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源CT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6
1
作者 张宗军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416-418,共3页
双源CT具有双球管和双组探测器,其单扇区重建时间分辨率可达83m s,可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同时,双球管可同时输出不同能量的X线,提高了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对病变诊断的正... 双源CT具有双球管和双组探测器,其单扇区重建时间分辨率可达83m s,可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同时,双球管可同时输出不同能量的X线,提高了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拓展了CT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对病变诊断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双能量ct
下载PDF
双源CT原理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2
作者 张宗军 卢光明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07年第10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双源CT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和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西门子双源64层螺旋CT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双源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与常规多层CT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 目的:探讨双源CT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和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西门子双源64层螺旋CT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双源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与常规多层CT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源CT的双球管探测器结构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的优点;其双能技术可以用于鉴别组织成分、显示特定的组织,评价增强时组织的碘含量及其血流灌注和去除骨及钙化等。结论:双源CT能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双能量ct
下载PDF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7
3
作者 蒲学佳 胡元明 +2 位作者 吕涵青 段柯 林建真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技术(VNCa)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有明确外伤史及膝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病例40例,同一天行膝关节DECT和MRI平扫检查。将每个膝关节分成12个区...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技术(VNCa)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有明确外伤史及膝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病例40例,同一天行膝关节DECT和MRI平扫检查。将每个膝关节分成12个区域(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分别被分成6个区域),由两名独立的放射科医师评估膝关节VNCa图像是否存在骨髓损伤,在冠状位图像上测量正常区域和损伤区域VNCa图的CT值,并计算出两种CT值的差值。以MR图像作为“金标准”,评估主观评价和CT差值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测能力。通过ROC曲线观察两种方法对膝关节骨髓损伤评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使用Kappa值来检验两位放射医师对膝关节骨髓损伤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40个膝关节共480个区域,MRI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4个和166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虚拟去钙图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7和171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VNCa图CT差值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6和174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VNCa图对膝关节骨髓损伤主观评价及CT差值客观客观评价分别与MRI成像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29和0.867)。主观评价及CT差值客观评价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76和0.885、92.0%和95.6%、92.2%和95.2%、84.2%和90.8%。结论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与MRI有较高的一致性,为临床诊断隐匿性骨折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隐匿性骨折 骨髓水肿 双能量ct 虚拟去钙技术
下载PDF
双能量CT的多参数分析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4
作者 严福华 林晓珠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共3页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双能量CT逐步应用于临床。与常规多排CT相比,双能量CT技术实现了多参数成像,如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基物质图像及相应基物质的定量浓度值和有效原子序数。双能量CT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仅能显示形态学的改变,而且... 随着CT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双能量CT逐步应用于临床。与常规多排CT相比,双能量CT技术实现了多参数成像,如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基物质图像及相应基物质的定量浓度值和有效原子序数。双能量CT最大的优势就是不仅能显示形态学的改变,而且可提供诸多反映病灶本质特征的量化指标。作为一个综合诊断手段,双能量CT将会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方面发挥其极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能谱成像 单能量 碘图
