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物多样性种植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董文霞 徐宁 肖春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33-1140,共8页
通过农作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优化布局和种植,增加农田的物种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地减轻作物虫害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上农业研究的热点和农业害虫防治的发展趋势。多样性种植对昆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很大程度上... 通过农作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优化布局和种植,增加农田的物种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地减轻作物虫害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上农业研究的热点和农业害虫防治的发展趋势。多样性种植对昆虫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植食性昆虫的行为反应。多样性种植主要通过干扰植食性昆虫的定向、交配、产卵、转移等行为,影响其在作物上定居和繁殖,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的危害程度。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介绍了作物多样性种植对植食性昆虫行为的影响,并讨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多样性种植 植食性昆虫 行为 影响
原文传递
作物多样性种植对农田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董文霞 肖春 李成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5-442,共8页
作物多样性种植在中国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利用多样性种植控制虫害成为全世界农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作物多样性种植直接影响农田害虫的发生、危害、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农作物多样性种植,害... 作物多样性种植在中国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利用多样性种植控制虫害成为全世界农业研究的热点之一。作物多样性种植直接影响农田害虫的发生、危害、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农作物多样性种植,害虫数量和危害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但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作物多样性种植不仅不能减轻害虫的危害程度,甚至还会加重其危害程度。多样性种植不仅影响天敌昆虫数量,而且影响其寄生率或捕食率,并通过影响其定向行为、搜索行为、转移行为等影响其活动能力。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物多样性种植对农田害虫及天敌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结果,并讨论了该领域研究的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作物多样性种植对昆虫影响机制的7种假说(物理阻隔假说、视动反应假说、寄主植物气味掩盖假说、驱避性化学物质假说、植物气味组成改变假说、天敌假说、资源密度假说)和1种理论(适宜性/非适宜性降落理论),这些假说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明多样性种植对昆虫的影响机理,但是没有一种假说或理论能够全面阐明多样性种植控制害虫的生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多样性种植 害虫 天敌昆虫 农业生态系统 种群行为
下载PDF
万寿菊当归多样性种植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魏环宇 管丽蓉 +5 位作者 王扬 王海宁 刘胜 李正科 王云月 谢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74,93,共7页
利用万寿菊与当归间作控制当归根结线虫病已经成为云南滇中地区防治当归根结线虫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有理论认为万寿菊根系分泌物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进而产生控制寄生线虫的效果。本试验以万寿菊和当归多样性种... 利用万寿菊与当归间作控制当归根结线虫病已经成为云南滇中地区防治当归根结线虫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其机理尚不清楚。有理论认为万寿菊根系分泌物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进而产生控制寄生线虫的效果。本试验以万寿菊和当归多样性种植为研究模式,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及不同时期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目的是为阐明万寿菊杀线机制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结果表明,以当归单作为对照,当归/万寿菊轮作和当归/万寿菊间作的土壤真菌群落在整个生长季变化相对较小,DGGE的条带变化率分别为-39.13%、-30.77%,而万寿菊单作土壤真菌条带变化率为-69.23%;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与其土壤真菌群落的组成存在对应关系,当归单作的真菌种类组成与当归、万寿菊多样性种植模式中的真菌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当归/万寿菊间作的中后期与前期差异最大;聚类分析表明,在同一时期内,当归单作与当归/万寿菊轮作、当归/万寿菊间作的土壤真菌种类组成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寿菊 当归 多样性种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根际真菌
下载PDF
植物-土壤反馈理论及其在连作障碍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新刚 马海鲲 +4 位作者 郭辉 韦中 徐阳春 吴凤芝 沈其荣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40,共9页
作为植物-土壤负反馈的典型现象,作物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述了植物-土壤反馈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原理,以连作障碍为例总结了该理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发展现状,建议参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理论,进... 作为植物-土壤负反馈的典型现象,作物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概述了植物-土壤反馈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作用原理,以连作障碍为例总结了该理论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发展现状,建议参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土壤反馈作用理论,进一步解析农田植物多样性提高作物健康和产量的机制。通过构建多样性种植模式、发展强化根际微生物组功能等手段来促进农田中的正反馈作用,缓解或消除作物连作障碍因子,增强土壤-植物系统健康,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土壤反馈 土壤生物 多样性种植 作物健康 土传病害
原文传递
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田慎重 管西林 +5 位作者 宁堂原 孙涛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高新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耕地质量 土壤健康 轮作 间作
下载PDF
多元化种植模式下秸秆还田配合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6
作者 胡明明 丁峰 +6 位作者 彭志芸 向开宏 李郁 张宇杰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6-1252,共17页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 研究多元化种植模式下,不同前茬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形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2018—2019年以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设置油菜-水稻(Py)、小麦-水稻(Px)、青菜-水稻(Pq)3种种植模式秸秆还田,裂区设置常规淹水灌溉(W_(0))和干湿交替灌溉(W_(1))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设置不施氮处理(N_(0))、常规施氮处理(N_(1))、精量减氮处理(N_(2))3个施氮水平,分析测定了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下秸秆还田的腐解率、氮素释放率、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Py的平均产量分别较Px、Pq增加2.55%、13.99%,主要原因是其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高;Py可促进各营养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有利于干物质分配、提高茎鞘氮素贡献率和氮肥利用率,Py各时期的平均干物质积累总量、氮素积累总量分别比Px和Pq增加5.25%、7.48%和14.60%、17.30%,Py的氮肥偏生产力较Pq显著增加24.90%,但Py的秸秆腐解率和氮素释放率较低。3种模式下W1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比W0处理增加5.10%(Py)、1.76%(Px)和4.80%(Pq),W1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转运,有利于Py和Px模式下的干物质分配,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同一秸秆还田和水分管理下,N2处理可促进秸秆腐解和氮素释放,有利于干物质分配和氮素转运,提高了齐穗期、成熟期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进而提高氮肥利用率,N2处理的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较N1处理略有下降,但二者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分析,油-稻种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配合干湿交替灌溉与精量减氮(120 kg hm^(-2))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分配、氮素吸收转运,进而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并可节约20%氮肥投入,实现水稻稳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多元化种植模式 秸秆还田 水氮管理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