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江主要离子及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被引量:31
1
作者 唐文魁 陶贞 +6 位作者 高全洲 毛海若 姜光辉 焦树林 郑雄波 张乾柱 马赞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099-2107,共9页
河流水体的化学组成记录了流域内各种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信息.对西江一级支流桂江化学径流的分析结果表明,桂江水体的离子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的控制,CO2是这一过程的主要侵蚀介质;H2SO4对碳酸盐岩的风化影响桂江河水的化... 河流水体的化学组成记录了流域内各种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信息.对西江一级支流桂江化学径流的分析结果表明,桂江水体的离子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的控制,CO2是这一过程的主要侵蚀介质;H2SO4对碳酸盐岩的风化影响桂江河水的化学组成.大气沉降、人类活动、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化学风化对桂江水体贡献的溶解物质分别占总溶解物质的2.7%、6.3%、72.8%和18.2%.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揭示桂江河水中的DIC明显被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对桂江颗粒有机碳(POC)的贡献达22.3%~30.9%,这表明岩石风化来源的DIC经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碳,并在迁移过程中部分沉积水体底部,进而形成埋藏有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径流 溶解无机碳 颗粒有机碳 碳稳定同位素 桂江
原文传递
亚热带典型岩溶区地表溪流溶解无机碳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2
作者 莫雪 蒲俊兵 +8 位作者 袁道先 章程 何师意 于奭 刘文 张陶 周建超 杨会 唐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3-880,共8页
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转化过程是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及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其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地表溪流中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3年7月8~14日对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进行7昼夜定位连续监测,利用高分... 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的转化过程是评价岩溶碳汇稳定性及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其在岩溶地下水补给的地表溪流中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于2013年7月8~14日对广西融安县官村地下河水补给的地表溪流进行7昼夜定位连续监测,利用高分辨率自动监测仪器每15分钟测定pH、溶解氧(DO)、水温(T)、电导率(SpC)等参数,人工每2小时采集水样用于测定常规离子和δ^(13)C_(DIC)等指标。结果表明溪流水体T,pH,DO,SpC,DIC(以HCO_3^-表示),Ca^(2+),δ^(13)C_(DIC),方解石饱和指数(SIc)以及水体二氧化碳分压(pCO_2)等水化学指标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SpC,DIC,Ca^(2+)和pCO_2等指标白天降低,夜间升高;T,pH,DO,δ^(13)C_(DIC)和SIc等指标白天升高,夜间降低。SIc变化范围为0.70~0.89,表明溪流中可能发生了碳酸盐的沉积。通过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水温(昼夜变化幅度为5.8℃)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27.48%~54.88%。反映水体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水体DO指标和水体δ^(13)C_(DIC)均在白天上升,夜间下降,而δ^(13)C_(DIC)和水体DIC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2=0.71),这也证明溪流水体DIC的变化过程受到水生植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影响,白天水生植物以光合作用为主,消耗DIC,释放O_2,水体δ^(13)C_(DIC)上升;晚上以呼吸作用为主,消耗O_2,释放CO_2,增加DIC,水体δ^(13)C_(DIC)下降,其对水体pCO_2的昼夜变化影响率为45.12%~72.52%。通过研究表明溪流溶解无机碳变化过程受到物理因素(太阳辐射和水温等)和生物作用(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共同影响,这为进一步了解岩溶地下水出露地表后溶解无机碳转化过程及岩溶碳汇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表溪流 溶解无机碳 昼夜变化 生物作用 物理因素
原文传递
重新被“激活”的土壤无机碳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彦 王玉刚 唐立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5-849,共5页
荒漠区植被稀疏、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一直被忽略。但2006年前后,若干研究显示干旱荒漠区具有潜在的碳汇功能,一直被认为是死碳的土壤无机碳开始受到关注,长期被忽视的干旱荒漠区无机碳碳循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后... 荒漠区植被稀疏、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一直被忽略。但2006年前后,若干研究显示干旱荒漠区具有潜在的碳汇功能,一直被认为是死碳的土壤无机碳开始受到关注,长期被忽视的干旱荒漠区无机碳碳循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后续的研究显示,土壤中的溶解性无机碳并非来自土壤本身的碳酸盐,而是来自土壤空气或大气,是现代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温度的变化改变了CO2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催生出一个日出夜进的"无机呼吸"过程。这个"无机呼吸"过程在广义干旱、盐碱土区普遍存在;在土壤生物过程微弱的荒漠区,可以主导地-气界面的碳交换。盐碱土改良过程中溶解性无机碳的淋洗,更可以直接形成储存于地下咸水层的无机碳汇。总之,在生命过程微弱的干旱荒漠区,无机碳过程可以主导地-气界面碳交换与碳汇的形成:尽管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土壤碳酸盐,而是土壤中的溶解性无机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CO2负通量 溶解性无机碳 “无机呼吸” 盐碱土