下载PDF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患者双能CT尿酸盐沉积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艳 董晓征 袁慧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2441-2445,共5页
目的:利用痛风双能CT(DECT)成像技术研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急性痛风首发患者70例为病例组,男69例,女1例,年龄17~65(39±14)岁。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 目的:利用痛风双能CT(DECT)成像技术研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特点。方法:收集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急性痛风首发患者70例为病例组,男69例,女1例,年龄17~65(39±14)岁。收集同期因运动损伤来诊,明确排除痛风患者15例为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19~56(33±12)岁。回顾性分析病例组痛风首发受累/最痛关节、对照组足踝关节的DECT数据,评估并记录受试关节尿酸盐结晶形态、体积及沉积位置情况,总结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沉积关节及与临床症状吻合程度。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非参数Kruskal-Walls H检验比较尿酸盐体积差异。结果:病例组DECT尿酸盐检出率为97.1%(68/70),对照组尿酸盐检出率为0。痛风首发入组关节有足踝52例(74.3%)、膝13例(18.6%)、手腕5例(7.1%),三关节均以散在的亚毫米尿酸盐沉积最多,体积较小,形态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关节尿酸盐沉积最多位置分别为小腿后群肌腱(含跟腱)78.8%(41/52)、膝关节软骨76.9%(10/15)和掌侧肌腱60.0%(3/5),而第一跖趾关节分布较少13.5%(7/52)。DECT检出尿酸盐沉积关节数量多于症状关节者共37例,占比最多(52.8%)。结论:痛风DECT检查对急性痛风首发患者尿酸盐检出敏感度高,有助于提高早期痛风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双能ct 首次发作
原文传递
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6
作者 郭爽 李清 +5 位作者 吴芳 刘佳宾 李岩 杜祥颖 卢洁 李坤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3-177,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 目的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碘对比剂渗出 双能ct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痛风患者足踝双能CT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姜林娣 周易 +4 位作者 孙颖 丁玉芹 周建军 曾蒙苏 邹和建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56-559,共4页
目的应用双能CT分析关节周围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预测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相关的解剖和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近期足踝部发作过关节肿和(或)痛患者84例(其中确诊痛风患者68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11例,单纯其他类型关节炎患者... 目的应用双能CT分析关节周围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预测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相关的解剖和形态学特征。方法选择近期足踝部发作过关节肿和(或)痛患者84例(其中确诊痛风患者68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11例,单纯其他类型关节炎患者5例),入选患者均完成足踝部双能CT检查。应用矿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解剖、形态学特征与关节炎症急性发作的关系。结果痛风组共发现278处尿酸盐结晶,最常出现结晶沉积的部位依次为第一趾中远端(18.2%)、第一跖趾关节(16.8%)、跟骨(17.5%)、胫骨下端(11.8%),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发现34处尿酸盐结晶沉积,分布趋势与痛风组相似。对患者结晶沉积部位与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跖趾关节(χ2=8.47,P〈0.01)及胫骨下端(χ2=3.93,P〈0.05)出现结晶沉积的患者临床上更易出现相应部位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且第一跖趾关节附近的尿酸盐结晶如果沉积于肌腱(χ2=5.03,P〈0.05)或软组织(χ2=5.19,P〈0.05)中,更易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而对于踝关节周围的尿酸盐结晶,如果其沉积于踝关节伸面(χ2=4.42,P〈0.05)或呈点状(χ2=4.76,P〈0.05)或为多个(χ2=4.97,P〈0.05)则更易出现关节炎症发作。并且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提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有潜在的危险因素。结论双能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有助于痛风的诊断及随防研究。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部位、形状、大小、数量以及受累部位是否伴有软组织肿胀、骨侵蚀等因素,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双能ct 尿酸盐结晶
原文传递
应用双能CT与定量CT对椎体骨密度测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平 和建伟 +4 位作者 黄刚 毛泽庆 周星 张文文 翟亚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应用双能CT(DECT)及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评价利用双能CT测量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对56名志愿者采用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同时应用QCT测量骨密度(BMD),分析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双能CT(DECT)及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评价利用双能CT测量骨密度(BMD)的可行性。方法对56名志愿者采用DECT检查,获得钙值图,测量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同时应用QCT测量骨密度(BMD),分析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结果腰椎椎体骨钙CT值与BMD值呈显著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715,0.692,0.739,0.673,0.686,P<0.01);骨髓CT值与BMD值呈正相关(L1-5椎体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r=0.343、0.315、0.439、0.440、0.456,L5椎体P<0.05,其余椎体P<0.01)。结论 DECT所测量腰椎骨钙CT值及骨髓CT值与QCT所测BMD值密切相关,可定量反映腰椎BMD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双能量ct 骨密度
