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2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40
1
作者 黄润秋 李为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85-2592,共8页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1)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km;(3)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500~2000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5.12”汶川大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上盘效应 GIS分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30
2
作者 许强 李为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18-826,共9页
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于其超常的地震动力,触发了数百处大型滑坡灾害。本文以遥感解译所获取的汶川地震区112处面积大于50000m2大型滑坡的基本信息为基础,结合代表性大型滑坡实例的现场调绘,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 2008年5.12汶川地震由于其超常的地震动力,触发了数百处大型滑坡灾害。本文以遥感解译所获取的汶川地震区112处面积大于50000m2大型滑坡的基本信息为基础,结合代表性大型滑坡实例的现场调绘,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分布除表现出与汶川地震诱发区域性地质灾害类似的分布规律之外,因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瞬间大幅度错动的直接地震动力引发的大型滑坡,其发育分布及滑动、运动方式还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效应:(1)距离效应:约80%的大型滑坡集中分布于发震断裂地表破裂带两侧5km的范围内,距离越远,滑坡分布数量越少;(2)锁固段效应:汶川地震诱发的大型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与发震断裂的交叉、错列、转换部位及NE段末端等5个集中区段。其中,红白-茶坪段是大型滑坡最为集中发育段,不仅滑坡数量多,而且规模大,汶川地震诱发的最大两处滑坡均分布于此段。其次为断裂NE段末端的南坝-东河口段,该段大型滑坡密集发育,东河口滑坡和窝前滑坡等大型滑坡均出露于此段;(3)上下盘效应:绝大多数(>70%)大型滑坡都位于活动断裂的上盘,存在明显的"上下盘效应;"(4)方向效应:在与发震断裂带近于垂直的沟谷斜坡中,在地震波传播的背坡面一侧的滑坡发育密度明显大于迎坡面一侧,存在"背坡面效应"。同时,大型滑坡的滑动及运动方向还与各区段断层的错动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断层活动以右旋走滑为主的青川境内,有相当数量的滑坡表现出向NE方向滑动和运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大型滑坡 分布规律 方向效应 锁固段效应
下载PDF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缝洞系统发育模式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24
3
作者 李阳 范智慧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型油藏。区域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发育关系密切,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海西早期裸露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塔河岩溶储集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塔里...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型油藏。区域构造演化与古岩溶发育关系密切,塔河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及海西早期岩溶作用,海西早期裸露风化壳岩溶作用是塔河岩溶储集体发育的主要因素。塔里木盆地北缘一间房、硫磺沟、三道班和五道班等地区奥陶系古岩溶露头地质调查及塔河油田储集体发育特征揭示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存在地下河系统型、岩溶洞穴型和溶蚀孔缝型3大类型的缝洞系统发育模式。地下河系统和岩溶洞穴是最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断裂带附近是缝洞系统发育的密集带;古地貌控制了缝洞系统的平面分布,岩溶台地内的峰丛洼地区溶洞最发育,其次以岩溶缓坡内的丘峰洼地区和丘丛垄脊槽谷区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程度高;垂向上溶洞发育具有明显分带性,表层岩溶带是最重要的岩溶发育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 碳酸盐岩 缝洞系统 发育模式 分布规律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 被引量:106
4
作者 杨华 刘显阳 +2 位作者 张才利 韩天佑 惠潇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3期1-6,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一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储集条件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后期建设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一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储集条件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后期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长7过剩压力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受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发育东北曲流河和西南辫状河2种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延长组油藏形成的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93
5
