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预测泌尿系统结石化学成分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1
作者 黎川 傅强 +4 位作者 梁勇 王新 王庆 赵骏 周代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8-572,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体外预测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准确性。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测量每枚结石在80 k V和140 k V成像条件下的CT值、CT值差值和CT值比值。使用双能量结石分析软件预测结石成分。收集患...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扫描体外预测泌尿系统结石成分的准确性。方法对5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术前行双能量CT扫描,分别测量每枚结石在80 k V和140 k V成像条件下的CT值、CT值差值和CT值比值。使用双能量结石分析软件预测结石成分。收集患者治疗后结石标本行红外光谱仪分析结石成分,作为金标准,运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种类结石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评价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50枚结石中尿酸类结石有4枚,非尿酸类结石有46枚(胱氨酸结石5枚,羟基磷灰石2枚,草酸钙结石33枚,混合结石6枚)。组间两两比较,尿酸类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草酸钙结石和混合结石与其他结石的CT值、CT值差值、CT值比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红外光谱仪分析法结果比较,双能量软件正确诊断4例尿酸类结石、4例胱氨酸结石,33例草酸钙结石、2例尿酸与草酸钙混合结石;另外7例误诊,其中1例胱氨酸结石和2例羟基磷灰石双源CT误诊为草酸钙结石,4例尿酸与羟基磷灰石混合结石双源CT误诊为胱氨酸与羟基磷灰石的混合结石。双能量软件分析结果与红外光谱法分析结果 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0.705,二者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准确区分尿酸类结石、胱氨酸类结石和含钙结石,但在区分含钙结石和羟基磷灰石之间以及不同成分的含钙结石尚存在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扫描 尿路结石 结石成分
下载PDF
第3代双源CT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钰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共3页
第3代双源CT与以往的双源CT相比,具有多项技术进步,包括:管球功能、迭代重建及双能量扫描模式等。第3代双源CT在"双低"的应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在疾病诊断、去除伪影、脏器灌注、物质分离等方面开展更多... 第3代双源CT与以往的双源CT相比,具有多项技术进步,包括:管球功能、迭代重建及双能量扫描模式等。第3代双源CT在"双低"的应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在疾病诊断、去除伪影、脏器灌注、物质分离等方面开展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双源CT 辐射剂量 迭代重建 双能量扫描 脏器灌注
下载PDF
双源CT能谱曲线和碘含量测定在肾脏小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杰 田慧 任永芳 《中国医疗设备》 2022年第8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良、恶性肾脏小肿瘤(Small Renal Masses,SRM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最大径≤4 cm肾透明细胞癌24例作为恶性组,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作为良性组,测量并比较肿瘤、正常肾...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良、恶性肾脏小肿瘤(Small Renal Masses,SRM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最大径≤4 cm肾透明细胞癌24例作为恶性组,乏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作为良性组,测量并比较肿瘤、正常肾皮质区在皮质期及髓质期的碘浓度(Iodine Concentration,IC)值和能谱曲线斜率。结果良性SRMs髓质期IC值高于恶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SRMs皮质期以及正常肾皮质在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IC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SRMs皮质期、髓质期曲线斜率均大于恶性,皮质期曲线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质期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SRMs病变同平面正常肾皮质在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髓质期IC值和皮质期能谱曲线斜率可用于良、恶性SRMs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成像 肾脏小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正常甲状腺碘含量测量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牛桂华 王禄伟 王云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249-1251,1256,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碘含量及增强后碘含量的应用价值,为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0例经超声检查排除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病例,进行双源CT甲状腺扫描。将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MMWP上的双能...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正常甲状腺组织碘含量及增强后碘含量的应用价值,为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0例经超声检查排除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病例,进行双源CT甲状腺扫描。将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MMWP上的双能量软件中,选择"Liver VNC"模式得到碘基图像,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胸锁乳突肌的碘含量,并计算二者碘含量比值,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女性甲状腺平扫碘含量为(1.41±0.22)mg/mL,增强碘含量为(4.55±1.32)mg/mL;男性甲状腺平扫碘含量为(1.35±0.19)mg/mL,增强碘含量为(5.23±1.41)mg/mL。甲状腺平扫与增强碘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24 4,P=0.000)。甲状腺平扫与胸锁乳突肌碘含量比值为(5.71±2.43),女性比值为(5.65±2.63),男性比值为(6.09±2.57),男女性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8,P=0.358)。甲状腺增强与胸锁乳突肌碘含量比值比为(6.86±4.57),女性比值为(6.77±3.55),男性比值为(7.03±3.82),男女性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P=0.235)。甲状腺平扫左叶碘含量为(1.49±0.19)mg/mL,右叶碘含量为(1.42±0.17)mg/mL,左、右叶碘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P=0.754)。甲状腺增强左叶碘含量为(4.89±0.22)mg/mL,右叶碘含量为(5.42±0.33)mg/mL,左、右叶碘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3,P=0.64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能够准确测量正常甲状腺组织碘含量,为临床对诊断状腺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双能量扫描 甲状腺 碘含量
