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2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暖季短时强降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关系分析 被引量:197
1
作者 陈炯 郑永光 +1 位作者 张小玲 朱佩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7-382,共16页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1991-2009年87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整点逐时降水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发生时次频率分析,给出了中国暖季(4—9月)不小于10、20、30、40、50 mm/h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 短时强降水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类。基于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质量控制后的1991-2009年876个基本基准气象站整点逐时降水资料,通过不同时段的发生时次频率分析,给出了中国暖季(4—9月)不小于10、20、30、40、50 mm/h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重点同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红外相当黑体亮度温度(T_(BB))资料获得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地理分布同暴雨(≥50 mm/d)分布都非常相似,但50 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时次频率非常低,地理分布差异显著。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为华南,其次为云南南部、四川盆地、贵州南部、江西和长江下游等地。最大降水强度可超过180 mm/h(海南);在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很低的区域,也有超过50 mm/h的强降水。从月际变化来看,7月最为活跃,其次为8月。逐候变化显示,短时强降水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跳跃性分布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缓慢增强、迅速减弱的特点;以7月第4候最为活跃。中国总体平均的短时强降水的频率和最大强度的日变化有3个峰值,主峰在午后(16-17时,北京时),次峰在午夜后(01-02时)和早晨(07-08时);中午前后(10-13时)最不活跃。中国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但午夜后时段二者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的短时强降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日变化具有不同的活跃时段和传播特征,具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和持续活跃型等日变化类型,这不仅与较大尺度的天气系统环流相关,且与地势、海陆等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气候 时空分布 日变化 传播
下载PDF
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58
2
作者 戴泽军 宇如聪 陈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63-1470,共8页
利用湖南96个测站13年的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东南降水量、降水频次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而其它地区的降水峰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进一步分析显示... 利用湖南96个测站13年的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6~8月)降水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湖南夏季降水日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东南降水量、降水频次峰值主要出现在午后到傍晚,而其它地区的降水峰值一般出现在清晨。进一步分析显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次分布更集中,区域特征更鲜明。湘西北、湘东南区域平均的累积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的日变化在清晨和午后均呈双峰型特征。湘西北主(次)峰值出现的时间大致与湘东南次(主)峰值出现的时间对应。同时,降水日变化与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持续5~10 h降水事件是持续1~4 h事件与持续10 h以上事件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发生显著变化的过渡降水事件。持续1~4 h(10 h以上)的降水事件的极值降水始发时间为午后至傍晚(夜间)。在不同持续时间的降水事件中,持续2 h降水的累积量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降水量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下载PDF
台湾青枣及野生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及光响应特征 被引量:49
3
作者 梁开明 曹洪麟 +3 位作者 徐志防 叶万辉 刘世平 李武军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93-798,共6页
在冬季田间条件下,对3个台湾青枣品种与野生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4种青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大脆蜜’的日平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在3个栽培品种中表现最高;午间光... 在冬季田间条件下,对3个台湾青枣品种与野生种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4种青枣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型,其中‘大脆蜜’的日平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在3个栽培品种中表现最高;午间光合速率和气孔限制值出现降低,胞间CO2浓度略有升高,表明光合速率午间降低主要是受非气孔限制因素影响。光补偿点在21.2-51.6μmol·m^-2·s^-1之间,光饱和点在800-1800μmol·m^-2·s^-1之间,表观量子效率在0.032-0.056之间,说明这几个品种均属喜阳植物。‘大脆蜜’和野生种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表现出较强的喜光性,‘五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相对于其他两个品种和野生种都比较低,显示喜光耐荫植物特性。建议在青枣生产中,应根据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蒸腾速率等不同光合特性来选种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日变化 光响应 光合午休
