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实种子休眠的机制和解除方法 被引量:187
1
作者 杨期和 尹小娟 叶万辉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硬实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硬实种子种皮透水透气性差和对胚生长的机械限制,引起种子休眠。遗传因素、母株环境、贮藏条件、采收方法、种子本身的成熟度、含水量、大小、形状及颜色都能影响种子硬实率。硬实的处理方法大体可分物理... 硬实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硬实种子种皮透水透气性差和对胚生长的机械限制,引起种子休眠。遗传因素、母株环境、贮藏条件、采收方法、种子本身的成熟度、含水量、大小、形状及颜色都能影响种子硬实率。硬实的处理方法大体可分物理、化学和生物3类,这些方法通过改善种皮的通透性,促进气体交换和水分进入,消除机械限制而促进萌发。物理方法有机械损伤、低温和高温处理、干湿交错处理、辐射和高压处理等;化学方法有酸蚀、碱液浸泡和有机溶剂等处理。硬实休眠有利于植物调节种子萌发的时空分布,在种质保存上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 硬实 休眠 解除
下载PDF
稗草休眠特性及其解除 被引量:21
2
作者 吴声敢 王强 +3 位作者 赵学平 吴长兴 陈丽萍 沈晋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研究了稗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休眠特性及其解除方法。结果表明,稗草种子在成熟后都将进入休眠,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休眠期不一样。2004年7月采集的稗草种子在地下贮存条件下5个月就能打破休眠,且持续6个月一直处于休眠解除状态。室内常温... 研究了稗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休眠特性及其解除方法。结果表明,稗草种子在成熟后都将进入休眠,不同环境条件下其休眠期不一样。2004年7月采集的稗草种子在地下贮存条件下5个月就能打破休眠,且持续6个月一直处于休眠解除状态。室内常温条件下需12个月才能打破休眠,而冰箱中贮存12个月不能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1 000.0 mg/L赤霉酸浸泡240 h和硫酸浸泡10-20 min均能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但其他处理不能有效解除稗草种子的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休眠 解除
下载PDF
不同方法处理对4种野生草种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汤前 邵娇 +1 位作者 周倩 邬彩霞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7-42,共6页
试验采用了酸、碱、有机试剂、植物激素、热水浸泡、超声波以及擦破种皮等11种方法对4种野生草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方法处理对马唐的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野豌豆种子在擦破种皮处理下,发芽率从1.11%提高到96.67%,... 试验采用了酸、碱、有机试剂、植物激素、热水浸泡、超声波以及擦破种皮等11种方法对4种野生草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方法处理对马唐的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野豌豆种子在擦破种皮处理下,发芽率从1.11%提高到96.67%,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他处理对野豌豆种子发芽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香附子和稗草种子在20%NaOH的方法处理下,发芽率分别从10%和2.22%提高到86.67%和58.3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此外,1 000mg/L赤霉素浸种处理也可极显著提高香附子种子的发芽率(P<0.01)。其他方法处理对香附子和稗草种子发芽率均无明显影响(P>0.05)。不同野生草种的休眠特性不同,试验选用的马唐种子无休眠性;野豌豆种子需物理破皮;20%的NaOH和1 000mg/L赤霉素处理可打破香附子种子休眠;20%的NaOH处理能打破稗草种子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草种 破除休眠 发芽率
下载PDF
打破长白楤木种子休眠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范文丽 宁伟 +1 位作者 赵英明 谷翠远 《辽宁农业科学》 2005年第5期18-20,共3页
长白木(Aralia continentalisKitagwa)种子具有休眠特性,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试验采用温度和药剂处理的方法研究打破长白木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变温处理比恒温处理更有利于长白木种子的萌发。在变温处理的条件下,GA3... 长白木(Aralia continentalisKitagwa)种子具有休眠特性,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试验采用温度和药剂处理的方法研究打破长白木种子休眠促进萌发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变温处理比恒温处理更有利于长白木种子的萌发。在变温处理的条件下,GA3可以有效的提高长白木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在试验范围内其发芽率与发芽势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楤木 种子休眠 温度 药剂 处理
下载PDF
国内外椴树属种子休眠与破眠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许洋 李迎超 +2 位作者 宁超 贺磊 郭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174-177,共4页
