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导入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曹栎 张改生 +2 位作者 牛娜 张瑜 位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4,共4页
为了研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导入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创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新保持系,以非1BL/1RS普通小麦变种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1BL/1RS易位系(普通小麦品种)西农Fp1为受体材料,采... 为了研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导入的途径与方法,从而创制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新保持系,以非1BL/1RS普通小麦变种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1BL/1RS易位系(普通小麦品种)西农Fp1为受体材料,采用定向回交置换方法,同时结合根尖染色体镜检和SDS-PAGE检测,将莫迦小麦核基因组中的rfv1不育基因定向导入到西农Fp1的核基因组,完成育性染色体的专一替换,育成既携有来自莫迦小麦核基因组的rfv1不育基因,又具有西农Fp1核背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新保持系。该方法为杂种优势利用中更好地发挥粘类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实际作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粘类不育系 1BL/1RS易位染色体 rfv1基因 定向替换
下载PDF
黏类小麦CMS不育基因rfv_1的分子细胞遗传学跟踪鉴定及定向转育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瑜 牛娜 +4 位作者 张改生 王青 葛峰辉 曹栎 马守才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24-1131,共8页
为了实现黏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本研究以1BS上带有不育基因rfv1的非1BL/1RS小麦变种SP4、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以杀雄剂途径培育的小麦强优势组合西杂1号和西杂5号杂交小麦... 为了实现黏类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本研究以1BS上带有不育基因rfv1的非1BL/1RS小麦变种SP4、莫迦小麦为供体材料,以杀雄剂途径培育的小麦强优势组合西杂1号和西杂5号杂交小麦新品种的母本西农Fp1和西农Fp2为受体材料,采用专一核置换回交转育方法,同时结合根尖细胞学镜检、复合引物PCR及SDS-PAGE和A-PAGE技术,进行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入的鉴定,旨在育成既携带rfv1不育基因,又具有西农Fp1和西农Fp2核遗传背景的黏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保持系。结果如下:(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复合引物PCR分析表明,该法不仅能准确鉴定出1BL/1RS纯合易位系,还可鉴定出1BL/1RS.1BL/1BSrfv1易位杂合体,两者结果一致。其中复合引物PCR更适合于回交后代中大量目标植株的筛选,为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1BL/1RS易位系提供了准确的鉴定方法与依据;(2)利用SDS-PAGE技术对供试材料进行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分析表明,在低分子量谷蛋白D亚基区存在莫迦小麦和SP4的特征带;而SP4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区的6+8亚基,也可以作为示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特征亚基条带;(3)A-PAGE技术对醇溶蛋白的分析表明,在ω-醇溶蛋白区也发现莫迦小麦和SP4不同于西农Fp2的特异蛋白条带,也可作为示踪小麦雄性不育基因rfv1定向转移到非1BL/1RS易位系的特征蛋白条带。本研究成功地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中的杀雄剂法和三系法相结合,促进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体系的建立。同时该方法亦可应用于黏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进而可实现小麦由生理型不育向遗传型不育的定向转化,以探索一套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多途径利用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黏类雄性不育系 rfv1基因 定向转育 分子细胞学鉴定
下载PDF
粘类小麦CMS恢复基因Rfv1快速定向转育体系的研究
3
作者 王青 牛娜 +4 位作者 张改生 张瑜 葛峰辉 马守才 李红霞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65-970,共6页
为了实现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以携有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恢复系亲本5253、5383为供体,以西农Mp1、西农Mp2(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1号、西杂5号的父本)为... 为了实现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创制优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以携有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的恢复系亲本5253、5383为供体,以西农Mp1、西农Mp2(化杀杂交小麦新品种西杂1号、西杂5号的父本)为受体,采用定向回交转育方法,结合根尖细胞学镜检、复合引物多重PCR等技术,进行了恢复基因Rfv1的定向转育与检测,育成既携有Rfv1恢复基因,又具有西农Mp1、西农Mp2核基因背景的粘类非1BL/1RS小麦雄性不育新恢复系。本研究表明:(1)根尖体细胞随体鉴定和复合引物PCR分析,不仅能准确地鉴定出1BL/1RS纯合易位系,而且可以鉴定1BL/1RS.1BL/1BSRfv1易位杂合体。其中复合引物PCR更适合于回交后代中大量目标种子的筛选;(2)恢复基因转育后代定株与不育系测交,依据测交恢复度可准确确定恢复基因在回交后代的延续,恢复基因定株定向转育与性状选择结合可大大提高转育后代的实际应用效果;(3)本研究提出的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v1定向转育体系,可有效地实现小麦由化控强优势组合向三系强优势组合的定向转化,即生理型不育途径向遗传型不育途径的定向转化,进而建拓一套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多途径利用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类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 Rfv1基因 定向转育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配体对骨改建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晓南 张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4-298,共5页
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其配体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可调控成骨-破骨细胞间的耦联作用,本文主要综述Eph家族蛋白的分子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 在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相互作用以维持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平衡。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其配体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可调控成骨-破骨细胞间的耦联作用,本文主要综述Eph家族蛋白的分子结构、信号转导机制,及其调控骨改建、牙槽骨改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改建 牙槽骨改建 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 双向信号传导
下载PDF
变电站模型变换的形式化框架 被引量:5
5
作者 柳明 何光宇 卢强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13,共6页
文章针对电力系统2个重要的建模标准IEC 61970和IEC 61850,分别给出其模型表示和模型交换规范相应的上下文无关文法,实现了模型描述的形式化。在此基础上,将模型的变换问题转化为形式语言的翻译问题。采用文法制导变换思想,给出了属性... 文章针对电力系统2个重要的建模标准IEC 61970和IEC 61850,分别给出其模型表示和模型交换规范相应的上下文无关文法,实现了模型描述的形式化。在此基础上,将模型的变换问题转化为形式语言的翻译问题。采用文法制导变换思想,给出了属性文法形式的变换规则构造实例,并进一步给出了形式化的模型变换框架,基于该框架能够实现模型变换的自动化。框架采用模块化结构,将其中的形式化部分和非形式化部分进行了分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适应标准的升级。文章提出的形式化思想可广泛适用于电力系统中其它领域的模型变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化 模型变换框架 上下文无关文法 属性文法 文法制导的变换 通信
下载PDF
EphrinB2/EphB4在血管生长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展望
6
作者 刘双 陈斌玲 +3 位作者 胡雅琼 张静思 高冬 宋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8期1576-1579,共4页
近年来,有关ephrin及其Eph受体的作用研究已从神经系统方面逐步向血管生长扩展。已有研究表明ephrinB2/EphB4及其独特的双向信号转导几乎参与血管生长的每个方面,涉及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动静脉分化、胚胎后血管新生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 近年来,有关ephrin及其Eph受体的作用研究已从神经系统方面逐步向血管生长扩展。已有研究表明ephrinB2/EphB4及其独特的双向信号转导几乎参与血管生长的每个方面,涉及血管发育过程中的动静脉分化、胚胎后血管新生包括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和分化等过程,且与VEGF、Notch等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关系密切。另外,实验表明活血化瘀名方血府逐瘀汤显著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与ephrinB2/EphB4相关,说明中医药促血管新生中ephrinB2/EphB4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部分总结了ephrinB2/EphB4在血管生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中医药在这方面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HRINB2 EPHB4 血管生长 双向信号转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