃料技术在船机上的研究进展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解托 董晶瑾 +1 位作者 刘海峰 叶映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17年第2期73-81,共9页
船舶发动机虽然以较高的热效率被广泛应用,但其向海洋环境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近年来,随着针对海上船舶的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能显著降低远洋船舶NOx、SOx、PM和CO2排放的天然气发动机逐渐引起关注。从船用天然气技术发展和分类入手,针... 船舶发动机虽然以较高的热效率被广泛应用,但其向海洋环境排出了大量的污染物。近年来,随着针对海上船舶的排放法规日益严格,能显著降低远洋船舶NOx、SOx、PM和CO2排放的天然气发动机逐渐引起关注。从船用天然气技术发展和分类入手,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出现的问题,总结了当前船用天然气发动机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天然气 船用柴油机 不正常燃烧
下载PDF
低压喷射天然气双燃料船机清洁燃烧策略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8
3
作者 郑尊清 李春雨 +6 位作者 叶映 刘腾 刘博 吴朝晖 董晶瑾 刘海峰 尧命发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基于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排气阀关闭时刻(EVC)、废气再循环(EGR)、引燃油喷射时刻(PFIT)对船用低速二冲程双燃料发动机有害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生成的影响,并分析了多种技术路线耦合对NOx排放和燃... 基于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排气阀关闭时刻(EVC)、废气再循环(EGR)、引燃油喷射时刻(PFIT)对船用低速二冲程双燃料发动机有害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生成的影响,并分析了多种技术路线耦合对NOx排放和燃油经济性的综合作用.结果表明:排气阀推迟关闭降低NOx排放效果显著;废气再循环是降低NOx排放最有效的措施;推迟引燃油喷射时刻可以使主燃烧过程滞后,实现NOx排放的降低.推迟PFIT耦合EGR可以在较明显降低NOx的同时保持比较好的燃油经济性,推迟EVC耦合EGR可以实现超低NO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速船机 双燃料 NOX排放 机内净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9FA双燃料燃气轮机燃料和吹扫系统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蔡志杰 《发电设备》 2007年第2期108-112,共5页
介绍了国内最先进的,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9FA双轴双燃料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燃料供应系统、雾化系统和吹扫系统,重点阐述了系统的结构及运行方式。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燃气轮机 双燃料 燃料系统 吹扫
下载PDF
柴油引燃天然气发动机天然气射流特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康佳明 王谦 +2 位作者 邵长胜 黄英杰 芮璐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8,共8页
在定容弹上利用纹影法开展了不同喷射压力和喷射间隔下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喷射中天然气射流特性研究,并结合PIV试验得到的天然气射流环境流场探讨了天然气射流和柴油喷雾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天然气射流头部、中部、底部周围空气有... 在定容弹上利用纹影法开展了不同喷射压力和喷射间隔下的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喷射中天然气射流特性研究,并结合PIV试验得到的天然气射流环境流场探讨了天然气射流和柴油喷雾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天然气射流头部、中部、底部周围空气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天然气射流在贯穿柴油喷雾时会受其阻碍,使得射流贯穿距和锥角均减小;天然气喷射压力的提高会减弱柴油喷雾对天然气射流的影响;随着喷射间隔增大,柴油喷雾与天然气射流的相互作用减弱,柴油喷雾对天然气射流贯穿距和锥角的影响也随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发动机 双燃料 粒子图像测速法(PIV) 纹影法 射流特性
下载PDF
正丁醇掺混比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祝佩 孟相宇 +3 位作者 隆武强 田华 田江平 崔靖晨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3,共7页
正丁醇具有与柴油互溶性好、挥发性好和自身含氧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清洁替代燃料,为了改善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在引燃柴油中掺混了正丁醇.通过调整喷油时刻,使燃烧相位(CA 50)固定在6°CA ATDC处,对比分析了正丁... 正丁醇具有与柴油互溶性好、挥发性好和自身含氧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清洁替代燃料,为了改善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特性,在引燃柴油中掺混了正丁醇.通过调整喷油时刻,使燃烧相位(CA 50)固定在6°CA ATDC处,对比分析了正丁醇掺混体积分数分别为0%(B0)、10%(B10)、20%(B20)和30%(B30)时缸内的燃烧和排放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正丁醇掺混比的提高,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缸压峰值升高,放热率峰值先升高后降低,B10的峰值最高.此外,指示热效率提高,CO和HC排放降低,而NOx排放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天然气 柴油/正丁醇 正丁醇掺混比
下载PDF