下载PDF
CT结肠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9
作者 胡飞翔 童彤 彭卫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71-876,共6页
CT结肠成像术(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CTC)对于结直肠癌(coloretal cancer,CRC)具有良好的评价效果,自CTC开展以来已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进展。CTC相比传统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CC)和钡灌肠(barium enema,BE... CT结肠成像术(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CTC)对于结直肠癌(coloretal cancer,CRC)具有良好的评价效果,自CTC开展以来已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研究进展。CTC相比传统结肠镜(conventional colonoscopy,CC)和钡灌肠(barium enema,BE)而言,具有微侵入性、检查时间短、易于患者接受和并发症较少等特点。电子清洁(electronic cleansing,EC)、双能CT(dual-energy CT,DECT)等新技术的应用丰富了CTC检查。2005年,虚拟肠镜工作小组提出"CT结肠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computed tomographic colonography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C-RADS)"标准报告方案,他们提议报告需要包括病变大小、数量、形态、位置、衰减量及建议病灶监测。综述了CTC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并就检查技术、适应证、禁忌证及安全风险进行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结肠成像术 结直肠癌 ct结肠成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电子清洁 双能ct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供血动脉的能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孙奕波 毛定飚 +8 位作者 李铭 白爱国 陈武飞 齐琳 任庆国 高丰 杨艳丽 陆芳 滑炎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1期1718-1723,共6页
目的比较宝石能谱CT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判定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拟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的患者49例,术前均行能谱CT肝脏动脉血管成像和DSA检查。4位独立的审阅医师按照5分评分法分别对能谱CTA和DSA影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 目的比较宝石能谱CT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判定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拟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的患者49例,术前均行能谱CT肝脏动脉血管成像和DSA检查。4位独立的审阅医师按照5分评分法分别对能谱CTA和DSA影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把握程度进行评分,并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手术医师综合分析能谱CTA、DSA影像及术后1周平扫CT影像后的诊断为标准,记录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49例患者中共选取了83例可疑为肿瘤供血动脉的血管,其中52例被证实为肿瘤供血动脉,31例被证实为非肿瘤供血动脉。能谱CTA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954)明显高于DSA(AZ=0.8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A的肝癌供血动脉判定的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6.77%,精确度为96.69%,阳性预测值为98.05%,明显高于DSA(75%,73.39%,74.40%,82.54%)(P<0.05)。结论能谱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优于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肿瘤供血动脉 原发性肝癌 血管成像
下载PDF
双能CT物质分解成像在椎体压缩性骨折骨髓水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1
作者 姚俊鹏 王建国 +2 位作者 樊子健 刘传梅 庄顺达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9-982,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CT物质分解成像在椎体压缩性骨折骨髓水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行双能CT和MRI检查的4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图像。以MRI作为参考标准,由两名诊断医师在未知MR结果情况下利用双能CT水-... 目的探讨双能CT物质分解成像在椎体压缩性骨折骨髓水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行双能CT和MRI检查的4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图像。以MRI作为参考标准,由两名诊断医师在未知MR结果情况下利用双能CT水-钙物质分解伪彩图像对椎体骨髓水肿进行视觉评估,计算视觉评估在椎体骨髓水肿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分别在水-钙物质分解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测量所有椎体的相对水含量值(mg/cm3),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双能CT水-钙物质分解中椎体相对水含量值在椎体骨髓水肿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307个椎体中,MRI显示骨髓水肿椎体56个,双能CT水-钙物质分解伪彩图像显示57个椎体存在骨髓水肿,双能CT水-钙物质分解伪彩图像诊断骨髓水肿灵敏度94.6%,特异度98.4%,准确度97.7%。ROC分析显示,当相对水含量值为1037.25 mg/cm3时,双能CT对椎体骨髓水肿的诊断效能最高,灵敏度96.4%,特异度94.8%,准确度95.1%。结论双能CT物质分解成像在椎体压缩性骨折骨髓水肿诊断中,使用视觉评估和定量评估均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物质分解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髓水肿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的伪影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谦 陈兴国 +3 位作者 许权 吴前芝 沈敏宁 殷信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存在伪影类型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足部肿痛行双能量CT扫描的42例患者资料。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评价,判定双能量痛风石图像上伪影的有无。结果:30例患者(71.42%)的双能量痛风... 目的:探讨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存在伪影类型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足部肿痛行双能量CT扫描的42例患者资料。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评价,判定双能量痛风石图像上伪影的有无。结果:30例患者(71.42%)的双能量痛风石图像出现伪影,其中29例患者(69.04%)出现指甲伪影,5例患者(11.9%)出现皮肤伪影,2例患者(4.76%)出现运动伪影,2例患者(4.76%)出现亚毫米伪影。结论:足部双能量痛风石成像常出现伪影,了解这些伪影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影 降低伪影 双能量ct 痛风石
