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盾构施工引起土体三维变形的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齐静静 徐日庆 魏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442-2446,共5页
对随机介质理论中参数β的取值进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参数计算公式;隧道周围土体移动采用更加符合实际的椭圆形非等量径向移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随机介质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适用于地表及土体内部各点位移和变形的计算公式... 对随机介质理论中参数β的取值进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土层的参数计算公式;隧道周围土体移动采用更加符合实际的椭圆形非等量径向移动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随机介质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适用于地表及土体内部各点位移和变形的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通过与实测值、施成华等方法及Loganathan等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测数据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施工 随机介质理论 土体位移 位移模式
下载PDF
华北地区断层运动与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连旺 陆远忠 +2 位作者 郭若眉 许桂林 张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9-361,共13页
利用华北地区断层形变测量资料 ,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 ,得到了 1 986~ 1 997年以一年为时间尺度的演化图象 ,并分析了应力场的演化特征 ;结合华北地区该时间段内的地震活动性 ,初步探讨了... 利用华北地区断层形变测量资料 ,通过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了华北地区三维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过程 ,得到了 1 986~ 1 997年以一年为时间尺度的演化图象 ,并分析了应力场的演化特征 ;结合华北地区该时间段内的地震活动性 ,初步探讨了应力场的演化过程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断层位移 构造应力场 图象演化 三维有限元模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及最佳驱替模式 被引量:26
3
作者 王文环 彭缓缓 +2 位作者 李光泉 蔚涛 魏晨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189,共8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大量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采特征研究,揭示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规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特低渗透油藏会首先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采井间开启注水动态裂缝,随着注水压力的... 为了进一步改善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通过大量特低渗透油藏水驱开采特征研究,揭示了特低渗透油藏的水驱规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特低渗透油藏会首先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采井间开启注水动态裂缝,随着注水压力的升高,或将开启与之成最小角度的注采井连线方向裂缝,导致注入水沿裂缝方向注采井无效循环,造成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很差。等值渗流阻力法计算结果也证明了面积驱替径向渗流转为裂缝线性侧向驱替平行流后可大大降低渗流阻力。由此提出了"沿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注水动态裂缝线性注水、侧向基质驱替"的井网转换模式。井网模式的转换避免了注水动态裂缝导致的注入水无效循环,消除了动态裂缝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减小了渗流阻力,扩大了水驱波及程度。现场应用效果显著,单井产能增加了一倍,平面波及系数提高了43. 2%,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9.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阻力 注水动态裂缝 侧向驱替 平面径向流 平面平行流 水驱规律 特低渗透油藏
下载PDF
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研究--以华池油田长3油藏华152块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朱玉双 柳益群 +4 位作者 赵继勇 党永潮 毕义君 郭兵 刘正伟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 利用不同流动单元的真实砂岩微观孔隙模型,进行了不同流动单元微观渗流特征的试验研究,为提高油层开采效果提供科学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块长3储层流动单元可分为A,B,C 3类,存储性能和渗透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A,B,C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流动单元的微观渗流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流体进入次序、流体驱替方式和剩余油类型上的不同。流体总是优先进入A类流动单元,其次进入B类流动单元,C类流动单元流体进入困难,在水驱油时,注入水无法进入C类流动单元;流体驱替方式不同,A类流动单元油驱水为非活塞式,而B类和C类流动单元油驱水均为活塞式;水驱油之后剩余油类型不同,A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小绕流形成的小簇状油块和厚膜状残余油,而B类流动单元主要为大绕流形成的大簇状油块和珠状、滴状残余油。不同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和润湿性的差别是造成各流动单元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实验研究还表明,研究区C类和B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主要富集区,应加大挖潜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特征 驱替方式 残余油类型 剩余油分布 流动单元 真实砂岩模型 华池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板桁组合结构分析中的板梁单元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玉骥 叶梅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5-720,共6页