下载PDF
一种海水中溶解无机碳的准确简易测定方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3 位作者 李宁 高学鲁 袁华茂 詹天荣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689-1692,共4页
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DIC)可占海水中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目前测量DIC所使用的仪器较为昂贵、复杂,不适于外海调查。实验设计了一套密封的气提吸收装置,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DIC现场测... 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DIC)可占海水中总碳的95%以上,其准确测量是研究海洋碳循环的基础。目前测量DIC所使用的仪器较为昂贵、复杂,不适于外海调查。实验设计了一套密封的气提吸收装置,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DIC现场测定方法,即取大约100~150mL海水,加10%H3PO4将其中的CO2释放出来,用0.1mol/LNaOH进行二级吸收,以酚酞和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指示剂指示终点,用HCl标准溶液滴定所吸收的CO2,计算DIC含量。经检验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76%。用该方法测定了2003年6月取自胶州湾的水样,结果表明胶州湾内表层水DIC平均为2066μmol/L,底层水为2075μmol/L;湾外表层水平均为1949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LN 调查 溴甲酚绿 含量 HC 实验 溶解无机碳 海水 底层水
下载PDF
A possible important CO_2 sink by the global water cycle 被引量:23
5
作者 LIU ZaiHua Wolfgang DREYBRODT WANG Hai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3期402-407,共6页
The locations,magnitudes,variations and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global CO2 sink are uncer-tain and under debate.Here,we show,based o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evidences from field monitoring results,that th... The locations,magnitudes,variations and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global CO2 sink are uncer-tain and under debate.Here,we show,based on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and evidences from field monitoring results,that there is a possible important CO2 sink(as DIC-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by the global water cycle.The sink constitutes up to 0.8013 Pg C/a(or 10.1% of the total anthropogenic CO2 emission,or 28.6% of the missing CO2 sink),and is formed by the CO2 absorption of water and subsequent enhanced consumption by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aquatic plant photosynthesis.Of the sink,0.5188 Pg C/a goes to sea via precipitation over sea(0.2748 Pg C/a)and continental rivers(0.244 Pg C/a),0.158 Pg C/a is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again,and 0.1245 Pg C/a is stored in the continental aquatic ecosystem.Therefore,the net sink could be 0.6433 Pg C/a.This sink may increase with the global-warming-intensified global water cycle,the increase in CO2 and carbonate dust in atmosphere,and reforestation/afforestation,the latter increasing soil CO2,and thu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DIC in w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全球水循环 碳酸盐分解 水生植物光合作用
原文传递
三峡水库坝前水体水化学及溶解无机碳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吴起鑫 韩贵琳 唐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4-661,共8页