下载PDF
双能CT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钰 薛华丹 +6 位作者 金征宇 刘炜 孙昊 王萱 赵文敏 王沄 牟文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将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进行比较,评价双能CTA去除颈内动脉骨骼、钙化斑块的能力。方法对32例怀疑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双源双能CTA及TOFMRA扫描。在CTA检查前或后1d~1月内行MRA检查。依... 目的将双能CT血管成像(CTA)与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进行比较,评价双能CTA去除颈内动脉骨骼、钙化斑块的能力。方法对32例怀疑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双源双能CTA及TOFMRA扫描。在CTA检查前或后1d~1月内行MRA检查。依据Fischer(1938)分段法将颈内动脉颅内段分为5段。采用4分评分系统评价双能头颈部CTA图像质量,评分≥3的血管为可以进行诊断的血管。血管节段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和完全闭塞(100%)。比较双能CTA与TOFMRA对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诊断的一致性。结果99%动脉节段的评分≥3分。双能CTA与MRA诊断狭窄程度分级一致的血管占98%。对于轻度狭窄与闭塞的血管,双能CTA与MRA诊断的一致性达100%。对中、重度狭窄的血管节段,双能CTA显示7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大于MRA,Wilcoxon检验显示两者诊断的差异具有显著性(Z=-3.071,P=0.002)。结论双源双能CTA扫描能去除骨骼与钙化对图像的影响,是评估颈内动脉颅内狭窄的有效方法。在诊断血管重度狭窄时,相对于MRA存在过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双能ct 磁共振血管成像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单源双能量CT平扫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3
14
作者 鞠烨 刘爱连 +6 位作者 汪禾青 刘义军 刘静红 陈安良 陈丽华 李烨 韩铮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26-832,共7页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量CT(ssDECT)平扫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进行ssDECT平扫的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患者63例(共73个病灶),其中乏脂性腺瘤20个(CT值〉10 HU,均经病理证... 目的探讨单源双能量CT(ssDECT)平扫对肾上腺乏脂性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间进行ssDECT平扫的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患者63例(共73个病灶),其中乏脂性腺瘤20个(CT值〉10 HU,均经病理证实),转移瘤53个(至少经5~6个月随诊证实)。在ADW4.5工作站上,分别测量平扫各病灶的常规混合能量CT值、不同单能量(40~140 keV)CT值、脂-水浓度和有效原子序数,并进行诊断效能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病灶的能谱曲线斜率(K),并将能谱曲线分为上升型(K〉0.1)、平直型(-0.1≤K≤0.1)和下降型(K〈 -0.1),比较肾上腺乏脂性腺瘤和转移瘤的曲线类型。结果转移瘤组和乏脂性腺瘤组的常规混合能量CT值分别为(35.12±5.29 )HU和(32.48±6.94)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0~80 keV水平下,转移瘤组的单能量CT值在(53.00±15.12) HU^(33.38±5.67) HU间,乏脂性腺瘤组的单能量CT值在(26.90±26.94) HU^(28.77±10.66) HU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90~140 keV水平下,转移瘤组和乏脂性腺瘤组的单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组和乏脂性腺瘤组的中位脂-水浓度分别为-164.61 μg/cm3和114.32 μ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组和乏脂性腺瘤组的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76±0.15和7.5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脂-水浓度阈值为-143.89 μg/cm3,诊断转移瘤的敏感度为70.0%,特异度为66.0%,正确率为76.7%。当有效原子序数阈值为7.63,诊断转移瘤的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65.0%,正确率为80.4%。在40~80 keV下,能量越低,诊断转移瘤的正确率越高,其中40 keV的诊断效能最高。20例乏脂性腺瘤组患者中,能谱曲线类型为上升型9例(4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诊断 肾上腺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能量ct
原文传递
双能CT对AIS血管内治疗后早期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玲 陈英敏 +2 位作者 王宇航 朱凤英 黄晓颖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858-862,共5页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颅内出血(ICH)和对比剂外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2月对在本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在术后2h内行头颅DECT扫描(80kVp和Sn150kVp)得到的混合能量... 