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日平均气温对居民死亡数的滞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璟 刘学 阚海东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2-1257,共6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日均气温对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根据上海市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指标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 目的了解上海市日均气温对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根据上海市200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死亡资料和同期气象指标及大气污染指标,采用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日非意外死亡数、心血管疾病死亡数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上海市日均气温对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效应曲线均为J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在滞后1d开始出现,4d达到最高,持续14~30d。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以当天最高,持续2d,呈现出明显的收获效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是上海市居民每日死亡的危险因素,存在滞后效应,且低温效应的滞后时间长于高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非意外死亡 心血管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
原文传递
2008-2016年兰州市日均气温与水痘发病的关联陛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6 位作者 马汉平 董继元 王宇红 张薇 张晓宇 李普 李守禹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42-848,共7页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变化与水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甘肃省气象局分别收集兰州市2008—2016年水痘逐日发病例数,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的滞后天数(lag)、气温与水...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变化与水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从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甘肃省气象局分别收集兰州市2008—2016年水痘逐日发病例数,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的滞后天数(lag)、气温与水痘发病的关联性及对于敏感人群的影响;以最低风险温度为参照,估计不同气温P5(-5.2 ℃)、P25(1.7 ℃)、P75(20.1 ℃)、P95(25.4 ℃)对水痘发病造成的相对风险。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水痘21 254例,其中男性11 951例,女性9 303例,男、女性别比为1.28∶1。6~14岁儿童最多,占52.87%(11 237例)。气温与水痘日发病例数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呈M型,最低风险温度为13.7 ℃。lag 0~14 d时,温度为-5.2 ℃、1.7 ℃和20.1 ℃时,全人群的气温的累积效应的RR(95%CI)值分别为1.87(1.64~2.12)、1.33(1.10~1.62)、1.60(1.38~1.86);温度为25.4 ℃时,lag 0~7 d的累积效应RR(95%CI)值为2.51(1.93~3.27);温度为5.2 ℃、lag 7 d的累计效应RR(95%CI)值最大,为6.23(4.38~8.86)。对6~14岁儿童,当温度为-5.2 ℃时,lag 5 d的累计效应最大,RR(95%CI)值为6.12(3.71~10.10)。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造成兰州市人群水痘发病风险上升,低温效应大于高温,6~14岁儿童是敏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痘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原文传递
平均气温、寒潮和热浪对湖北省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云权 宇传华 鲍俊哲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8-513,共6页
目的 分析平均气温、寒潮和热浪对湖北省12个区(县)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湖北省12个区(县)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脑卒中死亡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估各区(县)日均温度、寒... 目的 分析平均气温、寒潮和热浪对湖北省12个区(县)居民脑卒中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湖北省12个区(县)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脑卒中死亡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估各区(县)日均温度、寒潮和热浪与脑卒中死亡之间的关系,利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12个区(县)的温度-脑卒中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及寒潮和热浪对脑卒中死亡影响的滞后反应关系。结果 2009-2012年共观察670.2万人,纳入的脑卒中死亡人数为42 739例,各区(县)脑卒中日均死亡2.7(0.5~6.0)例,年均气温为16.6(14.7~17.4)℃。DLNM分析显示,日均气温与脑卒中死亡间呈反“J”形关系。寒潮对脑卒中死亡的影响存在2~3 d滞后,持续近10 d;热浪的效应则发生急促,持续时间较短。12个区(县)寒潮日滞后3~14 d,脑卒中累积死亡风险为0.968~1.523,合并风险RR=1.180(95%CI:1.043~1.336);热浪日滞后0~2 d,脑卒中累积死亡风险为0.675~2.066,合并风险RR=1.114(95%CI:1.012~1.227)。