以三峡水库坝前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至145m和172m水位时坝前垂向水体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元素、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δ13CDIC)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坝前水体均没有出现水温分层现象,p... 以三峡水库坝前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至145m和172m水位时坝前垂向水体基本物理化学参数、主量元素、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及其碳同位素(δ13CDIC)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坝前水体均没有出现水温分层现象,pH、电导、溶解氧也没有发生分层现象.坝前水体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的控制,主量元素、溶解无机碳含量和三峡大坝截流前相比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水体δ13CDIC值夏季(丰水期)低于冬季(枯水期),在垂向上变化不明显,与水库、湖泊δ13CDIC的时空变化特征相异而与自然河流的变化特征相似.目前,三峡水库坝前水体水化学特征主要表现出自然河流的特征,水库"湖沼学反应"还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体分层 主量元素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原文传递
羌塘高原湖水δ^(13)C_(DIC)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7
作者 类延斌 姚檀栋 +4 位作者 张恩楼 Sheng Yongwei 王伟财 李均力 王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73-680,共8页
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是研究湖泊碳循环的有效手段,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古湖沼学中重建过去环境的理论基础,但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羌塘高原24个湖泊水体δ13CDIC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是研究湖泊碳循环的有效手段,其影响因素分析是古湖沼学中重建过去环境的理论基础,但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却还相对较少.本文研究了羌塘高原24个湖泊水体δ13CDIC值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选湖泊水体δ13CDIC值在-15.0‰至3.2‰之间,平均值为-1.2‰,表现出较高的同位素特征,部分湖泊δ13CDIC值甚至高于水体与大气CO2交换平衡时的同位素值.羌塘高原湖水普遍显碱性并具有较高的碱度,大部分咸水湖泊溶解CO2呈逸出状态,仅有少数淡水或微咸水湖泊以溶解大气CO2为主要特征.封闭湖泊水体DIC浓度和δ13CDIC值要明显高于入流河水,而外流湖泊与河水较为接近.湖水与大气CO2交换程度决定了羌塘高原封闭湖泊δ13CDIC值的高低.由于封闭湖泊DIC滞留时间长,湖水与大气CO2交换程度高,湖水δ13CDIC值比较接近平衡状态.本研究对认识羌塘高原封闭湖泊碳循环过程及沉积物中无机碳同位素环境意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高原 溶解无机碳 δ13CDIC 湖泊碳循环 古湖沼学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赵敏 曾成 刘再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5-572,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关系到岩溶作用强弱及其相关的全球碳循环的正确评价。对贵州茂兰原始森林内的板寨岩溶地下河流域和普定岩溶石漠化强烈的陈旗、灯盏河泉域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下的地下水的DIC及其稳定同... 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溶解无机碳(DIC)的影响关系到岩溶作用强弱及其相关的全球碳循环的正确评价。对贵州茂兰原始森林内的板寨岩溶地下河流域和普定岩溶石漠化强烈的陈旗、灯盏河泉域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下的地下水的DIC及其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的DIC表现形式主要为HCO3-。对于缺少土壤覆盖的板寨和灯盏河岩溶地区,雨季主要因为稀释作用,HCO3-含量出现年内最低值;而对于较多土壤覆盖的陈旗岩溶地区,雨季主要受土壤CO2效应控制,HCO3-含量出现年内最高值,反映了土壤在岩溶作用及其碳循环中的特殊重要性。此外,夏季由于生物量的增加,δ13CDIC值较冬季偏轻1‰~2‰。而对于不同土地利用而言,石漠化影响下的地下水δ13CDIC较原始森林下的地下水偏重2.5‰~3.0‰,且随着石漠化的发展,土壤的进一步流失,地下水δ13CDIC进一步偏重,反映了石漠化后生物量比例减少和大气成因CO2比例增加对地下水δ13CDIC升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生物量效应 稀释效应 土地利用 岩溶石漠化 森林
下载PDF
湖泊水-沉积物界面DIC和DOC交换通量及耦合关系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伟颖 吕昌伟 +2 位作者 何江 左乐 颜道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674-3682,共9页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为研究对象,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开展了2个湖泊水-沉积物界DIC和DOC交换通量及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90 d的时间内,乌梁素海明水区沉积物表现为上覆水中DIC和DOC的碳源,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71.07 mmol&... 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为研究对象,采用柱状芯样模拟法,开展了2个湖泊水-沉积物界DIC和DOC交换通量及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90 d的时间内,乌梁素海明水区沉积物表现为上覆水中DIC和DOC的碳源,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71.07 mmol·(m2·d)-1和185.09 mmol·(m2·d)-1;岱海浅、深水区沉积物整体上表现为上覆水中DIC和DOC的碳汇,浅水区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55.75 mmol·(m2·d)-1和-1 478.08 mmol·(m2·d)-1,深水区DIC和DOC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486.53 mmol·(m2·d)-1和-1 274.02 mmol·(m2·d)-1;岱海浅水区和乌梁素海水-沉积物界面DIC与DOC耦合作用(含量、释放速率、总量变化量的同步变化)主要受微生物摄取、微生物或非生物降解及水生植物的影响;岱海深水区水-沉积物界面DIC与DOC耦合作用则主要与Ca CO3共沉淀作用及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分布特征等有关.总体上,不同类型湖泊或同一湖泊不同湖区的DIC或DOC源/汇功能差异是湖泊类型、离岸距离、湖泊水文地球化学及无机碳形态分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C DOC 耦合关系 水-沉积物界面 交换通量
