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6篇文章
< 1 2 1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楼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兼论红学非学术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文元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5-19,40,共6页
当前的“红学”存在种种问题。“红学”一词可以用,但它不是学术;《红楼梦》研究应纳入到“文学评论”之中;“红学”不是显学,也不应该成为显学。《红楼梦》是中国许许多多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它。
关键词 红楼梦 “红学” 显学 现状 问题 非学术
下载PDF
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兼与王德威先生商榷 被引量:5
2
作者 妥建清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11,共4页
王德威先生主张从中国文学内部来探寻现代性,提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著名识断,这无论是从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叙述历史,还是“现代性”的古典定义而言,都有其学理上的渊源。但王先生将探寻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努力止于晚清而不... 王德威先生主张从中国文学内部来探寻现代性,提出晚清被压抑的现代性的著名识断,这无论是从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的现代性叙述历史,还是“现代性”的古典定义而言,都有其学理上的渊源。但王先生将探寻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努力止于晚清而不前,置《红楼梦》已具有的现代性因子于不顾,使这种被压抑的现代性一再被压抑,却是值得商榷的。《红楼梦》无论是“颓废”的叙事内容,还是革新的叙事技巧,都已开晚清小说的先声。从此意义而言,没有《红楼梦》,何来晚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晚清 现代性 颓废
下载PDF
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 被引量:3
3
作者 段宗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63,共5页
《红楼梦》的"顽石"意象虽与女娲神话有关,但它不是女娲神话的本有因素,而是该神话流转过程中发生置换变形的产物。顽石意象基于古代文人特有的"寒士"体验,生成于唐宋诗词传统。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叶燮等人的书写又... 《红楼梦》的"顽石"意象虽与女娲神话有关,但它不是女娲神话的本有因素,而是该神话流转过程中发生置换变形的产物。顽石意象基于古代文人特有的"寒士"体验,生成于唐宋诗词传统。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叶燮等人的书写又给它赋予了抗拒主流价值、维系个人真性情的启蒙价值。《红楼梦》中的"顽石"意象是对中国文学传统中"顽石"原型的复现,它的寓意是文学体验与书写所赋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娲神话 《红楼梦》 顽石意象
下载PDF
列藏本《红楼梦》研究四则 被引量:2
4
作者 温庆新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23-27,共5页
列藏本《红楼梦》与"蒸锅铺本"在许多地方极为相似。列藏本中还存有"红色点断的痕迹和名字旁边的红线标记",这是民国图书特有的标志。由此表明列藏本当是个民国时期的"蒸锅铺本"。因此,必须重新估量列藏... 列藏本《红楼梦》与"蒸锅铺本"在许多地方极为相似。列藏本中还存有"红色点断的痕迹和名字旁边的红线标记",这是民国图书特有的标志。由此表明列藏本当是个民国时期的"蒸锅铺本"。因此,必须重新估量列藏本的价值,不应盲目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列藏本” “蒸锅铺本”
下载PDF
从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同异看《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壸奥” 被引量:2
5
作者 任竞泽 《阴山学刊》 2004年第5期51-55,共5页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楼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楼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金瓶梅》 尤二姐 李瓶儿 “深得金瓶壶奥”
下载PDF
论红楼梦诗社与宋人“白战体”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献峰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6-68,共3页
起于杜甫、韩愈,兴盛于欧阳修、苏轼的"白战体",以其新奇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宋代诗坛自成一体。尽管这种新的表现方法因自身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在后来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诗歌艺... 起于杜甫、韩愈,兴盛于欧阳修、苏轼的"白战体",以其新奇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宋代诗坛自成一体。尽管这种新的表现方法因自身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在后来并没有获得太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诗歌艺术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诗歌虽然按定义要求无法列入"白战体"诗歌,然而细细体察揣摩"白战体"的源流和性质,却会骤然发现二者又未必不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战体” 《红楼梦》 诗社 竞争 新变
下载PDF
隔帘消息风吹透 捧心西子“泪”为魂——林黛玉之哭浅析
7