为了能合理和方便地分析板桁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将纵、横梁视为混凝土板的加劲梁,建立考虑板梁共同作用和相对滑移板梁单元、无共同作用和过渡区的板梁单元。其中,将矩形板视为单元的基本部分,梁视为附属部分,即以矩形板4个结点的结点... 为了能合理和方便地分析板桁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将纵、横梁视为混凝土板的加劲梁,建立考虑板梁共同作用和相对滑移板梁单元、无共同作用和过渡区的板梁单元。其中,将矩形板视为单元的基本部分,梁视为附属部分,即以矩形板4个结点的结点位移以及每条板梁结合面(有钉区)中线上的3个相对滑移自由度作为板梁单元的基本自由度,以构造板和梁的位移模式,由此得到板梁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桁组合结构 板梁单元 位移模式 刚度矩阵
下载PDF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 被引量:11
6
作者 文华 邹娇丽 +2 位作者 程谦恭 张敏 顾成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87-1097,共11页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是一种新型的柔性支挡结构,将建渣用作土工袋填料,有利于建渣的回收利用.设计并开展了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坡顶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墙后土压力和墙面水平位移沿墙高的分布特征以及坡体...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是一种新型的柔性支挡结构,将建渣用作土工袋填料,有利于建渣的回收利用.设计并开展了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坡顶竖向沉降的变化规律、墙后土压力和墙面水平位移沿墙高的分布特征以及坡体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后的坡顶破坏荷载比无支护时提高了87.5%~125%,边坡支护效果十分显著;坡比从1:0.75增加到1:0.25时,坡顶承受的破坏荷载降低了11.8%-29.4%;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墙面水平位移随墙高呈鼓型分布,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距墙底约1/3—1/2高处.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墙后土压力为非线性分布,最大土压力值出现在距墙底约1/3高处;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墙后土体的滑裂面从圆弧形向折线形变化,滑裂面前缘高度均位于距墙底1/3—1/2高处;距墙底约1/3—1/2高处为建渣土工袋挡土墙的薄弱部位,在设计和施工中应考虑一定的工程措施予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渣土工袋 挡土墙 墙面水平位移 墙后土压力 破坏形态
下载PDF
基于DIC技术的桩-土-承台共同作用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陈亚东 宰金珉 +1 位作者 佘跃心 戚科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3001-3007,共7页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编制适合岩土试验模型变形量测分析的位移场分析程序(DIC)。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利用DIC程序对试验中获得的系列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群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桩周土体的位移场,并对其破坏模式进行推断。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编制适合岩土试验模型变形量测分析的位移场分析程序(DIC)。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利用DIC程序对试验中获得的系列图像进行分析,得到群桩基础的承载变形特性、桩周土体的位移场,并对其破坏模式进行推断。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自行编制的DIC程序分析桩周土体位移场是可行的,并可以得到全场位移;随着桩距增大,群桩基础荷载沉降特性有更多的天然地基承载表现;3b(b为方桩边长)桩距群桩由于桩对桩间土体的遮拦作用明显,其侧向位移数值较6b桩距的要小;对于3b桩距群桩,土体的压缩主要集中在桩端以下土层,整个群桩基础呈实体深基础破坏模式,而对于6b桩距群桩,桩间土体的压缩量占主导地位,整个基础因桩间土体侧向挤出而破坏。分析结果验证复合桩基理论,6b桩距可视为常规桩基与复合桩基的桩距分界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工程 变形 数字图像 模型试验 位移场 破坏模式 复合桩基
下载PDF
砂土地基中螺杆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冯浙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102,共6页
通过砂箱模型试验,采用应变片测试技术和PhotoInfor数字图像软件技术试验方法,比较分析螺杆桩和直杆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轴力的变化和桩周土体的位移场,研究螺杆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螺杆桩和等直径直杆桩的Qs曲线均呈缓降型... 通过砂箱模型试验,采用应变片测试技术和PhotoInfor数字图像软件技术试验方法,比较分析螺杆桩和直杆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轴力的变化和桩周土体的位移场,研究螺杆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螺杆桩和等直径直杆桩的Qs曲线均呈缓降型;在相同条件下,螺杆桩的极限承载力和桩侧阻力相比于直杆桩有较大的提高;极限状态下螺杆桩桩侧破坏面呈连续的拱形,而直杆桩桩侧破坏面可以近似看作平面;螺杆桩的侧阻主要表现为螺牙间土体与外侧土体的剪切力,而直杆桩的侧阻主要表现为桩体与土体的摩擦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桩 竖向受压 位移场 破坏形态
原文传递
Determination of wax pattern die profile for investment casting of turbine blades 被引量:8
9
作者 董一巍 卜昆 +1 位作者 窦杨青 张定华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78-387,共10页
