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2
1
作者 王建设 朱启镕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8-310,共3页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进而制定相应对策是根除HBV流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研究进展 免疫失败
原文传递
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1
2
作者 刘海英 马玉燕 +2 位作者 崔保霞 戴旻笙 杨洁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疾病传播 免疫球蛋白类 孕妇
下载PDF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7
3
作者 朱启镕 于广军 +4 位作者 吕晴 俞蕙 顾新焕 张秀珍 董左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8-480,共3页
目的 最近 10多年的研究表明 ,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 ,保护效果达到 70 %~ 90 % ,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多次产前注射 ,观察阻断HBV宫内... 目的 最近 10多年的研究表明 ,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 ,保护效果达到 70 %~ 90 % ,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多次产前注射 ,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980例携带HBsAg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注HBIG 2 0 0IU~ 4 0 0IU ,直至临产 ,称HBIG组 ;另一组不注射为对照 ,称对照组。所有对象和其所生孩子出生时即采外周血 ,检测HBsAg、HBeAg ,部分测HBVDNA ,所有新生儿随访 1年。结果  4 9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母亲所生 ,生后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 ;4 91例新生儿为HBIG组母亲所生 ,生后同样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显示对照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4 .3% ;而HBIG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5 .7% (χ2 =2 0 .11,P <0 .0 0 1) ,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母亲呈HBsAg、HBeAg双阳性或HBVDNA阳性。结论 研究提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传染病控制 随机对照试验 母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 被引量:63
4
作者 张丽菊 王玲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t=19.09,P〈0.01),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4/30),χ^2=4.29,P〈0.05。结论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宫内感染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0
5
作者 岳亚飞 姜翙 +4 位作者 石磊 黎丽芳 洗宝水 余幼莲 陈广丰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5 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研究组 ) ,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5 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研究组 ) ,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的阳性率。 结果  ( 1)研究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4 7 5 % ( 2 8/ 5 9)、5 2 5 % ( 31/5 9)、4 5 8% ( 2 7/ 5 9) ;对照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均未检出HBVDNA。 ( 2 )研究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阳性率 ,呈现出由蜕膜细胞 ( 76 3%及 5 9 3% )、滋养层细胞 ( 72 9%及 5 5 9% )、绒毛间质细胞 ( 6 2 7%及 5 0 8% )至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5 2 5 %及 4 4 1% )依次递减的趋势 ;但其中有 4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分布与上述特点相反。研究组孕妇有 32例羊膜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HBcAg检出率为零。结论 孕妇血中HBV主要是通过感染胎盘导致胎儿感染 ;但也可能存在胎盘以外的感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PCR技术检测 HBSAG 阴道分泌物 羊水
原文传递
Studi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sequence in human sperm chromosomes 被引量:49
6
作者 Jian-Min HUANG Tian-Hua HUANG +3 位作者 Huan-Ying QIU Xiao-Wu FANG Tian-Gang ZHUANG Jie-Wen QIU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2,共4页
Aim: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into sperm chromosomes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its integration. Methods: Sperm chromosomes of 14 subjects (5 healthy controls and 9 HB p... Aim: To study the integr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into sperm chromosomes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and the features of its integration. Methods: Sperm chromosomes of 14 subjects (5 healthy controls and 9 HB patients, including 1 acute hepatitis B, 2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B, 4 chronic persistent hepatitis B, 2 HBsAg chronic carriers with no clinical symptoms) were prepared using interspecific in vitro fertilization between zona-free hamster oocytes and human spermatozoa.