结论 日均气温与湖北省居民脑卒中死亡呈反“J”形关系,寒潮和热浪均明显增加脑卒中死亡风险,但其死亡效应的滞后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气温 死亡率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多元Meta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气温对北京市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安吉 郭默宁 +6 位作者 谭鹏 陶丽新 王肖南 刘相佟 张丽成 田雪 罗艳侠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6-491,共6页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气温与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差异及不一致性。[目的]评估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是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气温与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的研究结果尚存在差异及不一致性。[目的]评估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影响,为相关部门制定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11日—2017年12月31日北京市的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数据,描述气象因素、空气污染物与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基本情况。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空气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与缺血性脑卒中入院的关系,绘制三维关联图与不同温度滞后效应分布图,并按照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2013—2017年北京市居民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共380 127人,每日入院人数中位数(P25,P75)为209(138~261)。北京市日均气温与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低温对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效应在第10天开始出现,约第13天达最高值后开始下降。当日均气温为-3℃,累积滞后21 d时,RR值最大,为1.18(95%CI:1.05~1.32)。当日均气温为1℃时,在累积滞后14 d时,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RR值为1.08(95%CI:1.02~1.15),在累积滞后21 d时,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RR值为1.14(95%CI:1.06~1.24)。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温对男性、小于65岁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影响更敏感。低温累积滞后21 d时,对于男性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RR值为1.20(95%CI:1.05~1.36);对于年龄小于65岁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RR值为1.29(95%CI:1.12~1.50)。此外,尚未发现高温对缺血性脑卒中入院人数的影响。[结论]低温会增加北京市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入院风险,且存在累积滞后效应。居民应注重低温对健康的影响,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缺血性脑卒中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入院人数 时间序列
原文传递
兰州市气温和风速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李盛 马汉平 +7 位作者 王金玉 董继元 李普 李守禹 张薇 张晓宇 王宇红 王龄庆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年第2期91-98,共8页
目的探讨气温和风速对兰州市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及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08—2016年兰州市肺结核逐日发病人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进行温度和风速与肺结核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肺结... 目的探讨气温和风速对兰州市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及敏感人群。方法收集2008—2016年兰州市肺结核逐日发病人数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进行温度和风速与肺结核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结果 2008—2016年兰州市共报告肺结核16 996例,男女性别比为1.56∶1,以(36~64)岁患者最多(40.92%)。气温与肺结核的发病呈非线性关系。以年平均气温(11.11℃)为参照,低温效应呈倒U形,在-9℃,间隔6 d时最为显著,RR值为1.14(95%CI:1.02~1.26);低温(T=-5.2℃)累计效应在间隔14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和65岁及以上人群RR(95%CI)分别为1.30(1.11~1.53)、1.30(1.10~1.55)和1.25(1.06~1.46)。高温效应呈S型,在28.0℃,间隔3 d时RR值最大,为1.13(95%CI:1.01~1.26);高温(T=20.1℃)累计效应在间隔5 d达最大值,男性(36~64)岁人群RR(95%CI)分别为1.31(1.00~1.71)、1.51(1.14~2.00)。风速与肺结核的风险效应呈正向关联。结论高温和低温均增加人群肺结核发病危险性,低温效应持续时间较高温长。低温主要影响男性、青壮年和老年人,高温主要影响男性和青壮年。风速增大也会使肺结核发病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风速肺结核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下载PDF