直喷汽油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负荷拓展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米姗 王浒 +1 位作者 李彩云 尧命发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不同的燃油总量、直喷汽油量、预混汽油油量和汽柴油喷射时刻等参数,展开了缸内直喷汽油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CCI)燃烧模式高负荷拓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压力及柴油喷... 基于三维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NVERGE,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不同的燃油总量、直喷汽油量、预混汽油油量和汽柴油喷射时刻等参数,展开了缸内直喷汽油对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CCI)燃烧模式高负荷拓展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进气压力及柴油喷射时刻会影响缸内浓度分层进而影响燃烧过程,而汽油喷射时刻影响不明显;在汽油采用进气道结合缸内直喷的混合喷射策略下,增加缸内直喷汽油量可以进一步增强缸内的混合气浓度分层,延长燃烧持续期,降低缸内的最高燃烧压力和压力升高率,实现更低的燃烧温度。仿真计算结果显示:若保证碳烟和NOx排放在限值内且油耗有所降低,可将平均有效指示压力(IMEP)拓展至1.6MPa;将IMEP拓展到1.7MPa后,增加汽油的预混比例并不能提高IMEP,但对排放略有改善,相应的压力升高率和燃烧压力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反应活性控制压燃 喷油策略 分层燃烧 负荷拓展 排放
下载PDF
进气道喷射乙醇柴油引燃的燃烧特性可视化 被引量:6
8
作者 马玉坡 刘福水 +3 位作者 何旭 李向荣 荣美霞 杜巍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96-301,共6页
在一台光学发动机上,针对进气道喷射乙醇、柴油引燃的双燃料模式,通过改变引燃柴油的喷射脉宽和喷射定时,对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与纯柴油试验结果相比较,双燃料模式时,由于乙醇蒸发吸热的作用,缸内温度有所降低,受此影响,压缩... 在一台光学发动机上,针对进气道喷射乙醇、柴油引燃的双燃料模式,通过改变引燃柴油的喷射脉宽和喷射定时,对燃烧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与纯柴油试验结果相比较,双燃料模式时,由于乙醇蒸发吸热的作用,缸内温度有所降低,受此影响,压缩压力降低0.3~0.5,MPa,滞燃期增加10~15°,CA,火焰呈明显的蓝色.并且,在试验条件下,引燃柴油的喷射提前角为上止点前16°,CA时,燃烧图像为典型的柴油引燃乙醇燃烧过程,最高燃烧压力对应的相位为上止点后9.6°,CA,50%累积放热对应的相位为上止点后9.1°,CA,说明燃烧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双燃料 燃烧 可视化
下载PDF
PODE_n-天然气双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宋和平 刘长鹏 +3 位作者 张望 王志 何鑫 王建昕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天然气双燃料模式与火花点火模式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热效率,但存在小负荷工况下总碳氢化合物(THC)、CO排放较高,大负荷工况下燃烧粗暴、天然气替代率不足等问题.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_n)是一种高十六烷值、高含氧质量分数的煤基燃料,笔... 天然气双燃料模式与火花点火模式相比,可以获得更高的热效率,但存在小负荷工况下总碳氢化合物(THC)、CO排放较高,大负荷工况下燃烧粗暴、天然气替代率不足等问题.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_n)是一种高十六烷值、高含氧质量分数的煤基燃料,笔者尝试用其替代柴油引燃天然气,以改善柴油引燃天然气燃烧不完全的问题.结果表明:PODE_n引燃天然气可以使THC、CO排放明显降低,获得较高的热效率,同时可以获得较低的颗粒物(PM)和NO_x排放,证明PODE_n是一种更加适用于天然气双燃料燃烧模式的引燃燃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n) 双燃料 燃烧 排放
下载PDF
采用GTI Bi-Fuel System对柴油发电机组的双燃料改造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智会 鲍江庆 楼巧群 《移动电源与车辆》 2010年第4期33-35,共3页
美国Altronic,Inc.公司生产的GTI Bi-Fuel System可以在对传统柴油发动机结构基本不做改动的情况下实现双燃料改造。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系统特点、机组调试布局。
关键词 柴油发电机组 双燃料 改造 GTIBi-fuel SYSTEM
下载PDF
柴油-LNG双燃料船用发动机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钱良智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2-145,共4页
为研究单点进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将一台传统船用发动机改装成增压器后单点进气双燃料发动机,进行原机和双燃料模式的负荷特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点进气双燃料发动机经济性略有下降,NOx排放基本持平,HC和CO排放大幅上... 为研究单点进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将一台传统船用发动机改装成增压器后单点进气双燃料发动机,进行原机和双燃料模式的负荷特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点进气双燃料发动机经济性略有下降,NOx排放基本持平,HC和CO排放大幅上升,说明简单改装的总管进气双燃料发动机的经济性和排放性能都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柴油 双燃料 排放
下载PDF
天然气-柴油双燃料发动机高压直喷技术初探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在犁 张笑波 +1 位作者 谷达红 刘爱军 《内燃机》 2003年第4期14-16,共3页
对加拿大西港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末推出的高压直喷系统(简称HPDI系统)的组成、独特的技术原理及试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该系统的技术性能在许多方面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不足之处是成本相对较高,难以推广。
关键词 发动机 双燃料 高压直喷
下载PDF