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to sperm chromosome spreads was carried out with biotin-labeled full length HBV DNA probe to detect the specific HBV DNA sequences in the sperm chromosomes. Results: Specific fluorescent signal spots for HBV DNA were seen in sperm chromosomes of one patient with chronic persistent hepatitis B. In 9(9/42) sperm chromosome complements containing fluorescent signal spots, one presented 5 obvious FISH spots and the others 2 to 4 signals.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ignal spots. The distribution of signal sites among chromosomes seems to be random. Conclusion: HBV could integrate into human sperm chromosomes.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BV via the germ lin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is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B virus SPERMATOZOA human chromosomes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virus integration vertical disease transmission
下载PDF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被引量:43
7
作者 宋婷婷 单芙香 +1 位作者 程锦泉 尹平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调查婴幼儿中,HBsAg阳性率为6.96%,HBsAb阳性率为56.33%。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9,P=0.008)。母亲为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所生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77%,顺产和剖腹产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0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45%和7.6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与是否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及喂养方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免疫球蛋白类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42
8
作者 王志群 张姝 +3 位作者 刘启兰 骆超 周乙华 胡娅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38-342,共5页
目的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 目的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7。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x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x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x2=0.98,P=0.51)。结论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疫苗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肝炎 乙型 慢性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在母婴传播中的意义 被引量:41
9
作者 林坚 廖莳 +5 位作者 郭广洲 黄文瑶 王春平 周明 伍春兰 康春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探讨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6 9对母婴血清HBV DNA含量 (所测数据经对数转换 ) ,对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进行分组。结果 孕妇HBV DNA含量为 (6 3± 1 9)拷贝 /ml,... 目的 探讨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6 9对母婴血清HBV DNA含量 (所测数据经对数转换 ) ,对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进行分组。结果 孕妇HBV DNA含量为 (6 3± 1 9)拷贝 /ml,婴儿为 (4 8± 2 0 )拷贝 /ml,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r=0 310 ,P <0 0 1)。 6 9例婴儿中 ,45例HBV DNA定性和 (或 )HBV血清学检查异常 ,提示HBV母婴垂直传播 ,传播率为 6 5 %;HBV母婴传播率随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增高而增高 ;根据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向下和向上累计分析 ,显示孕妇HBV DNA含量在 5 0、6 0和 7 0拷贝 /ml三个界面的上下浓度区域 ,HBV母婴传播率差异有显著性 ,其差值分别为 32 %、34 %和 2 8%。本组资料中 ,孕妇HBeAg阳性 19例 ,HBsAb阳性 17例 ,HBeAg阳性组HBV DNA[(7 6± 1 3)拷贝 /ml]明显高于阴性组 [(5 8± 1 9)拷贝 /ml],其HBV母婴传播率 (90 %)明显高于阴性组 (5 6 %) ;HBsAb阳性组HBV DNA含量 [(5 3± 1 6 )拷贝 /ml]明显低于阴性组 [(6 6± 1 9)拷贝 /ml],HBV母婴传播率 (2 9%)也明显低于阴性组 (77%)。同时 ,HBeAg阳性主要分布在HBV DNA测定值较高的孕妇中 ,HbsAb阳性主要分布在HBV DNA测定值较低的孕妇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NA 垂直疾病传播
原文传递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0
10
作者 曾妮 叶兴 黄河浪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1,6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母亲对其新生儿造成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为新生儿乙肝预防提供理论证据。方法检索文献数据库,收集以联合免...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母亲对其新生儿造成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为新生儿乙肝预防提供理论证据。方法检索文献数据库,收集以联合免疫为主要干预措施,对HBs Ag阳性和(或)HBs 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双阳性的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新生儿进行免疫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运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试验组426人,对照组373人。结果显示,联合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使用相比单独使用疫苗获得更佳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其婴儿HBs Ag感染风险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3,95%CI:0.15~0.34,P<0.001);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感染状态,联合疫苗干预均能在单阳性或双阳性HBs Ag感染状态的母亲中取得较好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RR合并单阳=0.23,95%CI:0.07~0.71,P=0.010,RR合并双阳=0.22,95%CI:0.13~0.38,P<0.001)。结论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更能降低新生儿HBs Ag感染率。但受研究样本限制,仍需大样本和高质量的RCT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免疫球蛋白类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 被引量:37
