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异品除宗有法的再探讨--答沈海燕《论“除外说”--与郑伟宏教授商榷》 被引量:7
1
作者 汤铭钧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5,共10页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 同品(sapaksa)、异品(vipaksa)和宗有法(paksa)是陈那因明的初始概念。以"声是无常"宗为例,宗有法即这里宗命题的主项"声",是辩论双方尚未共许是否无常的对象;同品是辩论双方已经共许为无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无常的事物,如"瓶"、"电"等;异品是双方已经共许为常的对象,即除了主项"声"以外恒常的事物,如"虚空"、"极微"等。同、异品除宗有法即宗有法(如这里的"声")被排除在同品和异品的外延范围之外。同品、异品和宗有法三者各别,是陈那对于推论所涉及的论域全集最初的三分(tripartitionism),是陈那因明的一项体系性规定。在除宗以外的同、异品范围中,即双方未发生意见分歧的对象范围中,考察逻辑理由(因)与立论方所要论证在"声"上出现的属性"无常"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双方共许的证据来论证对方不承认的主张,是陈那因明论辩逻辑的核心思想,体现了陈那因明非演绎、非单调的逻辑特征。沈海燕教授对于因明原典断章取义,以附会传统的陈那因明归纳演绎合一说,错失了决定陈那因明逻辑性质的关键所在。她强调本体论上常与无常之间非此即彼的关系,默认声本来就是无常,将一己之见强加给古印度论辩的双方,这都脱离了陈那因明的论辩逻辑特征。本文依据因明原典,征引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逻辑学基础知识,与之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逻辑 陈那 汉传因明 除宗有法
原文传递
论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 被引量:6
2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6,共6页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 国内外对印度佛教逻辑的认识有普遍的误解。印度逻辑史上首次创建演绎论证式应当归功于佛教逻辑。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是印度佛教逻辑的两个高峰。陈那因明为印度演绎逻辑打下基础,法称因明最终使论证形式完成从类比到演绎的飞跃,使之达到西方逻辑三段论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逻辑 因明 陈那 法称
下载PDF
汉、藏因明比较研究刍议 被引量:2
3
作者 郑伟宏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2-79,共8页
我国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分别传承了印度的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百年来国内外因明界对陈那因明的误解,直接影响到汉、藏因明的比较研究。必须如实地还原玄奘的因明成就,弘扬汉传因明中保存的陈那学说的原貌,以回应某些藏传学者的诸多... 我国的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分别传承了印度的陈那因明和法称因明。百年来国内外因明界对陈那因明的误解,直接影响到汉、藏因明的比较研究。必须如实地还原玄奘的因明成就,弘扬汉传因明中保存的陈那学说的原貌,以回应某些藏传学者的诸多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因明 藏传因明 陈那 玄奘 法称
原文传递
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以《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和《观总相论颂》为中心
4
作者 汤铭钧 《哲学分析》 2012年第3期52-63,198,共12页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 《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的理论探索阶段的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的思想的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的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的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的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的反建构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的影响,此时的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的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的截然两分。此外,陈那的《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将它的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的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的因明—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量论有别于以往的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的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的"知识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下载PDF
陈那《集量论·遣他品》综论
5