In order to conform to dimensional tolerances, an efficient numerical method, displacement iterative compensation method,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ology (FEM) was presented for the wax pattern die profile desig... In order to conform to dimensional tolerances, an efficient numerical method, displacement iterative compensation method, based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ology (FEM) was presented for the wax pattern die profile design of turbine blades. Casting shrinkages a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the blade which was considered nonlinear thermo-mechanical casting deformations wer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displacement iterative compensation method proposed, the optimized wax pattern die profile can be established. For a A356 alloy blade,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dimensional and shape tolerances was achieved with the developed die shape optimization system.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 obtained by the proposed method shows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result measured experimentally. After four times iter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CAD model of turbine blade, the total form error decreases to 0.001 978 mm from the orevious 0.515 81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ine blade numerical simulation displacement field wax pattern die profile investment casting
下载PDF
复合地层中隧道开挖面支护压力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资谊 陈强 +1 位作者 章荣军 郑俊杰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 CAS 2010年第4期36-41,共6页
建筑物密集区域对变形控制相当严格,隧道开挖面合理支护压力往往不由极限支护压力确定,而是由地层变形控制标准来确定,因此有必要探讨开挖面支护压力与地层变形之间的内在关系。针对广州地区典型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考虑盾构的实际... 建筑物密集区域对变形控制相当严格,隧道开挖面合理支护压力往往不由极限支护压力确定,而是由地层变形控制标准来确定,因此有必要探讨开挖面支护压力与地层变形之间的内在关系。针对广州地区典型的上软下硬复合地层条件,考虑盾构的实际掘进过程,研究了欠压状态下开挖面前方土体的位移模式,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开挖面支护压力与地层变形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当土体性质不同时,欠压状态下开挖面前方土体表现出不同的位移模式;不同埋深情况下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比基本相同;土体内摩擦角及黏聚力对开挖面所需的合理支护压力大小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开挖面稳定 支护压力 土体变形 位移模式
下载PDF
置换通风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国忠 荆有印 《节能》 2005年第4期16-19,共4页
简述了置换通风的原理,回顾了置换通风应用的发展过程,总结了置换通风系统的优缺点,介绍了置换通风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关键参数的确定,分析了置换通风的工作机理,介绍了置换通风的CFD研究,并指出置换通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暖通空调方式。
关键词 置换通风 应用现状 发展过程 通风系统 关键参数 设计方法 工作机理 空调方式 优缺点 CFD 暖通
下载PDF
双重各向异性介质的驱替特征及注水开发井网部署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传亮 张茂林 梅海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9-31,共3页
双重各向异性是多孔介质的一个基本性质, 它对油藏流体的流动乃至油气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五点井网为例,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重各向异性介质的驱替特征和注水开发井网的部署问题。双重各向异性介质的驱替过程很不均衡, 注入流体... 双重各向异性是多孔介质的一个基本性质, 它对油藏流体的流动乃至油气生产都有一定的影响。以五点井网为例,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双重各向异性介质的驱替特征和注水开发井网的部署问题。双重各向异性介质的驱替过程很不均衡, 注入流体沿渗透率增大的方向优先推进, 致使该方向的油井先期见水。若按渗透率比值调整注水井位置, 则能够抑制油井的提前见水, 并能够均衡油藏的驱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工程 井网 驱替特征 多孔介质 双重各向异性
下载PDF
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引发土体沉降解析解研究
13
作者 肖方奇 朱春柏 +3 位作者 甘晓露 俞建霖 龚晓南 刘念武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6,191,共6页
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土体沉降,并进一步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基于Verruijt解和积分法推导得到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作用下的土体响应解析解,并充分考虑土体等量径向收缩、类矩形隧道竖向、水平向以及旋转位移4个变... 类矩形盾构隧道施工可能会导致明显的土体沉降,并进一步影响周围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基于Verruijt解和积分法推导得到类矩形盾构隧道开挖作用下的土体响应解析解,并充分考虑土体等量径向收缩、类矩形隧道竖向、水平向以及旋转位移4个变形分量的影响,以全面描述复杂施工或地层情况下类矩形盾构开挖引发的土体位移模式。利用实际工程实测数据验证解析解的有效性,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各个变形参数对地表土体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解析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可较好地评估类矩形盾构引发的土体沉降,类矩形隧道的水平位移和旋转位移会使地表沉降呈现非对称形态,并会使最大地表沉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矩形盾构 土体沉降 解析解 体积损失 位移模式
下载PDF
抗滑桩极限位移及桩侧阻力分布型式研究
14