11
作者 张荣莲 陈起燕 +5 位作者 陈烈平 王秀云 张丽萍 修晓燕 杨娜 鲍晓珍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 U/d,肌内注射,连续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 U/d,肌内注射,连续10~15 d;路远不便者用苄星青霉素240万 U,分两侧臀部注射,1次/周,连续3次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治疗,每次0.5 g 口服,4次/d,连续15 d 为1个疗程。随访并观察其妊娠结局。新生儿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检查,对其中 RPR 及 TPHA 阳性的新生儿进行干预,以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 U·kg^(-1)·d^(-1),肌内注射,连续10~15 d。并于出生后3、6、9、12、24个月复查静脉血 RPR。结果 (1)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中,已分娩772例,活产新生儿733例,行 RPR 检查626例,新生儿 RPR 阳性率为55.1%(345/626)。(2)RPR 滴度≥1:8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 RPR 滴度<1:8的孕妇(P<0.01)。(3)新生儿 RPR 阳性率与孕妇治疗时机:①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9.6%(330/666,P<0.01);②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期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0.3%(240/595,P<0.05);③孕早、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比较,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8.5%(45/158)和56.9%(95/167,P<0.01)。孕中、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比较,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37.0%(100/270)和56.9%(95/167,P<0.05)。(4)RPR 阳性新生儿随访至出生后24个月时全部转为阴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母婴传播率、围产儿预后与孕妇 RPR 滴度、治疗时机有关;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疾病传播 垂直 青霉素G 普鲁卡因 红霉素
原文传递
妊娠晚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其血清HBVDNA及新生儿抗-HBs的影响 被引量:36
12
作者 韩忠厚 钟连华 +6 位作者 王佳 赵庆利 孙玉革 李丽玮 曹丽华 郝向春 庄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携带 HBV 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时10例慢性携带 HBV 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和23例妊娠晚期妇女于注射3针HBIG 前后,应用定量 PCR(FQ-PCR)检测其血清 HBV DNA;对28例妊娠晚期注射3... 目的探讨慢性携带 HBV 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时10例慢性携带 HBV 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和23例妊娠晚期妇女于注射3针HBIG 前后,应用定量 PCR(FQ-PCR)检测其血清 HBV DNA;对28例妊娠晚期注射3针 HBIG 母亲所生新生儿,应用 ELISA 检测血清抗-HBs。结果 10例慢性携带 HBV 育龄妇女和23例孕妇于注射3针 HBIG 前后血清 HBV DNA 水平分别为(8.18±0.50)lg 拷贝/ml 比(7.64±0.41)lg 拷贝/ml 和(6.83±1.51)lg 拷贝/ml 比(6.83±1.29)lg 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705,P>0.05和 t=0.048,P>0.05)。28例妊娠晚期注射3针 HBIG 母亲所生新生儿无一例抗-HBs 阳性。结论于孕晚期注射3针 HBIG 不能降低孕妇的血清 HBV DNA,也不能使新生儿获得抗-HBs,因此,用此法阻断HBV 母婴传播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类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35
13
作者 韩国荣 江红秀 +4 位作者 王根菊 岳欣 王翠敏 阚乃颖 吴岷岷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孕20~32周,HBeAg阳性、HBVDNA〉1.0×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 目的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孕20~32周,HBeAg阳性、HBVDNA〉1.0×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昔。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结果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eAg阳性、HBV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妊娠 疾病传播 垂直 预防和控制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2020)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杨慧霞 +2 位作者 胡娅莉 刘兴会 周乙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74-1481,共8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主要原因,预防HBV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本指南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基础上,更新了推荐建议,主要包括:(1)所有孕妇产前需筛查乙肝血清学指标;(2) HBsAg阴性母亲,其新生儿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通常不需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3) HBs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越快越好)肌内注射1针HBIG,并同时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越快越好),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4)为进一步减少母婴传播,孕妇HBV DNA>2×10~5IU/ml或HBeAg阳性,从妊娠28~32周可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当日停药;(5)不推荐以减少HBV母婴传播为目的的剖宫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免疫预防 诊疗准则(主题)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区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刘海英 孔北华 +3 位作者 罗霞 徐永萍 戴旻笙 江森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9-603,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区域基因HLA DR3、HLA DR4、HLA DR13、HLA DR15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方法 ,检测 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 (研究...