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多孔介质渗吸机理研究 被引量:140
1
作者 朱维耀 鞠岩 +2 位作者 赵明 陈权 杨正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6-59,共4页
低渗透裂缝性油田开发比较复杂 ,其中水的自发渗吸对原油的开采十分有利。影响渗吸的因素有岩样大小、岩石特性 (孔隙度、渗透率 )、流体特性 (密度、粘度和界面张力 )、润湿性、初始含油饱和度以及边界条件等。利用常规室内渗吸实验和... 低渗透裂缝性油田开发比较复杂 ,其中水的自发渗吸对原油的开采十分有利。影响渗吸的因素有岩样大小、岩石特性 (孔隙度、渗透率 )、流体特性 (密度、粘度和界面张力 )、润湿性、初始含油饱和度以及边界条件等。利用常规室内渗吸实验和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 ,系统地研究了低渗透裂缝性砂岩油藏中以上各种因素对渗吸的影响程度 ,得到了一些变化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裂缝性砂岩 渗吸机理 湿润性 驱替试验 渗流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赵福麟 王业飞 +2 位作者 戴彩丽 任熵 焦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101,共5页
根据聚合物驱和聚合物驱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深部调剖、高效洗油3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技术由絮凝技术和固定技术组成,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深... 根据聚合物驱和聚合物驱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深部调剖、高效洗油3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技术由絮凝技术和固定技术组成,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深部调剖技术对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后的地层进行补充调剖,进一步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高效洗油技术既弥补了聚合物驱机理的不足,也弥补了聚合物不可入孔隙体积所损失的那部分波及系数。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的矿场试验效果证实了该技术对注聚油田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深部调剖 驱油 矿场试验
下载PDF
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试验研究 被引量:72
3
作者 杨广庆 周亦涛 +1 位作者 周乔勇 薛晓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6-210,共5页
采用在墙面板背后安装土压力盒以及在土工格栅上安装柔性位移计的方法,对某高速公路加筋土挡墙水平土压力和土工格栅拉筋位移进行了系统测试。试验研究表明,施工期间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增长速率逐渐减... 采用在墙面板背后安装土压力盒以及在土工格栅上安装柔性位移计的方法,对某高速公路加筋土挡墙水平土压力和土工格栅拉筋位移进行了系统测试。试验研究表明,施工期间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墙背土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其数值均小于理论计算结果,沿墙高分布形式与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土工格栅拉筋在施工期应变变形较大,工后应变非常小,挡墙下部土工格栅拉筋端部应变随填土高度变化较大,在加筋体锚固区末端存在过渡区,其工程特性逐渐向非加筋体填土过渡。根据试验结果对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施工控制及关键技术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土工格栅 土压力 拉伸变形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南东部过渡带注CO_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谢尚贤 韩培慧 钱昱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7年第3期13-19,41,共8页
1988年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开辟了注CO2试验区,1990年至1995年底先后对葡Ⅰ2油层和萨Ⅱ10~14油层进行了非混相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两次试验均采用先进行前期水驱,尔后进行水、气交替注入方式,CO... 1988年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开辟了注CO2试验区,1990年至1995年底先后对葡Ⅰ2油层和萨Ⅱ10~14油层进行了非混相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两次试验均采用先进行前期水驱,尔后进行水、气交替注入方式,CO2气体注入总量各为0.2PV左右。矿场试验用的CO2是大庆炼油厂的副产品,纯度为96%。这两次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降低了水油比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采收率提高6.0%OOIP,每增采1t原油需注入2200m3CO2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驱油 驱替试验 油田
下载PDF
注空气低温氧化提高轻质油气藏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53
5