原文传递
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建鸿 蒲俊兵 +7 位作者 袁道先 刘文 肖琼 于奭 张陶 莫雪 孙平安 潘谋成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33-2842,共10页
为更深入地认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的循环过程,于2014-07-12~2014-07-20期间,以广西上林县大龙洞岩溶水库表层水体为研究体系,对无机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进行定点观测和高密度的昼夜监测.结果发现:1从上游到下游DIC含量... 为更深入地认识岩溶区地下水补给型水库表层无机碳的循环过程,于2014-07-12~2014-07-20期间,以广西上林县大龙洞岩溶水库表层水体为研究体系,对无机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指标进行定点观测和高密度的昼夜监测.结果发现:1从上游到下游DIC含量和水体p CO2值逐渐增加[DIC(平均):122.88 mg·L-1增至172.02 mg·L-1,p CO2(平均):637.91×10-6增至1 399.97×10-6],δ13CDIC值逐渐偏负[δ13CDIC(平均):-4.34‰降至-6.97‰].2库区均为大气CO2的源,CO2交换通量在7.11~335.54 mg·(m2·h)-1之间,平均125.03 mg·(m2·h)-1,上游和下游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大[平均131.73 mg·(m2·h)-1、170.25 mg·(m2·h)-1],中游狭窄地区CO2交换通量较小[平均116.05 mg·(m2·h)-1].3表层水体p CO2值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存在晚上升高,白天降低的昼夜变化规律,且与叶绿素a(Chla)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认为:1大龙洞水库表层水体DIC含量、δ13CDIC值和水体p CO2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浮游植物浓度、浊度、电导率、水深、透明度等的影响,而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除了受浮游植物浓度空间变化的影响外还受风速的影响.2浮游植物昼夜垂向运动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昼夜变化控制着水库表层水体溶解性无机碳的昼夜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CO2交换通量 稳定碳同位素 空间分布 岩溶水库
原文传递
溶解无机碳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对初期水库过程的响应——以新建水库(洪家渡)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喻元秀 汪福顺 +1 位作者 王宝利 李干蓉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8-274,共7页
水坝拦截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新建的洪家渡水库为例,详细分析了该水库入库水体、出库水体和水库坝前水体的溶解无机碳含量(D IC)及其同位素组成(1δ3CD IC)特征。结果表明:河流经水... 水坝拦截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新建的洪家渡水库为例,详细分析了该水库入库水体、出库水体和水库坝前水体的溶解无机碳含量(D IC)及其同位素组成(1δ3CD IC)特征。结果表明:河流经水库作用后水体无机碳体系发生显著变化。洪家渡水库入库水体D IC和1δ3CD IC值的年均分别为2.14 mmol/L和-6.6‰,库区表层水体为2.12 mmol/L和-6.5‰,出库水体为2.22mmol/L及-8.6‰。总体上,入库水体D IC含量低于出库水体,而溶解无机碳同位素组成却比出库水体偏正。就全年平均而言,出库水体的D IC浓度比入库水体和库区表层水体中分别高出3.7%和4.7%;同时,其D IC的同位素组成相对更偏负,出库水体中δ13CD IC值比入库水体和库区表层水体分别偏负30.3%和32.3%。在垂直剖面上,水体中D IC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高,1δ3CD IC值随水深的增加而偏负。由于水库为底层泄水,使得出库水体中D IC含量增高,而δ13CD IC值偏负。河流受水坝拦截后,水化学特征发生显著改变,逐渐向湖沼型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初期水库过程 洪家渡水库
下载PDF
温度和无机碳浓度对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林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0-576,共7页
温度和无机碳浓度是沉水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在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和溶解无机碳浓度(DIC)为0.0001mol.L-1和0.0001mol.L-1两种条件下培养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获得了不... 温度和无机碳浓度是沉水植物碳同位素分馏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在16、19、22、25、28、31℃6个温度条件和溶解无机碳浓度(DIC)为0.0001mol.L-1和0.0001mol.L-1两种条件下培养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获得了不同条件下生长的龙须眼子菜植物样品,随后进行了定量和碳同位素组成(δ13CP)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生长温度的升高,龙须眼子菜碳δ13CP均升高,具有明显的温度相关性(R2>0.90)。在DIC浓度为0.0001mol.L-1时,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δ13CP从-14.83‰增加至-13.47‰;而在DIC浓度为0.001mol.L-1时,δ13CP从-18.56‰增加至-15.15‰。同一生长温度条件下,DIC浓度对δ13CP也有明显影响,δ13CP随DIC浓度增高而降低。在不同生长温度条件下,DIC浓度对δ13CP的影响大小随生长温度的增高而降低,在温度为16℃时,两个DIC浓度下的δ13CP相差3.73‰;而在温度为31℃时,这一差值减少为1.68‰。同时,通过建模进行计算,获得了不同温度下龙须眼子菜(P.pectinatus)碳同位素分馏与初始DIC浓度的关系,并对有关的参数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须眼子菜(P.pectinatus) 温度 无机碳浓度 碳同位素组成