替代率对船用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龙焱祥 王忠俊 《内燃机》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以淄柴Z6170船用柴油机为基础,通过加装额外的天然气供给系统将其改装成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推进特性不同负荷点进行试验,研究替代率对发动机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替代率的增加,燃料消耗率和HC排放有不同程... 以淄柴Z6170船用柴油机为基础,通过加装额外的天然气供给系统将其改装成LN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在推进特性不同负荷点进行试验,研究替代率对发动机经济性能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替代率的增加,燃料消耗率和HC排放有不同程度的增加,NOx和CO则在高低负荷表现出不同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双燃料 替代率 排放
下载PDF
在用柴油客车的柴油/LPG双燃料改装技术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新塘 潘志翔 《内燃机》 2002年第2期25-26,共2页
介绍了一种将在用柴油公共汽车改装成柴油 /LPG双燃料车的切实可行的方法。道路试验结果表明 :相对原型车而言 ,改装后的双燃料车的自由加速烟度下降 5 0 %以上 ,百公里当量油耗下降 3% ,最高车速基本不变。
关键词 公共汽车 双燃料 改装 道路试验 液化天然气 柴油 尾气排放
下载PDF
190大功率柴油机的双燃料改造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新 郑志强 张进 《内燃机》 2012年第2期17-19,共3页
介绍了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参数以及市场分析,通过对原进气系统的改造,以及增加了燃气供给系统和双燃料控制系统,实现了对190柴油机的双燃料改造。
关键词 190柴油机 双燃料 改造
下载PDF
内河船舶LNG双燃料柴油机的技术特点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任胜超 胡以怀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14年第4期9-12,17,共5页
介绍了LNG双燃料柴油机的优点以及我国内河船舶"油改气"的现状,阐述了LNG双燃料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以及进行改造的关键技术,对LNG燃料翻滚事故、低温破坏的预防和LNG燃料加注、储存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LNG 双燃料 船舶 油改气
下载PDF
NOx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for Marine Engine Based on Tier-Ⅲ:A Review 被引量:4
17
作者 LU Xiuwei GENG Peng CHEN Yunyue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5期1242-1268,共27页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trad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esel engines.However,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xhaust emissions of h...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trade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esel engines.However,with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xhaust emissions of high-power marine diesel engines.The restrictions on SOx have been implemented globally,a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NO,will be the next priority.This paper illustrates(a)Principle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NOx emissions-reduction technology of marine diesel engine;(b)Summary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various re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ir reduction effects;(c)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ainstream technology on board.Firstly,since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can achieve Tier-Ⅲ directly from Tier-Ⅰ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creased fuel consumption.It is deem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technology to reduce emissions by controlling combustion condition.However,EGR has shortcomings of excessive increase in ftiel consumption and generation of waste water,which need to be solved immediately.Secondly,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is the most effective and straightforward means to achieve Tier-Ⅲ.Despite of the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SCR unit volume,the problem of scrap catalyst seriously limits its wide application.How to match the supercharger more efficiently is a key factor in choosing between high and low pressure SCR.Thirdly,nature gas(NG)engines are capable of achieving a reduction in