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区域基因HLA DR3、HLA DR4、HLA DR13、HLA DR15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方法 ,检测 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 (研究组 )和 4 0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外周静脉血中HLA DR3、HLA DR4、HLA DR13、HLA DR15基因表型分布及频率。结果  (1)研究组孕妇HLA DR3基因频率为 19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5 0 % (P <0 0 5 ) ;HLA DR13基因频率为 2 6 % ,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 17 5 % (P <0 0 5 ) ;两组孕妇HLA DR4、HLA DR15的基因频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研究组孕妇中 ,HBV高复制状态者的HLA DR3基因频率为30 0 % ,显著高于低复制状态者的 7 9% (P <0 0 5 )。 (3)将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 ,根据脐血清HBsAg、HBVDNA的检测结果分为 :宫内感染组和宫内未感染组 ,宫内感染组孕妇HLA DR3的基因频率为 5 0 0 % ,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 14 7% (P <0 0 5 )。其余各基因表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宫内感染组新生儿HLA DR3基因频率为 30 0 % ,明显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 7 4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孕妇HBsAg携带与HLA DR3和HLA DR13表达有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垂直传播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抗原 基因频率 基因型
原文传递
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张春平 朱道银 郭晓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法和DNA测序法 ,对 772例临产孕妇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对沙眼衣原体检测阳性孕妇 ,进行宫颈分泌物、羊水、脐血、新生儿眼结...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法和DNA测序法 ,对 772例临产孕妇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对沙眼衣原体检测阳性孕妇 ,进行宫颈分泌物、羊水、脐血、新生儿眼结膜和鼻咽拭子等标本组成的母婴配对标本的检测 ;另选择 2 4例沙眼衣原体检测阴性孕妇的母婴配对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1) 772例孕妇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有 87例阳性 ,阳性率为 11 3%。 (2 )对其中 81例宫颈沙眼衣原体阳性的母婴配对标本检测显示 ,脐血中均未检出沙眼衣原体 ;新生儿沙眼衣原体阳性 30例 (羊水、新生儿眼结膜和鼻咽拭子等标本阳性 ) ,垂直传播率为 37 0 % (30 / 81)。 (3)新生儿 30例阳性中 ,有 2 6例经阴道分娩 ,4例经剖宫产分娩。两种分娩方式的垂直传播率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4)羊水沙眼衣原体阳性 11例 ,其配对新生儿均受沙眼衣原体感染。PCR SSCP分析显示 ,同一组配对标本电泳图谱完全相同 ;DNA测序结果显示 ,配对标本沙眼衣原体DNA序列完全一致。 (5 )宫颈沙眼衣原体阴性孕妇的母婴配对标本均未检测出沙眼衣原体。结论 沙眼衣原体经宫颈上行进入羊膜腔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沙眼衣原体经胎盘传播途径未得到证实 ;剖宫产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垂直传播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子宫内感染途径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的免疫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刘颖琳 张建平 +4 位作者 张睿 黎淑芬 邝健全 陈镆鎁 刘新质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 分析胎儿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 ,探讨HBV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的机理。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 61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或静脉血行HBVDNA及HBsAg检测。证实有胎儿HBV感染的 2 8例... 目的 分析胎儿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 ,探讨HBV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的机理。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 61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或静脉血行HBVDNA及HBsAg检测。证实有胎儿HBV感染的 2 8例为胎儿感染组 ,无胎儿HBV感染的 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胎盘行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作组织学分级。结果  (1 ) 61例HBV携带孕妇的胎盘组织中 ,共发现HBsAg和 (或 )HBcAg阳性 41例 ,阳性率为 67% ;其中胎儿感染组阳性 2 3例 ,阳性率为 82 % ,对照组阳性 1 8例 ,阳性率为 55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2 )两组胎盘组织细胞成分比较显示 ,胎儿感染组羊膜细胞的HBsAg和 (或 )HBcAg阳性率为36 % (1 0 / 2 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 (3)在两组的胎盘屏障各层组织细胞中 ,合体细胞的HBsAg和 (或 )HBcAg阳性率 (49% )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组织细胞的阳性率 (P <0 0 5)。 (4)两组胎盘组织病理学比较显示 ,胎儿感染组纤维素样坏死 (+++)发生率为2 9 % ,绒毛血管增生或充血的发生率为 50 % ,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 9%、1 5 %。而胎儿感染组Hofbauer细胞阳性率为 46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79%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胎盘感染 垂直传播 病理学 HBV感染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王素萍 李铁钢 +4 位作者 魏俊妮 史晓红 李淑珍 冯永亮 王效军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70-672,共3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BV DNA;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151例新生儿中,血清HBsAg阳性5例,血清HBV DNA阳性29例,PBMC HBV DNA阳性36例,HBV标志物任一项阳性57例,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2)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比值比(OR)分别为2.25(1.08~4.72)、2.69(1.26~5.73)、4.63(1.70~12.62).(3)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OR为4.24(1.22~14.69).(4)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 DNA阳性,OR为24.53(7.92~76.01).结论孕妇PBMC和血清HBV 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危险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HBV) 宫内感染率 HBSAG阳性孕妇 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血清HBSAG 独立危险因素 DNA阳性
原文传递
我国部分地区2005-2007年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变化趋势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临虹 方利文 +5 位作者 王前 蒋岩 莫云 孙定勇 张伟 张燕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84-987,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变化趋势。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国艾滋病相对高发的15个县(区)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产妇分娩所生婴幼儿进行追踪...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变化趋势。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国艾滋病相对高发的15个县(区)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产妇分娩所生婴幼儿进行追踪随访至产后18个月,收集的儿童死亡及确定HIV感染等相关资料。结果调查研究期间,研究地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满18月龄儿童共644名。其中,随访至满18月龄及以上的婴幼儿550名,44名儿童失访,50例死亡。550名满18月龄及以上的婴幼儿中确定HIV感染53例。2005--2007年母婴传播水平分别为13.19%(24/182)、8.90%(17/191)和6.78%(12/177),呈逐年下降趋势(x。=4.23,P〈0.05)。根据判定死于艾滋病儿童的数据对随访满18月龄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HIV感染水平进行校正,2005--2007年的母婴传播率分别校正为16.74%、12.98%、9.52%,亦逐年降低(x2=4.69,P〈0.05)。结论长期、有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可使艾滋病母婴传播水平逐年降低;采用死亡儿童数据对母婴传播率进行校正,才能正确评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疾病传播 垂直 疾病传播 HIV
原文传递
以产妇人群为基础的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现实世界效果 被引量:28
20
作者 娄海琴 朱继华 +5 位作者 王志红 葛晓云 潘明洁 许碧云 胡娅莉 周乙华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91-596,共6页
目的评估我国免费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在现实世界中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江苏省如皋市2011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所有61 790例活产... 目的评估我国免费使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在现实世界中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江苏省如皋市2011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所有61 790例活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筛查率、阳性率和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免疫预防、婴幼儿在7月龄后随访乙型肝炎感染状况。2018年4月再次随访HBsAg阳性婴幼儿及其母亲的乙型肝炎指标。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及趋势χ2检验分析组间和不同年份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产妇HBsAg筛查率为100.0%(61 790/61 790),其中产前筛查率为98.6%(60 937/61 790),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750.908,P<0.001)。共有3 397例(5.5%)产妇HBsAg阳性,阳性率逐年下降(χ2趋势=32.667,P<0.001)。共随访75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778例子女,其中男童399例(51.3%),女童379例(48.7%);初次随访月龄平均为(13.7±6.9)个月。751例(96.5%)子女确定接受正规免疫预防,25例(3.2%)可能接受正规免疫预防,2例(0.3%)未正规预防。共14例(1.8%)婴幼儿HBsAg阳性,均出生于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母亲。538例出生于HBeAg阴性母亲的婴幼儿均未感染。2013年及以后出生的子女,母婴传播率低于2011年和2012年出生的婴幼儿(χ2趋势=13.352,P=0.000 3)。2018年4月对11例HBsAg阳性儿童及其母亲间隔4~5年再次随访,除1例母亲发生自发HBeAg血清学转换外,余10例母亲HBV DNA水平为(7.34~28.2)×107 IU/ml;11例感染儿童中,1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V S基因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11对母子感染的病毒均为C基因型。结论自新生儿免费使用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如皋市在预防HBV母婴传播的现实世界中,HBV母婴传播率进一步下降,与报道的临床研究传播率相似,说明该地区的免疫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免疫球蛋白类 传染病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