作者 吴宝成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8-70,共3页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 《红楼梦》问世两百多年来,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谈。林黛玉之哭,不仅贯穿于她本人的生命始终,而且贯串于《红楼梦》全书的始终,并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黛玉之哭的原因主要由"家事"、"心事"、"身事"而起,也有生存环境和心理学的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就黛玉之哭的作用而言,黛玉之哭就是作者曹雪芹之哭。从某种意义上说,黛玉就是作者的代言。如果说作者自比为宝玉的话,黛玉是宝玉的知己亦是作者的知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曹雪芹
下载PDF
妙玉研究综述
8
作者 曾少波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61-63,共3页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妙玉的幽尼身份使她在《红楼梦》中没有多少露面的机会。但是,妙玉在小说中的角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学界研究妙玉的论文也不在少数。这些论文分别从人物的形象、身世、性格、思想和命运结局等诸方面进行探讨和争鸣... 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妙玉的幽尼身份使她在《红楼梦》中没有多少露面的机会。但是,妙玉在小说中的角色意义是不容否定的。学界研究妙玉的论文也不在少数。这些论文分别从人物的形象、身世、性格、思想和命运结局等诸方面进行探讨和争鸣。采撷论争的成果,梳理论述的脉络,可以尽现艺术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史 述评 红楼梦 妙玉
下载PDF
贾宝玉:一个移位的太阳英雄 被引量:2
9
作者 单长江 单怡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9期17-22,共6页
《红楼梦》中的"宝玉受难"情节,隐藏着一个"死而复生"的原型,体现了贾宝玉的神性特征。贾宝玉形象实质上是一个太阳英雄原型的移位再现,曹雪芹及高鹗的结尾设计,分别代表了太阳英雄两种不同的结局出路。
关键词 《红楼梦》 原型 死而复生 太阳英雄
下载PDF
余赵论争读解——百年红学研究中一个范例剖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臻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8-12,共5页
余英时与赵冈在红学研究上曾有论争,涉及红楼梦主旨、大观园、情榜等重大问题,极具代表性,可视为百年红学研究中的标本和范式。然而,其争论的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释,有必要详细剖析此范例,澄清相关问题,将红学研究推向深入。
关键词 红学 主旨 大观园 情榜 创作论
下载PDF
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 被引量:25
11
作者 陈洪 《文学与文化》 2013年第3期4-14,共11页
《红楼梦》研究面临着路径、方法的重新考量的问题。新旧"红学"试图以影射、自传阐释文本的途径矛盾丛生,愈走愈窄。而通过广义的互文视角,却可以揭示出这部小说生成的文化、文学血脉——林黛玉的精神气质、林黛玉与薛宝钗二... 《红楼梦》研究面临着路径、方法的重新考量的问题。新旧"红学"试图以影射、自传阐释文本的途径矛盾丛生,愈走愈窄。而通过广义的互文视角,却可以揭示出这部小说生成的文化、文学血脉——林黛玉的精神气质、林黛玉与薛宝钗二元对待的描写方式,都不是索隐或考证能解决的;无论"林下风气"与"闺房之秀"的"兼美"向往,还是"红楼"、"梦"、"葬花"等意象透露的忏悔心态,以及"太虚幻境"展现的女性天国等,都是那个时代常见的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互文 研究方法 林黛玉 林下之风
下载PDF
《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刘肖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94,共4页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该诗出现在小说的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虽然黛玉写过别的诗词,但它们都无法与《葬花吟》相媲美。这不仅因为它是黛玉最长的一首诗,还因为它为其他诗定...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该诗出现在小说的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虽然黛玉写过别的诗词,但它们都无法与《葬花吟》相媲美。这不仅因为它是黛玉最长的一首诗,还因为它为其他诗定下了基调。它浸透着一种黛玉式的特有的凄婉哀伤。《葬花吟》因其精湛且高超的艺术价值值得挖掘和探讨。本文运用诗歌翻译中的"三美"理论对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大卫.霍克斯《葬花吟》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读和赏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葬花吟》 诗歌翻译 “三美”理论
下载PDF
《红楼梦》的方言构成及其演变——兼谈《红楼梦》方言研究与校勘中两种值得思考的倾向 被引量:21
13
作者 胡文彬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9-106,109,共9页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q...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方言构成 方言演变 校订 注释
下载PDF
《红楼梦》茶文化词语的翻译效果评析——基于目的论视角和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被引量:23
14
作者 周维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