作者 张旭 刘建仪 +2 位作者 孙良田 李士伦 刘卫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8-80,共3页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 ,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 ,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 注空气低温氧化开采轻质油气藏技术是一项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注空气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的优点 ,近年来注空气低温氧化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针对某轻质油藏进行了注空气低温氧化过程模拟 ,考察了驱替过程中油层温度、含氧剖面、产出气体组成、气体对轻质组分抽提、原油密度等的变化情况 ,由此认识到该轻质油藏可以进行注空气低温氧化采油。驱替过程中存在机理包括 :热效应不是此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其升温速率仅为 0 .0 0 17℃ /min ,不足以使油层温度急剧上升 ;氧气在油层中被消耗 ,生成了CO2 ,采出气中CO2含量高达 8% ,注空气过程实现了间接的烟道气驱 ;气体对原油产生了抽提作用 ,表现出烟道气驱的特征 ;由于烟道气的溶解 ,原油密度降低 ;当注入 1.2PV空气时 ,该油藏获得了 6 3.17%的原油采收率 ,注入 0 .8PV后 ,增产效果已不明显 ,可转为注其他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注空气技术 采收率 驱替试验 剩余油 饱和度 注空气速度
下载PDF
水驱油物理模拟理论和相似准则 被引量:42
6
作者 孔祥言 陈峰磊 裴柏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6-60,共5页
以相似理论为基础,考虑微可压缩流体的非稳态流动,研究了注水并网模拟实验理论。应用方程分析法(检验分析法),推导出水驱油二维模拟的相似准则。用Buckingham的Ⅱ定理进行验证,可知得出的相似准则中所含无量纲乘积(Ⅱ)个数少,... 以相似理论为基础,考虑微可压缩流体的非稳态流动,研究了注水并网模拟实验理论。应用方程分析法(检验分析法),推导出水驱油二维模拟的相似准则。用Buckingham的Ⅱ定理进行验证,可知得出的相似准则中所含无量纲乘积(Ⅱ)个数少,物理意义明确,数据换算清楚。对于平面水驱油模拟实验,在流体不可压缩情况下,其结果可以大为简化。给出的相似准则的相似变量为:残余条件下的油水流度比、无困次时间、无因决压力以及折算合水饱和度。并介绍了原型与模型之间数据换算的计算软件。理论和准则及数据换等软件可很容易推广到三维三相等温渗流模拟实验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 物理模拟 相似准则 注水井
下载PDF
非均质油层空气泡沫驱提高采收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杰祥 李娜 +2 位作者 孙红国 高海涛 许万坤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共3页
中原油田胡12区块是一主力区块,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水淹严重,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达到降水稳油的目的,模拟其油层条件。建立了非均质油层模型.以廉价的空气为基础,进行了... 中原油田胡12区块是一主力区块,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水淹严重,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达到降水稳油的目的,模拟其油层条件。建立了非均质油层模型.以廉价的空气为基础,进行了空气泡沫驱油提高采收率室内试验,主要进行了不同注入方式、不同气液比对采收率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泡剂、空气交替注入。发泡剂、空气、水交替注入,泡沫、空气交替注入3种注入方式中,泡沫、空气交替注入方式效果最好;气液比在1:1~3:1范围变化时,最佳气液比为3:1。试验结果证明了空气泡沫驱能大幅度提高胡12区块油藏采收率,适用于高含水、非均质油藏,是一种有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注泡沫 驱替试验 提高采收率 胡12区块 中原油田
下载PDF
百色油田上法灰岩油藏空气泡沫驱油先导试验研究 被引量:34
8
作者 翁高富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8年第2期6-10,共5页
该文介绍了空气泡沫驱油机理、泡沫液配方、试验井组的优选及在百色油田灰岩油藏的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灰岩油藏进行泡沫驱油能达到增油降水的目的。试验井3口,对应受效井4口,一年累增油1945t。投入产出比为1∶3.8... 该文介绍了空气泡沫驱油机理、泡沫液配方、试验井组的优选及在百色油田灰岩油藏的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灰岩油藏进行泡沫驱油能达到增油降水的目的。试验井3口,对应受效井4口,一年累增油1945t。投入产出比为1∶3.89,其中西区的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7.62,且继续有效。为灰岩油藏提高采收率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泡沫驱油 试验 灰岩油藏 百色油田 油田
下载PDF
中原油田注空气驱油试验研究 被引量:42
9
作者 王杰祥 来轩昂 +3 位作者 王庆 高海涛 孙彦春 赵卫蕊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共3页