概述了椴树属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眠机理。种壳障碍、存在抑制物质、胚发育不完整以及生理后熟都可能导致椴树属种子休眠。针对其休眠原因不同,指出破眠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并揭示出相关破眠机理,以期为下一... 概述了椴树属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破眠机理。种壳障碍、存在抑制物质、胚发育不完整以及生理后熟都可能导致椴树属种子休眠。针对其休眠原因不同,指出破眠的方法有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以及综合处理法,并揭示出相关破眠机理,以期为下一步开展椴树属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苗方面的研究,及其在园林绿化及造林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属 休眠原因 破眠
下载PDF
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三尖杉种子生理变化及产地差异 被引量:8
6
作者 焦月玲 周志春 +1 位作者 金国庆 李因刚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3-178,共6页
选用对低温引发处理反应差异显著的贵州黎平、福建明溪和四川盐源3个产地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种子,设置不同的低温引发处理,研究它们在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产地差异。结果表明,经低温引发处理后上述3个产地种子发... 选用对低温引发处理反应差异显著的贵州黎平、福建明溪和四川盐源3个产地的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种子,设置不同的低温引发处理,研究它们在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及产地差异。结果表明,经低温引发处理后上述3个产地种子发芽率差异巨大,分别为30.86%,9.90%和1.91%,而在不同处理中则以10 d冷藏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三尖杉种子在低温引发处理过程中代谢活跃,脂肪和淀粉质量分数不断下降,氨基酸质量分数大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强。低温引发处理效果较好的福建明溪产地种子,其胚乳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处理前较高,处理后则显著降低,赤霉酸(GA3)/ABA变化较小或略有提高,这可能是解除该产地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四川盐源三尖杉种子在低温引发处理前胚乳ABA质量分数很低、GA3/ABA较高,但不能发芽,而在低温引发处理后种子胚乳ABA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或有较大幅度的升高,说明另有原因控制其种子的休眠。四川盐源三尖杉种子对低温引发处理反应较小,应与它长期适应冬暖气候有关。此外,福建明溪三尖杉种子直接沙藏种子发芽率较低似与种子胚乳ABA水平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三尖杉 种子 产地 解除休眠 低温引发处理 生理机制
下载PDF
3种冬青属植物种子解休眠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张蕊 王秀花 +1 位作者 章建红 周志春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4-528,共5页
选择具有长期休眠特性的3种冬青属Ilex树种铁冬青Ilex rotunda,冬青Ilex chinensis和全缘冬青Ilex integra种子,以无休眠的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种子为对照,开展低温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质量分数、酶活性和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等生理... 选择具有长期休眠特性的3种冬青属Ilex树种铁冬青Ilex rotunda,冬青Ilex chinensis和全缘冬青Ilex integra种子,以无休眠的小果冬青Ilex micrococca种子为对照,开展低温层积过程中种子内含物质量分数、酶活性和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等生理变化研究,以揭示冬青属种子休眠的可能生理机制。测定结果表明,铁冬青、冬青和全缘冬青种子在低温层积过程中代谢活跃,脂肪质量分数不断下降,淀粉和还原糖质量分数明显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大幅降低,赤霉素(GA3),生长素(IAA)和玉米素核苷(ZR)质量分数及与ABA的比值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低温层积前后的比较发现,铁冬青、冬青和全缘冬青种子ABA质量分数由层积前高于到层积后低于小果冬青,而GA3/ABA比值从层积前低于到层积后高于小果冬青,这可能是解除其种子休眠的原因之一。测定结果还发现铁冬青和冬青种子在解休眠过程中生理变化较为一致,而与全缘冬青则有一定差异,这与铁冬青和冬青两者亲缘关系较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学 铁冬青 冬青 全缘冬青 种子 解除休眠 生理机制
下载PDF
变温层积条件下GA_3对长白楤木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范文丽 宁伟 +2 位作者 李天来 赵英明 潘小燕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0-82,共3页
长白楤木(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wa)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在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探讨了GA3处理对长白楤木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变温层积(25℃/5℃)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浓度GA3处理长白楤木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150mg.L-1 GA3... 长白楤木(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wa)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在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探讨了GA3处理对长白楤木种子萌发的影响。在变温层积(25℃/5℃)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浓度GA3处理长白楤木种子,测定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测定150mg.L-1 GA3处理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变温层积条件下,150mg.L-1 GA3处理可以有效提高长白楤木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GA3处理可显著提高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处理20d时,种子内!-淀粉酶活性是对照的3.8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楤木 种子休眠 变温层积 GA3