作者 周喜武 朱俊高 +3 位作者 包腾飞 陈学东 颜韬 董云鹏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为研究抗滑桩桩侧阻力的分布型式,本文提出了抗滑桩极限位移的概念,并应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法研究了桩径、桩周土体初始侧向应力及土体力学参数对抗滑桩极限位移的影响;采用蒙特卡罗法对有限元计算成果进行拟合分析,给出了抗滑桩极限位移... 为研究抗滑桩桩侧阻力的分布型式,本文提出了抗滑桩极限位移的概念,并应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法研究了桩径、桩周土体初始侧向应力及土体力学参数对抗滑桩极限位移的影响;采用蒙特卡罗法对有限元计算成果进行拟合分析,给出了抗滑桩极限位移的计算模型;通过分析笔者在前文给出的抗滑桩极限阻力计算模型,并结合桩阻力与桩位移的关系曲线,给出了确定桩侧阻力分布型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极限位移 桩侧阻力 分布型式 有限元法
下载PDF
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铰接设防宽度估算方法研究
15
作者 张翔宇 崔臻 +1 位作者 张延杰 谢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8,共9页
考虑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错断后可能发生的“S”型、上凸型、下凹型3种位移模式,推导出了隧道节段转角模式,进而求得隧道铰接设防宽度的估算方法。对比分析了节段伸长和节段相对转角两种变形对铰接设防宽度的影响,认为铰接设防宽度主要取... 考虑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错断后可能发生的“S”型、上凸型、下凹型3种位移模式,推导出了隧道节段转角模式,进而求得隧道铰接设防宽度的估算方法。对比分析了节段伸长和节段相对转角两种变形对铰接设防宽度的影响,认为铰接设防宽度主要取决于节段相对转角。进一步分析了错动量、断层宽度、节段长度、位移模式曲线、铰接材料等相关参数对铰接设防宽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铰接设防宽度与断层错动量、节段长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断层宽度呈负相关关系;同时计算了3种位移模式在断层宽度170 m、隧道直径13 m、错动量0.2 m、设防节段长度8 m时的铰接设防宽度,并对比了相同条件下其他铰接设防宽度计算方法的结果,其结果均相近。研究成果可为穿越活动断层隧道铰接抗错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铰接设防宽度 铰接隧道 位移模式 断层错动 铰接设计
下载PDF
基于散度J_D准则的位移量显著性模式识别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独知行 靳奉祥 +2 位作者 王同孝 姜福众 公维坤 《勘察科学技术》 1998年第6期43-47,共5页
论述了利用模式识别来解决位移显著性的基本观点和具体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最后得出位移显著性模式识别方法是处理位移量显著性问题的突破性方法。
关键词 变形分析 位移量 显著性 模式识别 散度 Ja准则
原文传递
支盘桩桩周土体位移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成武 龚成中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11-513,共3页
挤扩支盘桩是一种新桩型,其承载能力和抗沉降变形性能远优于等直径桩,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模型试验各阶段的数码照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竖向荷载作用下挤扩支盘桩的桩周土体位... 挤扩支盘桩是一种新桩型,其承载能力和抗沉降变形性能远优于等直径桩,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模型试验各阶段的数码照片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竖向荷载作用下挤扩支盘桩的桩周土体位移场及其破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盘桩 数字图像 位移场 破坏模式
下载PDF
露天矿边坡局部破坏形式分类及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关平 张拥军 +3 位作者 李乾龙 李博 王金涛 柴佳乐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31,共6页
针对露天矿开采过程中高陡边坡破坏形式的分类及损伤机理进行研究。以金川集团露天石英矿边坡监测预警项目为研究背景,运用Matlab软件对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将边坡的位移场与边坡的破坏形态相结合,对边坡破坏形态进行分类,可分为下滑... 针对露天矿开采过程中高陡边坡破坏形式的分类及损伤机理进行研究。以金川集团露天石英矿边坡监测预警项目为研究背景,运用Matlab软件对位移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将边坡的位移场与边坡的破坏形态相结合,对边坡破坏形态进行分类,可分为下滑式、张拉式、侵蚀式、复合式。其中下滑式、侵蚀式破坏发展迅速、破坏程度大,张拉式破坏发展缓慢、破坏程度小。又进一步研究了边坡各破坏形式发生的内部机理,并针对边坡的破坏形式提出了具体的加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场 破坏形态 破坏分类 破坏机理 破坏过程
下载PDF
Anomaly detection on displacement rates and deformation pattern features using tree-based algorithm in Japan and Indonesia 被引量:1
19
作者 Adi Wibowo Satriawan Rasyid Purnama +3 位作者 Cecep Pratama Leni Sophia Heliani David P.Sahara Sidik Tri Wibowo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SCD 2023年第2期150-162,共13页
Research on strain anomalies and large earthquakes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rustal activities has been rapidly growing due to data availability, especially in Japan and Indonesia. However, many research works us... Research on strain anomalies and large earthquakes based on temporal and spatial crustal activities has been rapidly growing due to data availability, especially in Japan and Indonesia. However, many research works used local-scale case studies that focused on a specific earthquake characteristic using knowledgedriven techniques, such as crustal deformation analysis. In this study, a data-driven-based analysis is used to detect anomalies using displacement rates and deformation pattern features extracted from daily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 data using