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a Large Defect after Excision of Infiltrat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the Scalp and Occipital Region: A Case Report
1
作者 Chi Zhang Tiehui Zhang +2 位作者 Peiyu Cong Hongzhu Lv Chengzhi Cui 《Proceedings of Anticancer Research》 2024年第2期36-41,共6页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of the scalp is the second most prevalent skin cancer,following basal cell carcinoma.Notably,it has the capability to infiltrate the skull,dura mater,and even brain tissue.The cornerstone o...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of the scalp is the second most prevalent skin cancer,following basal cell carcinoma.Notably,it has the capability to infiltrate the skull,dura mater,and even brain tissue.The cornerstone of treatment is the surgical removal of the lesion,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depth of invasion,which is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recurrence rates.Post-surgical strategies may involve immediate or delayed cranial bone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of scalp defects using either artificial dermis or skin grafts.In the case presented,a substantial defect necessitated more than a single flap for primary repair.Hence,a single pedicle double-island flap was designe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occipital area.Due to increased tension on the flap following cranial bone repair,the bone repair was temporarily deferred.Postoperative care includ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to mitigate the risk of SCC recur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tracranial invasion Single pedicle double-island flap Case report
下载PDF
应用双瓣法行下睑袋整形术:附26例报告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刚 黄金龙 +3 位作者 刘育凤 闻可 刘宁 王金明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讨皮瓣加肌皮瓣法(双瓣法)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经皮肤入路行下睑成形术切口,采用皮瓣和肌瓣联合的方法,适当保留睑板前眼轮匝肌,在皮肤、眼轮匝肌表面和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进行剥离,直达眶下缘。术中采用Hamra... 目的探讨皮瓣加肌皮瓣法(双瓣法)在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经皮肤入路行下睑成形术切口,采用皮瓣和肌瓣联合的方法,适当保留睑板前眼轮匝肌,在皮肤、眼轮匝肌表面和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进行剥离,直达眶下缘。术中采用Hamra’s法,沿眶下缘松解眶隔,释放眶隔脂肪,将其填充于眶下缘凹陷处,并设计下睑眼轮匝肌瓣,用以缩紧悬吊松弛下垂的下睑肌肉与皮肤,并适量去除皮肤。结果本组共26例患者,术后1例出现血肿,给予清除;1例因一侧眼轮匝肌瓣固定不牢致下睑退缩。其余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双瓣法下睑袋修复方法,既可有效矫正睑袋畸形,使下睑外观自然,符合美学要求,同时又可使面颊部得到提升,达到中面部年轻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袋 双瓣法 眼轮匝肌 眶隔
原文传递
双钢板加带血管蒂尺骨上段骨膜瓣转位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磊 余永桂 +2 位作者 黄振华 程鑫华 吕涛 《郧阳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3-64,67,共3页
目的:探讨双钢板加骨间返动脉蒂尺骨上段骨膜瓣逆向转位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不愈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肱骨远端骨不连成年患者采用双钢板加骨间返动脉为蒂的尺骨上段骨膜瓣逆向转位进行治疗,并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 目的:探讨双钢板加骨间返动脉蒂尺骨上段骨膜瓣逆向转位治疗肱骨远端骨折不愈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肱骨远端骨不连成年患者采用双钢板加骨间返动脉为蒂的尺骨上段骨膜瓣逆向转位进行治疗,并用改良Cassebaum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例骨不连均愈合,时间2.5~3.5个月。Cassebaum评估:优9例,良2例,可1例。结论:双侧重建钢板联合骨间返动脉为蒂的尺骨上段骨膜瓣逆向转位治疗肱骨远端骨不连能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 骨间返动脉 骨膜瓣 骨不愈合
下载PDF
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付敏 喻谦 庄永春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1197-1200,共4页
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5.5mm,1/3... 目的:探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46例60眼青光眼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32眼和对照组22例28眼。前者用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浅层巩膜瓣大小约为5mm×5.5mm,1/3巩膜厚度,瓣下再做一大小约3.5mm×4mm的巩膜瓣,1/3巩膜厚度,切除中间层的巩膜瓣,切除2mm×2mm小梁组织,常规行虹膜周边切除,可调节缝线缝合浅层巩膜瓣,缝合球筋膜、球结膜;后者行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1a,治疗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眼压。术后1,3mo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mo检查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累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0.63%和75%,两组的累积条件成功率分别为96.88%和8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隧道刀制作双层巩膜瓣并切除层间巩膜瓣的小梁切除术降眼压效果好,巩膜瓣厚薄均匀、表面光滑,滤过泡功能维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少,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刀 双层 巩膜瓣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下载PDF
