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白资料汇编》补遗刍议
1
作者 李振中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66-71,共6页
《李白资料汇编》的问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提供了较为全面而珍贵的资料,然而仍有遗珠之憾。对其进行补遗,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补遗,应注重以下几点:注重搜集后... 《李白资料汇编》的问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提供了较为全面而珍贵的资料,然而仍有遗珠之憾。对其进行补遗,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补遗,应注重以下几点:注重搜集后世化用杜甫寄赠李白诗句的资料,继续注重搜集与李白有关的文学或文化现象资料,注重搜集别集中诗文题目不含李白词语意象而诗文中却又涉及李白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资料汇编》 杜甫诗句 文学或文化现象 李白词语意象
下载PDF
杜甫诗歌英译本的中外译者语言特征对比分析——以许渊冲和华兹生译本为例
2
作者 黄楚绚 《现代英语》 2021年第9期89-91,共3页
文章以20首杜甫诗歌的中国译者许渊冲及美国译者华兹生的译本为语料,借助语料库工具,对两译本进行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分析以探究中外译者的语言特征。研究表明,由于两位中外译者翻译风格及目标读者不同,在译本中体现出不同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 杜诗英译 中外译者 语言特征
原文传递
高·大·深·奇·神——杜甫山水诗审美意境探微
3
作者 颜家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1期69-75,97+105,共9页
杜甫在创作山水诗时总是被其特有的创作心态所左右。强烈的创造主体意识使杜甫能自由驰骋于自然山水之间,但他积极的入世精神与时时处处的挫折致使其被笼罩在恒久的忧患意识之中。杜甫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创造出了一个个元气淋漓的艺术境... 杜甫在创作山水诗时总是被其特有的创作心态所左右。强烈的创造主体意识使杜甫能自由驰骋于自然山水之间,但他积极的入世精神与时时处处的挫折致使其被笼罩在恒久的忧患意识之中。杜甫山水诗的艺术成就创造出了一个个元气淋漓的艺术境界,其整体特色是“高、大、深、奇、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山水诗 意境 高大深奇神
下载PDF
杜诗“当句对”艺术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韩成武 贺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8-31,共4页
钱钟书先生为“当句对”作出质性的界定,是一大贡献;但他认为此格是杜甫 首创,则为失误,早在梁朝何逊的诗中就已出现此种对仗形式。杜甫的贡献是把前人的五律 “当句对”引入七律,并通过创作实践把这种对仗形式推入极至。
关键词 杜甫 "当句对" 诗歌 对仗
下载PDF
第一首英译杜甫诗歌二三考 被引量:6
5
作者 李特夫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2,共4页
关于杜诗或唐诗的英译历史源头,国内外观点驳杂且所涉理据大都囿于19世纪史料。本文以史实为据,考证出迄今已知可考的第一首英译杜诗,也应是目前可知且可考的最早英译唐诗,并对整个发现和考证过程以及支撑理据加以细致阐述。
关键词 英译 第一首杜诗 考证过程 史料理据
原文传递
黄生杜诗研究方法略说
6
作者 王飞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0-33,共4页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 黄生的《杜诗说》是影响于当时却淹没于后世的一部杜诗评论和研究著作。黄生在《杜诗说》中,将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原则作了重新诠释和具体化,并以其作为评论和研究杜诗的基本方法,力图揭示杜诗的本意。对《杜诗说》评论和研究杜诗的方法所作的初步探讨,通过对《杜诗说》的钩稽认为:黄生所提出的"深悉公之生平"、"综贯公之全集"、"融会一诗之大旨"三原则,就是"以意逆志"的具体化,是黄生在《杜诗说》中分析和研究杜诗的主要方法。黄生对杜诗创作本意的认真探寻,体现了他作为训诂考据学者的严谨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以意逆志” 《杜诗说》
下载PDF
论宁调元对杜诗的传承与发扬 被引量:3
7
作者 邓江祁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83-90,共8页