石家庄市2017-2019年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苗苗 苏通 +5 位作者 刘莹莹 赵文娜 于秋丽 齐顺祥 李佳霖 李琦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7-832,共6页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7-2019年石家庄市手足口病逐日发病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各气象监测点地面逐小时气象数据。运用R 3.6.2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其滞后效应。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7-2019年石家庄市手足口病逐日发病数据、中国气象数据网的各气象监测点地面逐小时气象数据。运用R 3.6.2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日均气温为15~26℃时,滞后3~6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3 d时发病风险最大(RR=1.03,95%CI:1.00~1.06)。当日均相对湿度>80%时,滞后5~18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9 d时发病风险最大(RR=1.04,95%CI:1.02~1.06)。当日均气压为999~1007 hPa时,滞后5~8 d的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滞后6 d时的发病风险最大(RR=1.01,95%CI:1.00~1.02)。当日降水量为15~32 mm时,滞后3~18 d的手足口病发病风险增加,滞后6 d的发病风险最大(RR=1.11,95%CI:1.02~1.19)。结论:2017-2019年石家庄市气象因素中,日均气温较高(15~26℃)、日均相对湿度较高(>80%)、日均气压较低(999~1007 hPa)和日降水量较高(15~32 mm)都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均与手足口病发病存在相关性,并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作为手足口病疫情预警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的湘潭市日均气温对居民死亡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许意清 饶俊 +1 位作者 蒋湘禺 周纯良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评估湘潭市日均气温暴露对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湘潭市2015-2017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人群死亡资料,通过拟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不同日均气温水平对该市人群死亡的非线性效应和滞后累积效应。结果湘潭市每日平均气... 目的评估湘潭市日均气温暴露对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湘潭市2015-2017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人群死亡资料,通过拟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不同日均气温水平对该市人群死亡的非线性效应和滞后累积效应。结果湘潭市每日平均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呈非线性关系,存在低温冷效应和高温热效应。以平均气温中位数(19℃)作为参考值,居民非意外及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风险分别在24℃和25℃最低;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低温(1℃)冷效应作用时间分别为lag4~lag8和lag4~lag7,均在lag4时RR值最高,RR(95%CI)分别为1.051(1.017~1.083)和1.058(1.018~1.099),之后呈下降趋势;非意外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高温(32℃)热效应作用时间均为lag0~lag1,lag0时RR值最高,RR(95%CI)分别1.176(1.065~1.298)和1.187(1.051~1.340)。累积冷效应在lag0~7时出现,在lag0~10达到最高;累积热效应出现在lag0至lag0~5,在lag0~2时效应值最高。结论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湘潭市居民的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存在滞后和累积滞后效应,且冷效应的滞后时间和作用时间均长于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平均气温 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济宁市流行性腮腺炎与气象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润滋 章涛 +6 位作者 梁玉民 罗成 蒋正 朱茜 薛付忠 刘言训 李秀君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1-384,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济宁市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日监测数据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数据特征,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 目的研究山东省济宁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为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济宁市2011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日监测数据及同期逐日气象数据,结合数据特征,通过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影响。结果 2011—2013年济宁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7 309例,男性发病例数(5 011例)多于女性(2 298例),性别比为2.18∶1;4~15岁儿童最多,占74.98%。以气温15.2℃为参照,日平均气温为-8.8℃、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9(95%CI:0.94~1.27);以相对湿度75%为参照,日平均相对湿度为100%、滞后0 d时RR值最高,为1.06(95%CI:1.01~1.13)。