a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The GNSS data with188 and 1181 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 from Indonesia and Japan, respectively,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anomaly of recent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Feature displacement rates and deformation patterns are processed in several window times with 2560 experiment scenarios to produce the best detection using tree-based algorithms. Tree-based algorithms with a single estimator(decision tree), ensemble bagging(bagging, random forest and Extra Trees), and ensemble boosting(AdaBoost, gradient boosting, LGBM, and XGB) are applied in the study. The experiment test using realtime scenario GNSSdailydatareveals high F1-scores and accuracy for anomaly detection using slope windowing 365 and 730 days of 91-day displacement rates and then 7-day deformation pattern features in tree-based algorithms. The results show the potential for medium-term anomaly detection using GNSS data without the need for multipl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MALY GNSS displacement rates Deformation pattern Tree-based algorithm
下载PDF
Unloading damage patterns of rock slopes in open pit mines and analyses of their mechanisms
20
作者 WANG Jian-ming ZHOU Zi-han +1 位作者 DOU Wei CHEN Zhong-hu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12期3648-3664,共17页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safe production in open-pit mines.Analyzing and managing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slope rock mass becomes more challenging as the slope height increases.To i... The stability of slo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safe production in open-pit mines.Analyzing and managing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slope rock mass becomes more challenging as the slope height increases.To investigate the damage patterns of slopes with varying heights,three slope model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a rock slope in Dagushan,China.The deformation failure processes of slop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cavation and unloading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base friction test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digital image technology contrasting.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1)Unloading tensile stress caused lateral partitioning in the slope.Both the foot and top of the slope underwent initial tensile cracks.(2)The destabilization mechanism of unloading deformation in slopes of different heights involved a combination of traction at the foot of the slope or pushing at the top of the slope,followed by accelerated deformation,deceleration creep,and overall destabilization.(3)The unloading damage patterns of slopes at different heigh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compression tension cracking,traction,and slip damage for medium and low slopes;compression tension cracking,traction,and slip failure for the upper part of high slopes;and relaxation tension cracking,pushing,traction,and slip failure for the lower part.Moreover,the upper part of ultra-high slopes exhibited compression tension cracking,traction,and slip failure,while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displayed relaxation tension cracking,pushing,traction,and slip patterns.Finally,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verify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analyses,which demonstrated good consistency.These research results were of great engineering value for proposing effective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high slo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avation and unloading displacement field Deformation mechanism Damage pattern Base friction te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