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两指末节脱套伤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彦宝 安波 孙泰岩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4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用于修复两指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8例两指同时脱套伤采用同侧髂腹股沟单蒂双叶皮瓣进行手术修复。结果18例皮瓣均完全成活,质地色泽可。患指功能良好。结论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同时... 目的探讨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用于修复两指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8例两指同时脱套伤采用同侧髂腹股沟单蒂双叶皮瓣进行手术修复。结果18例皮瓣均完全成活,质地色泽可。患指功能良好。结论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同时修复相邻两指脱套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部 皮肤缺损 双叶皮瓣
下载PDF
Double dartos flap layer in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to prevent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in uncircumcised patients with distal hypospadias
6
作者 Raed Al-Taher Mohammad Nofal +7 位作者 Ali J Yousef Mohammad Rashdan Amjad Tarawneh Jad Alsmadi Eman Hasan Dalal Alshareefi Danah Alenezi Bashayer Abdulrasoul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may complicate hypospadias repair.We noticed that double-layered preputial dartos flaps added to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can reduce the risk of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The aim...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may complicate hypospadias repair.We noticed that double-layered preputial dartos flaps added to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can reduce the risk of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 double-layered preputial dartos flaps to with single-layered local fascial flaps in preventing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January 2017 and December 2020 at Jordan University Hospital(Amman,Jordan).Boys who were aged between 6 months and 5 years,diagnosed with distal hypospadias,and not circumcised were included.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occurrence of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 a double-layered fascial flap.The results showed a total of 163 boys with distal hypospadias;among them,116 patients underwent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 a single-layered fascial flap,and 47 underwent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 a double-layered fascial flap.The development of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was higher in the group receiving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 a single-layered fascial flap than in the group receiving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with a double-layered fascial flap after 1 month,6 months,and 12 months(6.9%vs 0,10.3%vs 0,and 5.2%vs 0,respectively),and the difference after 6 month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al hypospadias double-layered preputial dartos flap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 urethrocutaneous fistula
原文传递
Double-paddl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as an alternative to microvascularized free flaps in complex orocervical defects
7
作者 Manuel Moreno-Sánchez Raúl González-García Carlos Moreno-García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7年第5期82-85,共4页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double-paddl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as a successful alternativ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orocervical defects following failure of prior microvascularized free flaps or fr... The authors present the double-paddled pectoralis major myocutaneous flap as a successful alternativ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orocervical defects following failure of prior microvascularized free flaps or free flap harvest is not feasible. This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ablative defect in a 36-year-old male with a T4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ase of tongue with laryngeal involvement. The distal paddle was adapted to reconstruct a defect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 and further sutured in two layers (muscle-basal mandible and skin paddle-oral mucosa) while the proximal skin paddle was used to close the cervical skin and the peri-tracheostomy de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paddled pectoralis flap orocervical complex defect microvascularized free flap failure
原文传递
吊床型包膜瓣修复隆乳术后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
8
作者 侯怡 辛宇 +1 位作者 李天雅 汪灏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2年第3期209-212,共4页
目的提出全新吊床型包膜瓣修复隆乳术后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技术,以提高对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至2019年,在上海美莱医疗美容门诊部就诊要求改善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48岁,平均33.4岁。手术均用吊床... 目的提出全新吊床型包膜瓣修复隆乳术后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技术,以提高对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至2019年,在上海美莱医疗美容门诊部就诊要求改善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的女性患者16例,年龄23~48岁,平均33.4岁。手术均用吊床型包膜瓣,从乳晕切口入路,将假体包膜下极广泛分离形成包膜瓣,缝合锚定多余腔隙,消除下移的下皱襞,包膜瓣向上提拉收紧与切口上方的包膜断端叠瓦式缝合,使假体腔隙恢复到理想下皱襞处。结果1例患者轻度血肿,经处理后愈合;6个月随访,15例患者下移的下皱襞提升至理想位置,乳房双重皱襞消失、对称性良好、外形满意、无复发病例、切口瘢痕隐蔽、无包膜挛缩。结论对假体下移和双泡畸形患者用吊床型包膜瓣技术可有效矫正该并发症,且长期稳定性较好、操作简单、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体植入 乳房成形术 假体异位 假体下移 双泡畸形 包膜瓣 假体包膜