下载PDF
辽宁省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33
4
作者 杨森 周晓珊 高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43-949,共7页
文章利用辽宁省2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夏季6—8月的逐时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基本特征。发现:降水日变化特征地域性较强,沿海站与内陆站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沿海站降水量的最大值基本出现在午前04-08时,内陆... 文章利用辽宁省2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夏季6—8月的逐时降水自记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基本特征。发现:降水日变化特征地域性较强,沿海站与内陆站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沿海站降水量的最大值基本出现在午前04-08时,内陆站点则呈双峰值的形式,峰值分别出现在午前和午后,午后1 4—20时为降水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降水频次的日变化特征和降水量基本相同;持续时间长的降水多在午前达到峰值,持续时间短的降水多在午后达到峰值;沿海站点午前的降水峰值区基本是由持续时间在6 h以上的长时间降水造成,内陆站点午后最大降水峰值则为持续时间6 h以内的短时降水,这与内陆下午对流能量强相适应。研究表明,降水日变化的存在能够影响到降水预报的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变化 夏季降水 降水持续性
下载PDF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Beijing Area and the Possible Effect of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被引量:30
5
作者 殷水清 李维京 +2 位作者 Deliang CHEN Jee-Hoon JEONG 郭文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725-734,共10页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Beijing area by usingsubdaily precipitation and wind observations. A combined effect of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on thecharacteristic...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Beijing area by usingsubdaily precipitation and wind observations. A combined effect of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on thecharacteristics of diurnal variations was suggested. It was shown that stations located in the plain areaexhibited typical night rain peaks, whereas those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exhibited clear afternoon peaks ofprecipitation diurnal variations. The precipitation peaks were associated with wind fields around the Beijingarea, which were found to be highly modulated by mountain-valley circulation and urban-country circulation.The lower-tropospheric wind exhibited a clear diurnal shift in its direction from north at 0800 LST to southat 2000 LST, which reflected mountain-valley circulation. The transitions from valley to mountain windand the opposite generally happened after sunset and sunrise, respectively, and both occurred earlier for thestations located closer to mountains. By comparing the diurn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t stations in anortheast suburb, an urban area, and a southwest suburb,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northeast suburb grouphad the highest normalized rainfall frequency, but the southwest group had the lowest from late afternoon tolate evening. On the contrary, in the early morning from about 0200 to 1000 LST, the southwest group andurban group had the highest normalized rainfall frequency. This pattern might originate from the combinedeffects of mountain-valley topography and urba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urnal variations precipitation mountain-valley circulation urban effect Beijing area
下载PDF
