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西族殉情现象及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习煜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99,共4页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丽江纳西族社会里,殉情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以至于外人把丽江称为"殉情之都"。丽江纳西族的殉情之风有深刻的社会、宗教、文化、心理原因。殉情是改土归流后严格的包办婚制与原有的自由婚剧烈冲突的产物;为殉情者提供理想乐园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对情死者的同情和安排;殉情这种极端做法源于封建礼教在丽江的盛行和严格规范带来的社会谴责和自我谴责压力。如今,社会制度的转变消灭了殉情现象,但在一个民族中曾经出现过的悲剧现象,仍是研究这个民族民族性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殉情 社会 宗教 心理
下载PDF
《红楼梦》中林黛玉结局考论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新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61-67,共7页
本文根据人物的名号和《红楼梦》前八十回文字,以及脂砚斋批语等材料进行考索推测,指出高鹗续书中黛玉的结局明显不合作者原意。黛玉应是相思成病,因婚姻无人作主,前途无望,投水殉情,自我解脱;时间在"二宝"结婚之前。
关键词 林黛玉 代玉 投水 殉情
下载PDF
论莱辛《汉堡剧评》中戏剧的情节结构布局理论——以悲喜剧《殉情》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辉 《新余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83-86,共4页
以安东尼澳·奎罗的悲喜剧《殉情》为例,阐释了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情节布局理论,表现为:主线单一,布局匀称;与行动关系最密切的发现和突转,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人物的性格既是多色调、多层次激情的混合与斗争,又是超载性格和... 以安东尼澳·奎罗的悲喜剧《殉情》为例,阐释了莱辛在《汉堡剧评》中的情节布局理论,表现为:主线单一,布局匀称;与行动关系最密切的发现和突转,引发观众的怜悯或恐惧;人物的性格既是多色调、多层次激情的混合与斗争,又是超载性格和常见性格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殉情》 戏剧情节 结构布局
下载PDF
纳西族殉情现象的法社会学解读
4
作者 郑文革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纳西族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殉情现象,这是一种文化扭曲现象。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正统的制度对非正式的少数民族文化蛮横干涉的结果。法律制度应当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切不可轻易对社会文化进行盲目的改... 纳西族在清朝"改土归流"之后,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殉情现象,这是一种文化扭曲现象。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是正统的制度对非正式的少数民族文化蛮横干涉的结果。法律制度应当以社会文化为基础,切不可轻易对社会文化进行盲目的改造。在今天的法治建设中,应当以史为鉴,尊重各种非正式的制度与文化,逐渐消除历史遗留的殉情现象,并避免类似的现象再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殉情 法社会学 法的多元 非正式制度
下载PDF
为什么花蕾从不呻吟——读严谅诗集《从不呻吟的花蕾》
5
作者 周文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3期49-55,共7页
诗歌评论从为什么花蕾从不呻吟、水语之羽、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和文化乡愁等四方面进行了文本细读,抓住了诗歌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切入点,把诗歌与读者在精神上进行了沟通,说明诗歌的可沟通性和可分享性:诗歌,应该是生命本源的抒写.
关键词 殉情 生命力 生与死 乡愁 他乡
下载PDF
刘兰芝婚姻悲剧的现代性审视——重读《孔雀东南飞》
6
作者 吴毓鸣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17-420,共4页
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知书识礼温柔贤淑,婆婆却耿耿于怀百般刁难。刘兰芝不堪其辱,毅然"回家",再嫁前"自尽",千百年以来,人们视为封建压迫下的"殉情"行为。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 刘兰芝是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知书识礼温柔贤淑,婆婆却耿耿于怀百般刁难。刘兰芝不堪其辱,毅然"回家",再嫁前"自尽",千百年以来,人们视为封建压迫下的"殉情"行为。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心理学角度审视,刘兰芝的"自诉离婚、同意再嫁、毁婚自杀"等行为,对"阶级论"和"殉情说"的历史定论提出了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阶级论 殉情说
下载PDF
情撼千古——论焦仲卿之“徘徊”
7
作者 罗国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09-110,共2页
焦仲卿殉情之前的"徘徊"既不是犹豫,也不是畏惧,更不是对情的动摇,而是因为对孝的牵挂,对情的眷恋,对礼的反思。通过解读"徘徊"透视情的深层含义,即无边的愁苦,无悔的依恋,无情的反叛,进而揭示出焦刘爱情悲剧的必... 焦仲卿殉情之前的"徘徊"既不是犹豫,也不是畏惧,更不是对情的动摇,而是因为对孝的牵挂,对情的眷恋,对礼的反思。通过解读"徘徊"透视情的深层含义,即无边的愁苦,无悔的依恋,无情的反叛,进而揭示出焦刘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愁苦 依恋 反叛 殉情
下载PDF
一样离恨 两般韵致——白居易《长恨歌》与王安忆《长恨歌》之比较
8
作者 李培红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18-21,共4页
王安忆遥承千年前的白居易,从创新的角度创作了与白居易诗歌《长恨歌》同名的小说《长恨歌》,但两篇作品却表现为各自不同的精神特质。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浪漫与反浪漫的手法之别,一是为情殇与为利终的憾恨之别。
关键词 白居易 王安忆 《长恨歌》 浪漫 反浪漫 情殇 实利
下载PDF
殉情与纳西族女性的性别角色 被引量:1
9
作者 木春燕 《昭通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6-29,共4页
殉情曾经盛行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丽江城附近纳西族地区。根据文献史料记载,在诸多殉情案例中,值得注意的是殉情双方女性往往态度较坚决果断。通过分析殉情时代纳西族女性的社会地位;纳西族女性的情爱压抑;纳西族女性的艰辛劳作等三方面... 殉情曾经盛行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丽江城附近纳西族地区。根据文献史料记载,在诸多殉情案例中,值得注意的是殉情双方女性往往态度较坚决果断。通过分析殉情时代纳西族女性的社会地位;纳西族女性的情爱压抑;纳西族女性的艰辛劳作等三方面的因素,可以看出纳西族的殉情现象与纳西族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殉情 纳西族 女性 性别 角色
下载PDF
纳西族殉情作品及殉情风尚生死观探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艳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纳西族文化中独特的殉情作品和殉情现象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思考。纳西族殉情现象不是纳西族文化孤立的一面,它与其现实生活、民族心理性格、宗教信仰和世界观有着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是民族文化中多种力量整合的结果。
关键词 纳西族 殉情 东巴文化 生死观
下载PDF
纳西族宗教殉情死亡仪式解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玉菲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107,共7页
本文以丽江纳西族社会历史上的殉情死亡仪式为例,分析殉情习俗的发生之因和后续之因,神话与习俗、习俗中的仪式的关系,并尝试运用人类学通过仪式理论及象征理论等探讨仪式过程的深层含义,以解析纳西民族的心理及思维结构。
关键词 殉情死亡仪式 神话 通过仪式 象征
原文传递
论哈萨克族民间爱情叙事诗中的殉情母题及其文化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帅 范学新 努力哈丽帕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55-58,共4页
哈萨克爱情叙事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殉情母题是爱情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本文主要从哈萨克爱情叙事诗文本出发,研究其叙事母题并进一步阐明殉情母题背后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哈萨克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 哈萨克爱情叙事诗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殉情母题是爱情叙事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单元,本文主要从哈萨克爱情叙事诗文本出发,研究其叙事母题并进一步阐明殉情母题背后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反映了哈萨克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宗教信仰,也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作模式和丰富的内容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族 爱情叙事长诗 殉情母题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