以气温15.2℃为参照,日平均气温达到最高(32℃)时,滞后30 d的总体效应值(RR)为0.28(95%CI:0.14~0.53);以相对湿度75%为参照,日平均相对湿度达到最高(100%)时,滞后30 d的RR值为2.80(95%CI:1.66~4.71),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象因素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影响呈非线性,应密切监测气象因素,做好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流行性腮腺炎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厦门市流行性感冒发病与气象因素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祝寒松 王明斋 +4 位作者 谢忠杭 黄文龙 林嘉威 叶雯婧 陈思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404-1409,共6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厦门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感冒的影响,为预警预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2月厦门市日均本站气压、日本站气压差、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均气温差、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与日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进行相... 目的探讨福建省厦门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感冒的影响,为预警预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9年2月厦门市日均本站气压、日本站气压差、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均气温差、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与日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进行相关性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厦门市2013年1月-2019年2月共报告流行性感冒10573例,男女性别比1.29∶1,4~岁组和0~岁组占比居前,依次为52.44%和32.19%。日均本站气压、日本站气压差与流行性感冒发病呈正相关(r>0),日均气温、日照时数与流行性感冒发病呈负相关(r<0)。低气压(<980hPa)滞后0~5d时是流行性感冒发病的危险因素,气压999hPa滞后4d发病风险最高(RR=1.05,95%CI=1.01~1.11)。气压差>18hPa对流行性感冒发病是危险因素,随气压差的增加而增加,<3hPa也是危险因素,总体呈现“U”型。气温<9°C和>23°C对流行性感冒发病是危险因素,呈现“U”型,日均气温1°C滞后4d时发病风险最高(RR=2.40,95%CI=1.01~5.71)。日照1~5h和11~13h滞后1~15d对流行性感冒发病是危险因素,日照13h滞后15d发病风险最高(RR=8.79,95%CI=1.22~63.30)。低气压975hPa经滞后0~15d对4~岁组儿童累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RR=7.82,95%CI=6.40~9.55);气压差5hPa滞后0~15d对60~岁组老年人流行性感冒发病累积效应最高(RR=3.69,95%CI=1.56~8.68);低温1°C和高温31°C滞后0~15d对13~岁组人群和4~岁组儿童均有显著性累积效应,前者较高(RR=40.82,95%CI=3.53~554.19);日照13h滞后0~15d对4~岁组儿童累积效应最为显著(RR=20.41,95%CI=4.12~99.34)。结论日均本站气压、日本站气压差、日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影响厦门市流行性感冒发病,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考虑为预警预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素 流行性感冒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成都市暴雨洪涝灾害对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影响及脆弱人群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劳家辉 刘志东 +2 位作者 刘言玉 张静 姜宝法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四川省成都市暴雨洪涝灾害对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筛查脆弱人群。方法收集成都市2008-2012年其它感染性腹泻旬发病数据、暴雨洪涝数据、气象数据,并整理成时间序列的形式。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评估暴雨洪涝... 目的探讨四川省成都市暴雨洪涝灾害对其它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影响,筛查脆弱人群。方法收集成都市2008-2012年其它感染性腹泻旬发病数据、暴雨洪涝数据、气象数据,并整理成时间序列的形式。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评估暴雨洪涝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的滞后效应。将人群按不同性别、年龄分成亚组进行分析以发现脆弱人群。结果 2008-2012年成都市共发生7次暴雨洪涝灾害。滞后2、3、4旬时,暴雨洪涝灾害可增加其它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RR值分别为1.09 (95%CI=1.01~1.17)、1.11 (95%CI=1.02~1.20)、1.12 (95%CI=1.04~1.21),其他滞后期结果无统计学意义。脆弱人群分别为0~4岁男童(lag4,RR=1.10,95%CI=1.00~1.20)、0~4岁女童(lag5,RR=1.14,95%CI=1.02~1.28)、5~14岁女性(lag3,RR=1.64,95%CI=1.22~2.20)、≥65岁女性(lag2,RR=1.35,95%CI=1.02~1.77)。结论在成都市范围内,暴雨洪涝灾害可增加其它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且具有滞后效应;洪涝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针对脆弱人群采取措施以控制其它感染性腹泻的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灾害 其它感染性腹泻 脆弱人群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 成都市
原文传递
高温热浪对北京市居民死亡影响附加效应 被引量:6
11
作者 牛彦麟 杨军 +5 位作者 林华亮 薛涛 高源 李文 王君 刘起勇 《中国公共卫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4-350,共7页