天津地区小时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熊明明 徐姝 +3 位作者 李明财 杨艳娟 任雨 曹经福 《暴雨灾害》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利用2009—2013年天津地区205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天津地区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天津地区降水小时数及小时平均降水强度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分别位于蓟县北部山区、市区西北侧、滨海新区中南... 利用2009—2013年天津地区205个自动气象站的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天津地区降水的基本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天津地区降水小时数及小时平均降水强度空间差异明显,高值区分别位于蓟县北部山区、市区西北侧、滨海新区中南部;(2)天津中北部地区累积降水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3—03时,南部地区则出现在17—19时和04—08时,降水频次峰值基本都出现在00—09时,降水强度峰值与累积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类似,11时为降水强度低谷出现时间;(3)全市傍晚至午夜的降水频次明显较凌晨偏少,长持续时间(10 h以上)的最大降水易出现在凌晨至清晨,短时降水(1~4 h)的最大降水易出现在傍晚至午夜;13—24时多数时次,无论降水量、频次还是降水强度市区均较其周边地区和沿海地区偏多偏强,而凌晨多数时次,市区则以偏少偏弱为主;(4)始于下午至傍晚的降水多为短时降水,而始于傍晚至凌晨的降水持续时间普遍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小时降水 日变化 主城区 沿海区域
下载PDF
1991-2018年新疆夏季小时极端强降水特征 被引量:31
7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2 位作者 赵克明 唐震 赵逸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2-773,共12页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疆;但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对其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大于北疆。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在北疆和南疆沿天山南麓地区为西部大于东部,在南疆沿昆仑山北麓地区则为东部大于西部。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北疆7月最多;南疆6月最多。北疆西北部和北部的小时极端降水强度7月最强,北疆沿天山中部6月最强;南疆西部和东南部8月最强。北疆伊犁河谷平原地区、天山北坡西部、东部和南疆西部、东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南疆东部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类似。降水强度在北疆伊犁河谷南部山区和南疆南部呈显著减弱趋势,其余地区呈不显著的增强趋势。南北疆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均在下午至前半夜,低值时段北疆在05:00(北京时,下同)-14:00,南疆在13:00-17:00,南北疆06:00-08:00小时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19:00和20:00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全疆平均的逐时极端降水量在12:00-20:00以减少趋势为主;降水频次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降水强度在多数时次呈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三套再分析资料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29
8
作者 戴泽军 宇如聪 +1 位作者 李建 陈昊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1-30,共10页
利用台站观测降水,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NCEP,ERA40和JRA25)降水资料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再现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呈现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较观测存在明显偏差。对比台站观测的白天(08—20,北京时)和夜间(20 08时)... 利用台站观测降水,评估分析了三套再分析(NCEP,ERA40和JRA25)降水资料对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的再现能力。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呈现的中国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较观测存在明显偏差。对比台站观测的白天(08—20,北京时)和夜间(20 08时)降水比例,再分析降水在大部分区域都表现为白天较夜间偏多,NCEP和ERA40在观测降水量最小的上午(08—14时)偏多更为明显,且NCEP模拟的白天和夜间的降水比例在西南地区与台站观测几乎相反。相比之下,三套再分析资料中,JRA25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日变化与观测最为接近;NCEP的降水强度日变化最接近观测;ERA40可部分再现西南的夜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日变化 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稻田CH_4排放和土壤、大气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陈德章 王明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3年第5期37-46,共10页
在杭州地区利用静态箱法对稻田CH_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证明CH_4排放率有较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CH_4排放率的日变化较复杂,除了和温度变化一致的峰型外,还有夜间峰、双峰型、多峰等。CH_4排放率的季节波动较大,在分蘖期和长穗前期... 在杭州地区利用静态箱法对稻田CH_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证明CH_4排放率有较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CH_4排放率的日变化较复杂,除了和温度变化一致的峰型外,还有夜间峰、双峰型、多峰等。CH_4排放率的季节波动较大,在分蘖期和长穗前期分别有一较大峰值,早稻和晚稻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稻田CH_4排放规律可用稻田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和空气、土壤温度的变化等作一定性解释。 早稻和晚稻的CH_4排放总量有较大的差别,平均来看,早稻的排放量为0.46g·m^(-2)·d^(-1),晚稻为0.80g·m^(-2)·d^(-1)。稻田CH_4排放也有较大的年际变化,1988年全年CH_4排放量为0.23g·m^(-2)·d^(-1),1989年为0.95g·m^(-2)·d^(-1),施肥对CH_4排放有一定的影响,施有机肥的稻田CH_4排放量最高,施化肥的稻田次之,不施肥的稻田CH_4排放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 甲烷 排放率 大气条件
