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1
作者 肖亮 孙晨 +2 位作者 孙志波 禹志宏 江良波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年第5期394-398,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主要骨折块移位类型和骨折粉碎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58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B组69例...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21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主要骨折块移位类型和骨折粉碎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58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B组69例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固定,C组83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单钢板固定。比较3组患者骨折复位效果、软组织情况、临床愈合时间、伤口感染率及腕关节功能评价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在桡骨高度、掌倾角和尺偏角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临床愈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肌腱刺激征上,A组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手术9个月后,分别通过DASH上肢功能调查表和PRWE评分从不同侧重方向对3组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分析,A组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掌侧入路可适用于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其在骨折复位、钢板放置和规避肌腱损伤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存在正中神经和桡动脉损伤风险,对手术技术有一定要求;背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可提供双柱的稳定性、可直视关节面,对于严重粉碎背侧关节面的处理复位有一定优势,但存在伸肌腱激惹的风险;背侧单钢板固定,在固定强度和远期功能及并发症的防治上均不具有优势。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结合骨折粉碎程度、移位类型、术区皮肤软组织条件以及患者对腕关节功能要求等多方面的情况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世桐 宁仁德 +1 位作者 方闰 毕程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343-3348,共6页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中尺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受到较多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中尺背侧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影响受到较多临床骨科医生的关注。目的:对比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不同固定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合并有尺背侧骨折块),其中男23例,女30例,A组(n=22)接受掌侧入路掌侧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固定尺背侧骨折块治疗,B组(n=31)接受掌侧入路掌侧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尺背侧骨折块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拍摄腕关节X射线片观察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的变化及尺背侧骨折块移位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患侧腕关节周围伸肌腱的激惹和损伤情况。研究获得安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53例患者获得10-14个月随访,未出现切口感染及明显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情况;②术后第2天与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末次随访的腕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A组桡骨远端尺背侧骨折块后期移位发生率低于B组(P <0.05),两组腕关节周围伸肌腱激惹或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⑤结果表明,掌侧入路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和掌侧入路钢板联合背侧闭合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尺背侧骨折块均能取得满意的术后效果,但掌侧入路钢板辅助背侧入路固定治疗后能更有效防止尺背侧骨折块的再移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植入物 桡骨远端 骨折 尺背侧骨折块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不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振旺 李立东 +1 位作者 郑秋涛 梁卫东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1年第7期65-70,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105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观察组...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及对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105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观察组行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围术期指标,术后6个月Gartland-wre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及术后6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 d,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 d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artland-wre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观察组为92.59%高于对照组74.51%;SF-36评分两组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6个月内,总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9.26%低于对照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和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均有一定效果,但掌侧入路在促进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锁定钢板内固定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腕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胥勇 曾勇 +1 位作者 刘信 杨东军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65-68,共4页
目的探究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和B组44例。A组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B组采用背侧入路钢... 目的探究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和B组44例。A组采用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B组采用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对2组手术前后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等进行测定;记录2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于随访结束进行Gartland-wreley腕功能评分;并观察2组术后早期和远期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腕功能优良率以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对桡骨远端骨折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背侧入路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骨折固定术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红 何杨 +3 位作者 张平方 张辉 王建民 赵宇宙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5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8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8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背侧入路组(n = 40)和掌侧入路组(n = 40)。背侧... 目的探讨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8月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收治的80例腕舟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背侧入路组(n = 40)和掌侧入路组(n = 40)。背侧入路组给予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掌侧入路组给予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年。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掌侧入路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背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且掌侧入路组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背侧入路组(P < 0.05)。掌侧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比背侧入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掌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与背侧入路比较,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更为明显,其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疼痛,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舟骨骨折 背侧入路 掌侧入路 微创 加压螺钉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Glisson肝蒂解剖法联合背侧入路行腹腔镜左肝切除:17例报道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少和 余德才 吴星宇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Glisson肝蒂解剖法联合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左肝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7例肝病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左肝切除。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 目的探讨Glisson肝蒂解剖法联合背侧入路法行腹腔镜左肝切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7年1月至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7例肝病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左肝切除。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8例男性和9例女性肝病患者纳入研究。17例患者的年龄(58.71±11.75)岁。17例患者均接受腹腔镜左肝切除,无中转开腹,其中14例行左半肝切除、3例左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手术时间(278.82±66.51)min,术中出血量(323.53±130.05)ml,无中转开腹。3例患者术中输3~4单位悬浮红细胞。其中患者7和患者10均于术后5 d患胆瘘,均于术后2周内治愈出院;其余患者恢复均正常,术后7 d出院。结论 Glisson肝蒂解剖法联合背侧入路行腹腔镜左肝切除安全、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 背侧入路