在分析中原油田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对已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注空气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介绍了空气驱低温氧化机理,建立了室内试验装置。针对胡12块油藏原油,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下注... 在分析中原油田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对已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注空气驱技术可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介绍了空气驱低温氧化机理,建立了室内试验装置。针对胡12块油藏原油,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下注空气动态驱油情况。分析了压力、温度等因素对气体突破时间、突破时气体含氧量和驱油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注入温度一定时,随着无因次压力的增加,气体突破时间缩短,突破气体含氧量增加,气体突破时驱油效率降低;无因次压力一定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突破时间缩短,突破气体含氧量降低,气体突破时驱油效率增加。该试验对中原油田安全、有效地应用注空气驱油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空气 驱替试验 驱油机理 低温 氧化反应 驱油效率 中原油田
下载PDF
复合驱中界面张力数量级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中华 李华斌 曹宝格 《海洋石油》 CAS 2005年第3期53-57,共5页
文章分析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驱油指标(超低界面张力必须达到10-3mN/m)理论的缺陷;在大量岩心试验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界面张力下的采收率值,认为平衡界面张力为10-3mN/m不是表面活性剂驱油... 文章分析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驱油指标(超低界面张力必须达到10-3mN/m)理论的缺陷;在大量岩心试验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界面张力下的采收率值,认为平衡界面张力为10-3mN/m不是表面活性剂驱油及复合驱的必要条件,平衡界面张力为10-2mN/m时也能达到与前者同样的驱油效果;并且只要瞬时界面张力达到10-3mN/m,也能达到较好的驱油效果,从而为表面活性剂复合驱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岩芯试验 表面活性剂 平衡界面张力 瞬时界面张力
下载PDF
精确计算相对渗透率的方法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小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3-66,共4页
用非稳态法进行驱替实验来获得原始实验数据,对数据计算处理后进行曲线拟合,根据拟合曲线求导后得到相对渗透率值,其值的精确程度与选取什么样的数学模型作为拟合函数及曲线拟合时拟合程度是否高密切相关。采用琼斯所作的恒速水驱油... 用非稳态法进行驱替实验来获得原始实验数据,对数据计算处理后进行曲线拟合,根据拟合曲线求导后得到相对渗透率值,其值的精确程度与选取什么样的数学模型作为拟合函数及曲线拟合时拟合程度是否高密切相关。采用琼斯所作的恒速水驱油试验数据和胜利油田具有代表性的某一岩心试验数据,论证平均含水饱和度与无因次累积注水量的关系为单调上升函数,平均有效粘度与无因次累积注水量的关系为单调下降函数,说明对这2类函数关系的拟合函数的要求是曲线光滑。目前普遍使用多项式进行拟合。高阶多项式拟合函数拐点多,波动严重,据此计算出来的相对渗透率值误差大,在相渗曲线图上表现为曲线出现振荡,不光滑。低阶多项式的拟合系数又太小,据此求得的相对渗透率值不精确。若试验数据完全呈单调性或只有个别数据点形成拐点,可以对拐点或剔除或调整,以保证曲线的单调光滑,再采用三次样条函数进行曲线拟合。这种拟合函数通过绝大多数数据点,拟合程度最高,从而保证了相对渗透率值的精确性。对拐点多、波动剧烈的试验数据,应该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中选取拟合程度最高的函数作为拟合函数,以保证求取的相对渗透率值精确。图3表1参4(郭海莉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流 相对渗透率 水驱 油田开发
下载PDF
压桩过程中静压桩挤土位移的动态模拟和实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罗战友 夏建中 +1 位作者 龚晓南 朱向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09-1714,共6页
圆孔扩张法及应变路径法由于土体的大变形和桩土界面摩擦接触问题而难以模拟动态的压桩过程,数值模拟法能够考虑到土体的本构关系、大变形和桩土的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静压桩挤土效应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合适的土体... 圆孔扩张法及应变路径法由于土体的大变形和桩土界面摩擦接触问题而难以模拟动态的压桩过程,数值模拟法能够考虑到土体的本构关系、大变形和桩土的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静压桩挤土效应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通过在桩土界面设置接触以及在桩顶施加位移荷载建立了能够实现动态压桩过程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沉桩产生的水平及竖向挤土位移场,讨论了动态压桩过程对沉桩挤土位移场的影响,并和现场实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挤土位移场动态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相一致,且能反映土性的变化情况;在动态压桩过程中,水平向的挤土位移随着压桩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竖向挤土位移随着压桩深度的增加浅层土体表现为隆起增加,而深层土体表现为下沉量增加。挤土位移的最大值与压桩深度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在压桩过程中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工程 静压桩 挤土位移 动态过程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聚合物强化泡沫复合驱油体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贤松 王其伟 隗合莲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7-138,160,共3页