下载PDF
山东省汛期小时极端强降水分布和变化特征 被引量:27
10
作者 董旭光 顾伟宗 +1 位作者 曹洁 孟祥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53-961,共9页
利用山东省1961—2012年7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研究了山东省汛期(5—9月)小时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东省小时极端强降水量和频次呈大致的带状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山东中西部极端小时强降... 利用山东省1961—2012年74个气象站逐时降水数据,分析研究了山东省汛期(5—9月)小时极端强降水的时空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山东省小时极端强降水量和频次呈大致的带状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山东中西部极端小时强降水强度较大,鲁西、鲁西北、鲁西南及半岛西部一带极端强降水量占比较高。(2)山东历年各站平均小时极端降水量、频次、强度均呈不显著的增多增强趋势。鲁南、鲁西北和半岛东部、北部等地降水量增多趋势明显,鲁南、鲁东南、鲁西、半岛中东部降水强度增强趋势明显。(3)下午(15时)至傍晚(20时)是山东省小时极端强降水主要发生时段。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11—18时呈减少趋势,其他时段多为增加趋势。降水强度的变化在上午基本为减弱趋势,其他时次多为不同程度的增强趋势。(4)7月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一日中有两个高值中心。(5)山东夜间两个时段21时至次日02时、03—08时段平均和大部分区域极端强降水有增多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时强降水 日变化 时空分布 变化趋势
下载PDF
我国热带气旋登陆时间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梁建茵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9期160-165,共6页
利用1949~1999年《热带气旋年鉴》所给出的有关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登陆时间具有某些日变化特征。就全国而言,登陆时间在夜晚和上午时段的出现频率较大,凌晨04~07时和下午13~18时出现频率较小。这... 利用1949~1999年《热带气旋年鉴》所给出的有关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我国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登陆时间具有某些日变化特征。就全国而言,登陆时间在夜晚和上午时段的出现频率较大,凌晨04~07时和下午13~18时出现频率较小。这一出现频率的日变化分布特征在广东表现得最为明显,登陆我国其它地区的时间日变化不明显。分析表明,较弱的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强度减弱的热带气旋的登陆时间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登陆时间 日变化
下载PDF
云南白水台钙华水池中水化学日变化及其生物控制的发现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再华 李强 +2 位作者 孙海龙 汪进良 吴孔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5,共6页
为弄清云南白水台泉及其下游钙华水池中水化学的日变化,选取1号泉及其流经的两个钙华水池(6号和10号)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水温、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自动监测。根据Ca2+、HCO3-与电导率存在的线性关系,用WATSPAC软件计算了水中方解石的饱... 为弄清云南白水台泉及其下游钙华水池中水化学的日变化,选取1号泉及其流经的两个钙华水池(6号和10号)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水温、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自动监测。根据Ca2+、HCO3-与电导率存在的线性关系,用WATSPAC软件计算了水中方解石的饱和指数和PCO2。监测发现:泉水不存在显著的水化学日动态变化,而两个钙华水池表现出显著的日动态变化。其中10号钙华水池在白天温度较高时水中的CO2大量逸出并通过水下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加速了水中碳酸钙的沉积。6号钙华水池水生植物生长茂盛,其叶片和部分枝干露出水面,因而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空中,所以此处水化学表现为白天pH值降低和电导率升高的反常现象,即由温度主导的根呼吸作用,在白天释放更多的CO2进入水体而使沉积下来的碳酸钙重新溶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呼吸 光合作用 水生植物 碳酸钙沉积/溶解CO2脱气 水化学 日动态变化 钙华
下载PDF
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例 被引量:22
13
作者 吕保樱 刘再华 +1 位作者 廖长君 孙海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40,共6页
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研究点,以研究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为目的,着重研究水葫芦和水藻对岩溶水的pH、电导率、溶解氧含量、方解石饱和指数以及CO2分压日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水生植物生长的岩溶水中,水... 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研究点,以研究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为目的,着重研究水葫芦和水藻对岩溶水的pH、电导率、溶解氧含量、方解石饱和指数以及CO2分压日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水生植物生长的岩溶水中,水化学的日动态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在水藻生长的水池出水口处,水的pH、电导、溶解氧含量、饱和指数以及CO2分压所受的影响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而在有水葫芦生长的岩溶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降低,而温度和根呼吸作用的影响增强。