作者 姚根顺 周进高 +9 位作者 邹伟宏 张建勇 潘立银 郝毅 王芳 谷明峰 董庸 郑剑锋 倪超 辛勇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共8页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利用盆地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结合地震解释,明确了颗粒滩相由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组成。颗粒滩相发育滩主体、滩翼和滩坪等微相,储层主要分布于... 四川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相沉积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利用盆地露头、岩心和薄片资料,结合地震解释,明确了颗粒滩相由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组成。颗粒滩相发育滩主体、滩翼和滩坪等微相,储层主要分布于滩主体微相。颗粒滩包含多期向上变浅的高频旋回,每期滩体厚度达2~20 m,宽0.9~1.5 km,多期滩体的叠置可形成累厚18~55 m、宽7~8 km、延伸长达百余千米的滩带;滩带主要发育在台隆区相对高部位,总体上环绕澙湖展布,受古构造和海平面变化的双重控制。这一认识有利于盆地龙王庙组滩体的预测,并有助于提高钻探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寒武统 龙王庙组 白云岩 沉积相特征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体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为例 被引量:76
6
作者 鲜本忠 王永诗 +1 位作者 周廷全 孙立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9-436,共8页
基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其地质规律。断陷伸展湖盆陡坡带上的砂砾岩体具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持续后退、继承性强"的分布特征。... 基于济阳坳陷车镇凹陷的地质、钻井、地球物理资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砂砾岩的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其地质规律。断陷伸展湖盆陡坡带上的砂砾岩体具有"平面分带、垂向分期、持续后退、继承性强"的分布特征。陡坡带的断裂结构、构造转换带、古地貌和复合基准面是影响砂砾岩体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控盆边界断层的几何形态、构造活动特点控制了盆地层序地层的构型特征;应力减弱的构造转换带控制了入盆古水系的走向及物源入口;基底沉降和隆升、同生断裂强度及断面产状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古地貌控制了入盆砂体的平面展布;由不同时期不同级别基准面所形成的复合基准面控制了砂砾岩体发育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陡坡带 砂砾岩体 层序构型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发育规律 被引量:69
7
作者 周进高 房超 +2 位作者 季汉成 张建勇 赵菲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36,共10页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新近发现的迄今为止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该气藏储层受碳酸盐岩颗粒滩相控作用明显。进一步了解该区颗粒滩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更好地预测龙王庙组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是新近发现的迄今为止我国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该气藏储层受碳酸盐岩颗粒滩相控作用明显。进一步了解该区颗粒滩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更好地预测龙王庙组储层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沉积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及古水深等影响滩体发育的主控因素,以3口井结合2个野外剖面点作为实例,对该盆地龙王庙组颗粒滩纵向叠置关系和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1龙王庙组沉积时期为缓坡沉积环境,分为内缓坡相、中缓坡相和外缓坡相,颗粒滩主要发育在内缓坡相和中缓坡相;2盆地内自西向东颗粒滩厚度逐渐变大,以发育白云岩滩逐步被石灰岩滩取代为特征;3颗粒滩纵向上主要发育砂屑云岩—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砂屑云岩—细粉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粉晶灰岩—砂屑灰岩—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鲕粒灰岩—泥晶灰岩等岩性组合;4颗粒滩横向上具有沿膏岩湖两侧呈条带状展布的特征,主要发育在缓坡隆起区,尤其是隆起区中的微地貌高地是滩体发育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寒武世 龙王庙组气藏 颗粒滩 海平面变化 古地貌 沉积相 分布规律 有利区
下载PDF
华北奥陶系顶部碳酸岩层隔水特性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67
8
作者 缪协兴 白海波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5-193,共9页
采用地质演化历史、岩石成分、微孔隙结构分析及钻探资料统计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证实了奥陶系顶部碳酸岩层的隔水特性及形成机理,提出了利用奥陶系顶部碳酸岩层的隔水性以增加隔水层的总厚度和强度的观点。奥陶系碳酸岩层在华北板块... 采用地质演化历史、岩石成分、微孔隙结构分析及钻探资料统计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上证实了奥陶系顶部碳酸岩层的隔水特性及形成机理,提出了利用奥陶系顶部碳酸岩层的隔水性以增加隔水层的总厚度和强度的观点。奥陶系碳酸岩层在华北板块中部残留厚度大,残留层位高(新),在近南北边缘则被剥蚀的较多,残留厚度薄到无,残留层位低(老)。在奥陶系顶部残留层位以石灰岩为主或加里东期古岩溶台地、古岩溶斜坡等区域只存在厚度不等的充填型隔水层;顶部层位以白云岩为主或古岩溶盆(洼)地单元的区域隔水层由充填型和岩溶不发育型共同构成,隔水层厚度大。后期的改造导致奥陶系顶部碳酸岩隔水层的局部破坏,主要是指导水陷落柱、导水断裂、岩体接触界面、浅部露头带和层内新岩溶段,这也是防水和保水的重点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 碳酸岩 隔水特性 残留层位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气田分布、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60
9