下载PDF
双源256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罗光华 周宏 +3 位作者 刘文洪 刘智俊 刘进才 王燕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256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间主动脉壁间血肿CT影像检查资料。4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行双源256层螺旋CT双能量直接增强扫描诊断,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 目的探讨双源256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期间主动脉壁间血肿CT影像检查资料。4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均行双源256层螺旋CT双能量直接增强扫描诊断,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虚拟平扫、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结果主动脉壁间血肿致主动脉壁增厚,增厚主动脉壁均大于5 mm,其中新月形增厚39例,环形增厚2例。30例主动脉壁可见钙化斑块,25例可见钙化内膜内移,32例可见主动脉壁溃疡龛影,3例见内膜渗漏,无1例见内膜撕裂破口。合并单纯胸腔积液8例,胸腔积液并心包积液2例。结论双源256层螺旋CT双能量扫描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可为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双源256层螺旋CT 双能量扫描 图像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双源CT平扫碘图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小红 刘风娇 +1 位作者 戴志军 哈若水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730-732,共3页
目的探讨二代光子双源CT双能量平扫时碘图碘含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行二代光子双源CT双能量平扫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0例,且在甲状腺结节中发现65枚结节全部经病理明确病灶性质,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良恶性2组... 目的探讨二代光子双源CT双能量平扫时碘图碘含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行二代光子双源CT双能量平扫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0例,且在甲状腺结节中发现65枚结节全部经病理明确病灶性质,并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良恶性2组。测量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行双能CT扫描后碘图含碘量,统计分析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含碘量之间有无差异,并比较良性结节周围正常甲状腺含碘量及恶性结节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含碘量之间有无差异。结果40例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患者共发现65枚结节,与手术证实结节数目一致,其中甲状腺良性结节37枚,甲状腺恶性结节28枚;甲状腺良性结节碘图含碘量为(-0.5±0.36)mL/mg、甲状腺恶性结节碘图含碘量为(-1.32±0.12)mL/mg,二者之间碘图含碘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周围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含碘图碘量分别为(1.83±0.28)mg/mL、(1.81±0.26)mg/m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代光子双源CT双能量平扫时通过碘图定量分析碘含量再结合甲状腺形态学判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可以提高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扫描 碘图 甲状腺结
下载PDF
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用量在门静脉血管成像技术的应用
7
作者 李剑 石磊 +5 位作者 刘豹 王栋 杨红兵 刘从伟 吴志斌 石明国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5期11-14,共4页
目的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采集,并用融合系数重建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重建,实现在低剂量、低造影剂下获得最佳门静脉血管的图像。方法选取进行门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 目的应用双能量扫描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采集,并用融合系数重建模式进行门静脉期图像重建,实现在低剂量、低造影剂下获得最佳门静脉血管的图像。方法选取进行门静脉血管成像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双能量扫描,造影剂用量1 m L/kg。B组采用常规120 k V,造影剂用量1.2 m L/kg。对各组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并测量门静脉CT值,噪声,计算SNR、CNR。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5分评价。对所得到的图像数据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和B组的门静脉强化CT值分别为175 HU以上和124 HU以上,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性。A组所得图像在图像质量方面较B组常规组有明显的提高,图像得分均明显高于B组。A组图像得分(4.4±0.5),B组得分(3.8±0.38),低于A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在辐射剂量明显低于B组,较B组降低35%。结论采用双能量扫描并进行融合图像模式重建图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门静脉血管图像且辐射剂量得到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近35%,而门静脉血管平均CT值较常规组提高60 HU以上,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扫描 低辐射剂量 低对比剂 门静脉 能谱CT
下载PDF
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8
作者 叶荣 雷军强 +1 位作者 郭奇虹 乔吴高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5期526-529,533,共5页