在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S31号泉水池出水口堰板处和堰板下游约3m处为监测点试验时,试验结果表明其水生植物的影响占70%以上,强于温度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日动态变化 水生植物 光合作用 根呼吸作用 温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与成都平原大气边界层对比分析Ⅰ——近地层微气象学特征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李英 李跃清 赵兴炳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年第1期30-35,共6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湿...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湿变化特征,以及辐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如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两站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理塘站风速极大值和极小值出现时间均比温江站晚2小时。理塘站温度梯度值日变化较一致而温江站早晚温度梯度值要大于白天。两站湿度梯度值都是白天较小早晚较大。(2)两站风速廓线规律相似,基本满足对数律关系。理塘站在18:00~6:00,温江站在18:00~8:00均有逆温现象出现,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温度差分别达到0.54℃和1.02℃。理塘站8:00~18:00在8m和24m高度,温江站10:00~14:00在9.05m和18.25m高度上能观测到逆湿现象,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比湿差分别为0.1g/kg和0.04g/kg。(3)理塘站浅层(0cm和5cm)土壤温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而10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很小。温江站4cm,10cm和20cm土壤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较之理塘站影响的深度更深。理塘站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程度要小于温江站。两站各层土壤湿度均无明显日变化特征。(4)温江站向下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不大,其他各个辐射量日变化都很明显。理塘站向下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明显强于温江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理塘 微气象特征 日变化 廓线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柳枝稷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徐炳成 山仑 +1 位作者 黄占斌 李代琼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25-630,共6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引种草种柳枝稷 ( Panicum virgatum)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比较了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 ( Pn)、蒸腾速率 ( Tr)、水分利用效率 ( WUE)的日变化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 ,柳枝稷叶片 Pn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 ,中午“...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引种草种柳枝稷 ( Panicum virgatum)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比较了不同叶位叶片光合速率 ( Pn)、蒸腾速率 ( Tr)、水分利用效率 ( WUE)的日变化以及环境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 ,柳枝稷叶片 Pn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 ,中午“光合降低”主要是由于叶温过高导致呼吸高引起的净光合速率降低。叶龄增大 ,叶片 Pn日变化相对较平缓 ,其中壮龄叶Pn日变化最为平缓。幼龄叶 Tr的日变化为双峰型 ,随叶龄增大 (叶位下降 )而成为单峰型。WUE的日变化可划分为上午的降低和下午的波动 2个阶段 ,最上充分展开叶 (旗叶 )的WUE始终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枝稷 光合 蒸腾 水分利用效率 日变化 黄土丘陵区 牧草 干旱
下载PDF
我国副热带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郑永光 王颖 寿绍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3-804,共12页
利用1996—2007年(无2004年)11年6—8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给出了我国副热带地区(94°—124°E,24°—36°N)夏季的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该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存... 利用1996—2007年(无2004年)11年6—8月具有较高时、空分辨率与很好时、空完整性的静止卫星红外亮温(TBB)资料,给出了我国副热带地区(94°—124°E,24°—36°N)夏季的深对流活动气候分布特征。该地区夏季深对流活动存在3个活跃中心:青藏高原东部的川西高原及云南北部部分区域,云贵高原东北部的云南、贵州交界区域以及广西北部区域,浙江、福建与江西大部区域。深对流活动与地势分布、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不同区域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月际和候际变化特征,深对流活动具有显著的间歇性发展特征。江淮流域的候变化特征清楚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梅雨期降水和二度梅降水。深对流活动日变化演变表明川西高原、云贵高原、浙闽地区等不同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具有不同的传播特征。这种深对流活动的日变化传播特征与区域地势分布密切相关。我国副热带地区存在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类日变化特征深对流,但不同地区同类型日变化深对流也具有不同的日变化特点。川西高原、云贵高原与浙闽地区深对流日变化都为单峰型,但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深对流比浙闽地区持续活跃时间更长。四川盆地东部、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区域都属于双峰型深对流活动区域,但四川盆地东部深对流活动主峰在日出前(22UTC),不同于江淮流域、湖南与广西在日落时段(09—10UTC)的深对流活动主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副热带 气候分布 深对流 日变化