原文传递
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 被引量:13
7
作者 宁仁德 姚涛 +2 位作者 孔令超 吕飞飞 周业金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9期948-950,共3页
目的 观察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1-06—2014-01诊治的12例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先行掌侧入路显露复位掌侧移位骨折块,再行背侧入路对移位关节内及背侧骨折块进行显露复位,直视下以掌侧锁... 目的 观察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术后的疗效。方法 对自2011-06—2014-01诊治的12例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先行掌侧入路显露复位掌侧移位骨折块,再行背侧入路对移位关节内及背侧骨折块进行显露复位,直视下以掌侧锁定钢板远端锁定螺钉固定掌、背侧骨折块或再辅以克氏针和(或)微型钢板加强固定背侧骨折块,术后测量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采用腕关节功能Gartland与Werley评分对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0-18个月,平均13个月的随访,无切口感染及肌腱刺激和断裂情况。末次随访与术后早期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rtland与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7例,良4例,可1例。结论掌背侧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桡骨远端AO C3型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原文传递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by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suprascapular nerve through dorsal approach: a clinical study 被引量:11
8
作者 GUAN Shi-bing HOU Chun-lin +1 位作者 CHEN De-song GU Yu-d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9期707-712,共6页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suprascapular nerve has become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However, the operation via the traditional supraclavicula... Background In recent years,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suprascapular nerve has become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However, the operation via the traditional supraclavicular anterior approach often leads to partial denervation of the trapezius muscl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troduce transfer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hrough dorsal approach, using distal branch of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repair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for restoration of shoulder abduction, and to observe its therapeutic effect.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03, a total of 11 patients with a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nd an intact or nearly intact spinal accessory nerve were treated by .transferring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 to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through dorsal approach.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8 to 26 months [mean (23.5 ±5.2) months] to evaluate their shoulder abduc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trapezius muscle. Th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26 patient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anterior approach. An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tudent's t test using SPSS 10.5.Results In the 11 patients, the spinal accessory nerves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through the dorsal approach successfully. Intact function of the upper trapezius was achieved in all of them. In the patients, the location of the two nerves was relatively stable at the level of superior margin of the scapula,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m was (4.2± 1.4) cm, both the nerves could be easily dissected and end-to-end anastomosed without any tension.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first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 of recovery of the infraspinatus appeared at (6.8±2.7) months and the first sign of restoration of the shoulder abduction at (7.6±2.9)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which were earlier than that after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8.7±2.4) months and (9.9±2.8) months, respectively; P〈0.05]. The postoperative shoulder abduction was 62.8°±12.6° after transf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transfer brachial plexus spinal accessory nerve suprascapular nerve dorsal approach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掌背侧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8
9
作者 陈明 蔡郑东 华莹奇 《中国临床医学》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比较掌背侧入路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桡骨骨折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腕... 目的:比较掌背侧入路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桡骨骨折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掌侧入路组和背侧入路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功能、一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掌侧入路组术后3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7.1%,背侧入路组为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背侧入路组比较,掌侧入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开始活动时间较早,术中出血量较少,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利于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不同入路手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廖志强 钟克宣 +1 位作者 杨耿华 邢怀德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探讨掌侧与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骨科收治的47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掌侧组和背侧组;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掌侧与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3年1月-2015年12月骨科收治的47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掌侧组和背侧组;分析两组间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掌侧组患者的Gartland-Werley评分优于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4%,背侧组为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间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肩手功能(DASH)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治疗,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优于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官士兵 侯春林 +1 位作者 陈德松 顾玉东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8-51,共4页
介绍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的新术式,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将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成功地应用于11例病人,并随访术后疗效;结果表明: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操... 介绍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恢复肩关节外展功能的新术式,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将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成功地应用于11例病人,并随访术后疗效;结果表明:后入路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术式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术后疗效确切,恢复早于传统术式,并且术后斜方肌上部肌力及其耸肩功能无影响,使恢复的肩关节外展接近于正常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副神经 肩胛上神经 后入路
下载PDF