目的了解高温热浪对北京市居民死亡风险的附加效应,为制定极端天气事件相关的公共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07-2013年逐日死亡人数与同期气象、空气污染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建立气温、热浪与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 目的了解高温热浪对北京市居民死亡风险的附加效应,为制定极端天气事件相关的公共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07-2013年逐日死亡人数与同期气象、空气污染资料,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建立气温、热浪与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通过对比热浪日与非热浪日之间的死亡风险来估计不同热浪定义时其附加效应,并分别应用阶跃函数和二次样条函数估计不同热浪持续时间所致的附加效应。结果随着热浪定义中阈值温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北京市总热浪日数逐渐减少。不同定义下热浪所致的附加效应不同,热浪阈值温度为研究期间日平均气温的第95分位数(27.62℃)、持续时间≥4 d时,高温热浪对非意外死亡影响的附加效应最大,死亡风险可增加11%(95%CI=4%~18%)。热浪持续时间超过2 d后其附加效应开始显现,在超过6 d后急剧上升。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所致死亡,热浪的附加效应最高可分别使其死亡风险增加34%(95%CI=12%~60%)、14%(95%CI=4%~24%)。女性、中老年、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为高温热浪的敏感人群。结论北京市高温热浪可显著增加居民死亡风险,存在因持续高温所致的附加效应,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女性、中老年、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尤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死亡风险 附加效应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宁波市O_(3)与气象因素短期暴露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及交互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丽 张晓飞 +5 位作者 石国秀 吕康 豆倩 李永红 姚孝元 郑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2-527,539,共7页
目的探索O_(3)与气象因素短期暴露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基于宁波市2014―2018年死因、气象及环境监测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宁波市O_(3)与气象因素短期暴露对死亡人数的... 目的探索O_(3)与气象因素短期暴露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基于宁波市2014―2018年死因、气象及环境监测数据,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宁波市O_(3)与气象因素短期暴露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低温、低温湿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THI)、低风寒指数(wind chill index,WCI)能够增加全因死亡、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人群的死亡风险;O_(3)短期暴露对全因死亡、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效应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累积滞后06、07和06 d,RR值分别为1.008(95%CI:1.004~1.011)、1.015(95%CI:1.007~1.022)和1.009(95%CI:1.004~1.014);短期O_(3)暴露与高温、高THI、高WCI对全因死亡、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人群死亡风险具有协同增强作用,且该效应在≥65岁人群中最为显著。结论宁波市O_(3)与气象因素短期暴露对死亡人数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其中≥65岁人群可能为潜在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气象因素 交互作用 死亡风险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2019—2021年太原市PM_(2.5)与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入院例次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汤楠 雷立健 周芸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178,共7页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 PM_(2.5))浓度与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入院例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19—2021年太原市大气PM_(2.5)监测浓度为环境暴露数据, 以同时期太原市常住居民老... 目的研究太原市大气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 PM_(2.5))浓度与老年人群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入院例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19—2021年太原市大气PM_(2.5)监测浓度为环境暴露数据, 以同时期太原市常住居民老年(年龄 > 60岁)人群CKD入院例次为疾病进展指标,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PM_(2.5)日平均浓度对CKD入院例次的总体效应和滞后效应。结果纳入因CKD入院的老年患者6 037例次, 男女比为1.36∶1。PM_(2.5)日平均浓度为52.80 μg/m^(3), 未超出中国空气质量准则标准(75 μg/m^(3)), 但秋冬季节PM_(2.5)日平均浓度大幅度超过正常参考值, 最高值达302 μg/m^(3)。