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5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origin, transmission and clinical therapies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outbreak——an update on the status 被引量:143
1
作者 Yan-Rong Guo Qing-Dong Cao +6 位作者 Zhong-Si Hong Yuan-Yang Tan Shou-Deng Chen Hong-Jun Jin Kai-Sen Tan De-Yun Wang Yan Yan 《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93-103,共11页
An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caused by a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previously known as 2019-nCoV),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as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and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On 30 January 202... An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caused by a novel coronavirus(SARS-CoV-2,previously known as 2019-nCoV),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has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and received worldwide attention.On 30 January 202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officially declared the COVID-19 epidemic a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The emergence of SARS-CoV-2,since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in 2002 and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in 2012,marked the third introduction of a highly pathogenic and large-scale epidemic coronavirus into the human popul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As of 1 March 2020,a total of 87,137 confirmed cases globally,79,968 confirmed in China and 7169 outside of China,with 2977 deaths(3.4%)had been reported by WHO.Meanwhile,several independent research groups have identified that SARS-CoV-2 belongs toβ-coronavirus,with highly identical genome to bat coronavirus,pointing to bat as the natural host.The novel coronavirus uses the same receptor,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as that for SARS-CoV,and mainly spreads through the respiratory tract.Importantly,increasingly evidence showed sustained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along with many exported cases across the globe.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OVID-19 patients include fever,cough,fatigue and a small population of patients appeared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symptoms.The elderly and people with underlying diseases are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and prone to serious outcomes,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and cytokine storm.Currently,there are few specific antiviral strategies,but several potent candidates of antivirals and repurposed drugs are under urgent investigation.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treatment and scientific advancements to combat the epidemic novel coronavir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ORIGIN SARS-CoV-2 Therapy transmission
下载PDF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2
2
作者 王建设 朱启镕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8-310,共3页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HBV感染及相关肝细胞肝癌的有效手段[1],但现行的免疫措施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时,仍有免疫失败发生.研究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相关因素及机制进而制定相应对策是根除HBV流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研究进展 免疫失败
原文传递
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91
3
作者 刘海英 马玉燕 +2 位作者 崔保霞 戴旻笙 杨洁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2002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疾病传播 免疫球蛋白类 孕妇
下载PDF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7
4
作者 朱启镕 于广军 +4 位作者 吕晴 俞蕙 顾新焕 张秀珍 董左权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8-480,共3页