桡骨远端AO-C型骨折应用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悠 杨秀丽 侯晓玲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1年第4期201-204,共4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AO-C型骨折应用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AO-C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部位不同分为掌侧组(应用掌侧入路法进行手术)和背侧组(应用背侧入路...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AO-C型骨折应用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对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AO-C型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部位不同分为掌侧组(应用掌侧入路法进行手术)和背侧组(应用背侧入路法进行手术)各40例,比较两组手术和治疗情况、愈合时间、腕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掌侧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短于背侧组(P<0.05);两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指端血液循环恢复良好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个月,两组掌屈、背伸、旋前和旋后四项腕关节活动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ASH-Chinese上肢功能评分(DASH评分)均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两种手术方法对桡骨远端AO-C型骨折患者均具有良好疗效,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得到恢复,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掌侧入路手术所需时间更短,愈合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AO-C型骨折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不同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疗效对比
13
作者 黎成成 殷子敬 区钰强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4期283-28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肇庆市中医院收治的92例指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侧方入路组(46例)和背侧入路组(46例),侧方入路组患者采用侧...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肇庆市中医院收治的92例指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侧方入路组(46例)和背侧入路组(46例),侧方入路组患者采用侧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入路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患侧手握力、患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侧方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背侧入路组无明显差异(t=0.839、1.909,P=0.404、0.059),患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背侧入路组(t=6.516,P<0.001)。术后1、3个月,侧方入路组患者患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t=3.032、1.998,P=0.003、0.049),患侧手握力均明显大于背侧入路组(t=5.095、2.220,P<0.001、P=0.029)。术后3个月,侧方入路组患者患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48%,明显高于背侧入路组患者的患指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78.26%(χ^(2)=4.389,P=0.036)。侧方入路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70%,明显低于背侧入路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26.09%(χ^(2)=4.842,P=0.028)。结论与背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相比,侧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更能有效缓解指骨骨折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侧手握力及患指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降低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入路 背侧入路 微型钢板内固定 指骨骨折 骨折愈合
下载PDF
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及对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和疼痛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史林 赵睿 +2 位作者 田通 宋照 陈永祥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23期4470-4474,共5页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以及分别对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和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腕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的疗效,以及分别对血清创伤应激指标和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临床资料来源于2018年1月~2021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腕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背侧入路,43例)和B组(掌侧入路,45例)。观察两组患者腕功能优良率、围术期相关指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腕关节活动度、血清创伤应激指标、疼痛介质情况。结果:两组优良率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骨性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1年腕关节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活动度均增大(P<0.05)。两组术后3 d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均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背侧入路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治疗腕舟骨骨折,疗效相当,其中掌侧入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还可减轻术后疼痛、术后创伤,综合疗效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侧入路 掌侧入路 微创加压螺钉固定术 腕舟骨骨折 疗效 创伤应激指标 疼痛介质
原文传递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 guided by 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A cranial-dorsal approach
15
作者 Xing-Ru Wang Xiao-Ju Li +6 位作者 Dan-Dan Wan Qian Zhang Tian-Xi Liu Zong-Wen Shen Hong-Xing Tong Yan Li Jian-Wei L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2024年第2期409-418,共10页
BACKGROUND Advancements in laparoscopic technology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tra-hepatic anatomy have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precise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techniques.The indocyanine green(ICG)flu... BACKGROUND Advancements in laparoscopic technology and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ntra-hepatic anatomy have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re precise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techniques.The indocyanine green(ICG)fluorescence navi-gation technique has emerg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identifying hepatic regions,potentially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LH.While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LLH)is a standardized procedure,there is a need for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its outcomes.important anatomical markers,surgical skills,and ICG staining methods.METHODS Thirty-sev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ICG fluorescence-guided LLH at Qujing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9 and February 202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cranial-dorsal approach was performed which involves dissecting the left hepatic vein cephalad,isolating the Arantius ligament,exposing the middle hepatic vein,and dissecting the parenchyma from the dorsal to the foo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anatomical LLH.The surgical methods,as well as intra-and post-surgical data,were recorded and analyzed.Our hospital’s Medical Ethics Committee approved this study(Ethical review:2022-019-01).RESULT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during LLH was 335.68±99.869 mL and the rates of transfusion and conversion to laparotomy were 13.5%and 0%,respectively.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roughout the follow-up(median of 18 months;range 1-36 months)was 21.6%.No mortality or severe complications(level IV)were reported.CONCLUSION LLH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novel,standardized approach that can effectively,safely,and simply expose the middle hepatic vein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ecision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paroscopic left hemihepatectomy Indocyanine green Cranial-dorsal approach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rantius ligament Glissonean pedicle
下载PDF