从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茶名、茶具和茶水的翻译,发现两位译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对文本的理解差异,对这些茶文化词语作出了不同的翻译处理,以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文蕴含意义的理解,其翻译效果... 从目的论视角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茶名、茶具和茶水的翻译,发现两位译者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对文本的理解差异,对这些茶文化词语作出了不同的翻译处理,以方便目的语读者对原文蕴含意义的理解,其翻译效果亦是各有千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茶文化词语 茶名 茶具 茶水 翻译效果 目的论
下载PDF
权势与规约性——谈《红楼梦》中的称谓翻译 被引量:20
15
作者 周方珠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1,共4页
称谓,交际双方传递信息的指示语,通常蕴含着权势内涵,并由此体现交际双方地位、身份、修养、情感及相互关系。本文通过《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称谓翻译探讨称谓的权势内涵在不同文化中遵循的不同规约性原则。作者认为,译者在充分考... 称谓,交际双方传递信息的指示语,通常蕴含着权势内涵,并由此体现交际双方地位、身份、修养、情感及相互关系。本文通过《红楼梦》不同译本中的称谓翻译探讨称谓的权势内涵在不同文化中遵循的不同规约性原则。作者认为,译者在充分考虑交际语境的同时,既应关照原文称谓的权势内涵,也应考虑译文称谓遵循的规约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谓翻译 《红楼梦》 权势 规约性原则
下载PDF
语言形象再现的文类冲突——以《红楼梦》对联翻译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小波 张映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70,97,共5页
对联作为汉语语言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多层次语言组织形态的有机整体。《红楼梦》中的对联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语言形象美,主要表现为视象、音象和意象的形态美。笔者通过对《红楼梦》三种英译本中有关对联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联具... 对联作为汉语语言特有的艺术形式,是一个多层次语言组织形态的有机整体。《红楼梦》中的对联体现了不同层次的语言形象美,主要表现为视象、音象和意象的形态美。笔者通过对《红楼梦》三种英译本中有关对联翻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联具有很强的抗译性。译者作为审美主体,要在译文中完全再现对联的视象、音象和意象美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笔者运用英语的形音义特点,在保证信息传达的真实可信方面做一些尝试性改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对联 翻译 视象 音象 意象
下载PDF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建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1,共7页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家族小说 叙事模式 《金瓶梅》 《红楼梦》 明代 清代 文学研究
下载PDF
《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某些文风差异的统计分析(两个独立二项总体等价性检验的一个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韦博成 《应用概率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1-448,共8页
本文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应用统计学中"两总体等价性检验"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在某些重要的情景描写上确实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论的可信概率不低于98%.
关键词 等价性检验 二项分布 精确条件检验 渐近正态检验 p-值 《红楼梦》 情景指标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广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00-108,共9页
“人文主义”是 humanism的译名。在中国 ,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 ,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 ,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目前 ,中... “人文主义”是 humanism的译名。在中国 ,晚明社会和清朝前期以李贽、汤显祖、戴震、曹雪芹等人为代表的启蒙思潮 ,适宜于称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中国虽然没有掀起西方那种文艺复兴运动 ,但它是近代文明的滥觞。目前 ,中国学术界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较大歧异 ,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儒家的精神以及中国文化的精神总括为“人文主义”。本文对“人文主义”一词作了必要的界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 曹雪芹 发展历史 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
下载PDF
“杨宪益现象”的文学、文化阐释——兼谈文学翻译者主体性要素的构成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晓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文学翻译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对翻译结果静态的、微观的文本分析 ,还要展开对翻译全过程和翻译主体、接受主体的动态、宏观的文学和文化研究。文章结合文学、文化和翻译主体分析的方法 ,解析“杨宪益现象” 。
关键词 “杨宪益现象” 文学翻译 《红楼梦》 文化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