下载PDF
贵州茂兰板寨水域水生植物δ^13C特征及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估算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瑞 于奭 +3 位作者 孙平安 何师意 原雅琼 熊志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6,共8页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结果发现夏季生物量小于冬季生物量,水生植物的δ13 C值变化在-35.45‰^-24.62‰之间,其中挺水植物的δ13 C值最大,平均为-27.89‰,其次为沉水植物,平均为-29.96‰。浮水植物的δ13 C值最低,平均为-32‰,受流速、CO2浓度、光合途径等影响引起同种水生植物间同位素差异。水域水生植物固定下的HCO-3碳量为19.52tc/(a.km2),其利用HCO-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比例平均为47.84%,显示出巨大的固碳潜力,是全球岩溶碳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固碳量 δ^13 C特征 溶解无机碳 碳汇
下载PDF
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水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蒲俊兵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稳定碳同位素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碳来源及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揭示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基本特征和碳来源,本文对该地区63条岩溶地下河水样进行了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地下河水溶解无机碳主要表现形式... 稳定碳同位素是指示岩溶动力系统碳来源及转化的重要指标。为揭示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水中溶解无机碳基本特征和碳来源,本文对该地区63条岩溶地下河水样进行了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地下河水溶解无机碳主要表现形式为HCO-3,雨季由于稀释作用其浓度低于旱季。重庆岩溶地下河水δ13C-DIC(V-PDB)旱季变化范围为-15.34‰~-5.89‰,雨季变化范围为-17.40‰~-4.23‰。根据δ13C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计算得到重庆地下河旱季碳酸盐岩溶蚀对DIC贡献为45.1%~79.7%,雨季平均为34.6%~82.1%。计算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岩溶水体DIC通量中碳酸盐岩溶解来源的DIC和其参与岩溶地下水δ13C值的形成并不一定是岩溶作用理论方程中所计算的50%,而是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因此在计算岩溶作用碳汇时,建议通过δ13C值扣除碳酸盐岩溶蚀形成DIC的通量后再来推算岩溶作用形成的碳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岩溶地下河 重庆
下载PDF
高砷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殷竹 郭华明 逯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2-259,共8页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逐步完善,碳稳定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领域。高砷地下水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目前环境化学研究热点之一。分析概括了碳稳定同位素应用于地下水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地下水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 随着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逐步完善,碳稳定同位素被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领域。高砷地下水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目前环境化学研究热点之一。分析概括了碳稳定同位素应用于地下水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地下水中有机碳和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的前处理方法以及测试技术。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内蒙古河套平原具有代表性的高砷地下水进行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碳稳定同位素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As分布极不均匀,其含量为1.24~387μg/L。地下水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相对较高,与溶解性无机碳(DIC)浓度基本呈正相关。δ13CDIC相对δ13CDOC较富集13C;δ13CDIC-δ13CDOC与δ13CDIC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δ13CDIC值越贫化,δ13CDIC-δ13CDOC越小,地下水中来源于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无机碳越多,进一步说明有机碳的氧化分解在无机碳稳定同位素贫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δ13CDIC-δ13CDOC与As浓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物的微生物降解对砷的富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增加,促进异养微生物的代谢,并消耗氧气,最终形成有利于地下水As富集的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无机碳 稳定同位素 地下水