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患者行上腹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双能量CT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Liver VNC"软件后处理分别得到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虚拟平扫图像,比... 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0例患者行上腹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双能量CT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Liver VNC"软件后处理分别得到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虚拟平扫图像,比较常规平扫与3组虚拟平扫图像的胰腺平均CT值、竖脊肌平均CT值、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主观质量、病灶显示情况及辐射剂量。结果: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胰腺平均CT值、竖脊肌平均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虚拟平扫图像的SNR、CNR均高于常规平扫图像(均P<0.05);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所有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对病灶有相似的检出功能;双能量扫描虚拟平扫的总有效剂量低于常规扫描(P<0.05)。结论:双源双能量CT胰腺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较常规平扫图像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又减少一次平扫的辐射剂量,且SNR更高,因此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扫描 胰腺 虚拟平扫 信号噪声比 对比噪声比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肺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石海 赵琳 李兴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9期63-64,共2页
目的 研究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肺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肺癌鉴别诊断者10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双源CT采用双能量模式对肺部行双期增强扫描;将105例患者根据病变程度分... 目的 研究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肺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肺癌鉴别诊断者105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双源CT采用双能量模式对肺部行双期增强扫描;将105例患者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良性病变组59例和恶性病变组46例;其中恶性病变组患者根据肺癌病理类型分为腺癌组28例和鳞癌组18例;根据肺癌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腺癌组13例,中分化腺癌组组15例,低分化鳞癌组8例和中分化鳞癌组10例;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5例和存活组70例;分别比较各组患者CT平均值(HU)、容积CT剂量指数(HU)、容积CT增强值。结果 良性病变组CT平均值、容积CT剂量指数、容积CT增强值均显著低于恶性病变组(P<0.05);腺癌组CT平均值、容积CT剂量指数、容积CT增强值均显著高于鳞癌组(P<0.05);低分化腺癌组CT平均值、容积CT剂量指数、容积CT增强值均显著高于中分化腺癌组(P<0.05);低分化鳞癌组CT平均值、容积CT剂量指数、容积CT增强值均显著高于中分化鳞癌组(P<9.05);存活组CT平均值、容积CT剂量指数、容积CT增强值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可以有效区分良性和恶性、不同病理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肺癌,且对预后评估有着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双源CT 双能量扫描
下载PDF
叁期尘肺CT表现与肺内二氧化硅含量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春梅 陈步东 +3 位作者 徐岩 贺文 唐洪渠 靳二虎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9年第5期569-576,共8页
目的:应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测量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二氧化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探讨SiO2含量与其沉积部位及叁期尘肺主要CT表现的关系。结果:①尘肺组肺组织内SiO2含量为(0.57±0.49)mg/mL,健康对照组为(0.26±0.2... 目的:应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测量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二氧化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探讨SiO2含量与其沉积部位及叁期尘肺主要CT表现的关系。结果:①尘肺组肺组织内SiO2含量为(0.57±0.49)mg/mL,健康对照组为(0.26±0.20)mg/mL;尘肺组混合能量CT值为(-777.72±111.33)HU,健康对照组为(-829.95±112.31)HU。尘肺组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②比较尘肺组患者肺组织不同沉积部位间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发现气管分叉下3 cm层面Si 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均最高,气管分叉下缘层面次之,主动脉弓上缘层面最低,提示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SiO2主要分布在两下肺野,由下而上其SiO2含量逐渐减低。③比较尘肺组CT影像表现的复杂程度与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关系,含有5种CT征象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最高,均值分别为(0.72±0.58)mg/mL及(-719.30±154.68)HU;仅含1种CT征象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最低,均值分别为(0.49±0.40)mg/mL及(-809.74±105.60)HU。提示叁期尘肺患者CT表现越复杂,其肺组织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越高。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可以量化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其混合能量CT值与Si O2含量有关,SiO2含量与其沉积部位的CT影像表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扫描技术 SIO2 混合能量CT值
下载PDF
双能CT扫描联合血清HMGA2和STAT3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长海 王芳 +5 位作者 李艳红 李保卫 杨小英 李志加 贺晓磊 张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0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双能CT扫描联合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A2(H MGA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为研究组,另外随机选取本院行上腹部CT平... 