作者 魏国齐 杨威 +6 位作者 刘满仓 谢武仁 金惠 武赛军 苏楠 沈珏红 郝翠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近10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发现了安岳等多个大气田,随着资料的增加和勘探工作的深入,地质理论上有了新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气田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提出新的大气田勘探方向。为此,从统计该盆地已发现的20... 近10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发现了安岳等多个大气田,随着资料的增加和勘探工作的深入,地质理论上有了新认识,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大气田的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提出新的大气田勘探方向。为此,从统计该盆地已发现的20个大气田的地质参数出发,对大气田的分布、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发育的主控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大气田勘探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的不同构造区域都有大气田发育,其中以川中低缓构造带为最多,纵向上发育在7个层系,其中以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大气田为最多;②形成大气田的烃源岩有4套,其中以烃源岩形成的须家河组大气田为最多;③大气田的储层主要为孔隙型碳酸盐岩和致密砂岩,以构造岩性大气田和常压大气田为最多;④海相大气田的发育主要受克拉通内裂陷和古隆起的控制,克拉通内裂陷主要从烃源岩生烃中心、台缘高能相带和侧向封堵成藏等3个方面加以控制,古隆起主要从台内高能相带、岩溶白云岩储层和长期油气聚集等3方面加以控制,而前陆盆地结构则从构造背景、源储组合、圈闭类型和裂缝分布等4个方面控制了陆相大气田的发育。结论认为,四川盆地下一步大气田勘探方向为5个领域共计12个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气田 分布特征 地质特征 主控因素 克拉通内裂 古隆起 前陆盆地结构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基于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数据挖掘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52
10
作者 张磐 丁泠允 +2 位作者 姜宁 凌万水 丁一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2-68,共7页
受到通信或其它设备及配网二次回路故障、缺陷及运行单位人为修改的影响,本已庞大、复杂的配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库的数据质量问题更为严重,数据不准确、不一致、不可靠等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支持度-置信度... 受到通信或其它设备及配网二次回路故障、缺陷及运行单位人为修改的影响,本已庞大、复杂的配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数据库的数据质量问题更为严重,数据不准确、不一致、不可靠等问题层出不穷。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支持度-置信度-提升度框架的挖掘算法,从配网自动化控制系统历史数据库中低质量的海量数据中智能挖掘频繁项集,建立符合配网自动化动作逻辑的、具备整体一致性的强关联、强相关规则。文章以具体案例详细介绍了该算法的应用,并通过分析说明该算法不仅为建立客观、合理的配网自动化系统指标评价体系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及科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可以为管理部门日常运行、管理、维护、消缺工作提供智能的判定工具,节约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具有很强的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网 数据挖掘 支持度 置信度 提升度 频繁项集 关联规则 指标体系 统计意义
下载PDF
中国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47
11
作者 邹才能 陶士振 谷志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39-1744,1745-1751,I0001,I0002,共15页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 我国低丰度岩性油气田具有很大的资源潜力和储量规模,在中、古生代地层均有广泛的分布,具备良好的油气地质背景和成藏条件,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其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不明.本文在大量统计分析和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低丰度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指出了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形成的几个地质背景:大面积高丰度烃源岩;平缓的构造格局;稳定的沉积背景;大规模的沉积体系;建设性成岩环境.系统分析了油气田形成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1陆相(或海陆交互相)大型三角洲平原—前缘主河道砂体、海相高能相带(台缘礁滩、滨岸砂体)是大型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分布区;2次生溶蚀相、白云岩化相、风化淋滤相、绿泥石薄膜胶结相和TSR相等建设性成岩作用是优质储层及大油气田分布的有利区;3古地形(古隆起、斜坡、起伏带、鼻隆等)、断裂(层/褶/坡/陷/块)带、构造反转带、裂缝发育带和地层剥蚀尖灭带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构造条件和富集地区;4低丰度大型岩性油气田的分布和富集普遍受控于构造、沉积和成岩三因素控制的“甜点”.研究成果可为寻找油气勘探的后备领域和储量接替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丰度 大型岩性油气田 形成条件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甜点”
下载PDF
油田高含水期窜流通道定量描述方法 被引量:41
12
作者 彭仕宓 史彦尧 +5 位作者 韩涛 Yao Tingting 黄继新 李海燕 黎锡瑜 胡海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9-84,共6页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的敏感性导致孔喉增大,注入水沿着高渗透带形成窜流通道,严重地影响了开发效果。根据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阐述了综合分析窜流通道的定性方法。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定量识别了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储层非均质性 注入水 窜流通道 分布规律 定量描述方法 模糊评判法
