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旱涝及旱涝并存年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 被引量:7
1
作者 童金 徐海明 智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9-416,共8页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站点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日OLR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振荡周期,旱年以8... 利用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站点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日OLR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和对流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振荡周期,旱年以8~16d的准双周振荡为主,涝年8-16d的准双周振荡与16-32d的周期振荡同时存在。旱涝并存年与旱涝均匀年均存在16-32d的振荡,同时还有较弱的8-16d振荡,并且旱涝并存年8-16d的振荡比旱涝均匀年更加突出,8~16d的准双周振荡可能是造成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因子;对流的振荡周期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典型旱、涝年,对流的传播特征不同,旱年准双周的低频对流以经向南传为主,涝年则主要是16~32d低频信号在纬向上的向西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旱涝年 旱涝并存 低频振荡
下载PDF
湖南涝年主汛期降水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周莉 蔡荣辉 +2 位作者 兰明才 姚蓉 杨云芸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4-653,共10页
本文基于1986—2015年湖南逐日降水数据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旱涝年主汛期(5—7月)降水低频振荡特征,并利用位相合成方法研究涝年主汛期20~50 d低频环流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湖南地区20~50 d和10~20 d的低频降水方差贡献比... 本文基于1986—2015年湖南逐日降水数据以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旱涝年主汛期(5—7月)降水低频振荡特征,并利用位相合成方法研究涝年主汛期20~50 d低频环流演变特征。结果发现,湖南地区20~50 d和10~20 d的低频降水方差贡献比都具有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10~20 d的低频振荡在旱涝年中皆较普遍存在,而20~50 d的低频振荡只在涝年普遍存在,20~50 d低频振荡对涝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对涝年主汛期20~50 d低频降水进行位相合成发现,在活跃位相(中断位相),夏季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纬向异常接近或者重叠(分离),湖南地区降水偏多(偏少),且两个高压的强度、范围、以及脊线位置和湖南地区主汛期降水关系较密切。南海反气旋(气旋)、河套地区槽(脊)系统以及湖南地区的垂直速度和比湿配合度高,且随位相变化存在明显的周期振荡,其中南海反气旋(气旋)和河套地区槽脊系统配置与湖南低频降水有着高度的时间一致性,湖南地区的低频垂直速度和低频比湿较低频降水有一个位相的超前滞后关系。此外,随着位相的演变,低频南北风高值区皆有明显的北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地区 主汛期 低频振荡 旱涝年
下载PDF
长江流域旱涝年划分及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晨 李波 +1 位作者 雷东洋 李子进 《北京水务》 2015年第3期4-9,共6页
根据1961—2012年长江流域644个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宜昌、大通水文站流量资料,采用Z指数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旱涝等级划分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Z指数为基础的区域旱涝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旱涝变化,其结果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水情... 根据1961—2012年长江流域644个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宜昌、大通水文站流量资料,采用Z指数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旱涝等级划分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Z指数为基础的区域旱涝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旱涝变化,其结果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水情资料的分析较为一致。长江流域典型洪涝年为1998、1983、1973和1980年,典型干旱年为2011、1978、1966、2006和1971年。典型洪涝年降水空间分布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典型干旱年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一般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旱涝年 Z指数 等级划分
原文传递
华北夏季旱涝的云量和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国荣 李昀英 +1 位作者 高翠翠 卢志贤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基于地面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年各类云的云量变化,并用ERA再分析资料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雨层云、层积云、层云和积云云量在旱、涝年的变化趋势相反,除高层云外其余各类云在涝年的降水概率大于旱年。华北... 基于地面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年各类云的云量变化,并用ERA再分析资料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雨层云、层积云、层云和积云云量在旱、涝年的变化趋势相反,除高层云外其余各类云在涝年的降水概率大于旱年。华北夏季旱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呈现纬向型的鞍形场,华北地区和东部海域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距平环流形势。850 hPa风场在贝加尔湖以南为反气旋性异常中心,西太平洋地区为气旋式距平环流。华北地区受控于脊前的偏北距平气流,不利于暖湿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高层为散度负距平,低层为散度正距平,不利于云的形成和云产生降水。涝年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 旱涝年 云量 大气环流
下载PDF
多模式对东北地区月降水预测性能对比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永生 段春锋 王莹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61-66,共6页
