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3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 被引量:35
1
作者 程维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7,共4页
纪录片字幕翻译因为脱离了传统翻译的"二元文本"概念,脱离了常规的文本呈现和阅读方式,所以与传统的翻译路径有了很大差异。在不考虑字幕的切分和载入等技术问题的情况下,译者应当充分利用视觉符号及配乐等"中间文本&quo... 纪录片字幕翻译因为脱离了传统翻译的"二元文本"概念,脱离了常规的文本呈现和阅读方式,所以与传统的翻译路径有了很大差异。在不考虑字幕的切分和载入等技术问题的情况下,译者应当充分利用视觉符号及配乐等"中间文本",注重翻译的故事性和表达节奏,使目标受众产生共感。本文以作者为央视翻译的纪录片为例,分析如何增强纪录片汉英字幕翻译的可读性,以呈现故事讲述的最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字幕翻译 中间文本 可读性
原文传递
小冰期气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明启 靳鹤龄 张洪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1-737,共7页
小冰期是近2ka来的一个重要气候事件,又是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事件,已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对此,科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广泛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介绍了小冰期的概况,认为1450—1890年是小冰期的时限,在此期间有... 小冰期是近2ka来的一个重要气候事件,又是目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事件,已成为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热点。对此,科学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广泛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介绍了小冰期的概况,认为1450—1890年是小冰期的时限,在此期间有三次冷期和两次暖期。冷期发生在1450—1510年、1560—1690年和1790—1890年,其中第二次冷期表现最甚;暖期发生在1510—1560年和1690—1790年。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小冰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重点从冰芯、树轮、湖泊沉积、历史文献和沙漠地层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冰芯 树轮 湖泊沉积 历史文献 沙漠沉积
下载PDF
文化空间再造——新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媒介传播与文化传承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鹏飞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6,共6页
经由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非遗培育了一批公共文化的青年参与群体,建立起一种具备明确观念以及强烈认同感的受众文化空间,复兴了多元、开放、强健、自由的非遗民间文化精神。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的媒介渠道、娱乐化的编码体系、符号互动... 经由新媒体纪录片的传播,非遗培育了一批公共文化的青年参与群体,建立起一种具备明确观念以及强烈认同感的受众文化空间,复兴了多元、开放、强健、自由的非遗民间文化精神。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的媒介渠道、娱乐化的编码体系、符号互动的仪式场景、稳定的青年受众群体等,构成了赛博文化空间的基本质素。本文从"文化空间"以及"第三空间"的理论视角出发,以非遗纪录片为对象,分析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空间的再造以及非遗媒介化生存的拓展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纪录片 媒介化生存
下载PDF
试析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 被引量:24
4
作者 贺艳 梁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04-107,共4页
在新媒体语境下分析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对于研究纪录片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开拓市场,前提是纪录片必须更好地与新媒体相融合。鉴于此,主要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两个方面来讨论纪录片在新媒体... 在新媒体语境下分析纪录片的传播特性,对于研究纪录片在新时期的转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开拓市场,前提是纪录片必须更好地与新媒体相融合。鉴于此,主要从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两个方面来讨论纪录片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传播特性,带着纪录片在新媒体传播中有何变化及纪录片在新媒体中如何拓展市场两个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新媒体 传播特性
下载PDF
历史、科教类纪录片的美学与合法性 被引量:19
5
作者 聂欣如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37,共9页
历史、科教类纪录片与一般纪实类的纪录片完全不同,纪实类的纪录片通过纪实美学向观众呈现一个指向现实社会(制度性事实)的客观世界,而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则通过演绎美学来指向自然、历史(物理性事实)的客观世界。演绎构成的方法含有... 历史、科教类纪录片与一般纪实类的纪录片完全不同,纪实类的纪录片通过纪实美学向观众呈现一个指向现实社会(制度性事实)的客观世界,而历史、科教类的纪录片则通过演绎美学来指向自然、历史(物理性事实)的客观世界。演绎构成的方法含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之所以能够为观众接受,主要是因为观众对于科学的信仰,而不是这些纪录片表现了科学事物的本身。任何一种具有公共性质的影像媒介都必然地具有社会性价值,历史、科教类的影片也不能例外,这也就决定了它所获得的客观性与纪实类纪录片所获得的客观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历史、科教类纪录片因而能够获得其作为纪录片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历史 科教类纪录片 纪实美学 演绎美学
原文传递
纪录片解说词创作理念探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被引量:19
6
作者 佟延秋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1-94,共4页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创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其创作理念与风格也在发生变化。影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观众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与感受虽是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但解说词的本质仍属于文字。因此,必须在纪录片制作的大背景下,思考解说词的创...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创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其创作理念与风格也在发生变化。影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观众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与感受虽是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但解说词的本质仍属于文字。因此,必须在纪录片制作的大背景下,思考解说词的创作。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我们分析解说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此采用案例分析法,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对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理念进行多视角的分析与总结。认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以影视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不仅需要对纪录片的受众定位与传播内容进行研究,还要具有一定的拍摄与剪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解说词 声画结合 传播学
下载PDF
论文电影及其五种研究路径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洋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1-106,共6页
本文试图为论文电影(Essay Film)的研究提供五个不同的路径。首先把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重点回顾了21世纪以来视频论文的创作概况。与此对应,论文电影的理论研究也分为三个阶段,本文着重介绍了2009年以来英语学界的研究情况。第三,文... 本文试图为论文电影(Essay Film)的研究提供五个不同的路径。首先把其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重点回顾了21世纪以来视频论文的创作概况。与此对应,论文电影的理论研究也分为三个阶段,本文着重介绍了2009年以来英语学界的研究情况。第三,文章回到蒙田创立Essay文体时的历史语境,分析其精神实质,把论文电影分为"说服-论文"和"独白-散文"两类。最后从希腊修辞学和阿多诺的批判哲学出发,分析了"论文电影"的论证范式和"散文电影"在超越同一性哲学方面的批判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电影 视频论文 电影论证 电影修辞 纪录片