下载PDF
鲫鱼体内重金属的分布和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罗国钧 《渝州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56-61,共6页
对采自嘉陵江重庆段的鲫鱼的鱼鳞、肉和内脏中的汞、铅、砷、铜、铬和锌等的含量进行了监测 ,并对其分布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汞、锌在鲫鱼体内的分布为鱼鳞大于内脏大于鱼肉 ;砷的分布为鱼鳞大于鱼肉大于内脏 ;铜在鱼内脏... 对采自嘉陵江重庆段的鲫鱼的鱼鳞、肉和内脏中的汞、铅、砷、铜、铬和锌等的含量进行了监测 ,并对其分布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汞、锌在鲫鱼体内的分布为鱼鳞大于内脏大于鱼肉 ;砷的分布为鱼鳞大于鱼肉大于内脏 ;铜在鱼内脏中含量较高 ;铅和铬的分布为内脏大于鱼鳞大于鱼肉。不同重量级间及各组织间的含量差异显著。积累含量C与鱼重G的关系分别为 :砷在鱼鳞和内脏中是C =2 .32 3× 10 -3 G1.3 60 和C =8.810× 10 -3 G0 .695 ;汞和铜的C与G间的这种关系不明显 ;铅、铬和锌的C与G的关系是C =0 .0 385G0 .2 12 ,C =1.2 88× 10 -4 G1.695 和C =0 .12 1G0 .2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重金属 分布 积累 水质监测
下载PDF
高压直流输电单极大地方式运行时地表电位分布规律 被引量:42
14
作者 郝治国 余洋 +4 位作者 张保会 程临燕 曹瑞峰 丁茂生 张军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4,共5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直流单极大地方式运行时大范围的地表电位分布特征,并通过ANSYS软件计算了浅层和深层2种土壤结构模型下的地电位分布;同时考虑了有变电所出线、不同变电所接地电阻、江河以及湖泊等多种情况下对地电位分布的影响。...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直流单极大地方式运行时大范围的地表电位分布特征,并通过ANSYS软件计算了浅层和深层2种土壤结构模型下的地电位分布;同时考虑了有变电所出线、不同变电所接地电阻、江河以及湖泊等多种情况下对地电位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对地表电位分布影响较大,采用土壤深层模型时计算结果更为准确;变电所架空出线距离直接接地极越近、线路越长、线路回数越少,其两端的电位差越大;河流对地表电位影响较小,湖泊边缘处对地表电位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有限元方法 ANSYS 单极大地方式 地表电位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42
15
作者 王贵文 惠山 付广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17,共5页
通过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天然气在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之下,具有"一源多层"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气源区内或其附近,具体部位受古中央隆起和徐西、宋西断裂带的控制。通过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天... 通过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的分布特征分析,得到天然气在剖面上主要分布在登二段之下,具有"一源多层"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气源区内或其附近,具体部位受古中央隆起和徐西、宋西断裂带的控制。通过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天然气分布关系研究,得到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分布主要受沙河子组源岩分布、宋西和徐西两条断裂带活动及其分布、古中央隆起和登二段优质盖层的共同控制。在此基础上,对徐家围子断陷天然气有利勘探区进行了预测,认为宋西和徐西断裂带可继续拓展勘探领域,榆西断展带、宋站低凸起、丰乐低凸起和安达次坳应为新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断陷 天然气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古隆起 断裂带
下载PDF
双排抗滑桩在三种典型滑坡的计算与受力规律分析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杨波 郑颖人 +1 位作者 赵尚毅 李安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37-244,共8页
传统的抗滑桩计算方法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双排抗滑桩更加无法计算,不能计算出作用在双排抗滑桩上的抗力和推力的分布规律,往往是凭借主观经验分析解决,常常会造成不合理的浪费。采用强度折减的有限元法,讨论了两排桩在3种不同类型滑坡... 传统的抗滑桩计算方法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双排抗滑桩更加无法计算,不能计算出作用在双排抗滑桩上的抗力和推力的分布规律,往往是凭借主观经验分析解决,常常会造成不合理的浪费。采用强度折减的有限元法,讨论了两排桩在3种不同类型滑坡中,在不同的折减系数下随排距的变化,两排桩的桩前抗力、桩后推力、实际承担推力等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双排桩合理受力与设桩位置的建议。由于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情况,所以结论具有普遍性,能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三种类型滑坡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富集规律与古隆起控油气论 被引量:35
17