宁调元一生对杜诗极为喜爱和推崇,其在诗歌创作中,以仿杜风、集杜诗、用杜韵和化杜句等独特方式传承杜诗,并继承和发扬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思想... 宁调元一生对杜诗极为喜爱和推崇,其在诗歌创作中,以仿杜风、集杜诗、用杜韵和化杜句等独特方式传承杜诗,并继承和发扬了杜诗忧国忧民的创作思想、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我国近代诗歌中的珍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调元 杜诗 诗歌创作 创作思想 创作方法
下载PDF
朱庭珍“杜诗学”综论 被引量:2
8
作者 何世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qu...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庭珍 筱园诗话 杜诗学
下载PDF
也谈“沉郁顿挫” 被引量:2
9
作者 宋恪震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90-94,共5页
“沉郁顿挫”最早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是他对自己“述作”的自我评价,但到如今,却成了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关于杜诗总体风格的一种理想表述了。这是因为:第一,它本身具有可能性;第二,它本身具有恰相对应的切合性。
关键词 沉郁顿挫 杜诗风格 可能性 切合性 杜甫
下载PDF
浅析仇兆鳌《杜诗详注》的笺注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伟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7期64-65,共2页
仇兆鳌是杜诗研究的集大成者,仇以其丰富的史学知识和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汇集前代各家注释,形成自己特殊的笺注方法,把杜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 仇兆鳌 杜诗 笺注
下载PDF
杜诗济南“历下亭”位置献疑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磊 《杜甫研究学刊》 2021年第1期40-44,共5页
杜甫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济南历下亭的原位置,并非目前主流观点所认为的《水经注》"池上客亭",而应在历下古城城北一带。通过地理方位、环境景物、亭名成因等方面的对比辨析,可加以佐证。"池上客亭"说滥觞于... 杜甫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济南历下亭的原位置,并非目前主流观点所认为的《水经注》"池上客亭",而应在历下古城城北一带。通过地理方位、环境景物、亭名成因等方面的对比辨析,可加以佐证。"池上客亭"说滥觞于钱谦益《钱注杜诗》,系受于钦《齐乘》误导所致。历下亭的具体位置当在城北古流杯池附近。宋元时期被认为是历下亭旧址的"府城驿邸内历山台",或是杜甫另一首诗中"员外新亭"的基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济南 历下亭
下载PDF
整体观照与理论升华——论韩成武先生的杜甫研究特色之一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微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59-60,89,共3页
韩成武先生的杜甫综合研究表现出以下特色:第一,注重结合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心态变化,以宏大的视角,对杜甫思想情感的嬗变过程进行整体观照。第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与升华。第三,基于对杜甫思想及其诗歌高度熟悉之上的同情与理解。
关键词 韩成武 杜甫研究 杜诗
下载PDF
郑善夫与弘、正诗风的新变
13
作者 蔡一鹏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5-81,共7页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积极成果。深入研究郑善夫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可以弥补明诗研究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善夫 正诗风 杜诗 气骨
下载PDF
明代杜诗文献的传播概貌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慧玲 《图书馆研究》 201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明代出现的杜诗文献,在整个杜诗文献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杜集刻印的数量到有关文献的形态上,明本都有一定的特色。以数据统计及比较的方式,主要就选本传播、注评传播及衍生形态等三个方面对明代杜诗文献的传播概貌进行全面梳理。
关键词 明代 杜甫集 文献传播
下载PDF
试论杜甫诗歌句子的多义现象
15
作者 刘庆海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67-69,共3页