作者 方岚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74-81,共8页
《集量论·遣他品》是印度佛教哲学家陈那论师系统阐释其语言哲学"遣他论"的专论,核心观点可概括为:语言(s'abda,"声")所能直接指称的除了共性(sāmānya,"总")之外别无他物,可直接感知的事物根... 《集量论·遣他品》是印度佛教哲学家陈那论师系统阐释其语言哲学"遣他论"的专论,核心观点可概括为:语言(s'abda,"声")所能直接指称的除了共性(sāmānya,"总")之外别无他物,可直接感知的事物根本就不在其直接指称的阈限之内。但是由于《集量论》梵本不存,藏译难读,汉译久佚,汉语学界对该品的研究一直难有深入和突破。本文利用国际最新刊布的梵文材料,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在前期比较成熟的译注工作的基础上,择要介绍《遣他品》的形式与结构,阐明其思想背景与立论宗旨,梳理其内在逻辑,并对其主要内容做出梳理和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那 《集量论》 遣他论 语言哲学
下载PDF
《集量论·遣他品》中的声明问题例释
6
作者 方岚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81,共9页
陈那论师在《集量论·遣他品》中系统阐述了其语言哲学,于声明(即梵文语法)多有涉及。具体内容包括复合词(samūha)及其构成、状态名词的性质、词的原形与曲折、次生词缀-ka的"指小词"(diminutive)用法、直接宾语与间接... 陈那论师在《集量论·遣他品》中系统阐述了其语言哲学,于声明(即梵文语法)多有涉及。具体内容包括复合词(samūha)及其构成、状态名词的性质、词的原形与曲折、次生词缀-ka的"指小词"(diminutive)用法、直接宾语与间接宾语的区分、声总(s'abdasāmānya)与义总(arthasāmānya)的关系、声总与声别(s'abdavis'es·a)的关系、谐音现象(sam·dhi)、异声同义词(paryāya)等。然而,一方面由于《集量论》自身极其精炼,惜墨如金,几乎不给语法问题任何解释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由于对于以梵语为母语的作者自身而言,语法知识属于常识,人所共知,无需费笔墨解释,可是一旦译介进入藏、汉语言文化圈,这些本属常识者就不可避免变成了难点。从现存两个藏译本中择取涉及上述声明问题的数处疑难,利用国内、国际最新资料,对勘梵、藏,参考汉、英诸译,进行分析、梳理和阐释,有助于研究者更加深入了解陈那的这一著述中的声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那 《集量论》 遣他论 声明
下载PDF
关于陈那与法称在因三相上的异同问题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春梅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90,共8页
关于陈那与法称在因三相上的异同问题,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相同说”和“相异说”,其中持后者观点者居多。分析相关文本、译本等文献资料,并将这两种学说进行对比,得知法称的因三相与陈那的因三相是一脉相承的,并无二致。而学者之所以... 关于陈那与法称在因三相上的异同问题,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相同说”和“相异说”,其中持后者观点者居多。分析相关文本、译本等文献资料,并将这两种学说进行对比,得知法称的因三相与陈那的因三相是一脉相承的,并无二致。而学者之所以误以为二者有别,大部分原因在于对因三相上同译文的选取,特别是在单独剥离出其各自译文的因第二相的基础上所作的比较,不免有“一叶障木”“断章取义”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明 陈那 法称 因三相
下载PDF
《因轮论图解》评介 被引量:1
8
作者 郑伟宏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65,共7页
玄奘汉译《理门论》中九句因与由藏本转译的吕澂汉译本《因轮决择论》内容大部分相同。九句因理论为陈那首创确定无疑。吕澂的译释纠正了印度逻辑史家威提布萨那的片面说法,本论不光讲了与因、喻相关之九句,还讲了九句因的前提条件即与... 玄奘汉译《理门论》中九句因与由藏本转译的吕澂汉译本《因轮决择论》内容大部分相同。九句因理论为陈那首创确定无疑。吕澂的译释纠正了印度逻辑史家威提布萨那的片面说法,本论不光讲了与因、喻相关之九句,还讲了九句因的前提条件即与宗相关的第一相,并比《理门论》更详细讲述了九句因的构成方式和实例。九句因都是依"决定"因而非"犹豫"因来决择的。汉传中窥基《大疏》按"有、无、俱"和"分"(全分、一分)详列宗、因、喻诸过于本论中已见端倪。吕澂译讲不足之处是误以文中的因"三相"即陈那新因明的"因三相"规则。在补例时,补错了宗体和同、异喻依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澂 《因轮论图解》 九句因 理论
下载PDF
绝学重光 潮流再引——《因明大疏》研究百年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0-86,122,共8页
本文回顾了汉传因明代表作《因明大疏》研究的百年历程,总结了该研究从普及到专题研究再到全面研究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成就,认为郑伟宏新作《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代表了《因明大疏》研究的最高水平,该书从四个方面概... 本文回顾了汉传因明代表作《因明大疏》研究的百年历程,总结了该研究从普及到专题研究再到全面研究这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成就,认为郑伟宏新作《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代表了《因明大疏》研究的最高水平,该书从四个方面概括《因明大疏》的成就与不足,对它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全面而精当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窥基 《因明大疏》 陈那因明 《因明大疏校释、今译、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