目的 最近 10多年的研究表明 ,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 ,保护效果达到 70 %~ 90 % ,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多次产前注射 ,观察阻断HBV宫内... 目的 最近 10多年的研究表明 ,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 ,保护效果达到 70 %~ 90 % ,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多次产前注射 ,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980例携带HBsAg孕妇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孕妇产前 3个月 (妊娠 2 8周起 )每 4周肌注HBIG 2 0 0IU~ 4 0 0IU ,直至临产 ,称HBIG组 ;另一组不注射为对照 ,称对照组。所有对象和其所生孩子出生时即采外周血 ,检测HBsAg、HBeAg ,部分测HBVDNA ,所有新生儿随访 1年。结果  4 9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母亲所生 ,生后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 ;4 91例新生儿为HBIG组母亲所生 ,生后同样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显示对照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14 .3% ;而HBIG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 5 .7% (χ2 =2 0 .11,P <0 .0 0 1) ,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母亲呈HBsAg、HBeAg双阳性或HBVDNA阳性。结论 研究提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传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垂直传播 传染病控制 随机对照试验 母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2
5
作者 张菲菲 刘刚 沈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7年第4期19-24,共6页
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水、耕地、森林、能源、矿产等五种资源,验证了1978-2004年中国不同种类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原理在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仍然成立,除水资源外,耕地、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四... 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取水、耕地、森林、能源、矿产等五种资源,验证了1978-2004年中国不同种类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原理在中国内部区域之间仍然成立,除水资源外,耕地、能源、矿产和森林等四种资源的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耕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森林资源;②遭遇"资源诅咒"的省处于"资源丰度—经济发展"坐标系第IV象限,并绝大多数都位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③各省人均GDP与综合资源丰度的对数成反比,我国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相反的变化趋势;④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往往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效应、制度效应、"挤出"效应以及区位和交通因素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诅咒 区域经济 资源丰度 荷兰病 传导机制
下载PDF
替比夫定对妊娠后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 被引量:63
6
作者 张丽菊 王玲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1-563,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 目的探讨妊娠后期替比夫定对HBV宫内感染的阻断作用。方法妊娠后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31例给予替比夫定600mg,口服,1次/d;30例为对照,不给予抗病毒药物。观察两组患者母体HBVDNA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新生儿HBsAg的阳性率。对HBsAg阳性率的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t=19.09,P〈0.01),且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64,P〈0.01)。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HBV感染率分别为0和13.3%(4/30),χ^2=4.29,P〈0.05。结论妊娠后期应用替比夫定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替比夫定可显著抑制妊娠晚期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宫内感染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7
作者 王琦梅 刘社兰 陈恩富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3-187,共5页
自2013年3月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以来,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70例患者,其中死亡病例315例,病死率高达40.9%。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高发地区。以往的H7N9禽流感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城... 自2013年3月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以来,至2016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报告770例患者,其中死亡病例315例,病死率高达40.9%。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区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高发地区。以往的H7N9禽流感病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近期发现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患者比例不断升高。与季节性流感和H5N1禽流感一致,每一流行季的H7N9禽流感的发病高峰均集中在冬春季节。H7N9禽流感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年龄中位数为61岁。此外,人感染H7N9禽流感存在有限的非持续性的人际传播现象。目前,人感染H7N9禽流感已经历了4个流行季,且呈现周期性发展,没有停止的迹象。本文将分别从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原学、疾病分布、传播因素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为今后全球H7N9禽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流感 疾病传播 疾病流行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岳亚飞 姜翙 +4 位作者 石磊 黎丽芳 洗宝水 余幼莲 陈广丰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5 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研究组 ) ,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机理。