原文传递
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部洞穿性缺损 被引量:51
9
作者 李建成 宋培军 +3 位作者 杨东昆 刘亮 胡恺 陈默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评价应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对9例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而导致一侧面部组织洞穿性缺损的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 目的评价应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面颊部洞穿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对9例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而导致一侧面部组织洞穿性缺损的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修复重建,其中颊黏膜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骨肉瘤2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导管癌2例。术中双叶穿支皮瓣切取的面积大叶为7.0 cm×8.0 cm^6.0 cm×7.0 cm,小叶为4.5 cm×4.5 cm^4.0 cm×4.0 cm。口内分别修复上腭或颊部的口腔黏膜缺损,口外修复面颊部软组织缺损。术后1.0~1.5个月采用放射治疗。术后门诊随访评价患者的外形、开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愈后。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9例患者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均成活,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供、受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放射治疗对修复的穿支皮瓣无损害。术后6个月,患者张口度、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面部外形满意,随访期内9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修复方式和幅度多变,是修复口腔颌面洞穿性缺损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恶性肿瘤 洞穿性缺损 双叶穿支游离皮瓣 腓动脉 修复
原文传递
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1
10
作者 张家富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9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双额冠状骨瓣开颅去骨... 目的: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双额冠状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则采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术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压变化等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18.17±3.39)、(15.60±2.70)mm Hg,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3±4.34)mm Hg和(21.50±3.5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4,P=0.013)。观察组患者的迟发性血肿和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和1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能够有效低降低颅内压,临床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 双额冠状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重型颅脑损伤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改良单Z形不等瓣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同期联合水平型重睑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强 郭军 +1 位作者 刘旺 冯有支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9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改进的单Z形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水平型重睑成形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150例伴有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在水平型重睑成形术同期行改良单Z不等瓣矫正内眦赘皮。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 目的探讨改进的单Z形内眦赘皮矫治术联合水平型重睑成形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150例伴有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在水平型重睑成形术同期行改良单Z不等瓣矫正内眦赘皮。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其中3例患者术后3个月瘢痕较明显。随着肿胀消退及瘢痕对症处理而逐渐减轻,其余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结论改良单Z形不等瓣矫正内眦赘皮联合水平型重睑术是一种效果满意的联合术式,内眦无可见瘢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成形术 内眦赘皮 重睑成形术 单Z形不等瓣成形术
原文传递
重睑术同期Y-V推进新月形去皮法矫正内眦赘皮 被引量:18
12
作者 梁志伟 王玉柱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5期622-624,共3页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实用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对155例伴有不同程度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一期进行重睑成形术和采用Y-V推进新月形去皮法矫正内眦赘皮。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重睑形态自然、效果良好、内眦瘢痕不明显、无复发。... 目的:寻求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实用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方法:对155例伴有不同程度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一期进行重睑成形术和采用Y-V推进新月形去皮法矫正内眦赘皮。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重睑形态自然、效果良好、内眦瘢痕不明显、无复发。结论:重睑术同期Y-V推进新月形去皮法矫正内眦赘皮是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实用的内眦赘皮矫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睑术 内眦赘皮 Y—V推进皮瓣
下载PDF
腹腔镜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对于直径>5 cm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被引量:14
13