PM_(2.5)日平均浓度与老年人群CKD入院例次呈非线性相关关系, 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当PM_(2.5)日平均浓度为87 μg/m^(3)时, 滞后11 d时的老年人群CKD入院的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1.074(95%CI 1.018~1.32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滞后10 d时的老年女性CKD入院风险较男性高, RR值为1.073(95%CI 1.001~1.151);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年人群CKD入院风险在高PM_(2.5)日平均浓度暴露时(分别为87 μg/m^(3)和88 μg/m^(3))均较高, 最大RR值分别为1.067(95%CI 1.002~1.136)和1.162(95%CI 1.021~1.320)。结论太原市大气PM_(2.5)浓度高可增加老年人群CKD的入院风险, 女性、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老年人群CKD入院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不全 慢性 老年人 颗粒物 PM_(2.5)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原文传递
贵阳市空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短期效应
14
作者 杜娟 唐应萍 +1 位作者 何平 蒋励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背景]受空气污染物浓度、成分及人群耐受性影响,空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具有地域性差异,目前贵阳市尚有研究空白。[目的]探讨低污染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的短期效应。[方法]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2013年1月1日... [背景]受空气污染物浓度、成分及人群耐受性影响,空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具有地域性差异,目前贵阳市尚有研究空白。[目的]探讨低污染区空气污染物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影响的短期效应。[方法]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贵阳市空气污染物、气象因素与呼吸系统门诊量的相关性,进一步采用泊松分布建立单污染物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及多污染物交互模型,绘制空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门诊量的暴露滞后风险关系三维图,定量分析贵阳市空气污染物浓度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归因风险及滞后效应。[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细颗粒物(PM_(2.5))、二氧化氮(NO_(2))、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硫(SO_(2))均为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风险因素,随污染物浓度升高,呼吸系统门诊量均呈上升趋势。PM_(2.5)、NO_(2)、CO和SO_(2)相对危险度(RR)峰值分别出现在第2、0、5和6天,RR(95%CI)峰值分别为1.019(1.015~1.023)、1.146(1.122~1.171)、1.129(1.116~1.143)和1.046(1.040~1.052)。PM_(2.5)、NO_(2)、CO和SO_(2)浓度每升高一个四分位间距,呼吸系统门诊量分别增加0.943%(0.111%~1.782%)、4.050%(3.573%~4.529%)、0.595%(0.317%~0.874%)和0.667%(0.235%~1.100%);臭氧(O3)的RR峰值出现在当日,RR(95%CI)峰值为1.015(1.007~1.023)。多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_(2.5)、NO_(2)、CO、SO_(2)和O3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均具有风险效应,RR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4、0、5、7和0天,RR(95%CI)峰值分别为1.027(1.021~1.034)、1.213(1.179~1.248)、1.059(1.043~1.074)、1.016(1.005~1.026)和1.024(1.015~1.033),与单污染物模型相比PM_(2.5)、NO_(2)和O3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量的RR均呈上升趋势,CO和SO_(2)的RR均呈下降趋势。[结论]低浓度的PM_(2.5)、NO_(2)、CO和SO_(2)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物 呼吸系统疾病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细颗粒物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 臭氧
原文传递
相邻日间温度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
15
作者 王影 胡皖琴 +3 位作者 孙浩翔 杨吉丹 康芮含 胡华青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8-684,共7页
目的评估相邻日间温度变化(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风险的影响。方法利用合肥市一所大型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合泊松广义线性回归模... 目的评估相邻日间温度变化(temperature 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ays,TCN)对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风险的影响。方法利用合肥市一所大型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合泊松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CN与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环境因素进行校正,并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进行了分层分析。结果合肥市2014—2018年共有32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占57.2%,≥65岁的人群占49.7%,平均每日就诊人数为17.8人次。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显示TCN与缺血性脑卒中门诊就诊量相关。