下载PDF
红枣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柴仲平 王雪梅 +2 位作者 孙霞 蒋平安 吴海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8-172,共5页
通过对新疆农一师九团栽植5年树龄的红枣进行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枣树叶片的Pn、Tr、Gs在日变化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峰值分别为21.2μmol.m-2.s-1、4.33 mmol.m-2.s-1、286.5mol.m-2... 通过对新疆农一师九团栽植5年树龄的红枣进行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枣树叶片的Pn、Tr、Gs在日变化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峰值分别为21.2μmol.m-2.s-1、4.33 mmol.m-2.s-1、286.5mol.m-2.s-1,出现的时间为13:00、13:00和11:00。Ci的日变化曲线基本与Pn相反,9:00开始降低,11:00左右达到最低值,而Ls的日变化曲线基本与Pn相同,当Ci升高时Ls降低。WUE最高值为5.37μmolCO2.mmol-1H2O,出现在上午9:00,此后随着蒸腾速率的持续上升,水分利用效率开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日变化
下载PDF
新疆沙漠桑树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殷工 徐立 +6 位作者 买买提依明 夏庆友 吴丽莉 米日古丽 印玉萍 闫海龙 曾凡江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8期257-261,共5页
沙漠桑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在强光、高温、干燥的晴天呈双峰曲线,沙漠桑树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低,沙漠桑树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光合作用受叶片内部气孔活动状态、蒸腾速率和外界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因子... 沙漠桑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在强光、高温、干燥的晴天呈双峰曲线,沙漠桑树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低,沙漠桑树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光合作用受叶片内部气孔活动状态、蒸腾速率和外界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桑树 光合特性 日变化
下载PDF
我国暖季深对流云分布与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国春 郑永光 肖天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5-84,共10页
本文利用1996—2008年近12年3—10月(无2004年资料,部分时段资料缺失)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多通道(红外1、红外2和水汽通道)数字云图资料给出了我国及周边地区暖季深对流云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比分析了相关文献中的雷暴日数分布及低轨卫星... 本文利用1996—2008年近12年3—10月(无2004年资料,部分时段资料缺失)的地球静止卫星逐时多通道(红外1、红外2和水汽通道)数字云图资料给出了我国及周边地区暖季深对流云时空演变特征,并对比分析了相关文献中的雷暴日数分布及低轨卫星观测的闪电密度分布。本文以TB_(ir1)(红外1通道亮温)≤-52℃、TB_(ir1)-TB_(ir2)(红外2通道亮温)<3 K、TB_(ir1)-TB_(wv)(水汽通道亮温)≤8 K来识别深对流云。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暖季有4个深对流云活跃区域,分别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华南和云贵高原东北部、新疆伊犁河谷及周边区域、浙闽赣大部分区域;总体来看深对流云夏季(6—8月)最活跃,春季(3—5月)次之,秋季(9—10月)最不活跃;不同季节深对流云地理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深对流云日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秋季日变化最不显著;由于春季日落时间早于夏季,一般说来深对流云日变化主峰时段春季早于夏季;青藏高原中东部、两广丘陵与浙闽丘陵地区深对流云都为单峰型日变化;四川盆地深对流云具有显著的夜发性特征;江淮地区春夏季节深对流云日变化都为双峰型,这可能与该区域较多MαCS密切相关;青藏高原中东部热对流比较活跃;夏季两广丘陵、四川盆地和江淮地区不仅热对流活动频繁,其他天气系统(比如台风、梅雨锋等)触发和维持的对流活动也非常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对流云 时空分布 季节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20
作者 韩冰雪 张国华 +3 位作者 毕新慧 王新明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积聚模态粒子的数浓度范围分别为68-7 687、1 009-47 724、238-14 781 cm^-3.平均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50和300 nm左右.根据双模态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平均数浓度谱拟合的结果可知,爱根核模态粒子和积聚核模态粒子的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48和144 nm.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日变化特征明显,在交通高峰及太阳辐射较强的时间段均出现峰值.在观测阶段,粒子增长现象频繁发生,推测大气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气-粒转化是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7月12—13日广州城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ρ(Pm^2.5)由18μg/m^3增至112μg/m^3,能见度降至8 km.在该时间段,积聚模态粒子体积分数与ρ(Pm^2.5)变化一致,R^2(相关系数)达到了0.85.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西南方向,在陆地停留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数浓度谱分布 日变化 污染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