掌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顾健 马木提江.买买提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1期3197-3198,3201,共3页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收治的9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A组(54例)和B组(42例)。A组行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B组行背侧入路...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收治的9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分为A组(54例)和B组(42例)。A组行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B组行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疗效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随访1年,骨折均愈合,均未见桡骨缩短,且关节面台阶均小于1mm,其中A组愈合时间(8.5±1.4)周,B组愈合时间(8.3±1.6)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P=0.52)。术后1年,A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9%,与B组88.1%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掌倾角和尺偏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早期,A组和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3.0%和11.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远期并发症为3.7%,明显低于B组的1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均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但背侧入路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高,临床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手术入路 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掌侧与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勇鑫 周超 +3 位作者 范天昌 刘贵聪 胡军 周维山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586-588,593,共4页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西藏总队医院2016-06至2021-06收治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31例)...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及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武警西藏总队医院2016-06至2021-06收治的行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59例,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移位趋势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31例)和背侧入路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术后1个月内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腕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术后掌倾角、桡骨高度及尺偏角、住院天数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掌侧组(85.50±11.21)min短于背侧组(94.75±15.55)min,术中出血量掌侧组(125.54±28.78)ml大于背侧组(110.78±25.7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近期并发症比较,掌侧组正中神经损伤4例,多于背侧组,但是肌腱损伤率少于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桡动脉损伤、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远期并发症及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移位趋势选择不同入路均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恢复腕关节稳定性,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掌侧入路 背侧入路
下载PDF
不同入路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和预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月生 曾海锋 +3 位作者 唐志良 区锦玲 林福臻 张光宇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CAS 2022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和比较中间入路、尾侧入路以及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累积生存情况。方法前瞻性单盲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的96例患者... 目的研究和比较中间入路、尾侧入路以及尾侧中间联合入路腹腔镜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累积生存情况。方法前瞻性单盲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7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的96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各32例:中间组(行中间入路)、尾侧组(行尾侧入路)和联合组(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累积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结果中间组、尾侧组分别中转开腹3、1例。尾侧组和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中间组,且联合组优于尾侧组(P<0.05);联合组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尾侧组和中间组(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三组患者术后累积OS和D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7、0.714,P=0.893、0.700)。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癌CME术中行尾侧中间联合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更具优势,有益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 尾侧中间联合入路 中间入路 尾侧入路
原文传递
Dorsal approach for isolated volar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base of the second metacarpal:A case report
19
作者 Taketo Kurozumi Masato Saito +1 位作者 Kazuhiko Odachi Fumiaki Masu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28期6871-6876,共6页
BACKGROUND We report a case with the displacement of an articular fracture fragment of the base of the second metacarpal from the ulnar to the volar side,treated via the dorsal approach.The dorsal approach can be a go... BACKGROUND We report a case with the displacement of an articular fracture fragment of the base of the second metacarpal from the ulnar to the volar side,treated via the dorsal approach.The dorsal approach can be a good option not only because it allows direct observation of ligament damage and fixation of bone fragments but also because the thin subcutaneous tissue makes the approach easier.CASE SUMMARY A 45-year-old man with a right hand injury visited the hospital.A small bone fragment was identified using plain radiography.Lateral radiography revealed the fragment as lying over the volar aspect of the carpometacarpal(CMC)joint.Computed tomography revealed that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CMC joint surface of the second metacarpal was damaged.We provisionally diagnosed an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with significant CMC joint instability and perform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We made a dorsal longitudinal incision over the CMC joint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etacarpals.The dorsal ligament of the third CMC joint was torn.We thought it had been dislocated to the volar side and spontaneously reduced to that position.There are only few reports of volar dislocation of CMC joint fractures,particularly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metacarpals;our report is unique as our patient had an intact interosseous ligament between the second and third metacarpals.CONCLUSION Although past reports have used a palmar approach,the dorsal approach is a good option for these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carpal bone FRACTURE-DISLOCATION Mechanism dorsal approach Carpometacarpal joint Case report
下载PDF
背侧入路楔形植骨治疗背伸成角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被引量:3
20
作者 潘天明 史荣军 +1 位作者 束军潮 虞雷 《临床骨科杂志》 2020年第5期688-690,共3页
目的总结背侧入路楔形植骨治疗背伸成角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背侧入路楔形植骨治疗17例背伸成角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X线片上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的变化,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 目的总结背侧入路楔形植骨治疗背伸成角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采用背侧入路楔形植骨治疗17例背伸成角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患者。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X线片上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的变化,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腕关节DASH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掌倾角、桡骨短缩术后第2天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尺偏角术后第2天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2例患者腕关节旋后受限,1例患者切口红肿。未发生切口感染、植骨延迟愈合、尺骨撞击综合征及伸肌腱断裂等并发症。腕关节DASH评分由术前55~80(67.06±7.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0~20(15.00±3.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侧入路楔形植骨是治疗背伸成角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侧入路 楔形植骨 桡骨远端骨折 畸形愈合 背伸成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