以TCN无变化(0)为参考,极端负TCN(P_(5),-3.9℃)的相对风险在累计滞后7 d达到最大(RR=1.796,95%CI:1.150~2.805),而极端正TCN(P_(95),3.0℃)的相对风险在累计滞后6 d达到最大(RR=0.686,95%CI:0.499~0.945)。亚组分析显示,男性和≥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易受负TCN的影响。结论合肥市TCN与缺血性脑卒中呈非线性关系;负TCN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门诊就诊风险,当气温骤降时注意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正TCN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门诊就诊风险,当气温升高时需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高温引起的其他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相邻日间温度变化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时间序列研究
原文传递
2001-2011年武汉市寒潮天气对江岸区居民死亡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云权 钟佩瑢 +4 位作者 吴然 叶波 田晓佳 朱慈华 马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34-639,共6页
目的:分析2001—2011年武汉市寒潮天气对江岸区居民死亡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市江岸区2001至2010年每年12月和2002至2011年每年1—3月的居民死亡监测资料,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将死亡居民以不同死因进行分类,提取其中非意外死亡... 目的:分析2001—2011年武汉市寒潮天气对江岸区居民死亡的急性影响。方法收集武汉市江岸区2001至2010年每年12月和2002至2011年每年1—3月的居民死亡监测资料,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将死亡居民以不同死因进行分类,提取其中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呼吸系统死亡例数,并收集研究时期内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因素以及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大气污染物数据,将寒潮定义为日均气温不高于研究时间内日均气温的P5(2.58℃),且持续不少于5 d。应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评价寒潮天气对居民死亡的急性影响。结果研究期间,非意外死亡人数共17119例,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7968例(占46.5%),65岁以上老年人9403例(占75.5%)。研究期内共发生13次寒潮事件,寒潮持续时间合计111 d。非寒潮日、2008年寒潮和其他年份寒潮期间的日均气温分别为(8.2±4.5)、(-0.7±1.4)和(0.8±1.2)℃;日均死亡例数分别为(14.0±4.2)、(18.2±4.5)、(14.9±4.9)例。DLNM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寒潮会增加全人群非意外死亡风险,与非寒潮日相比,2008年寒潮累积滞后0~27 d的死亡风险较高[RR=1.56(95%CI:1.36~1.79)],且高于其他年份寒潮日(RR=1.23,95%CI:1.08~1.41)。2008年寒潮期间,心血管疾病死亡和≥65岁人群发生死亡风险的RR (95%CI)值分别为1.96(1.62~2.37)、1.67(1.43~1.95),男性和女性发生死亡风险的RR(95%CI)值分别为1.60(1.33~1.92)、1.50(1.23~1.84)。结论寒潮天气增加了武汉市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且心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群可能对寒潮的影响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温 死亡原因 寒潮 非意外死亡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钦州市空气颗粒污染物与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关联性
17
作者 杨光 王晓敏 +1 位作者 罗忠运 覃丽 《内科》 2024年第3期262-270,共9页
目的探究空气颗粒污染物与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西钦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654例抑郁症发作入院患者的数据,收集同期钦州市空气颗粒污染物[PM_(2.5)(细颗粒物)、PM_(10)(可吸入颗粒物)]及气象因素(平均... 目的探究空气颗粒污染物与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西钦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654例抑郁症发作入院患者的数据,收集同期钦州市空气颗粒污染物[PM_(2.5)(细颗粒物)、PM_(10)(可吸入颗粒物)]及气象因素(平均温度、相对湿度)等数据,应用R软件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PM_(2.5)、PM_(10)对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影响与滞后效应。结果广西钦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抑郁症发作入院患者共4654例,日均发作入院例数3例。性别分布:男性1696(36.44%)例,女性2958(63.56%)例;男女性别比为1∶1.74;年龄分布:?18岁1501(32.25%)例,18~60岁2836(60.94%)例,>60岁317(6.81%)例。PM_(2.5)日均浓度为25.68μg/m^(3),PM_(10)日均浓度为45.07μg/m^(3),平均温度为22.69℃,日相对湿度为81.84%。滞后18 d至26 d(lag18~lag26)时,PM_(2.5)对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影响的相对危险度(RR)均大于1.00(均P<0.05),lag26时RR最高[1.03122(1.00148~1.06185)]。lag3~lag9时,PM_(10)对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影响的RR均大于1.00(均P<0.05),lag3时RR值最高[1.03482(1.00175,1.06899)]。累积滞后第28天(lag0~28)时,PM_(10)对抑郁症发作入院的影响的RR最大[RR:1.94784(1.04916~3.61631)]。在PM_(2.5)暴露下,随着累积滞后天数增加,男性及女性人群、>60岁人群的抑郁症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在PM_(10)暴露下,随着累积滞后天数增加,男性人群、寒冷季节、>60岁人群的抑郁症发病风险逐渐升高。结论PM_(2.5)、PM_(10)暴露均会提高抑郁症发作入院风险,PM_(2.5)、PM_(10)暴露均对抑郁症发作入院风险有长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空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下载PDF