以胜利油田孤岛中二中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拟试验,证明了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比单一泡沫驱或聚合物驱具有明显的提高采收率优势;应用数值模拟,优化了聚合物强化泡沫驱的注入方式;现场单井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泡沫体系在三次采油领域具... 以胜利油田孤岛中二中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拟试验,证明了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比单一泡沫驱或聚合物驱具有明显的提高采收率优势;应用数值模拟,优化了聚合物强化泡沫驱的注入方式;现场单井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泡沫体系在三次采油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强化泡沫驱 驱替试验 数值模拟 注入 现场试验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竖向荷载作用下螺杆灌注桩受压承载机理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曙光 冯浙 +1 位作者 唐建中 赵志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3-389,共7页
螺杆灌注桩是一种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螺丝形的组合式灌注桩,由于具有承载力高、节约材料、文明施工程度高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螺杆灌注桩由于其特有的施工工艺及截面形式,使得其承载机理不同于等截面灌注桩。通过室内模型试... 螺杆灌注桩是一种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螺丝形的组合式灌注桩,由于具有承载力高、节约材料、文明施工程度高等特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螺杆灌注桩由于其特有的施工工艺及截面形式,使得其承载机理不同于等截面灌注桩。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图像处理技术直观地得到螺杆桩和直杆桩的破坏形态,进而对其承载机理和承载力计算进行探讨,并采用现场试验进行验证。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表明,螺杆桩的单桩承载力高于同直径的等截面桩,螺纹段的侧阻力与等截面桩的侧阻力相比明显提高。螺纹段和直杆段的极限侧阻力产生机理有所不同。对于螺纹段,在极限状态下,由于螺牙的机械咬合作用使得螺牙以及螺牙之间的土体作为整体与周边土体产生剪切位移,螺纹段的极限侧阻力表现为周边土体的抗剪强度,破坏面为连续的拱形,拱形截面的平均直径大于螺牙的外径;对于直杆桩,在极限状态下,侧阻力表现为桩体与桩周土体的摩擦阻力,破坏面为桩周的圆柱面。根据试验结果,给出螺杆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表达式,并给出相关参数的取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灌注桩 变形形态 竖向承载机理 模型试验 现场试验
下载PDF
重力坝断裂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杜效鹄 段云岭 王光纶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35-1042,共8页
本文研究了预制缝重力坝模型的断裂特性。通过对模型的断裂过程分析表明,在有限元富集技术中引入粘结裂纹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模型的承载特性和破坏过程,可以得出与试验结果相一致的荷载响应曲线和裂纹扩展路径。数值方法指出模型试验中... 本文研究了预制缝重力坝模型的断裂特性。通过对模型的断裂过程分析表明,在有限元富集技术中引入粘结裂纹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模型的承载特性和破坏过程,可以得出与试验结果相一致的荷载响应曲线和裂纹扩展路径。数值方法指出模型试验中采用弹簧拉力计提供附加重力场的局限性。由于拉力计与模型存在联合作用,改变了模型破坏机理和形式,使模型呈现为延性破坏,因而不能反映原型开裂后的实际承载特性。模型试验中附加荷载的施加方式需要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非连续位移 粘结裂纹 物理相似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应用CT成像技术研究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6
作者 高建 韩冬 +2 位作者 王家禄 吴康云 刘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9-271,共3页
应用CT扫描成像技术,建立含油饱和度分布计算方法,通过对干岩心、饱和地层水岩心和水驱油不同状态岩心扫描,得到岩心不同扫描断面、沿某正交切面、三维含油饱和度分布,实现岩心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可视化和定量表征。采用标准偏... 应用CT扫描成像技术,建立含油饱和度分布计算方法,通过对干岩心、饱和地层水岩心和水驱油不同状态岩心扫描,得到岩心不同扫描断面、沿某正交切面、三维含油饱和度分布,实现岩心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可视化和定量表征。采用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对岩心含油饱和度分布的非均质程度进行评价。应用CT成像技术计算岩心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值与驱替法得到的实测含油饱和度值误差均小于3%,表明CT法研究水驱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精度,为描述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变化特征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成像 岩心 驱替实验 含油饱和度 分布