下载PDF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of the Xijiang River Inner Estuary 被引量:10
16
作者 JIAO Shulin TAO Zhen +4 位作者 GAO Quanzhou LIU Kun SHE Jianwei DING Jian LIU Zuf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For research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we had carried out a survey throughout the hydrologic year during which theδ^13CDIC o... For research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we had carried out a survey throughout the hydrologic year during which theδ^13CDIC of the surface water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 were examined along the Xijiang River Inner Estuarine waterway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une 2007.There was a striking seasonal variation on the averageδ^13CDIC,as the averageδ^13CDIC in summer(-13.91‰)or autumn(-13.09‰)was much less than those in spring(-11.71‰)or winter(-12.26‰).The riverineδ13C DIC was controlled by decomposed condition of the riverine organic matter link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 in the surface water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hich indicated notable relations betweenδ^13CDIC and water temperature(p=0.000;r=-0.569)or betweenδ^13CDIC and oxide-reduction potential(p=0.000;r=0.646).The striki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δ^13CDIC and the sampling distance happened in the summer rainy season,while strik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happened in the spring dry season,indicating that river-sea interaction influenced water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controlled the riverine DIC property in the survey waterway.In view of the riverineδ^13CDIC decreasing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the rainy season in summer and increasing for the briny invaded zone extending in the spring dry season along the waterway from the Makou gauging station to the Modaomen outlet,theδ^13CDIC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Xijiang drainage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jiang River Inner Estuary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arb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下载PDF
西安周边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及同位素组成初探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威 李祥忠 刘卫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1-1297,共7页
通过分析西安周边4条主要河流(浐河、灞河、涝河、黑河)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西安周边主要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变化及碳源.结果表明西安周边主要河流DI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4~5.66mmol.L-1,平均为1.23... 通过分析西安周边4条主要河流(浐河、灞河、涝河、黑河)的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和碳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西安周边主要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变化及碳源.结果表明西安周边主要河流DIC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34~5.66mmol.L-1,平均为1.23 mmol.L-1,自源头到下游,DIC浓度呈现升高趋势.4条河流δ13CDIC值的变化范围在-13.3‰~-7.2‰之间,平均值约为-10.1‰,4条河流整体表现为δ13CDIC值在源头偏负(平均值约为-12.6‰),中下游农耕区δ13CDIC值偏正(平均值约为-9.4‰),靠近入渭河河口的城市区δ13CDIC表现为偏负值(平均值为-10.5‰).DIC浓度与河流DIC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河流溶解无机碳来源的变化,土壤CO2的输入可能是源头水体DIC的主要来源;中下游农耕区河水δ13CDIC值偏正是由于农业区农作物存在C4植被(如:玉米),使得农业区土壤CO2和土壤碳酸盐具有偏正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而导致河流水体具有偏正的δ13CDIC值;靠近河口处具有较低δ13C值,污水的大量输入可能导致河水δ13CDIC表现为偏负.结果表明西安周边河流溶解无机碳浓度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大致指示了河流从源头到下游过程中DIC的可能来源,可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河流无机碳来源示踪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溶解无机碳(DIC) DIC浓度 δ13CDIC 西安市
