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单一到多元:新时代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定位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彭国强 陈庆杰 高庆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18,共8页
新时代赋予了中国体育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做好体育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对于推动体育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传统的强国体育服务于国家崛起的战略目标,发挥了增强国... 新时代赋予了中国体育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做好体育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价值定位,对于推动体育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传统的强国体育服务于国家崛起的战略目标,发挥了增强国民体质、塑造国家实力、提升国家形象等政治价值。新时代对体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多元价值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体育要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脉络,对接"五位一体"的国家建设布局重新定位体育的角色,发挥体育助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战略价值,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丰富社会价值观、助力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培育现代化合格公民、助推民众生活方式绿色化、彰显国家新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体育 国家发展 历史使命 价值定位
下载PDF
交换样式视阈下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
作者 万钰莹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47-53,共7页
民族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地城、血缘、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交换样式是以经济维度为主线,由交换样式A(赠与的互酬)、交换样式B(服从与保护)、交换样式C(商品交换)以及超越上述三种样式的D组成,进而避免把资本、民... 民族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地城、血缘、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交换样式是以经济维度为主线,由交换样式A(赠与的互酬)、交换样式B(服从与保护)、交换样式C(商品交换)以及超越上述三种样式的D组成,进而避免把资本、民族、国家的关系割裂开来的局限。民族的形成是基于交换样式A、B、C、D,分别从民族与宗教、民族与国家、民族与资本、民族与世界帝国的关系来进行考察,即民族是在宗教衰退之后代理了宗教的功效;主权国家高度集权带来的整合力促使民族的形成;民族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对资本的作用形式进行反抗;民族是民族国家与世界帝国相对抗的结果。在民族形成之后,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形式在交换样式层面通过"想象物"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交换样式 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发展 社会构成体
下载PDF
传播文化与国家发展试探
3
作者 周毅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27-31,共5页
传播文化塑造社会,也被社会所塑造。促成传播文化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口增加、社会流动提高和公共事务经纬万端。传播文化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面临着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智能不足、价值观念差异、社会... 传播文化塑造社会,也被社会所塑造。促成传播文化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人口增加、社会流动提高和公共事务经纬万端。传播文化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面临着生活方式改变、工作智能不足、价值观念差异、社会关系失调等方面的挑战,而且社会文化背景与所遇问题也不同,因而必须针对所处社会的特征设计人们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文化 国家发展 现代化 社会变迁 镜子理论 社会流动
下载PDF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庆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8,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历史作用与地位
下载PDF
历史上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讨论述略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克进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5-69,共5页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 20世纪后半叶,史学界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就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展开讨论。80年代前讨论的重点是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包括其涵义、历代疆域、民族、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政权等相关问题;90年代后则转向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凝聚力等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下载PDF
满族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简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36,共7页
满族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是:一、辛亥革命之际是满族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的开端,满族成为"五族"之一,"五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二、民国时期是满族与中华民... 满族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的主要阶段与基本特征是:一、辛亥革命之际是满族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的开端,满族成为"五族"之一,"五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二、民国时期是满族与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是"五族共和"招牌下的政治危机与紧张,一方面是近现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认识与重建;三、新中国时期满族与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发展关系得到最终确立,满族成为中国56个民族中平等的一员,"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与中华民族关系 近现代民族关系史 近现代民族发展
原文传递
略论布哈林“通向社会主义之路”及其理论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承碧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9年第3期46-50,77,共6页
布哈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苏俄从落后基础上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布哈林这一理论以他的“平衡论”为哲学基础、以他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为逻... 布哈林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从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苏俄从落后基础上走向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布哈林这一理论以他的“平衡论”为哲学基础、以他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论为逻辑出发点,围绕着阐释和发展新经济政策而逐步形成;同时,这一理论也认为,不同国家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将有各种各样的“民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论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民族类型
下载PDF
社会发展与世界历史
8
作者 付畅一 付婧一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48,共4页
世界历史既有着沟通各民族、地区关系的功能,又有着改造、变革历史世界的价值指向。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世界历史发展不仅体现为同向性水平的社会发展,而且体现为区域性历史发展的道路选择性的社会发展。这一认识对于审视... 世界历史既有着沟通各民族、地区关系的功能,又有着改造、变革历史世界的价值指向。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展,世界历史发展不仅体现为同向性水平的社会发展,而且体现为区域性历史发展的道路选择性的社会发展。这一认识对于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 世界史 民族史 地区史
下载PDF
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3
9
作者 莫代山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7,共8页
