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杜甫的经学与诗学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29,共11页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 在杜甫诗歌的接受史上,对其诗歌“难度”的指认由来已久,但相关研究和诠释尚不多见。事实上,杜诗之所以难读,盖因其诗中有“学”,诗中有“道”,诗中有“神”;这三点,恰好对应着杜甫作为学者、儒者、诗人这三种文化身份。学者杜甫虽不以经学立身,却有着深厚的经学修养;儒者杜甫的圣贤志向和醇儒抱负,成就了杜诗的思想深度和诗学高度;诗人杜甫则“经学与诗学并重”,通过“以《诗》入诗”“经史并用”“以道运诗”的诗学创造,开出了一个崭新的“诗世界”。杜甫的儒教信仰和儒道实践,是他的诗歌获得“神理”并被后人师法的关键;而杜诗的“经典化”之路,因为伴随着中唐儒学复兴和北宋理学奠基的全过程,故而比任何一位古代诗人都更具“经学化”的内涵和思想史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经学 诗学 经典化
原文传递
韩国诗话中的杜诗批评 被引量:2
2
作者 程瑜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92-100,204,共10页
韩国古代诗坛极为推崇杜甫,杜诗被尊为学诗典范,但韩国诗话对杜诗亦有相当数量的批评。其评价标准深受中国影响,很多内容借鉴和沿袭了中国诗话的观点,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韩国文学思潮的演变。李氏朝鲜从官方角度标榜杜甫的典范地位... 韩国古代诗坛极为推崇杜甫,杜诗被尊为学诗典范,但韩国诗话对杜诗亦有相当数量的批评。其评价标准深受中国影响,很多内容借鉴和沿袭了中国诗话的观点,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影响下韩国文学思潮的演变。李氏朝鲜从官方角度标榜杜甫的典范地位,韩国诗话中对杜诗的批评基本集中于艺术层面,是对杜甫创作成就的求全责备,与中国学术史上的“贬杜论”存在较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诗话 杜诗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杜诗中鹡鸰意象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淑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5-158,共4页
鸟,在中国文化中最早出现时即作为兄弟的象征。到唐代,由于统治者的刻意提倡,这种象征意义就更加明 确。杜诗中几次用到鹡鸰,也是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但杜甫决非单纯意义上地附庸时代,而是他对兄弟之情的 重视使然。
关键词 杜诗 时代文化 兄弟情谊 意象
下载PDF
杜诗“诗史”精神的第三重内涵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淑玲 韩成武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6期70-74,共5页
学界对杜诗"诗史"精神的理解一般包含两重含义: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某些反映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亦能折射时代的心理特征。它还应该有第三重内涵:通过反映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风貌,再现真实具体的历史;杜甫论人也如... 学界对杜诗"诗史"精神的理解一般包含两重含义: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某些反映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亦能折射时代的心理特征。它还应该有第三重内涵:通过反映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风貌,再现真实具体的历史;杜甫论人也如史家论人,有不附时议、敢于坚持己见的勇气。写人的史家风范,使杜诗"诗史"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史”精神 诗歌评论 人物形象
下载PDF
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78-81,共4页
刘辰翁是我国评点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其众多的评点作品中,杜诗评点影响较大。从表面上看,刘氏评点完全不同于诸家对杜诗的注解,是一种对其诗歌艺术和风格的探讨;往深层观察,刘辰翁的评点是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从而使评点作为一... 刘辰翁是我国评点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其众多的评点作品中,杜诗评点影响较大。从表面上看,刘氏评点完全不同于诸家对杜诗的注解,是一种对其诗歌艺术和风格的探讨;往深层观察,刘辰翁的评点是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从而使评点作为一种批评形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辰翁 评点 杜诗评点
下载PDF
试论杜诗与关剧思想、艺术的相同之处
6
作者 李新 韩旭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27-30,共4页
"诗圣"杜甫与"曲圣"关汉卿,同列世界和平理事会所选出的中国古代"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诗坛与曲坛最高成就的代表,杜诗与关剧的思想、艺术,在以下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一、关注民... "诗圣"杜甫与"曲圣"关汉卿,同列世界和平理事会所选出的中国古代"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中,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诗坛与曲坛最高成就的代表,杜诗与关剧的思想、艺术,在以下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一、关注民生,立足现实;二、同情弱者,怜悯女性;三、曲尽人情,雅不离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关剧 思想艺术 比较
下载PDF
论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的知性价值
7
作者 宋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5,共7页
杜诗在命意造句上常能给人以出奇之感,通过如今流传下来的杜诗名句可以看到,诗人能敏锐地发觉和精恰地道出世间存在的那些大量而丰富的物态人情,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内涵上彰显出十分广阔的世界面貌。而这背后促成杜甫达到如此高度的根本... 杜诗在命意造句上常能给人以出奇之感,通过如今流传下来的杜诗名句可以看到,诗人能敏锐地发觉和精恰地道出世间存在的那些大量而丰富的物态人情,这使得他的作品在内涵上彰显出十分广阔的世界面貌。而这背后促成杜甫达到如此高度的根本心智条件,就是以叶燮为代表的古代"贵识论"诗学传统中所标举的"诗识"这一高级的认知能力,凭此之识,杜诗中对世间理、事与情的吟咏蕴含着纷繁多样的知性价值。"识"这一概念在艺术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还深刻地契合着西方艺术思想一直以来的那个崇尚认知的传统,为中西方诗歌艺术思想之间的会通构建起了桥梁。在过往的研究中很难见到从"识"或者"认知能力"的角度去解释杜诗的伟大艺术成就,而此种角度的切入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诗歌才能的卓绝之处,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住中、西方艺术理论共通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诗识 普遍性 知性 才能
