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 被引量:53
1
作者 范炳华 吴良浩 +2 位作者 张杰 胡军飞 吴玲光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期1-2,共2页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 目的 :观察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及其对血流速的影响。方法 :对 84例颈性眩晕患者 16 8支椎动脉进行TCD检测和 3D -CT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6 8支椎动脉中有形态学异常改变的 12 6支 ,异常率为 75 %。有形态学改变的 12 6支椎动脉 ,TCD检测有血流速异常的 111支 ,检出率为 88 1%。椎动脉形态改变依次为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骨质增生压迫 ,椎动脉走行异常 ,纤维束带牵拉椎动脉移位 ,骨质畸形压迫 ,椎动脉闭塞不显示。结论 :与TCD检测结果比较显示 ,椎动脉不规则狭窄 ,椎动脉纤细 ,闭塞不显示 ,TCD检测以低流速表现为主 ;骨性因素压迫椎动脉 ,椎动脉走行异常 ,其血流速呈双相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椎动脉 形态学 血流速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下载PDF
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的三种检测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真 李广庆 +5 位作者 华扬 陈革 高谦 杨远滨 周景升 王茂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9期405-40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脑室-腹腔分流管堵塞3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可行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连续CT、MRI,脑室分流管造影3种检查方法来判断脑室分流管的分流情况,对16例脑外伤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脑疝、外伤性静脉窦回流受阻等原因导致脑积水的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2个月至2年对分流管检测。结果 9例被判断分流管堵塞的患者,再次手术中与术前检查结果一致。再通术后,5例患者康复水平较前明显提高。 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即可判断分流管是否通畅,连续CT、MRI检查可进一步帮助判断分流管的分流状况,脑室分流管造影可最后确定堵塞部位,因而能早期诊断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诊断 分流管堵塞 多普勒超声 CT检查 MRI检查 重度脑外伤 脑室-腹膜分流术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俊艳 董玉娟 +3 位作者 任士卿 刘玮 魏娟红 李春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35-437,共3页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皮质下梗死 粥样硬化 狭窄 发病机制 大脑中动脉 多发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