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 被引量:3
1
作者 任钰 陈嘉峰 饶明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状况,分析运动功能变化并对临床预后进行判定。方法对18例脑卒中患者(其中脑梗死患者16例,脑出血患者2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素成像(DTI)检查纤维束的连续性及破坏情况。于患者入院时、发病后2周、1月及2月分别进行肌力判定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分为2级,1级:皮质脊髓束完整,共5例;2级:皮质脊髓束中断,共13例。16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及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02)。2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肌力均为0级但DTI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的其预后也较好。1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不同时期NIHSS评分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明显相关(P<0.05),发病后2月NIHSS评分转归情况与皮质脊髓束级别有显著性差异(P=0.0269)。结论三维纤维束示踪成像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皮质脊髓束状况,并在脑血管病初期即可对其损伤情况进行判定,同时可以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血管病 预后
下载PDF
磁共振DTI及DTT技术在成人视放射病变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2
作者 吴永顺 黄穗乔 +1 位作者 刘盼丽 元建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0期27-29,共3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估成人视放射病变的各向异性程度、视放射神经纤维束构象特征及临床价值及探讨视放射病变对外侧膝状体(LGN)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收集经磁共振检查、临床资料或手术病理...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估成人视放射病变的各向异性程度、视放射神经纤维束构象特征及临床价值及探讨视放射病变对外侧膝状体(LGN)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收集经磁共振检查、临床资料或手术病理证实累及视放射的脑内病变12例及磁共振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12例,以上受检者均进行过磁共振DTI及DUALTSE序列扫描。根据是视放射是否受累及,将12对视放射分成病变组、对照组,通过后处理软件分别获得部分各项异性指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平均纤维束长度(ML)、单位像素纤维束数目(MF)、LGN的高度与体积及进行纤维束追踪与成像分析,且两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病例中有16个视放射纤维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纤维束稀疏、移位或破坏,累及视放射的病变可导致LGN大小、形态甚至信号发生一定改变,且病例组与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其ADC值、ML值及MF值均较健康组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组与对照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累及视放射的病变可导致LGN形态或信号发生一定改变,病例组LGN高度及体积的缩小与健康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DTI及DTT技术可作为评价颞、枕部病变所致视放射及LGN形态、功能改变的既安全又客观指标;术前运用DTT技术对保护具有重要功能的白质纤维束及了解病变与该纤维束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纤维束示踪 视放射 外侧膝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