下载PDF
小麦幼胚培养与幼粒破眠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孙果忠 马民强 +3 位作者 柴建芳 赵和 谢晓亮 王海波 《河北农业科学》 2000年第1期58-61,共4页
对小麦幼胚培养和幼粒体积比为0.01的H_2O_2溶液低温破眠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幼胚培养在胚的正常出苗率及出苗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幼粒破眠。
关键词 小麦 幼胚培养 幼粒破眠 出苗率 出苗速度 繁育
下载PDF
激素对蒺藜状苜蓿种子休眠的破除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建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65-667,共3页
[目的]研究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对外源激素的响应。[方法]用0.1、1.0、1.5、2.0μmol/L 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萘乙酸(NAA)、乙烯利、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分别浸湿滤纸发芽床,每组50粒蒺藜状苜蓿种子... [目的]研究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对外源激素的响应。[方法]用0.1、1.0、1.5、2.0μmol/L 6苄-氨基嘌呤(6-B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萘乙酸(NAA)、乙烯利、吲哚乙酸(IAA)和吲哚丁酸(IBA)分别浸湿滤纸发芽床,每组50粒蒺藜状苜蓿种子进行发芽试验,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统计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发芽天数。[结果]一定浓度的外源激素6-BA、GA3、IBA和乙烯利均能促进蒺藜状苜蓿种子的发芽,促进能力为6-BA、GA3和乙烯利强于IBA;NAA和IAA在低浓度时可抑制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但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升高而解除,ABA抑制蒺藜状苜蓿种子发芽,抑制能力为ABA>IAA>NAA。[结论]为阐明蒺藜状苜蓿种子休眠发芽机理与激素调控的关系提供了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蒺藜状苜蓿 休眠破除 激素
下载PDF
解除水稻种子休眠方法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显萍 刘海珍 +2 位作者 张萍 韩海英 张雯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8期33-35,共3页
采用12种处理方法对有休眠现象的水稻品种进行处理,探寻解除水稻休眠的适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2种处理方法对品种R106和R527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提高均表现出正效应,且处理11(0.1%GA3浸种24h,放入30℃光照智能恒温箱中培养)... 采用12种处理方法对有休眠现象的水稻品种进行处理,探寻解除水稻休眠的适宜方法。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2种处理方法对品种R106和R527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提高均表现出正效应,且处理11(0.1%GA3浸种24h,放入30℃光照智能恒温箱中培养)、处理9(种子放入40℃烘箱中,每天8h,烘干5d后,放入30℃光照智能恒温箱中培养)对供试品种发芽势和发芽率的提高均达到5%的显著水平,这2个试验处理是破除水稻种子休眠的较适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 解除休眠
下载PDF
提高玉树地区黄花棘豆种子发芽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索昂文江 《草业与畜牧》 2008年第8期17-19,共3页
采用预冷、细沙和砂纸摩擦、热水和浓硫酸浸种共4种处理方法进行破除黄花棘豆种子休眠试验,结果表明,4种处理均可显著提高黄花棘豆种子的发芽率,其中砂纸摩擦方法简单、效果最佳,其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从8.2%和10.7%提高到51.9%和58.6%。
关键词 黄花棘豆 种子发芽势 发芽率 破除休眠
下载PDF
地不容种子休眠及其破除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施守涛 李村富 +4 位作者 刘正杰 林春 杜江 苏为耿 毛自朝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7-123,共7页
为探寻地不容种子休眠机制及解除方法,以移栽于云南农业大学的地不容野生植株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划破种皮、摩擦处理、热水及硫酸浸泡等方法,测定当年成熟种子的生活力、萌发率、发芽率与吸水率,以明确其休眠机制,比较不同方法解除... 为探寻地不容种子休眠机制及解除方法,以移栽于云南农业大学的地不容野生植株的种子为材料,采用机械划破种皮、摩擦处理、热水及硫酸浸泡等方法,测定当年成熟种子的生活力、萌发率、发芽率与吸水率,以明确其休眠机制,比较不同方法解除地不容种子休眠的效果。结果显示:种皮障碍是种子休眠主要机制,划破种皮、摩擦处理、硫酸处理可使地不容种子的萌发率达96.00%、63.33%、88.67%。种皮束缚是休眠主要机制,机械划破种皮、摩擦处理、98%浓硫酸浸泡能有效解除地不容种子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不容 种子休眠 机械束缚 解除休眠 种子萌发