基于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4种气候模式对1983—2010年东北地区降水的回报试验结果,利用2011—2014年东北地区业务应用的结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17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 基于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4种气候模式对1983—2010年东北地区降水的回报试验结果,利用2011—2014年东北地区业务应用的结果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东北地区172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采用距平相关系数(ACC)、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和距平符号一致率(Pc)3种定量方法对比评估了4种模式对东北地区月降水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EC模式和CFSv 2模式与BCC模式和TCC模式相比,EC模式和CFSv 2模式对东北地区月降水的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预测技巧。从空间上来看,CFSv 2模式各月Pc的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模式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CFSv 2模式对东北地区初夏典型旱涝年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典型涝年的预测效果优于典型旱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月降水 旱涝年 预测性能 定量评估
下载PDF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常越 何金海 +1 位作者 刘芸芸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64-1070,共7页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早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华南旱涝年 华南前汛期 水汽来源
下载PDF
东亚地区水汽输送与重庆夏季旱涝的联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周浩 刘晓冉 程炳岩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24-1332,共9页
利用NCEP/NCAR(1960-2006年)的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与重庆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重庆夏季(7~8月)降水偏多(涝)时,欧亚地区中高纬维持“两脊一槽”的“双阻”型: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地区... 利用NCEP/NCAR(1960-2006年)的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东亚地区水汽输送异常与重庆夏季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当重庆夏季(7~8月)降水偏多(涝)时,欧亚地区中高纬维持“两脊一槽”的“双阻”型: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存在阻高,贝加尔湖地区为一槽区。冷空气沿着贝加尔湖槽后偏北风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南支西风南下进入中国。热带太平洋地区为显著的高度距平正异常区。副热带地区是高度距平负异常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强度偏强。来自热带海洋地区的暖湿气流分别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和经印度、盂加拉湾两条主要路径进入中国。当来自高、低纬地区的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中上游相遇,就会造成重庆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发生洪涝。反之,降水偏少(旱)年,在欧亚中高纬地区存在“一槽一脊”的环流形势:乌拉尔山附近为一深厚的槽区;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异常发展,一直延伸到贝加尔湖附近;西欧地区维持着深厚的高压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偏东,主体基本退出中国大陆地区。整个热带为高度距平负异常区。这样环流形势致使东亚地区中高纬地区受乌拉尔山大槽影响盛行偏南风,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低纬地区的暖湿气流沿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面的东南气流从华南进入中同。这样的环流配置易造成南下的冷空气偏弱,同时使来自热带地区的暖空气向北推进到中周华北和东北地区,致使冷、暖空气无法在长江中上游地区交汇,该区域降水显著减少,形成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重庆 旱涝异常 水汽输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下载PDF
濮阳市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趋势预测方法 被引量:1
8
作者 杜瑞莉 《河南气象》 2003年第1期9-10,共2页
通过计算旱涝指数 ,科学、客观地定出大旱大涝年。通过对太阳活动、ENSO现象、大气环流与濮阳汛期旱涝的相关分析 ,筛选出相关因子 ,建立了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及排除特旱、特涝年后的一般降水趋势 3重预报方程。方程对特旱年的预报概... 通过计算旱涝指数 ,科学、客观地定出大旱大涝年。通过对太阳活动、ENSO现象、大气环流与濮阳汛期旱涝的相关分析 ,筛选出相关因子 ,建立了汛期特旱、特涝异常年及排除特旱、特涝年后的一般降水趋势 3重预报方程。方程对特旱年的预报概括率 10 0 % ,对特涝年的概括率 86 % ,一般降水趋势预报准确率 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阳市 汛期 旱涝指数 太阳活动 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近50年河南初夏旱涝异常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景兰 徐文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0-434,共5页
对1958~2006年河南38站的6月降水量进行分析,发现EOF第一模态呈全省一致的分布型,因此用38站平均降水量代表全省初夏降水。选取旱、涝年,对异常合成场进行分析,在涝年,北太平洋和日本以南洋面为负的潜热通量异常;500 hPa贝加尔湖以北... 对1958~2006年河南38站的6月降水量进行分析,发现EOF第一模态呈全省一致的分布型,因此用38站平均降水量代表全省初夏降水。选取旱、涝年,对异常合成场进行分析,在涝年,北太平洋和日本以南洋面为负的潜热通量异常;500 hPa贝加尔湖以北有正的高度异常,我国东部和近海为正的高度异常,北太平洋为正的高度异常;850 hPa河南省西部是异常的东北风,东部是异常的西南风。通过定义高度指数,得到与河南省初夏降水关系密切的500 hPa高度场分布型,即贝加尔湖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弱和西太副高偏北同时存在。对海洋要素场的相关分析表明,前期太平洋黑潮区的SST较高,海洋持续向大气输送潜热通量偏多,后期其东北侧太平洋从大气吸收热量,导致上空的位势高度偏高,有利于河南省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夏降水 旱涝年 高度指数 潜热通量 SST
下载PDF
旱、涝气候背景下塔尔湖暴雨对比分析
10
作者 王永清 李金田 +2 位作者 张连霞 李晓东 崔树荣 《山西气象》 2010年第3期19-21,24,共4页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多雨年和少雨年发生在塔尔湖地区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旱涝背景下形成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副高进退的阶段、物理量指标不同,但东高西低形势的建立、中低层暖... 本文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自动站资料,对多雨年和少雨年发生在塔尔湖地区的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旱涝背景下形成暴雨的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副高进退的阶段、物理量指标不同,但东高西低形势的建立、中低层暖湿气流的聚积、地形抬升作用和各气层之间切变幅合系统垂直叠置而形成暴雨的触发机制相同,暴雨预报的着眼点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涝年份 暴雨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