原文传递
何景明与唐诗 被引量:4
8
作者 孙学堂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60,共7页
何景明匡君救时、忧国忧民的精神近于杜甫,但他追求贤人君子的高洁情操,态度不像杜甫那样激烈。他对初唐歌行的委婉情调别有会心,批评杜诗抒情显直、格调朴质,但他的诗歌又深受杜甫影响。他的歌行、律诗成就最高,学初唐四杰和盛唐李白... 何景明匡君救时、忧国忧民的精神近于杜甫,但他追求贤人君子的高洁情操,态度不像杜甫那样激烈。他对初唐歌行的委婉情调别有会心,批评杜诗抒情显直、格调朴质,但他的诗歌又深受杜甫影响。他的歌行、律诗成就最高,学初唐四杰和盛唐李白、李颀以及杜甫的诗歌,都能得其神貌,且师古能化,形成了秀朗婉丽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国忧民 杜诗 初唐诗 秀朗婉丽
原文传递
论杜诗中的“春秋笔法”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新 《殷都学刊》 2009年第1期71-75,共5页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警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警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春秋笔法 诗史
下载PDF
吴亡后“西施从范蠡作五湖之游”考辨——兼评《辞源》、《辞海》等关于西施之注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昭著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8期17-19,共3页
关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历史上本无此人,而《辞源》、《辞海》以及《汉语大词典》均认定有此人。不过西施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为吴亡后西施归范蠡,从游五湖而去;一说西施助越灭吴后,被越人沉于水... 关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历史上本无此人,而《辞源》、《辞海》以及《汉语大词典》均认定有此人。不过西施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为吴亡后西施归范蠡,从游五湖而去;一说西施助越灭吴后,被越人沉于水而惨死。经查阅各辞典上所举证据,前一说法实为无稽之谈。至于越沉西施于水之事,却在《墨子·亲士第一》中得到证实,更在《东周列国志》中得到合情合理的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 《吴越春秋》 《越绝书》 《墨子·亲士第一》 《杜秋娘诗》
下载PDF
论清初遗民张丹的诗歌创作
11
作者 蓝青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7-35,共9页
张丹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人。清初宗唐、宗宋之风此起彼伏,张丹深受陈子龙影响,终生坚守复古,极力推崇汉魏、盛唐诗。张丹在创作上自觉师法杜甫与王维,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其行旅诗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感慨身世的同时,以纪实的... 张丹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人。清初宗唐、宗宋之风此起彼伏,张丹深受陈子龙影响,终生坚守复古,极力推崇汉魏、盛唐诗。张丹在创作上自觉师法杜甫与王维,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其行旅诗更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感慨身世的同时,以纪实的笔法沿途叙写民生多艰,颇具"诗史"特质,赢得了清初评论家的高度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张丹 诗歌创作 杜诗 行旅诗
下载PDF
《九家集注杜诗》与“伪苏注”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燕 徐希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0-156,共7页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在杜诗学史上,以删除"伪苏注"为功劳最大,宋人对此早有定论。近代学界对此亦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对《九家集注杜诗》是否还存有"伪苏注"的观点,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郭氏《九家集注杜诗》还存在有少量"伪苏注";二是认为郭氏已经把"伪苏注"删除干净。笔者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困惑,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所有的东坡条目作了全面系统的检索和考查,认为《九家集注杜诗》中确实还有少量的"伪苏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知达 《九家集注杜诗》 伪苏注
下载PDF
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维度拓展杜诗研究——略论杜诗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潜在价值
13
作者 张保宁 《鄂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65-67,共3页
新世纪要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维度丰富和发展杜诗研究 ,就要以现代大文化观的视野重新观照杜甫及其作品 ,深入探寻杜诗对于人类文化发展尚未挖掘出来的潜在价值。
关键词 杜诗研究 大文化观 杜甫 人类文化发展 人格精神 潜在价值 民族精神
下载PDF
论杜牧“以文为诗”
14
作者 彭笑远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2-49,共8页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文;序长如散文等八种表现形态。杜牧的"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人,成为宋诗的一个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牧 “以文为诗” 宋人 宋诗
下载PDF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的版本、瑕疵与价值
15
作者 王东峰 《图书馆研究》 2022年第5期99-105,共7页