下载PDF
解除萤蔺种子休眠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亚光 张苏新 +3 位作者 唐兴佳 张春鹏 李晓妍 朱金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萤蔺(Scirpus juncoides Roxb)是世界性水稻田恶性杂草之一,筛选解除萤蔺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可为萤蔺的其它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哈尔滨市阿城区萤蔺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法,分别研究了不同... 【目的】萤蔺(Scirpus juncoides Roxb)是世界性水稻田恶性杂草之一,筛选解除萤蔺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可为萤蔺的其它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哈尔滨市阿城区萤蔺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法,分别研究了不同化学试剂(98%H2SO4、NaOH和KNO3)、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和乙烯利)、5℃低温层积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对萤蔺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结果】化学试剂浓硫酸、氢氧化钠、硝酸钾均不能有效打破萤蔺种子的休眠,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和乙烯利溶液可以打破萤蔺种子休眠,但赤霉素效果并不理想,赤霉素溶液各处理下的萤蔺种子萌发率均未超过50%,2000 mg/L赤霉素溶液浸种72 h时萌发率达到最高,也仅为43.3%,而乙烯利溶液对解除萤蔺种子休眠效果理想,2000 mg/L乙烯利溶液浸种72 h处理时萌发率高达98.67%,显著高于同一质量浓度下其他浸种时间处理;5℃低温层积处理下的萤蔺种子萌发率均高于室温处理下的萌发率,5℃低温层积结合2000 mg/L乙烯利溶液浸种处理48 h,萤蔺种子的萌发率即可达98%以上。【结论】化学试剂不能打破萤蔺种子的休眠,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打破萤蔺种子的休眠,其中乙烯利效果好于赤霉素,5℃低温层积与乙烯利相结合处理是打破萤蔺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并可有效缩短打破萤蔺种子休眠所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萤蔺 解除休眠 萌发 乙烯利
下载PDF
芸苔属种子生活力监测方法的研究
15
作者 吕忠进 傅寿仲 +2 位作者 陈玉卿 威存扣 张洁夫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1-4,共4页
本文研究了芸苔属(BrassicaL,)种子的休眠特性。破眠技术及其生活力监测方法。结果表明:(1)芸苔属6个物种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休眠现象。其中以B.nigra程度最深;B.juncea、B.carinata次之;B.oleracea、B.napus、B.campestris较浅。(2)气... 本文研究了芸苔属(BrassicaL,)种子的休眠特性。破眠技术及其生活力监测方法。结果表明:(1)芸苔属6个物种都存在有一定程度的休眠现象。其中以B.nigra程度最深;B.juncea、B.carinata次之;B.oleracea、B.napus、B.campestris较浅。(2)气干、200PPmGA_3、变温(4—31℃、12小时交替)相结合的破眠技术能够有效地解除休眠。对中深休眠的物种可以全部促进其发芽;而对浅休眠的物种,发芽率稳定在97.20%以上。(3)破眠四唑法与常规发芽法和四唑染色法相比,可以准确、快速、简便地提供种子生活力的无偏估计,置信水平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苔属 休眠 油菜 生活力 监测
下载PDF
野生木黄耆种子休眠解除与萌发研究
16
作者 李晓梅 赵晓英 《防护林科技》 2020年第9期36-38,共3页
木黄耆(Astragalus arbuscula)为荒漠草地的重要组成植物,在植被恢复中具有潜在的价值。通过室内萌发试验,研究了野生木黄耆种子萌发对模拟生长季昼夜变温15/5℃、20/10℃、25/15℃及30/20℃(昼12 h/夜12 h)的响应、擦破种皮、低温层积... 木黄耆(Astragalus arbuscula)为荒漠草地的重要组成植物,在植被恢复中具有潜在的价值。通过室内萌发试验,研究了野生木黄耆种子萌发对模拟生长季昼夜变温15/5℃、20/10℃、25/15℃及30/20℃(昼12 h/夜12 h)的响应、擦破种皮、低温层积、原生境埋放对种子休眠解除的作用、种子休眠和萌发对短期和长期干贮藏的响应。结果表明:鲜种子在30/20℃(昼12 h/夜12 h)的萌发率最高,达56%。擦破种皮后种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率达100%,低温层积和原生境埋放只解除个别种子的休眠,短期干贮藏的萌发率比鲜种子分别降低了9、3、6个百分点,长期干贮藏的萌发率比鲜种子分别降低了21、17、27个百分点,干贮藏促进了种子休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黄耆 休眠解除 萌发 干贮藏
下载PDF
不同破眠处理对油桃休眠芽H_2O_2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谭钺 王茂生 +1 位作者 吕勐 崔海金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8期128-132,共5页
为进一步探讨H2O2代谢与果树芽自然休眠解除的关系,检测了人工破眠过程中‘曙光’油桃芽内H2O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选用的人工破眠处理分别为50℃高温(HT)处理、单氰胺(HC)处理和TDZ(TDZ)处理。结果表明... 为进一步探讨H2O2代谢与果树芽自然休眠解除的关系,检测了人工破眠过程中‘曙光’油桃芽内H2O2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选用的人工破眠处理分别为50℃高温(HT)处理、单氰胺(HC)处理和TDZ(TDZ)处理。结果表明,50℃高温和单氰胺效果相似,都能显著打破芽深休眠,并且抑制芽内CAT活性,引起H2O2含量增加,但2个处理对POD活性的影响都不大。TDZ打破深休眠的效果较差,对芽内H2O2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CAT活性抑制和H2O2积累可能是50℃高温和单氰胺打破自然休眠作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眠处理 H2O2代谢 芽休眠 油桃