原文传递
长江口及杭州湾邻近海域夏季表层海水中的溶解无机碳 被引量:12
18
作者 高学鲁 宋金明 +2 位作者 李学刚 李宁 袁华茂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67,共7页
根据2004年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表层水中pH值、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到了溶解无机碳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HCO3-、CO23?和CO2(T)占溶解无机碳浓度百分比分别为... 根据2004年8月在长江口、杭州湾附近海域获得的调查资料对表层水中pH值、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到了溶解无机碳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HCO3-、CO23?和CO2(T)占溶解无机碳浓度百分比分别为80.33%~97.75%、0.61%~19.42%和0.25%~2.34%,平均值分别为(93.28±3.68)%、(5.58±4.03)%和(1.14±0.43)%。水文、浮游植物等对各参数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但对不同参数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长江口及杭州湾邻近海域
下载PDF
δ^(13)C-DIC在河流风化和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思亮 刘丛强 +1 位作者 丁虎 韩贵琳 《地球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929-935,共7页
河流是联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物质输送的重要纽带,将陆地大量物质传输到海洋,同时影响着全球碳循环。本研究利用δ^(13)C-DIC探讨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流域的河流风化过程,以及可能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河流碳来源估算的影... 河流是联接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间物质输送的重要纽带,将陆地大量物质传输到海洋,同时影响着全球碳循环。本研究利用δ^(13)C-DIC探讨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流域的河流风化过程,以及可能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河流碳来源估算的影响。通过分析碳同位素组成以及和水化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碳同位素与特征离子比端元混合模型,直观证实和估算了西南北盘江流域硫酸对碳酸盐岩有强烈风化作用,结果表明北盘江流域中约有1/4的DIC来源于硫酸风化的碳酸盐岩。然而在受农业活动影响显著的典型喀斯特小流域中,地下河发育,相对于大尺度流域有较高的碳酸盐岩风化速率,水体中的δ^(13)C和DIC主要受到碳酸盐岩溶解和土壤CO_2影响,同时农业输入还原态氮肥的硝化作用不容忽视。而且地下河出露到地表后有较高的PCO_2还将向大气返还一定量的CO_2。综上所述,δ^(13)C-DIC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理解流域风化,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乃至全球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 碳同位素 河流 化学风化
下载PDF
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焦树林 陶贞 +4 位作者 高全洲 刘昆 佘建伟 丁健 刘祖发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3-560,共8页
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间对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13CDIC)及其相关的水体理化参数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夏、秋两季"13CDIC平均值(-13.91‰、-13.09‰)小于春、冬季节(-11.71‰、-12.26‰),呈现出明... 从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间对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13CDIC)及其相关的水体理化参数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夏、秋两季"13CDIC平均值(-13.91‰、-13.09‰)小于春、冬季节(-11.71‰、-12.26‰),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13CDIC与温度呈负相关(p=0.000;r=-0.646),而与氧化还原电位正相关(p=0.000;r=0.569),表明河段表层水体$13CDIC受到季节性变化的水体理化性质等河道有机质氧化分解条件的控制;夏季洪水期%13CDIC与航测距离呈正相关,而春季枯水期的&13CDIC与航测距离负相关。’13CDIC的这种时空变异证明了研究河段河-海作用过程影响了水体的理化性状进而控制了河道表层水体DIC的性质。研究河段(13CDIC的上述时空分布规律与流域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汛期的夏季受陆源有机质的强烈分解作用的影响,DIC的同位素组成向海洋方向变轻;枯期的春季因海洋作用加强以及咸潮的入侵,河道DIC的同位素组成向海洋方向变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河口段 溶解无机碳 稳定碳同位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