下载PDF
早期注冷水开发对高含蜡高凝固点油藏的冷伤害 被引量:19
17
作者 田乃林 冯积累 +1 位作者 任瑛 张丽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1期42-45,共4页
通过室内驱替实验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描述了由于早期注冷水,致使油层温度降低,高含蜡高凝固点原油在油层孔隙中析蜡,对油层造成的冷伤害及其影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注入冷流体的温度越低,则冷伤害程度越严重;地层渗透率越... 通过室内驱替实验及油藏数值模拟计算,描述了由于早期注冷水,致使油层温度降低,高含蜡高凝固点原油在油层孔隙中析蜡,对油层造成的冷伤害及其影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注入冷流体的温度越低,则冷伤害程度越严重;地层渗透率越高,则冷伤害作用范围越大,冷伤害主要集中在近井地带,且随冷水注入时间的增长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蜡原油 注水 驱替实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土钉墙变形的实用计算方法 被引量:19
18
作者 魏焕卫 杨敏 +1 位作者 孙剑平 贾强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90,共10页
本文在大量的土钉墙现场实测、模型试验、拉拔试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假定土钉轴力沿土钉轴线呈双抛物线形分布、土钉剪应力-位移关系满足理想弹塑性模型以及土钉面层不受力,推导出钉土相对位移、土钉墙坡面侧向变形和被动区土体内沿土钉... 本文在大量的土钉墙现场实测、模型试验、拉拔试验等资料的基础上,假定土钉轴力沿土钉轴线呈双抛物线形分布、土钉剪应力-位移关系满足理想弹塑性模型以及土钉面层不受力,推导出钉土相对位移、土钉墙坡面侧向变形和被动区土体内沿土钉轴线任意点土体位移的实用计算公式,给出了多根土钉及分步开挖后土钉坡面侧向位移增量的计算方法,讨论了本文提出的土钉变形计算方法中主要参数的计算模式,包括土压力、钉土间剪切变形系数、土钉整体稳定性计算等。通过三个工程的实测资料对本文计算理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本文土钉墙变形计算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所提出的土钉墙变形计算方法可以利用工程实践中大量的土钉抗拔实测资料,比较容易地推算土钉墙开挖后的变形情况,从而为土钉墙变形的预测和控制提供了设计和施工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钉墙 变形计算 数值模拟 现场实测 拉拔试验
下载PDF
现浇X形混凝土桩沉桩挤土效应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汉龙 金辉 +1 位作者 丁选明 李健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219-223,228,共6页
挤土型桩的挤土效应一直是工程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南京长江四桥北接线段现浇X形桩软基处理工程,首次开展现浇X形混凝土桩(简称X形桩)沉桩过程现场试验,测得不同X形横截面方向、不同距离及深度处的水平位移、侧向土压力以... 挤土型桩的挤土效应一直是工程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南京长江四桥北接线段现浇X形桩软基处理工程,首次开展现浇X形混凝土桩(简称X形桩)沉桩过程现场试验,测得不同X形横截面方向、不同距离及深度处的水平位移、侧向土压力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研究X形桩挤土效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桩顶,距离5倍等效桩径处的土体水平位移可以忽略不计;随着桩中心距的增加,挤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逐渐减小,并且尖角方向的挤土压力大于凹弧方向的挤土压力。现场试验数据为X形桩的布置形式以及桩间距的选择提供有力的设计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浇X形混凝土桩 挤土效应 侧向位移 软土地基 现场试验
下载PDF
循环温度作用下饱和黏土中摩擦型桩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陆浩杰 吴迪 +1 位作者 孔纲强 刘汉龙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能量桩兼具支承上部荷载与能量交换的双重功能,循环温度作用下端承型桩的承载性能、摩擦型桩的变形问题是两大主要问题;目前针对长期循环温度作用下饱和黏土中摩擦型桩变形特性与机理的研究仍相对较少。该文针对饱和黏土中的摩擦型桩,... 能量桩兼具支承上部荷载与能量交换的双重功能,循环温度作用下端承型桩的承载性能、摩擦型桩的变形问题是两大主要问题;目前针对长期循环温度作用下饱和黏土中摩擦型桩变形特性与机理的研究仍相对较少。该文针对饱和黏土中的摩擦型桩,开展了长期循环温度作用下桩基热响应特性模型试验研究,实测了桩/土温度分布、温度引起的桩周土体孔隙水压力以及桩顶变形等发展规律,初步探讨了桩顶累积沉降的产生机理与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单次温度循环过程中,桩顶位移变化率在制热时略小于制冷时,桩顶位移变化率的差值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从而累积沉降也逐渐趋于稳定;该文试验条件下,经过长期(20次)温度循环,摩擦型桩的桩顶累积沉降逐渐稳定在2%D(D为桩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饱和黏土 温度循环 变形特性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