主要依据现代语言学的有关多义现象的基本规则,在充分注意杜甫诗歌特殊性的情况下,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杜甫诗歌句子多义的五种类型:句子异文造成的多义;某词词义不定造成的多义;语法关系不清造成的多义;层次划分不定造成的多义;语义关... 主要依据现代语言学的有关多义现象的基本规则,在充分注意杜甫诗歌特殊性的情况下,深入而全面地分析了杜甫诗歌句子多义的五种类型:句子异文造成的多义;某词词义不定造成的多义;语法关系不清造成的多义;层次划分不定造成的多义;语义关系不明造成的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句子 多义
下载PDF
杜诗与明清之际遗民的文学宗尚及精神诉求--以傅山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婷 《地域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52-66,M0004,共16页
明清之际,在急剧的历史变动下,杜诗在文人中不断被加以揄扬,这种现象在遗民中更为普遍。傅山作为山右遗民的代表,诗文中不仅多见对杜诗的推重之语,他还著有《重刊千家注杜诗批注》《杜诗通批注》与《杜诗韵字归部》。这种宗尚,就文学生... 明清之际,在急剧的历史变动下,杜诗在文人中不断被加以揄扬,这种现象在遗民中更为普遍。傅山作为山右遗民的代表,诗文中不仅多见对杜诗的推重之语,他还著有《重刊千家注杜诗批注》《杜诗通批注》与《杜诗韵字归部》。这种宗尚,就文学生态而言,乃晚近文学风貌之康续,即他以竟陵派为梯航,进而为自己宗唐宗杜张目。相对于史的眼光,傅山更倾向于文学层面体察杜诗,强调“以诗读诗”,显示出传承家学、订正异文与阐扬诗学主张的倾向。然而,在山河失色的现实前,杜甫“诗史”的精神早已内化为其创作的驱动力,由此,流溢出有别于南方文人的“冰雪气味”考察傅山与杜诗的联系,实乃关乎易代之际文人的文学宗尚与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遗民 文学宗尚 精神诉求
原文传递
2018年杜甫研究综述
17
作者 张舒艺 《杜甫研究学刊》 2019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无论诗歌艺术还是思想境界均达到很高层次,对后世的影响亦难以估量。围绕着他的研究代代不衰,直至今日,研究成果仍层出不穷。2018年杜甫研究论著近500种,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语言艺术、接受研究、地域...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丰碑,无论诗歌艺术还是思想境界均达到很高层次,对后世的影响亦难以估量。围绕着他的研究代代不衰,直至今日,研究成果仍层出不穷。2018年杜甫研究论著近500种,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语言艺术、接受研究、地域文化、思想研究、域外研究6类研究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综述
下载PDF
幽淡似陶 沉痛似杜——论吴嘉纪诗歌对陶诗、杜诗的继承与发展
18
作者 杨泽琴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138-141,共4页
清初扬州遗民诗人吴嘉纪的诗歌,语言质朴流畅,大量使用叙事、白描手法摹写民生苦难,堪称"史诗"。在对陶渊明、杜甫诗歌的自觉学习中,加入个性化的诗歌因素,在清初遗民诗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关键词 清初 吴嘉纪 陶诗 杜诗
下载PDF
杜诗格调、精神与清诗理论及创作
19
作者 谢雯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16-118,共3页
杜甫诗歌对清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的诗学理论对杜诗之格调、情感、用字各有借重,清诗创作则与杜诗之"诗史"精神高度契合。
关键词 杜诗 清诗 格调说 性灵说 “诗史”精神
下载PDF
苏轼词作中的副词研究
20
作者 胡媛媛 高建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86-90,共5页
苏轼的词作大致反映了北宋时期书面语的使用情况,其中副词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折射出当时副词的使用情况。本文将杜甫诗歌和苏轼词作中副词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尝试着从副词的类别和数量、句法功能、语义以及音节特点四个方面对苏轼词作... 苏轼的词作大致反映了北宋时期书面语的使用情况,其中副词的使用情况也可以折射出当时副词的使用情况。本文将杜甫诗歌和苏轼词作中副词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尝试着从副词的类别和数量、句法功能、语义以及音节特点四个方面对苏轼词作中副词的使用特点进行归纳,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至晚到苏轼时代,汉语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而完备的副词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词作 杜甫诗歌 副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