NOx,bu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ier-Ⅲ,it still needs to be assisted by other technologies.The emissions of hydrocarbon(HC)and CO in NG engines are huge defects that must be solved.Lastly,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Miller cycle,Two-stage supercharging and mixed-water combustion can also reduce emissions but were rarely used alone.These technologies can be combined with EGR,SCR and NG engines to optimize the enginesJ economy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engine NOx emission Tier-Ill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EG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 dual-fuel
原文传递
喷射速率型线对氨-柴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18
作者 史程 程腾飞 +3 位作者 石磊 张正 段瑞玲 李徐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8期12143-12151,共9页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在内燃机中使用无碳燃料减少排放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研究柴油喷射策略对氨-柴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以及排放特性。以Caterpillar 3401柴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研究了在40%氨能分数...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在内燃机中使用无碳燃料减少排放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研究柴油喷射策略对氨-柴双燃料发动机的燃烧以及排放特性。以Caterpillar 3401柴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ONVERGE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研究了在40%氨能分数、相同喷油量和喷油持续期的条件下不同喷射速率型线(梯形、楔形、斜面、三角形和矩形)对氨-柴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喷射速率型线对柴油、氨气及空气的混合有着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燃烧及排放。当喷射速率型线为梯形时,在喷油中期喷射速率高并且氨-柴混合时间长,使得氨-柴混合更加均匀,相应的未燃氨的排放最低。相较于矩形喷射速率型线,梯形、楔形、斜坡形和三角形喷射速率型线指示平均压力分别提高4.36%、0.76%、1.09%、3.08%。由于最高温度差异较小,导致每种喷射速率型线下的氮氧化物变化较小。本文提出了一种改善氨-柴双燃料发动机燃烧及排放性能的喷射速率型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柴油 双燃料 数值模拟 喷射速率型线
下载PDF
正十六烷引燃甲烷预混合气可视化实验研究
19
作者 崔泽川 张晓磊 +3 位作者 银硕 郁晓健 田江平 隆武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0,共7页
为探究环境温度、甲烷预混时间以及引燃燃料喷射压力对正十六烷引燃甲烷预混合气着火及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本文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及阴影拍摄方法,基于定容光学测试系统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环境温度,引燃燃料滞燃期缩短... 为探究环境温度、甲烷预混时间以及引燃燃料喷射压力对正十六烷引燃甲烷预混合气着火及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本文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及阴影拍摄方法,基于定容光学测试系统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环境温度,引燃燃料滞燃期缩短,火焰发展速率增加并出现主燃区外预混合气局部着火;预混时间较短时,燃烧产生的碳烟较多,火焰发展速率随混合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当预混时间较长时,火焰发展速率趋于稳定;提高引燃燃料喷射压力,引燃燃料喷雾贯穿距离增大,滞燃期缩短,起始着火点位置发生变化,火焰发展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甲烷 引燃喷射 预混燃烧 燃烧特性 阴影法 可视化 定容弹
下载PDF
二甲醚和甲醇双直喷喷雾燃烧特性的光学研究
20
作者 南天天 肖红亮 +5 位作者 张海涛 黄吕萌 陈占明 陈昊 何海斌 吴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61,共9页
为明晰高压喷射条件下二甲醚和甲醇双直喷的喷雾形态和火焰发展特性,通过高温高压定容燃烧弹,利用高速相机基于纹影法,对比研究了甲醇和二甲醚双直喷的喷雾燃烧特性。实验中,喷射压力设置为60、80、100 MPa,环境背压设置为0.2、4 MPa,... 为明晰高压喷射条件下二甲醚和甲醇双直喷的喷雾形态和火焰发展特性,通过高温高压定容燃烧弹,利用高速相机基于纹影法,对比研究了甲醇和二甲醚双直喷的喷雾燃烧特性。实验中,喷射压力设置为60、80、100 MPa,环境背压设置为0.2、4 MPa,环境温度分别为500、800 K。背压为0.2 MPa时,二甲醚的气相和液相贯穿距以及喷雾投影面积小于甲醇;背压为4 MPa时情况相反。但是,二甲醚液相喷雾贯穿距和喷雾面积所占的比例在同工况下均小于甲醇,即两种背压条件下二甲醚的雾化效果均比甲醇的好。随着喷射压力的增加,双直喷喷雾的火焰浮起长度增加,喷射压力为100 MPa时的火焰浮起长度较60 MPa时增加约26.42%,着火延迟期变长,KL因子的总和减少了44.05%;随着二甲醚喷射延时的增加,两种喷雾碰撞后形成的双直喷喷雾发展变快,喷雾面积先变小后变大,燃烧火焰的着火延迟期变长。相比于同步喷射,二甲醚延迟1 ms喷射时火焰浮起长度增加8.34%,KL因子的总和下降26.12%。研究表明,增加喷射压力和二甲醚喷射延时对于优化二甲醚、甲醇双燃料发动机的喷雾与燃烧特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醚 甲醇 闪急沸腾 喷雾特性 燃烧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