下载PDF
不同处理打破油桃自然休眠的效果及对芽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谭钺 王茂生 +1 位作者 吕勐 崔海金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5期49-52,共4页
研究了50℃高温、单氰胺和苯基噻二唑基脲(TDZ)打破‘曙光’油桃深休眠的效果和对休眠芽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深休眠时期,50℃高温和单氰胺均具有显著的破眠作用,并抑制芽呼吸;而TDZ破眠效果较差,对休眠芽的呼吸速率也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油桃 破眠处理 高温 单氰胺 TDZ 芽呼吸
下载PDF
高寒地区牧草种子破眠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洋礼 孙步功 +3 位作者 张鹏 张克平 郑小宝 汉永乾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1年第8期20-24,共5页
牧草种子为我国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研究表明,大多数牧草种子在自身发育过程中或外界环境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休眠现象。为了提高种子活力,使种子发芽整齐而迅速,幼苗健壮,为生长发育... 牧草种子为我国高寒草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研究表明,大多数牧草种子在自身发育过程中或外界环境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休眠现象。为了提高种子活力,使种子发芽整齐而迅速,幼苗健壮,为生长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破眠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现阶段国内外牧草种子休眠特性及破眠技术进行了介绍分析,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破眠技术研究的侧重点,并对目前本领域的研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破眠技术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种子 高寒草地 种子休眠 破眠技术
下载PDF
Analysis of QTL for Seed Dormancy and Their Response to Dry Heat Treatment in Rice (Oryza sativa L.)
20
作者 TANGJiu-you JIANGLing +6 位作者 ZHANGWen-wei WANGChun-ming LIUShi-jia CHENLiang-ming ZHAIHu-qu AtsushiYoshimura WANJian-min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41-648,共8页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controlling seed dormancy in rice were identified using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 japonicavariety Kinmaze and an indica variety DV85. Se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controlling seed dormancy in rice were identified using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 japonicavariety Kinmaze and an indica variety DV85. Seeds of two parental cultivars and each RILwere harvested in 35d after heading.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these seeds at 30℃for 7 days were measured as the degree of seed dormancy. QT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1.13a program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A total of four QTLfor seed dormancy were detected on chromosome 2 (two regions), 5 and 11, respectively.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by each QTL ranged from 8.37 to 17.40%. Responses of suchloci to a dormancy-breaking treatment with dry heat were further detected.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wo alleles of qDOR-2-1 and qDOR-5 from DV85 as well as the allele of qDOR-11 from Kinmaze increased the seed dormancy, which seemed to be easily broken by dry heattreatment. Such loci of seed dormancy may be applied to rice genetic improvement. Theallele of qDOR-2-2 from DV85 increased the seed dormancy, which could not be broken bydry heat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Oryza sativa L.) Seed dormancy RI population QTL analysis dormancy- breaking by dry heat treat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