原文传递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合拍纪录片的传播策略探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韩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0-85,共6页
国际合拍纪录片文本编辑过程中,构建跨文化性的关键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从文化的相似性入手聚焦全球共同主题,在认知维度上针对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创造全球性知识,在情感维度上通过... 国际合拍纪录片文本编辑过程中,构建跨文化性的关键是在国际化与本土化、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寻找平衡点。一方面,从文化的相似性入手聚焦全球共同主题,在认知维度上针对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创造全球性知识,在情感维度上通过付诸普适性的情感诉求,进而引发不同文化圈的受众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从文化的差异性入手,将不同文化中新奇、有趣的元素进行不同程度的混杂与重构,通过差异化的文化视角、特色化的表达手法,开发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努力为本土和国际受众营造"熟悉的陌生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合拍 纪录片 跨文化传播 编辑策略
下载PDF
“文化中国”国际传播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袁小陆 乃瑞华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29,共7页
“文化中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是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核心要素。本研究以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为分析对象,结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提出“文化... “文化中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是我国国家形象传播的核心要素。本研究以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全球最大的庆典》为分析对象,结合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Kress&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提出“文化中国”国际传播多模态分析框架,分别从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对视图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索该纪录片“文化中国”国际形象传播多模态策略,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国际传播 多模态话语分析 纪录片
原文传递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胡卓生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4-77,共4页
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 1995— 2 0 0 2年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文献基本状况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8年来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体育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建议 :以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独特的理论体... 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 1995— 2 0 0 2年间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文献基本状况做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8年来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少数民族体育理论体系已逐步形成。建议 :以建立少数民族体育独特的理论体系为目标 ,在研究内容、方法上有所突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体育 文献 计量 现状 中国
下载PDF
“纪录片”概念:一种源自认知语言学的阐释 被引量:13
11
作者 聂欣如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9,106,共9页
“纪录片”的概念源自格里尔逊的创造,但这个概念在西文中总是与“文献”如影随形,后来人们倾向于使用“非虚构电影”来称呼纪录片。但这一概念中的“虚构”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跨越了想象与现实的领域,难以处置。当下的西方纪录片理论往... “纪录片”的概念源自格里尔逊的创造,但这个概念在西文中总是与“文献”如影随形,后来人们倾向于使用“非虚构电影”来称呼纪录片。但这一概念中的“虚构”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跨越了想象与现实的领域,难以处置。当下的西方纪录片理论往往用“真实性”来描述纪录片的本质,但这一说法涵盖面太宽,无法彰显纪录片的特性。从西方人对于不同概念的使用可以发现,中文翻译的概念并没有西方文化带来的某些“麻烦”,因此使用这些翻译的概念可以较为清晰地描述和定义纪录片。国内近年引进的西方纪录片理论,之所以定义含混,引起争论,既与西方的社会文化思潮有关,也与翻译者的选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认知语言学 非虚构 概念 真实性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融合范式与转型路径 被引量:13
12
作者 牛光夏 成亚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伴随着互联网从数字化的Web2.0向以媒体智能化为表征的Web3.0进阶,大数据、云计算、5G、VR、AR、AI等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写既有的纪录片生态景观,促使其逐渐步入以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及文化融合为方向,以跨领域创作... 伴随着互联网从数字化的Web2.0向以媒体智能化为表征的Web3.0进阶,大数据、云计算、5G、VR、AR、AI等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写既有的纪录片生态景观,促使其逐渐步入以内容融合、渠道融合、平台融合及文化融合为方向,以跨领域创作、全媒体传播为格局的立体式融合阶段。随之兴起的微纪录片、VR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兼具互联网基因和个性化、互动性特点的新品类也在这些智能科技的赋能与助力下,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和对传统固有形式的突破与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智能化 纪录片 融合 转型
原文传递
在事实与虚构之间——论纪录片叙事的真实问题 被引量:13
13
作者 景秀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6-102,共7页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 纪录片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从叙述性、文本性上看,纪录片的真实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强调客观性,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媒介特性上看,纪录片真实是见证的真实。从读者角度看,纪录片的真实是技巧的、文化的、心理的。从话语层面上看,纪录片是不可能到达"真实界",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认识纪录片真实内涵,对纪录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 虚构 文本 话语
下载PDF
《一秒钟》:返璞归真,以“情”造“梦”——张艺谋访谈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艺谋(受访) 曹岩(采访)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5,共6页
导演张艺谋将《一秒钟》喻为自己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作为其创作谱系中一部颇具分量的艺术影片,全片以朴素的影像基调和纪实风格,叙述了人与电影的不解情缘和时代记忆;它是张艺谋极致化影像风格的一次延续,导演也再次将叙事重心诉诸小... 导演张艺谋将《一秒钟》喻为自己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作为其创作谱系中一部颇具分量的艺术影片,全片以朴素的影像基调和纪实风格,叙述了人与电影的不解情缘和时代记忆;它是张艺谋极致化影像风格的一次延续,导演也再次将叙事重心诉诸小人物的情感际遇。本次访谈深入剖析了导演创作的深层思维,包括演员的选择和叙事风格定位的缘由,以及他艺术创作方面的一些恒定思考,更涉及他此后的一些创作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秒钟》 张艺谋 返璞归真 个性化 纪实 叙事
原文传递
文献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分析——以《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长沙》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耿敬北 陈子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4期24-28,共5页