目的:评价双能CT(DEC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早期颅内出血(ICH)和对比剂外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11月-2019年2月对在本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在术后2h内行头颅DECT扫描(80kVp和Sn150kVp)得到的混合能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虚拟平扫图(VNC)及碘覆盖图(IOM),以术后24~48h的常规CT(44例)或MR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5例)的诊断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常规CT显示梗死区出现高密度影或SWAN图像显示低信号影即为出血),评价DECT图像(混合图像+VNC+IOM)对AIS患者血管内治疗后ICH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49例AIS患者中15例DECT诊断为颅内出血合并对比剂外渗,全部经随访图像证实;34例诊断为对比剂外渗,随访证实30例,余4例随访图像提示出血性转化。DECT诊断早期ICH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78.95%(15/19)、100%(45/45)和93.75%(60/64),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5/15)和91.84%(45/49)。结论:双能CT可诊断AIS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早期ICH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双能ct 血管内治疗 虚拟平扫图像 碘覆盖图
下载PDF
双源CT虚拟新单能量重建技术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6
作者 程国涛 杨涛 +1 位作者 孔曙兵 郑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3736-3741,共6页
背景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常规CT检查中碘油易产生较重的线束硬化伪影,双源CT虚拟新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小碘油线束硬化伪影,对正确评价肝癌TACE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在肝癌TAC... 背景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常规CT检查中碘油易产生较重的线束硬化伪影,双源CT虚拟新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小碘油线束硬化伪影,对正确评价肝癌TACE术后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在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该技术在降低碘油沉积灶伪影方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10月在咸宁市中心医院TACE术后完成双源双能量CT扫描的3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肝癌TACE术后患者进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以10 keV为间隔重组16组(40、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50、160、170、18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在线性融合图像(M=0.5)及16组新单能量重建图像上,选择碘油沉积最明显的层面,测量碘油硬化伪影区及同层面正常肝实质CT值。通过比较线性融合图像和各组新单能重建图像的客观指标伪影指数(AI)及对比噪声比(CNR),从图像硬化伪影、图像噪声及碘油形态显示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并对整体图像质量进行综合主观评分,获得单能量去碘油硬化伪影最佳的图像keV。结果碘油硬化伪影:在虚拟单能量图像中碘油硬化伪影随能级升高呈降低趋势。图像噪声:随着能级的升高,图像噪声在40~80 keV图像上逐渐下降,随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碘油形态显示:以60~80 keV新单能重建图像上碘油沉积灶显示较为清晰。线性融合图像与70~10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质量综合主观评分比较,线性融合图像与6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AI值比较,线性融合图像与120~19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80 keV新单能量重建图像可在保证图像CNR的同时有效减少线束硬化伪影,碘油形态显示满意,AI值与线性融合组相近,与线性融合图像的图像质量相似。结论双源CT新虚拟单能量重建技术可以减少肝癌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双能量ct 线束硬化伪影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虚拟新单能量图像
下载PDF
痛风患者足部痛风石沉积特点的双能量CT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谦 陈兴国 +4 位作者 冯源 许权 吴前芝 沈敏宁 殷信道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2期113-115,共3页
目的应用双能量CT对足部痛风石常见沉积部位进行分析,并对痛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痛风患者的足部双能量CT扫描检查资料。将根据痛风石沉积部位分为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并分别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56例患者... 目的应用双能量CT对足部痛风石常见沉积部位进行分析,并对痛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痛风患者的足部双能量CT扫描检查资料。将根据痛风石沉积部位分为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并分别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双能量CT共发现51例患者有痛风石沉积。关节组最常见受累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75%,73/198),其次是踝关节(33.9%,32/198)。韧带/肌腱组中最常见受累部位依次是跟腱(39.3%,37/99)、腓骨肌腱(16.1%,14/99)。结论足部痛风石常见受累关节及韧带/肌腱分别为第一跖趾关节及跟腱,足部痛风石的沉积部位与特殊解剖部位、生物力学作用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痛风 痛风石
下载PDF
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浸润性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林桂涵 陈炜越 +3 位作者 陈春妙 程雪 周宝鹤 纪建松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753-1759,共7页