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 5 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及其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研究组 ) ,10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M )阴性的正常孕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HBcAg)的阳性率。 结果  ( 1)研究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4 7 5 % ( 2 8/ 5 9)、5 2 5 % ( 31/5 9)、4 5 8% ( 2 7/ 5 9) ;对照组孕妇的羊水、阴道分泌物、新生儿脐血清中均未检出HBVDNA。 ( 2 )研究组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阳性率 ,呈现出由蜕膜细胞 ( 76 3%及 5 9 3% )、滋养层细胞 ( 72 9%及 5 5 9% )、绒毛间质细胞 ( 6 2 7%及 5 0 8% )至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5 2 5 %及 4 4 1% )依次递减的趋势 ;但其中有 4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及HBcAg的分布与上述特点相反。研究组孕妇有 32例羊膜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HBsAg及HBcAg检出率为零。结论 孕妇血中HBV主要是通过感染胎盘导致胎儿感染 ;但也可能存在胎盘以外的感染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PCR技术检测 HBSAG 阴道分泌物 羊水
原文传递
国内外医务人员结核感染控制现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0
9
作者 耿梦杰 宋渝丹 +7 位作者 赵飞 郭晖 胡冬梅 李萌 熊勇超 侯月云 成君 何广学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581-586,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现状,以及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吸取国外结核感染控制经验,探索中国目前结核感染控制的优势与不足,为加强医务人员结核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中... 目的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现状,以及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吸取国外结核感染控制经验,探索中国目前结核感染控制的优势与不足,为加强医务人员结核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结核感染控制的相关课题和研究结果,结合从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中检索到的1995—2012年国内外关于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现状及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的30篇科学性较强的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中国1/2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未实施全面的结核感染控制措施,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在50%~70%之间,结核病年患病率在415/10万~2240/10万之间,与秘鲁、泰国、越南、巴西等中低收入国家医务人员结核分枝杆菌41%~72%的感染率、558/10万~6000/10万的结核病患病率接近,高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的1.2%~50%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结论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工作较为薄弱,医务人员结核感染患病情况与中低收入国家接近,较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工作需要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预防和控制 疾病传播 病人至卫生人员 预防和控制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被引量:43
10
作者 宋婷婷 单芙香 +1 位作者 程锦泉 尹平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及乙肝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从深圳市3家医院随机抽取HBsAg阳性产妇中其新生儿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者共158对,随访调查母亲乙肝感染情况、分娩和喂养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和HBsAb水平。结果调查婴幼儿中,HBsAg阳性率为6.96%,HBsAb阳性率为56.33%。不同年龄组间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59,P=0.008)。母亲为乙肝大三阳和小三阳所生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2.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孕期接种和未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8.57%和7.77%,顺产和剖腹产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9.68%和3.08%,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幼儿HBsAg阳性率分别为6.45%和7.69%,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婴幼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与是否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生产及喂养方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免疫球蛋白类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效果 被引量:42
11
作者 王志群 张姝 +3 位作者 刘启兰 骆超 周乙华 胡娅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338-342,共5页
目的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 目的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7。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x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x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x2=0.98,P=0.51)。结论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疫苗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肝炎 乙型 慢性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在母婴传播中的意义 被引量:41