作者 朱晓峰 熊文俊 +9 位作者 郑燕生 罗立杰 李金 黄海鹏 范占胜 薛玉玲 罗思静 徐钰婷 万进 王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7-172,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胃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Kamikawa吻合)在治疗肿瘤最大径>5 cm的食管胃结合部(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并施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和Kamikawa吻合的EGJ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病例资料。肿瘤均侵犯贲门齿状线,且最大径>5 cm;排除需急诊手术和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后,共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9-49岁。患者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后,把残胃提出腹腔外,距残胃前壁近端3-4 cm处亚甲蓝标记"H"形,并沿"H"形切开胃壁浆肌层,沿纵行切开线向两侧分离黏膜下层和肌层之间的间隙,制作浆肌瓣;将残胃放回腹腔,腹腔镜下将"H"形上边与食管后壁距断端4-5 cm处间断缝合4针;切开食管残端,在"H"形的下边切开黏膜下层和黏膜层,进入胃腔;腹腔镜下将食管断端后壁与残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连续缝合,食管断端前壁与残胃全层连续缝合,将胃前壁浆肌瓣缝合包埋食管,完成消化道重建。观察患者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为239(192-261)min,Kamikawa吻合中位时间为149(102-163)min,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5(20-200)ml。4例患者均术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和胃管,并恢复流质饮食,术后住院中位时间为6(6-8)d。术后病理提示,3例平滑肌瘤,1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无吻合口漏及狭窄等并发症,未观察到反流症状。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11-29)个月,4例患者复查胃镜均未见反流性食管炎。结论对于>5 cm的EGJ平滑肌瘤或胃肠间质瘤,近端胃切除术后应用腹腔镜辅助Kamikawa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手术 近端胃切除 手术 腹腔镜 食管胃吻合肌瓣成形术
原文传递
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在晚期口咽癌术后缺损解剖重建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建成 宋培军 +4 位作者 杨东昆 胡恺 陈默 许操 孙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4-821,共8页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 目的评价应用游离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移植重建晚期口咽癌术后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对26例口咽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采用小腿后外侧腓动脉双叶穿支游离皮瓣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其中舌根部癌12例,咽侧壁癌5例,软腭癌9例。术中切取的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口咽部组织缺损的面积范围是72.5~40.5 cm^2。重建方式:9例重建软腭-翼腭缺损,5例重建翼颌-舌外侧缘缺损,12例重建舌根-咽侧缺损。术后6月的门诊随访和12月、24月、36月的跟踪随访,评价患者开口度、吞咽功能、语音功能恢复和患者的生存状况,并通过鼻咽镜检查评价重建后的咽部结构和腭咽闭合功能,采用中文版FACT-H&N(4)量表计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结果26例患者游离皮瓣均成活。术后6月,患者口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和解剖结构恢复良好;量表调查显示:患者在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核心量表总分、头颈模块和量表总分均获得较高的术后生存质量量值,与术前相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腿后外侧游离腓动脉双叶穿支皮瓣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组织量丰富,修复方式和幅度多变,是晚期口咽癌术后重建口咽部解剖结构和功能较为理想的穿支皮瓣,且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腓动脉 双叶穿支游离皮瓣 重建
下载PDF
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的短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鼎盛 张宏 +3 位作者 丛进春 凌云志 崔明明 陈春生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238-243,共6页
目的探讨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0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分为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双改良皮瓣组",n=30)、经典Limber... 目的探讨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0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00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分为双改良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双改良皮瓣组",n=30)、经典Limberg转移皮瓣组(简称"经典皮瓣组",n=30)及直接间断缝合组(简称"间断缝合组",n=40)3组。对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返回工作时间、复发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长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返回工作时间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短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切口血清肿和切口部分裂开的发生率在3组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浸渍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间断缝合组均明显低于经典皮瓣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间断缝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完全裂开率在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术后均无切口完全裂开者。双改良皮瓣组和经典皮瓣组均无皮瓣坏死发生。结论无论采用哪种转移皮瓣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尾部藏毛窦 双改良Limberg皮瓣 经典Limberg皮瓣
原文传递
不需植皮的双翼状皮瓣治疗并指畸形 被引量:11
16
作者 董延召 刘福云 +2 位作者 郭永成 冯国明 王飞鹏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35-738,共4页
目的 介绍一种不需要植皮的双翼状皮瓣技术治疗并指畸形的方法.方法 采用Z形切口分离并指,并应用切取的掌指关节背侧皮肤形成的双翼状皮瓣重建指蹼,无需皮肤移植.结果 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治疗24例患者35个并指.术后无血肿、感染... 目的 介绍一种不需要植皮的双翼状皮瓣技术治疗并指畸形的方法.方法 采用Z形切口分离并指,并应用切取的掌指关节背侧皮肤形成的双翼状皮瓣重建指蹼,无需皮肤移植.结果 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共治疗24例患者35个并指.术后无血肿、感染、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 - 60个月,平均54个月,其中1例指蹼上移,未发生屈曲挛缩现象,所有手指均获得由背侧到掌侧倾斜45°外观良好的指蹼,无明显瘢痕增生,屈曲和外展运动功能良好.结论 双翼状皮瓣治疗并指畸形,方法简单、无需植皮、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指 外科皮瓣 双翼状皮瓣 指蹼
原文传递
胃癌近端胃切除联合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疗效评估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力 吴健章 +9 位作者 尤俊 樊林 靖昌庆 王权 燕速 余江 臧潞 邢加迪 胡文庆 刘凤林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845,共8页