本文以文献纪录片《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为例,探讨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构建过程。主要根据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从语篇语境、语篇设计和语篇衔接三个方面对动态语篇《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长沙》1进行多... 本文以文献纪录片《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为例,探讨纪录片的多模态动态语篇构建过程。主要根据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从语篇语境、语篇设计和语篇衔接三个方面对动态语篇《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之《沁园春·长沙》1进行多模态语篇构建分析,并发现:历史符号、现实符号和虚拟符号语篇表意功能,语境对语篇生成潜在导向作用,以及时空顺序、解说语气、背景音乐基调、语篇外语境等语篇衔接手段的运用在纪录片语篇构建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纪录片 多模态动态语篇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 《沁园春·长沙》
原文传递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斌 裴玉婷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8-136,共9页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播出后获得空前的成功。故事化手法是其成功的要素,也是中国纪录片在市场化进程中主要依仗的艺术手段。然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赞美中有了批评其过度故事化的声音。通过对《舌...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播出后获得空前的成功。故事化手法是其成功的要素,也是中国纪录片在市场化进程中主要依仗的艺术手段。然而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播出,赞美中有了批评其过度故事化的声音。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分析,说明其通过解说词、采访、音乐等因素成功实现了纪录片故事化,同时也以故事化失败的典型案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人物与食物的关系、故事与食物的关系以及真实性说明其失度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纪录片 故事化 尺度
下载PDF
记录正在消失的文化(上)──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3-80,共8页
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等诸多前人发明电影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抑或是为了给单调乏味的人类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我们无从了解。而敏锐的人类学家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 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凝结了很多人的智慧,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等诸多前人发明电影是为了记录人类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抑或是为了给单调乏味的人类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我们无从了解。而敏锐的人类学家几乎在电影诞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光与影结合的技术在田野调查、教学研究以及保存异文化模式方面具有文字所无法比拟的表现空间。 本文主要结合西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概略回顾了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并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了分析。对人类学和纪录片这两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在中国语境的不同解释也作了一番探究。此外还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角度阐述了“参与观察”对纪录片创作的意义以及未来人类学纪录片在中国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纪录片(anthropology documentary) 文化(culture) 文化变迁(culture change) 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下载PDF
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兵 周晓梅 +4 位作者 郝锡联 李华 冯红波 屈德宁 易国栋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
记录片具有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特点,采用记录片的教学方法符生态学知识直观和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阐述了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并对记录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记录片具有信息量大和直观性的特点,采用记录片的教学方法符生态学知识直观和形象地展现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对生态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阐述了记录片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并对记录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相关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录片 生态学教学 生命科学 应用与实践
下载PDF
从技术到观念:网络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流变 被引量:11
19
作者 谭俐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94-98,共5页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的不仅是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媒介内容与形式全方位的变化,为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和参与,基于网络传播环境之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统创...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的不仅是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媒介内容与形式全方位的变化,为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和参与,基于网络传播环境之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统创作形式相比,正在发生从创作理念、创作形态到运作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个性化的创作理念与多元共生的创作形态成为网络纪录片的鲜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纪录片 互动 个性化 多元化
下载PDF
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及其发展态势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红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61,共5页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之所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密切相关。官方主导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及学界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决定了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主旋律纪录片、大众式纪录片及精英式纪录片。90年代中国纪...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纪录片之所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当代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密切相关。官方主导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及学界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决定了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主旋律纪录片、大众式纪录片及精英式纪录片。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这三种主要形态在当今文化的影响下,经历相互间的冲撞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并日益明显地呈现出各自的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中国 纪录片 主旋律纪录片 大众式纪录片 精英式纪录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