12
作者 林坚 廖莳 +5 位作者 郭广洲 黄文瑶 王春平 周明 伍春兰 康春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探讨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6 9对母婴血清HBV DNA含量 (所测数据经对数转换 ) ,对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进行分组。结果 孕妇HBV DNA含量为 (6 3± 1 9)拷贝 /ml,... 目的 探讨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对HBV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 6 9对母婴血清HBV DNA含量 (所测数据经对数转换 ) ,对孕妇不同血清HBV DNA含量进行分组。结果 孕妇HBV DNA含量为 (6 3± 1 9)拷贝 /ml,婴儿为 (4 8± 2 0 )拷贝 /ml,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r=0 310 ,P <0 0 1)。 6 9例婴儿中 ,45例HBV DNA定性和 (或 )HBV血清学检查异常 ,提示HBV母婴垂直传播 ,传播率为 6 5 %;HBV母婴传播率随孕妇血清HBV DNA浓度增高而增高 ;根据孕妇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向下和向上累计分析 ,显示孕妇HBV DNA含量在 5 0、6 0和 7 0拷贝 /ml三个界面的上下浓度区域 ,HBV母婴传播率差异有显著性 ,其差值分别为 32 %、34 %和 2 8%。本组资料中 ,孕妇HBeAg阳性 19例 ,HBsAb阳性 17例 ,HBeAg阳性组HBV DNA[(7 6± 1 3)拷贝 /ml]明显高于阴性组 [(5 8± 1 9)拷贝 /ml],其HBV母婴传播率 (90 %)明显高于阴性组 (5 6 %) ;HBsAb阳性组HBV DNA含量 [(5 3± 1 6 )拷贝 /ml]明显低于阴性组 [(6 6± 1 9)拷贝 /ml],HBV母婴传播率 (2 9%)也明显低于阴性组 (77%)。同时 ,HBeAg阳性主要分布在HBV DNA测定值较高的孕妇中 ,HbsAb阳性主要分布在HBV DNA测定值较低的孕妇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NA 垂直疾病传播
原文传递
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0
13
作者 曾妮 叶兴 黄河浪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1,60,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母亲对其新生儿造成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为新生儿乙肝预防提供理论证据。方法检索文献数据库,收集以联合免...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阳性母亲对其新生儿造成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为新生儿乙肝预防提供理论证据。方法检索文献数据库,收集以联合免疫为主要干预措施,对HBs Ag阳性和(或)HBs Ag、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双阳性的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所生的新生儿进行免疫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运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试验组426人,对照组373人。结果显示,联合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使用相比单独使用疫苗获得更佳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其婴儿HBs Ag感染风险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3,95%CI:0.15~0.34,P<0.001);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感染状态,联合疫苗干预均能在单阳性或双阳性HBs Ag感染状态的母亲中取得较好的母婴传播阻断效果(RR合并单阳=0.23,95%CI:0.07~0.71,P=0.010,RR合并双阳=0.22,95%CI:0.13~0.38,P<0.001)。结论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更能降低新生儿HBs Ag感染率。但受研究样本限制,仍需大样本和高质量的RCT试验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免疫球蛋白类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父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进化树分析 被引量:31
14
作者 王珊珊 李文玲 +6 位作者 彭桂福 李珉珉 肖红 金惠玲 曾年华 王志斌 苏建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1-454,共4页
目的 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的基因进化树 ,从而证明HBV父婴传播途径的存在。方法 选择 16对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 ,将父亲与子代... 目的 分析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的基因进化树 ,从而证明HBV父婴传播途径的存在。方法 选择 16对父亲为HBV携带者而母亲无任何HBV感染标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检测新生儿的HBV感染标志 ,将父亲与子代所携HBVS基因 45 1~ 6 6 0段序列作进化树分析。结果  16对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同属adw亚型 ,同源性 98%~ 10 0 %,检出HBVS区基因第 488、491、494、5 30、5 31、5 46、5 81、6 2 1位核苷酸变异 ,导致该区第 112、113、114、12 6、131、143、15 6位氨基酸替代 ,其中第 12 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丙氨酸是基因库中所未见到的 ,该变异使该毒株在进化树位置上成为一新分支。结论 父婴传播中父亲与新生儿所携HBV同源性极高。我国人群HBV基因特点有不同与国外基因库中的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 S基因 疾病传播 HBV感染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 被引量:37
15