目的探讨双能CT扫描联合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A2(H MGA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检测对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为研究组,另外随机选取本院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但临床诊断无肝脏、脾脏等相关疾病的65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双能CT扫描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MGA2、STAT3的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HMGA2、STAT3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双能C丁扫描联合血清HMGA2、STAT3对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双能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7例、非肝癌者73例,双能CT扫描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76.84%(73/95),特异度为78.46%(51/65),准确度为77.50%(124/160)。与对照组相比,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MGA2、STAT3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A2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71~0.960),灵敏度为85.26%,特异度为90.77%,最佳截断值为48.75mg/L5血清STAT3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43(95%CI:0.777~0.896),灵敏度为84.21%,特异度为69.23%,最佳截断值为0.99mg/L。双能CT扫描联合血清HMGA2、STAT3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8.42%、特异度为89.23%,准确度为88.75%。结论早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MGA2和STAT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双能CT扫描联合血清HMGA2、STAT3在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原发性肝癌 双能CT扫描 高迁移率族蛋白A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临床诊断
下载PDF
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结直肠癌肿大淋巴结的影像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雪君 邓亚敏 +3 位作者 赵卫 郑凌琳 者光玲 杨亚英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4期4808-4810,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直肠癌,共102枚区域淋巴结。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直肠癌,共102枚区域淋巴结。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分别测量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脉期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结果在102枚淋巴结中,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3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1.32±12.31)、(36.30±15.16)HU,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67±0.78)、(3.21±0.89)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6±11.62)、(58.25±18.25)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74、9.210、7.454,均P=0.000)。利用强化CT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60.4%,AUC(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6.8%,AUC为0.971;利用Overlay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69.8%,AUC为0.862。结论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是否转移均有一定的意义,且碘含量的诊断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结 淋巴转移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碘含量 Overlay值 双能量CT
下载PDF
能谱曲线与常规形态学方法对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准确性的对比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雪君 赵珍 +3 位作者 赵卫 李青青 郑凌琳 杨亚英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2期107-111,共5页
目的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所获能谱曲线与常规形态学方法对结肠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结肠直肠癌,共40枚腹部区域淋巴结,在CT图像上测量淋巴结的大小,平扫及动脉期CT... 目的比较双源CT双能量扫描所获能谱曲线与常规形态学方法对结肠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结肠直肠癌,共40枚腹部区域淋巴结,在CT图像上测量淋巴结的大小,平扫及动脉期CT值;计算淋巴结短长径之比及强化值(淋巴结动脉期CT值-平扫期CT值);将双能量扫描动脉期图像调进双能后处理软件"Mono Energetic",得到原发病灶与淋巴结能谱曲线,对能谱曲线进行分析;比较形态学方法与能谱曲线诊断转移淋巴结的符合率.结果 40枚腹部实性淋巴结中,腺癌转移性淋巴结17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23枚.用淋巴结短长径之比及CT值强化值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方法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弱(Kappa值0.100、0.016),灵敏度为64.7%、35.3%,特异度为22.7%,68.2%,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34、0.501;而用能谱曲线诊断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值0.899),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1%、95.5%,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能谱曲线对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常规形态学诊断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预后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 能谱曲线 双能量扫描 形态学分析
下载PDF
术前能谱CT扫描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14