宋代号称“千家注杜”,但流传至今,多数宋刻《杜集》已亡佚失传。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现存三部,分别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潘宗周藏本、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翁同龢藏本、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傅增湘残宋本。《雁影斋题跋》著录的另一部... 宋代号称“千家注杜”,但流传至今,多数宋刻《杜集》已亡佚失传。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现存三部,分别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潘宗周藏本、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翁同龢藏本、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傅增湘残宋本。《雁影斋题跋》著录的另一部宋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实际上与潘宗周藏本是递藏关系。除了几种影印本外,此书后世未见翻刻和重刻。《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是现今唯一存世的宋刻《杜集》完帙,其他宋刻均属残册或存在阙页补配的情况。此书虽刊印精良,但书中的讹误和瑕疵较多,因此遭到学界的普遍批评。不过,作为存世稀见的宋代《杜集》完整注本,此书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杜诗学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学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
下载PDF
对杜甫诗中的诗歌理论初探
16
作者 周大力 周丽萍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70-71,共2页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毕其一生之心血,创作了大量华章绝句,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杜甫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形式,然其诗歌理论大都散见于诗文之中,未专文述及或辑集成册。把这些理论加以辑集、整理,...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毕其一生之心血,创作了大量华章绝句,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杜甫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形式,然其诗歌理论大都散见于诗文之中,未专文述及或辑集成册。把这些理论加以辑集、整理,便可以了解一代"诗圣"杜甫进行创作时的指导思想。他的诗歌理论同其诗文一样响遏行云于中国古代文学天空,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杜甫 中国古代文学 诗文 绝句 诗论 诗圣 初探 天空 指导思想
下载PDF
从意象营造到事态叙写——论杜诗叙事的审美形态与诗学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邹进先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57,共14页
在盛唐诗营造意象以抒情的普遍形态之外,开创叙写事态以抒情的诗歌范式,是杜甫在唐代诗歌史上的一大创变。这种事态叙写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审美质性和审美功能。杜诗的这种诗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叙事形态方面,具有普遍性和... 在盛唐诗营造意象以抒情的普遍形态之外,开创叙写事态以抒情的诗歌范式,是杜甫在唐代诗歌史上的一大创变。这种事态叙写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形态、审美质性和审美功能。杜诗的这种诗性叙事,在中国古代文人诗歌的叙事形态方面,具有普遍性和典范性,对中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文人诗歌中,形成一个不同于意象抒情的写实的诗歌传统、诗美形态和艺术精神。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与诗歌研究中对意象与意境的过分钟爱与强调,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这一传统。“诗吏说”未能从诗学的立场概括这一传统的美学特点和揭示其审美形态与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叙事 事态 意象
原文传递
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特夫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 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以及文学系统外部的赞助力量和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等。杜诗在英美多元文学系统中得以经典重构,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理路和演进脉络,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美的传播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翻译文学 英语世界 经典化 文本内外动因
原文传递
杜诗的自我审视与表现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思炜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0-48,共9页
杜诗的自我审视一方面是情感发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另一方面则 伴着反省自嘲和对自觉主体的拆解。由此引出杜诗在内容和修辞、风格上的一 系列变化:穷愁生活的描写、修辞上的用拙以及具有反讽意味的戏谑风格。
关键词 杜诗 自我审视 反讽意味 戏谑 自觉 自嘲 反省 修辞 描写 风格
原文传递
论杜诗的用典艺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3期58-64,共7页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 江西诗派以及后世一些学者诗人把杜诗曲解为学问诗 ,是迫于政治压力而为诗歌寻找的一种出路。杜诗的灵魂是干预社会现实 ,其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写现实感受。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杜甫在用典艺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主要是 :1.使用熟典 ,以豁人耳目 ;2 .活用典故 ,以方便抒情 ;3.不露痕迹 ,以增加韵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用典 杜诗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