作者 张荣莲 陈起燕 +5 位作者 陈烈平 王秀云 张丽萍 修晓燕 杨娜 鲍晓珍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 U/d,肌内注射,连续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 U/d,肌内注射,连续10~15 d;路远不便者用苄星青霉素240万 U,分两侧臀部注射,1次/周,连续3次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治疗,每次0.5 g 口服,4次/d,连续15 d 为1个疗程。随访并观察其妊娠结局。新生儿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检查,对其中 RPR 及 TPHA 阳性的新生儿进行干预,以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 U·kg^(-1)·d^(-1),肌内注射,连续10~15 d。并于出生后3、6、9、12、24个月复查静脉血 RPR。结果 (1)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中,已分娩772例,活产新生儿733例,行 RPR 检查626例,新生儿 RPR 阳性率为55.1%(345/626)。(2)RPR 滴度≥1:8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 RPR 滴度<1:8的孕妇(P<0.01)。(3)新生儿 RPR 阳性率与孕妇治疗时机:①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9.6%(330/666,P<0.01);②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期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0.3%(240/595,P<0.05);③孕早、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比较,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8.5%(45/158)和56.9%(95/167,P<0.01)。孕中、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比较,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37.0%(100/270)和56.9%(95/167,P<0.05)。(4)RPR 阳性新生儿随访至出生后24个月时全部转为阴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母婴传播率、围产儿预后与孕妇 RPR 滴度、治疗时机有关;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疾病传播 垂直 青霉素G 普鲁卡因 红霉素
原文传递
妊娠晚期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其血清HBVDNA及新生儿抗-HBs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韩忠厚 钟连华 +6 位作者 王佳 赵庆利 孙玉革 李丽玮 曹丽华 郝向春 庄辉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76-378,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携带 HBV 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时10例慢性携带 HBV 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和23例妊娠晚期妇女于注射3针HBIG 前后,应用定量 PCR(FQ-PCR)检测其血清 HBV DNA;对28例妊娠晚期注射3... 目的探讨慢性携带 HBV 孕妇妊娠晚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时10例慢性携带 HBV 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和23例妊娠晚期妇女于注射3针HBIG 前后,应用定量 PCR(FQ-PCR)检测其血清 HBV DNA;对28例妊娠晚期注射3针 HBIG 母亲所生新生儿,应用 ELISA 检测血清抗-HBs。结果 10例慢性携带 HBV 育龄妇女和23例孕妇于注射3针 HBIG 前后血清 HBV DNA 水平分别为(8.18±0.50)lg 拷贝/ml 比(7.64±0.41)lg 拷贝/ml 和(6.83±1.51)lg 拷贝/ml 比(6.83±1.29)lg 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705,P>0.05和 t=0.048,P>0.05)。28例妊娠晚期注射3针 HBIG 母亲所生新生儿无一例抗-HBs 阳性。结论于孕晚期注射3针 HBIG 不能降低孕妇的血清 HBV DNA,也不能使新生儿获得抗-HBs,因此,用此法阻断HBV 母婴传播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类 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垂直
原文传递
替比夫定对乙型肝炎病毒高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35
17
作者 韩国荣 江红秀 +4 位作者 王根菊 岳欣 王翠敏 阚乃颖 吴岷岷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1-205,共5页
目的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孕20~32周,HBeAg阳性、HBVDNA〉1.0×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 目的评价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eAg阳性且高病毒载量孕妇母婴传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孕20~32周,HBeAg阳性、HBVDNA〉1.0×10^7拷贝/ml孕妇,按患者意愿分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替比夫定组予替比夫定600mg/d口服抗病毒治疗直至产后4周或产后继续服用,对照组患者不用抗病毒药物,肝功能异常者使用复方甘草酸昔。两组婴儿产后均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出生后12h内、15d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IU及0、1、6个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20μg。婴儿7月龄时HBsAg及HBVDNA阳性者为HBV宫内感染。结果共纳入220例孕妇,其中替比夫定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均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注册。分娩前替比夫定组孕妇HBVDNA、HBeAg、ALT水平下降明显。替比夫定组HBVDNA定量于治疗2周迅速下降,之后缓慢下降直至分娩。至分娩前替比夫定抗病毒孕妇有37例HBVDNA定量转阴,转阴率达31%(37/120),而对照组无一例转阴。随访至7月龄,替比夫定组婴儿HBV宫内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8%(p=0.002)。替比夫定组无一例母儿因不良反应或先天性畸形失访。80例替比夫定治疗者于产后4周停药,随访至产后28周无一例发生严重肝功能损害。两组孕妇产后出血、不良妊娠、剖宫产率及新生儿胎龄、身长、体质量、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eAg阳性、HBVDNA高滴度孕妇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母亲外周血HBVDNA定量,阻断HBV母婴传播,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妊娠 疾病传播 垂直 预防和控制 替比夫定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区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刘海英 孔北华 +3 位作者 罗霞 徐永萍 戴旻笙 江森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9-603,共5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区域基因HLA DR3、HLA DR4、HLA DR13、HLA DR15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方法 ,检测 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 (研究...