改土归流使王朝国家疆域得以稳固、国家意志在改流区得以贯彻、对改流区民众的教化得以全面推行。同时,改流区民众与国家的联系加深、国家认同意识增强,各民族汇聚交融与和谐关系得以形成。这些变化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和改流区局部利益... 改土归流使王朝国家疆域得以稳固、国家意志在改流区得以贯彻、对改流区民众的教化得以全面推行。同时,改流区民众与国家的联系加深、国家认同意识增强,各民族汇聚交融与和谐关系得以形成。这些变化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和改流区局部利益的双向同步增长,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中华民族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中华民族发展史视域下自强不息精神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197,共7页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一种伟大品格,具体包含奋发进取、刚健有为,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独立不惧、忧国忧民,顺应天时、生生不息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后,自强不息精神成功地实...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形成的一种伟大品格,具体包含奋发进取、刚健有为,锲而不舍、知难而进,独立不惧、忧国忧民,顺应天时、生生不息四个方面的内容。在经历了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转型后,自强不息精神成功地实现了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新时代传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精神,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映照,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提升自强不息精神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相促进,增进自强不息精神的价值自觉与行动自觉相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强不息精神 中华民族发展史 现代化
原文传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意蕴的时代解读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先春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CSSCI 2020年第6期70-79,共10页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交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优异答卷,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践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厚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具有提升民族自尊、增强民族自信,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华民族发展史 重大意蕴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发展史视域下的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演进与中国式现代化追寻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一博 朱召亚 《中国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3,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延续,同时也是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延续,同时也是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持用大历史观去看待“三农”问题,要善于分析其演变机理,探究其历史规律。本文立足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宏大视域,尝试从通史性、统摄性、逻辑性的整体范畴对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战略的源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提炼,在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主动促进乡村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揭示历史演进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乡村振兴战略三者之间的互动逻辑,从而为以“乡村之治”推动“中国之治”进入新境界提供借鉴与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 历史性演进
原文传递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教学的三维解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辉 杨友红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63,共6页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概要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呈现出其主线索、阶段性特点与核心内容,突出了大一统、民族融合的历史主流。“中华民族发展史”属于集体历史记忆,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话语,为其教育性教学的展开提供...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概要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呈现出其主线索、阶段性特点与核心内容,突出了大一统、民族融合的历史主流。“中华民族发展史”属于集体历史记忆,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话语,为其教育性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意义空间。研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性教学的实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进行整体学习设计,开展任务导向的探究活动,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从而真正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生命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 中华民族发展史 教科书解释 教学策略
下载PDF
浅谈韩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与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洪青 原向东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CAS 1995年第1期70-79,共10页
介绍了韩国各时代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原因,着重介绍了韩国建筑文化的特征及其近代建筑的发展,分析了韩国建筑文化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关联性。
关键词 建筑文化 传统 历史发展 韩国 建筑史
下载PDF
新世纪新常态下的统一战线建设
15
作者 俞烨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37-49,共13页
本文从新世纪新常态下的统一战线与过去历次统一战线不同之处入手,分析叙述其关涉性、动力性等特点,进而以创新为主线,叙述其建设须进行的创新的主要内容。对关系、社风、队伍、理论、对象质、海峡两岸互动等一系列统战构成进行创新方... 本文从新世纪新常态下的统一战线与过去历次统一战线不同之处入手,分析叙述其关涉性、动力性等特点,进而以创新为主线,叙述其建设须进行的创新的主要内容。对关系、社风、队伍、理论、对象质、海峡两岸互动等一系列统战构成进行创新方面的论述,提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应为中华民族发展统一战线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新常态 统一战线 创新 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发展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
16
作者 王鹏伟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4-7,共4页
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在实践上体现为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执政党除了自己阶级和阶层的"狭隘利益"外,还必须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以人为本"在政党层面和国家层面具有一定区别。"以人为本&qu... 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在实践上体现为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种职能。执政党除了自己阶级和阶层的"狭隘利益"外,还必须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以人为本"在政党层面和国家层面具有一定区别。"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维护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权益;严格党员标准,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高度重视、充分尊重和保障新社会阶层的合法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兼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 路径
下载PDF
从《西厢记》故事结局的演变看传统民族心态
17
作者 王青山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3年第3期67-68,共2页
《西厢记》故事结局的演变反映了封建时代广大人民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合理追求。这是一种精神自慰的心理现象。这 种精神自慰的产生有其复杂原因,精神自慰心态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这种分析和认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西厢记》 结局 演变 传统民族心态
下载PDF
满清织绣装饰纹样的历史继承与发展
18
作者 唐保平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9年第2X期227-229,共3页
全球经济互动,科技、人文领域的长足进步,展现在新世纪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姿彩纷呈、多元化的广阔空间.怎样发掘保护满清织绣文化遗产服务现今文化生活,给现今纺织品设计人员提出一个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关键词 发掘保护民族文化 满清纹样的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