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 目的探讨胃癌近端胃切除后不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11家医疗中心就诊的338例近端胃切除后行抗反流消化道重建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3例,女性65例,年龄(63±10)岁(范围:28~91岁)。其中管状胃食管吻合159例(管状胃组),空肠双通道重建107例(双通道组),食管胃双肌瓣技术吻合72例(双肌瓣组)。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分级、术后营养状态,根据洛杉矶分级法对术后12个月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分级,Visick分级标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方差分析、混合线性模型、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多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结果双肌瓣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管状胃组和双通道组[(352±63)min比(221±66)min,(352±63)min比(234±61)min,P均<0.01]。管状胃组、双肌瓣组、双通道组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7/159)、9.7%(7/72)、10.3%(11/107)(χ^(2)=3.51,P=0.173)。三种重建方式术后体重指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8,P<0.01)。管状胃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体重指数较术前的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721 kg/m2,P<0.01;均数差值:2.429 kg/m2,P<0.01),双通道组术后12个月体重指数下降幅度高于双肌瓣组(均数差值:1.319 kg/m2,P=0.027)。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双通道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12.9%(4/31),低于双肌瓣组的45.9%(17/37)(χ^(2)=8.63,P=0.003)。双肌瓣组术后Visick 2~4级不适症状的比例为10.4%(7/67),低于管状胃组的34.6%(27/78)(χ^(2)=11.70,P=0.018),但与双通道组的22.2%(8/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肌瓣技术手术时间长于管状胃吻合及双通道重建,但术后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接合处 胃切除术 胃食管反流 管状胃吻合 双通道重建 双肌瓣技术
原文传递
重睑成形术同期“V”形皮瓣去除法矫正内眦赘皮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寅 《当代医学》 2012年第23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重睑成形术同期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38例伴有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在重睑成形术同期行"V"形皮瓣去除法矫正内眦赘皮。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术后重睑形态自然,内眦赘皮均得到纠正,瘢痕不明... 目的探讨一种重睑成形术同期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38例伴有内眦赘皮的单睑患者,在重睑成形术同期行"V"形皮瓣去除法矫正内眦赘皮。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术后重睑形态自然,内眦赘皮均得到纠正,瘢痕不明显。结论重睑成形术同期行"V"形皮瓣去除法矫正内眦赘皮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赘皮矫正术 重睑成形术 “V”形皮瓣
下载PDF
乳腺癌根治术后单纯负压引流与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包扎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19
作者 汤铜 郑璐 +1 位作者 李佳 钱波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负压引流与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包扎两种方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以及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6例乳腺癌根治手术病例,术后采用腋窝及胸壁放置双管负压引流... 目的比较单纯负压引流与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包扎两种方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以及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96例乳腺癌根治手术病例,术后采用腋窝及胸壁放置双管负压引流并加用多头胸带加压包扎(简称"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组",n=112)和仅腋窝及胸壁单纯放置双管负压引流(简称"单纯负压引流组",n=84)2种不同方式预防术后皮下积液发生,通过对比其术后并发症、术后3 d引流量、患者舒适度等相关因素,综合评估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本组196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均为女性。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单纯负压引流组和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组的胸壁拔管中位时间(7.00 d比7.00 d,P=0.053)、腋窝拔管中位时间(15.00 d比16.00 d,P=0.080)、术后3 d中位引流量(368 mL比365 mL,P=0.080)及皮下积液发生率〔19.1%(16/84)比17.8%(20/112),P=0.922〕和皮瓣坏死发生率〔2.4%(2/84)比5.4%(6/112),P=0.4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纯负压引流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满意率明显高于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组〔76.2%(16/84)比22.3%(25/112),P<0.001〕。2组患者均未影响术后放化疗。结论与负压引流联合胸带加压包扎相比,单纯负压引流在没有增加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患者术后舒适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双管负压引流 皮下积液 皮瓣坏死 舒适度
原文传递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彭慕建 沈建忠 周亮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1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究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 目的 探究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颅压和脱水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采取苯巴比妥法等措施进一步降低颅内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双额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从患者入院后到手术治疗前记录、观察两组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每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并记录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连续观察6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的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颅内压水平治疗后较入院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结论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具有显著效果,能明显降低患者颅内压,提高临床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额大骨瓣减压术 脑外伤 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