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体感温度对乌鲁木齐市高血压住院数的影响
18
作者 周婧 潘凯 +3 位作者 张玲 聂骄阳 王琛琛 吴顺华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12-317,共6页
目的探讨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效应,并分析不同等级高血压与体感温度之间的影响差异。方法使用2019—2021年乌鲁木齐市10家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信息,从乌鲁木齐市气象局和环境监测站获取得到日均气压、环境温度、相... 目的探讨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的关联性和滞后效应,并分析不同等级高血压与体感温度之间的影响差异。方法使用2019—2021年乌鲁木齐市10家医院高血压住院患者信息,从乌鲁木齐市气象局和环境监测站获取得到日均气压、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日照时长、NO2、SO2、CO、O3、PM10、PM2.5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体感温度和高血压患者住院数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关系。结果在日均体感温度与每日不同高血压住院数总暴露反应关系中,总高血压住院数、2级高血压住院数、3级高血压住院数与日均体感温度的暴露-反应曲线均呈非线性。极端日均体感低温(P5:-17.2℃)对每日总高血压住院数、3级高血压住院数的累积滞后效应会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强,并在累积滞后第14天时累积相对危险度(cumulative relative risk,CRR)达到最高,分别为2.025(95%CI:1.191~3.442)、2.171(95%CI:1.268~3.716)。在极端体感高温(P_(95):25.0℃)下,日均体感温度对每日总高血压住院数、2级高血压住院数和3级高血压住院数有影响,累积滞后影响分别在第2 d、第9 d和第2 d达到最强,CRR分别为0.72(95%CI:0.55~0.94)、0.57(95%CI:0.33~0.99)、0.69(95%CI:0.53~0.91)。结论体感温度与高血压患者住院数存在负效应关系,公共卫生部门可以根据预测的体感温度制定高血压预警,提示高血压易感人群在体感温度变化时注意防范,为降低高血压发病率提供新的防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大气污染
下载PDF
北京市气温与空气污染指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栾桂杰 殷鹏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研究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利用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计算气温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北京市API呈现下降趋势,气温与API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212,P<0.001),高温(P90... 目的研究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的影响。方法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利用2001—201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计算气温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结果北京市API呈现下降趋势,气温与API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212,P<0.001),高温(P90)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为1.85(95%CI=1.63~2.10),低温(P10)对API影响的相对危险度为0.38(95%CI=0.32~0.45),存在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结论气温对空气污染指数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空气污染指数 相关性分析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滞后效应
原文传递
2010-2019年兰州市气象因素与0~5岁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薛宝德 吴翾 +2 位作者 李盛 王搏 罗斌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5期30-37,共8页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OID)的关系,为OI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兰州市城关区OID的日发病资料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OID的关系。结果2010-2019年兰州市城关区累计报告0~5岁儿... 目的探讨气象因素与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OID)的关系,为OID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兰州市城关区OID的日发病资料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象因素与OID的关系。结果2010-2019年兰州市城关区累计报告0~5岁儿童OID 10359例。高温和高日温差会增加儿童OID的发病风险,RR分别为2.97.1.63;高气压、高相对湿度与低日照时长会降低OID的发病风险,RR分别为0.36.0.19、0.64。高风速和低风速在滞后10~17d时呈现了一定的保护效应。男童和1~3岁幼儿在高温下更易患OID,低风速下幼儿患OID风险较低。结论各气象因素都与兰州市0-5岁儿童OID发病有关,高温和高日温差会增加OID的发病,且男童和1~3岁幼儿对高温更加敏感,应重点关注高温和温差较大天气对敏感人群健康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气象因素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