作者 张帅帅 杨永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3期20-26,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能谱CT扫描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6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59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行胃癌切除术,术后随访2年。因治疗方案改变脱落5例,病情变化脱落3例,没有完成随访脱... 目的探讨术前能谱CT扫描参数联合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6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59例胃癌患者。所有患者行胃癌切除术,术后随访2年。因治疗方案改变脱落5例,病情变化脱落3例,没有完成随访脱落5例,最终纳入146例。41例肿瘤复发、肿瘤转移、死亡患者为预后不良组,其余105例为预后良好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接受能谱CT扫描,记录动脉期和静脉期的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基值(nIC);检测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的CT平扫值、动脉期和静脉期IC、动脉期和静脉期nIC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T平扫值[OR=2.073(95%CI:1.006,4.272)]、动脉期IC[OR=3.156(95%CI:1.476,6.706)]、静脉期IC[OR=3.069(95%CI:1.494,6.303)]、动脉期nIC[OR=2.304(95%CI:1.076,4.933)]、静脉期nIC[OR=2.016(95%CI:1.014,4.011)]、CEA水平[OR=4.338(95%CI:1.852,10.162)]和TSGF水平[OR=2.222(95%CI:1.103,4.475)]均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7,表明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预测误差小。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能谱CT扫描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根治术 肿瘤标志物 能谱CT扫描 预后不良
下载PDF
研究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扫描鉴别肺部肿瘤的准确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3期9-10,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在良恶性肺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包头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接诊的71例拟诊为肺部肿瘤的患者纳入研究讨论中,患者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入选患者均行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 目的:研究分析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在良恶性肺部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将包头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接诊的71例拟诊为肺部肿瘤的患者纳入研究讨论中,患者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到我院就诊,入选患者均行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比分析良性和恶性肺部肿瘤影像学图像结果。结果诊断准确率为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87.50%,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1.30%;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CT值、轴位截面积、肿瘤最大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恶性肿瘤Overlay值和含碘值与良性肿瘤Overlay值和含碘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螺距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良恶性肺部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螺距双源CT 双能量扫描 肺部肿瘤 鉴别诊断
下载PDF
Force CT低剂量灌注扫描与双能量扫描在肝脏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
16
作者 罗娜 李刚 欧阳佳裕 《影像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22-27,共6页
目的:探讨Force CT低剂量灌注扫描与双能量扫描在肝脏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对22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行Force CT肝脏双能量平扫、低剂量灌注扫描、静脉期和延时期双能量扫描,应用Syngo.Via软件的动态血管成像功能对低... 目的:探讨Force CT低剂量灌注扫描与双能量扫描在肝脏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对22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行Force CT肝脏双能量平扫、低剂量灌注扫描、静脉期和延时期双能量扫描,应用Syngo.Via软件的动态血管成像功能对低剂量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融合后平扫期、融合后动脉期、融合后门脉期、融合后静脉期图像。比较融合后平扫期图像与双能量平扫期图像、融合后静脉期图像与双能量静脉期图像在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上的差异;测量低剂量灌注扫描辐射剂量与双能量扫描辐射剂量以及两者相结合扫描的总辐射剂量;比较低剂量灌注扫描与双能量扫描的功能特点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分析。结果:Force CT低剂量灌注扫描融合后平扫期和静脉期图像的信噪比分别为4.36±1.15、8.63±2.16,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2.71±2.78、16.83±4.89;双能量扫描平扫期和静脉期图像的信噪比分别为8.53±2.19、16.30±5.15,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2.46±5.81、31.13±9.44;低剂量灌注扫描融合后平扫期和静脉期图像的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均低于双能量扫描的信噪比与对比噪声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灌注扫描与双能量扫描相结合方案的总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值为39.45±2.99mGy;总剂量长度乘积DLP值为951.58±92.49 mGy·cm;总有效辐射剂量ED值为14.27±1.39 mSv。结论:Force CT平扫期、静脉期、延迟期用双能量扫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用低剂量灌注扫描,两者相结合的扫描方案比全灌注扫描方案降低了一定的辐射剂量,且弥补了低剂量灌注扫描图像质量较低的不足,这样不仅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还能兼顾两种不同扫描方式带来的特异性优势,更有益于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围手术期检查与预后评价,具有广泛有效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成像 低剂量灌注扫描 双能量扫描 肝脏移植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段艳华 王锡明 +2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武乐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目的与经胸多普勒超声比较,评价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小儿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9月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87例患儿资料,男46例、女41例;年龄3个月-... 目的与经胸多普勒超声比较,评价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小儿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9月山东大学医学院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的87例患儿资料,男46例、女41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8个月;平均体重15kg,临床疑诊先心病(CHD),同时于本单位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其中,54例患儿行手术治疗。