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区域基因HLA DR3、HLA DR4、HLA DR13、HLA DR15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方法 ,检测 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 (研究组 )和 4 0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外周静脉血中HLA DR3、HLA DR4、HLA DR13、HLA DR15基因表型分布及频率。结果  (1)研究组孕妇HLA DR3基因频率为 19 2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5 0 % (P <0 0 5 ) ;HLA DR13基因频率为 2 6 % ,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 17 5 % (P <0 0 5 ) ;两组孕妇HLA DR4、HLA DR15的基因频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研究组孕妇中 ,HBV高复制状态者的HLA DR3基因频率为30 0 % ,显著高于低复制状态者的 7 9% (P <0 0 5 )。 (3)将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 ,根据脐血清HBsAg、HBVDNA的检测结果分为 :宫内感染组和宫内未感染组 ,宫内感染组孕妇HLA DR3的基因频率为 5 0 0 % ,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 14 7% (P <0 0 5 )。其余各基因表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宫内感染组新生儿HLA DR3基因频率为 30 0 % ,明显高于宫内未感染组的 7 4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孕妇HBsAg携带与HLA DR3和HLA DR13表达有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垂直传播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DR抗原 基因频率 基因型
原文传递
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张春平 朱道银 郭晓霞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法和DNA测序法 ,对 772例临产孕妇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对沙眼衣原体检测阳性孕妇 ,进行宫颈分泌物、羊水、脐血、新生儿眼结...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子宫内感染的途径。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CR SSCP)法和DNA测序法 ,对 772例临产孕妇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沙眼衣原体检测。对沙眼衣原体检测阳性孕妇 ,进行宫颈分泌物、羊水、脐血、新生儿眼结膜和鼻咽拭子等标本组成的母婴配对标本的检测 ;另选择 2 4例沙眼衣原体检测阴性孕妇的母婴配对标本作为对照。结果  (1) 772例孕妇宫颈沙眼衣原体检测有 87例阳性 ,阳性率为 11 3%。 (2 )对其中 81例宫颈沙眼衣原体阳性的母婴配对标本检测显示 ,脐血中均未检出沙眼衣原体 ;新生儿沙眼衣原体阳性 30例 (羊水、新生儿眼结膜和鼻咽拭子等标本阳性 ) ,垂直传播率为 37 0 % (30 / 81)。 (3)新生儿 30例阳性中 ,有 2 6例经阴道分娩 ,4例经剖宫产分娩。两种分娩方式的垂直传播率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4)羊水沙眼衣原体阳性 11例 ,其配对新生儿均受沙眼衣原体感染。PCR SSCP分析显示 ,同一组配对标本电泳图谱完全相同 ;DNA测序结果显示 ,配对标本沙眼衣原体DNA序列完全一致。 (5 )宫颈沙眼衣原体阴性孕妇的母婴配对标本均未检测出沙眼衣原体。结论 沙眼衣原体经宫颈上行进入羊膜腔是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途径 ;沙眼衣原体经胎盘传播途径未得到证实 ;剖宫产能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眼衣原体 垂直传播 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子宫内感染途径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胎盘的免疫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颖琳 张建平 +4 位作者 张睿 黎淑芬 邝健全 陈镆鎁 刘新质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 分析胎儿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 ,探讨HBV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的机理。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 61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或静脉血行HBVDNA及HBsAg检测。证实有胎儿HBV感染的 2 8例... 目的 分析胎儿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胎盘感染的关系 ,探讨HBV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的机理。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对 61例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脐血或静脉血行HBVDNA及HBsAg检测。证实有胎儿HBV感染的 2 8例为胎儿感染组 ,无胎儿HBV感染的 3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胎盘行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作组织学分级。结果  (1 ) 61例HBV携带孕妇的胎盘组织中 ,共发现HBsAg和 (或 )HBcAg阳性 41例 ,阳性率为 67% ;其中胎儿感染组阳性 2 3例 ,阳性率为 82 % ,对照组阳性 1 8例 ,阳性率为 55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2 )两组胎盘组织细胞成分比较显示 ,胎儿感染组羊膜细胞的HBsAg和 (或 )HBcAg阳性率为36 % (1 0 / 2 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 (3)在两组的胎盘屏障各层组织细胞中 ,合体细胞的HBsAg和 (或 )HBcAg阳性率 (49% )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层次组织细胞的阳性率 (P <0 0 5)。 (4)两组胎盘组织病理学比较显示 ,胎儿感染组纤维素样坏死 (+++)发生率为2 9 % ,绒毛血管增生或充血的发生率为 50 % ,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 9%、1 5 %。而胎儿感染组Hofbauer细胞阳性率为 46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79%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胎盘感染 垂直传播 病理学 HBV感染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