作者 赵靖舟 王清华 +4 位作者 时保宏 秦胜飞 刘洪军 杨斌谊 曹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3-712,共10页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有效烃源岩分布以及后期构造变动三大因素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隆起及其斜坡,原因是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盆地各种成藏条件的最佳耦合区。塔里木克拉...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有效烃源岩分布以及后期构造变动三大因素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隆起及其斜坡,原因是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盆地各种成藏条件的最佳耦合区。塔里木克拉通古隆起可划分为继承型、残余型、叠加型、衰亡型4种类型。长期发育的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破坏、斜坡部位有利于富集保存,这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规律。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的重要特点。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是克拉通区原生油藏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晚海西期既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又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重要时期;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则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定型定位及破坏的主要时期。据此认为,"晚期成藏论"并不适用于塔里木多旋回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因此,古隆起及其斜坡,特别是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据此提出了"古隆起控油气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分布规律 古隆起控油气论 克拉通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江西大吉山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杨学明 杨晓勇 +2 位作者 张培善 詹旺龙 陶克捷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系统采集分析了江西大吉山花岗岩体及其风化壳样品,通过研究其不同类型花岗岩风化壳的矿物组成、稀土元素组成和稀土元素的分配,得出了风化壳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讨论了风化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机制。
关键词 花岗岩 风化壳 稀土元素 分布规律 稀土矿床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大北气田砂岩气层裂缝分布规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19
作者 王振宇 陶夏妍 +2 位作者 范鹏 张福祥 牛新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6,114-115,共6页
在库车坳陷山前多期推覆叠瓦构造背景下,大北气田普遍发育裂缝.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试井等资料,对大北气田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气层裂缝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区裂缝类型包括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其中... 在库车坳陷山前多期推覆叠瓦构造背景下,大北气田普遍发育裂缝.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试井等资料,对大北气田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气层裂缝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区裂缝类型包括构造裂缝和非构造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占95%,以高角度单一裂缝和网状裂缝为主,低角度构造裂缝较少;近南北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近东西向,裂缝主体走向与现今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总体具有密度大、张开度小、充填程度高等特征.垂向上,巴二段比巴三段裂缝更发育,储层渗透性能更好;平面上,裂缝主要分布于背斜翼部及断层附近等应力集中区,核部相对不发育.裂缝对单井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渗透率的改善,裂缝对渗透率的提升可达2~4个数量级,其中裂缝面缝率和裂缝密度与产能的相关性较好,裂缝张开度为产能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特征 裂缝分布规律 构造裂缝 主应力方向 产能 大北气田 库车坳陷
下载PDF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奚小环 杨忠芳 +3 位作者 崔玉军 孙淑梅 于成广 李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3-221,共9页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显示东北平原(约23万km2)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表层(0~0.2m)土壤有机碳为768.07Mt,碳密度为3327.8t/km2;中层(0~1.0m)为2978.41Mt,碳密度为12904.7t/k... 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显示东北平原(约23万km2)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表层(0~0.2m)土壤有机碳为768.07Mt,碳密度为3327.8t/km2;中层(0~1.0m)为2978.41Mt,碳密度为12904.7t/km2;深层(0~1.8m)为3729.16Mt,碳密度为16157.5t/km2。东北平原土壤碳密度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壤碳密度由东北平原南部(辽宁)、中部(吉林)到北部(黑龙江)从暖温带、温带向寒温带过渡呈现增高趋势,其中表层土壤碳密度由2284.2、3436.7增加到3861.5t/km2。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20年期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体减少320.59Mt,占29.4%,年均减少16.03Mt,年均递减率1.73%。表层土壤碳密度由南向北依次减少1060.6、1646.4、1300.2t/km2,平均减少1389.0t/km2。不同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减少程度不同。采用土壤碳密度比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之间土壤碳密度动态平衡关系,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探讨土壤有机碳分布分配特征及土壤固碳潜力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有机碳储量 分布规律 变化趋势 土壤碳密度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