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以4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比较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与TTE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计算所有患儿的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87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心胸联合扫描。DSCT共发现心内外结构畸形267处,CDFI共发现畸形231处。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0.78);54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发现畸形173处,DSCT诊断正确169处,诊断准确率为97.69%;CDFI诊断正确142处,诊断准确率为82.08%。87例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为(0.40±0.08)mSv。结论与经胸超声对比,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能清晰显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内外结构畸形,对先心病的术前评估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心脏病 辐射剂量 儿童
原文传递
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提高门静脉血管图像质量 被引量:18
18
作者 王琦 刘响 +1 位作者 王丽佳 时高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7-430,共4页
目的 探讨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提高肝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肝脏双能CT增强扫描患者的图像,通过调整非线性融合技术的参数值Blending Width和Blending Center获得高对比噪声比的门静脉期图像... 目的 探讨双能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提高肝门静脉三维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行肝脏双能CT增强扫描患者的图像,通过调整非线性融合技术的参数值Blending Width和Blending Center获得高对比噪声比的门静脉期图像,比较融合系数0.5和非线性融合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及三维门静脉成像情况。结果 当Blending Center设定为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平均值、Blending Width设定为0~40 Hu时,门静脉CT血管成像的图像对比噪声比清晰、质量好。与融合系数0.5的图像比较,非线性融合图像的门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的CT值差值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均明显提高(t=15.83、16.99、12.37,P〈0.001)。结论 非线性融合技术可以在不增加扫描期相的前提下提高门静脉CT成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门静脉造影术 信噪比
下载PDF
双能CT成像技术检测尿酸盐结晶对痛风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唐栋 王晓嫚 +1 位作者 戚乐 王冬梅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第1期52-56,共5页
目的了解双能CT(DECT)成像技术在痛风尿酸盐结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住院101例疑似痛风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临床诊断为痛风者64例(痛风组)、未诊断为痛风者37例(非痛风组... 目的了解双能CT(DECT)成像技术在痛风尿酸盐结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住院101例疑似痛风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临床诊断为痛风者64例(痛风组)、未诊断为痛风者37例(非痛风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血尿酸水平、CT剂量、检查部位数及DECT对痛风结晶石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假阴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痛风组64例,共检测85处关节;非痛风组37例,共检测42处关节;两组间性别(χ2=5.32,P=0.03)、血尿酸水平(t=1.95,P=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ECT对痛风结晶石灵敏度0.844(54/64)、特异度0.703(26/37),假阳性率29.7%(11/37),假阴性率15.6%(10/64),阳性预测值83.1%,阴性预测值72.2%,痛风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高于非痛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52,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4,标准误为0.05,95%CI为0.64~0.85。结论DECT技术对尿酸盐结晶检测及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特异度和可靠性,可清楚显示结晶沉积及范围、骨质破坏情况,有效地评估及监测痛风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能扫描投影 痛风 关节炎 痛风性 结晶 尿酸
原文传递
双能量CT冠状动脉和心肌成像的优化对比噪声比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怡宁 金征宇 +4 位作者 孔令燕 张竹花 牟文斌 王沄 张云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专门软件优化双能量CT冠状动脉和心肌成像的对比噪声比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双源CT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得到4个重建序列,序列A源自管球A;序列B源自管球B;序列C中70%的数据源自管球A,30%的数... 目的:探讨应用专门软件优化双能量CT冠状动脉和心肌成像的对比噪声比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6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了双源CT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得到4个重建序列,序列A源自管球A;序列B源自管球B;序列C中70%的数据源自管球A,30%的数据源自管球B;序列D是依据特殊算法在每个像素点上取不同比例的序列A和序列B成分而得到。比较A、B、C、D4组主动脉根部和左室心肌的平均CT值及标准差以及图像的平均对比噪声比。结果:B组和D组的主动脉根部平均CT值最高,分别为(552.3±74.7)Hu和(551.5±73.2)Hu,与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左室心肌CT值的平均标准差(31.9±7.4Hu)最高,与其他3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他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的平均对比噪声比(19.8±5.6)最高,与其他3组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能量CT心脏扫描结合专门软件既可以保留图像强化效果又可以获得低噪声,优化了对冠状动脉和心肌成像的对比噪声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放射摄影术 双能扫描投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