目的构建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模型,并探讨其在浸润性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5~77(53.2±1... 目的构建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模型,并探讨其在浸润性乳腺癌Ki-67表达水平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均为女性,年龄25~77(53.2±11.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胸部平扫和双能量CT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能谱曲线斜率(λHU)及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并评估其常规CT特征。根据免疫组织化学(IHC)结果,将患者分为Ki-67高表达组(129例)和Ki-67低表达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常规CT特征及双能量CT定量参数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单独、联合模型评估Ki-67表达水平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两组肿瘤最长径、形状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i-67高表达组动脉期NIC、nZeff和静脉期NIC、nZeff及λHU[M(Q1,Q3)]均高于Ki-67低表达组[0.13(0.12,0.16)比0.11(0.08,0.14),0.71(0.70,0.75)比0.70(0.67,0.72),0.40(0.32,0.48)比0.23(0.17,0.32),3.10(2.58,3.63)比2.86(2.19,3.48),0.88(0.85,0.92)比0.85(0.84,0.86);均P<0.05]。联合有意义的常规CT特征和双能量CT定量参数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Ki-67表达水平的诊断效能最高,其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24、88.37%、83.87%、86.91%;双能量CT参数模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908、82.17%、88.71%、84.29%;两者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8),且均优于常规CT特征模型(均P<0.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常规CT特征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的Ki-67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乳腺癌 双能量ct 定量参数 KI-67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玉婷 姜永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VNCa)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临床拟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常规CT、VNCa和MR图像。共172个髋关节,其中股骨头坏死120个,正常股骨头52个。以MRI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阅片者1、2分别进... 目的:探讨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VNCa)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临床拟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常规CT、VNCa和MR图像。共172个髋关节,其中股骨头坏死120个,正常股骨头52个。以MRI诊断结果作为参考标准,阅片者1、2分别进行两次诊断分析:A组仅使用常规CT图像,B组使用常规CT和VNCa图像,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测量并比较股骨头坏死区与正常股骨头在VNCa和常规CT(rCT)图像上的CT值(CTVNCa和rCT),并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A组中阅片者1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750、0.962、0.814、0.978和0.577;阅片者2分别为0.791、0.952、0.843、0.979和0.667。B组中阅片者1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33、0.904、0.919、0.957和0.855;阅片者2分别为0.958、0.923、0.948、0.966和0.868。B组的诊断敏感度、符合率和阴性预测值较A组明显提高,曲线下面积分别由0.559、0.545提高到0.899、0.879。两位阅片者测量的股骨头坏死区的CTVNCa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股骨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8.294,P<0.0001;Z=-7.876,P<0.0001)。两位阅片者测量的股骨头坏死区和正常股骨头的常规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7,P=0.220;Z=-0.994,P=0.345)。结论:基于双能CT的VNCa技术可用于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且诊断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虚拟去钙 双能ct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双能CT表现及临床相关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继发脑出血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李清 吴芳 +6 位作者 刘佳宾 祝小莲 王臣 王艳 李倩文 杜祥颖 卢洁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437-441,共5页
目的通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评估多个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关系,以及与双能CT表现结合对迟发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 目的通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评估多个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关系,以及与双能CT表现结合对迟发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术后24h内行双能CT头颅平扫检查的患者,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情况、闭塞血管位于前,后循环、卒中发作至血管再通时间、介入手术时长、血管再通情况(TICI分级)、介入手术后-双能CT检查时间间隔等临床资料,分析双能CT表现,分别比较各指标在早期无出血组、对比剂渗出组及出血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无脑出血组及迟发脑出血组之间的差异。结果50例患者中,11例于术后24h内发生脑出血,11例于术后24h后发生。前循环血管闭塞者易发生早期脑出血(P〈0.05);术前高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治疗及对比剂渗出者继发脑出血的风险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在组间均亦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双能CT有助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及对比剂渗出的发生;而术前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及双能CT发现对比剂渗出等对术后迟发性脑出血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应对相应患者进行重点观察。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出血 血管内介入治疗 双能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