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8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基底的探讨:来自原泥盆纪卡拉麦里组砂岩碎屑锆石的证据 被引量:67
1
作者 李亚萍 李锦轶 +2 位作者 孙桂华 朱志新 杨之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77-159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基底的属性和时代,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界激烈争论的问题。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侧出露的一套基本连续的、被置于中志留统-下石炭统的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岩系的物源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 准噶尔盆地基底的属性和时代,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界激烈争论的问题。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卡拉麦里蛇绿岩带南侧出露的一套基本连续的、被置于中志留统-下石炭统的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岩系的物源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盆地堆积物之下。为此选择其中被1:20万区调置于中泥盆世卡拉麦里组上部层位的砂岩进行碎屑锆石SHRIMP U-Pb 定年研究,以期获得准噶尔盆地东部基底时代和属性的信息。测定的86颗碎屑锆石、89个点的年龄分布范围从(327±8)Ma 至(3073±10)Ma;其中碎屑锆石的表面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320Ma~540Ma,显示出多峰的特征,其主峰为 365Ma,次要的峰分别为460~480Ma、510~520Ma 和530~540Ma。该样品中还含有至少22粒表面年龄大于550Ma 的碎屑锆石,其中550~690Ma 的碎屑锆石有4粒,827Ma~1083Ma 的碎屑锆石有8粒,1513Ma 和1700Ma 锆石各1粒,1942Ma~2051Ma 的锆石有2粒,2464~2490Ma 和2876Ma~3073Ma 的碎屑锆石各3粒。根据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的矿物学特征及表面年龄,结合区域岩浆活动的分析,我们获得如下初步结论:(1)所研究砂岩的沉积时代不是泥盆纪的,可能是早石炭世晚期,其源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2)源区地质体组成主体是奥陶纪至石炭纪活动陆缘岩浆岩,寒武纪至新元古代中期和新元古代早期至中元古代等时期的岩浆杂岩等组成,以及推测的少量早前寒武纪杂岩;表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基底为奠基在前奥陶纪陆壳基底之上的古生代岛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组 砂岩 物源区 碎屑锆石 SHRIMP U—Pb定年 基底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地壳生长和演化:来自现代河流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的启示 被引量:59
2
作者 第五春荣 孙勇 王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20-3530,共11页
定量地给出大陆地壳生长速率以及生长量随时间的演化是研究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利用沉积岩和沉积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已成为目前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最为简捷、有效的工具。本文对来自华北... 定量地给出大陆地壳生长速率以及生长量随时间的演化是研究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近年来,利用沉积岩和沉积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已成为目前研究大陆地壳生长和演化最为简捷、有效的工具。本文对来自华北克拉通西部泾河和洛河河沙中的187颗碎屑锆石进行Hf同位素组成分析,并结合已有的资料来探讨华北克拉通地壳的生长和演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地质历史变化,华北克拉通地壳生长呈阶段性特点。如在中太古代中期-新太古代末期(3.0~2.5Ga)地壳生长速率较快,大约已有60%现今大陆地壳形成。此后,陆壳呈较稳定速率增长,到新元古代晚期(600Ma)基本己形成现存大陆地壳。表明现今的大陆主要生长于太古宙和元古宙,而显生宙陆壳的增生量可以忽略不计。根据河流碎屑锆石和前寒武纪岩石中锆石的U-Pb年龄、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C和tNC2C)和εHf(t)所获得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曲线,本文提出~2.7Ga和~2.5Ga分别曾经为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岩浆作用最活跃时期,也是地壳快速生长时期,表明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曾发生过两期明显的地壳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生长 华北克拉通 碎屑锆石 HF同位素
下载PDF
U–Pb ages and Hf isotopes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quartzite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Songshan Group on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55
3
作者 DIWU ChunRong SUN Yong YUAN HongLin WANG HongLiang ZHONG XingPing LIU Xiao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18期2828-2839,共12页
In situ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quartzite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Songshan Group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The re- sults provide... In situ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detrital zircons from quartzite in the Paleoproterozoic Songshan Group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The re- sults provide further constraints on the crustal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history of NCC. Four 207Pb/206Pb age popula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99 analyses, with clusters at ~3.40 Ga, 2.77―2.80 Ga, ~2.50 Ga and 2.34 Ga, respectively. The 3.40 Ga old zircons have similar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to those from Ar- chean rocks in the Jidong and Anshan areas of NCC. However, crustal remnants older than 3.6 Ga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NCC, the South China Crato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Qinling Orogen and its adjacent area. Thus, it is not easy to trace the source rock from which the 3.40 Ga detrital zircons were derived.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crustal remnants older than 3.40 Ga might have been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2.77―2.80 Ga zircons make up a relatively small proportion and have the highest εHf (t) values (up to 6.1±1.6), consistent with the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depleted mantle at 2.83 Ga. Their single-stage Hf model age of 2.83 Ga is close to their crystallized age, suggesting that their source rock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contemporaneous depleted mantle. The ~2.50 Ga zircon grains constitute about 85% of the total grain population and their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dicate major growth of juvenile crust at ~2.50 Ga but minor reworking of ancient crust. The youngest zircon dated in this study gave an U-Pb age of 2337±23 Ma,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ongshan Grou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中国北方 同位素 地质探测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上三叠统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4
作者 宋立军 陈隽璐 +3 位作者 张英利 刘池洋 吴冲龙 张小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0-386,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是进行区域原盆恢复和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及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通过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是进行区域原盆恢复和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及华北克拉通西部破坏的关键。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汭水河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砂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锆石LA-ICP-MS测年方法,通过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变化,结合区域背景及古水流资料,系统地研究了盆地西南部延长组物源及其演化。研究认为,晚三叠世早期(231~225Ma),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沉积物源主要为盆地东北部阜平杂岩及盆地北部的海西期岩浆岩,部分搬运来的物质与来自秦祁造山带的剥蚀物质一起经宝鸡—武都裂陷槽流入松潘—甘孜地区;晚三叠世中期(225~218Ma),来自秦岭造山带的挤压开始增强,盆地西南部延长组地层中来自南缘秦岭造山带的物源开始增加,盆地西南部沉积物源开始与松潘—甘孜地区出现明显差别,宝鸡—武都裂陷槽开始关闭;至晚三叠世晚期(218~210Ma),秦岭与祁连造山带完成拼贴,宝鸡—武都裂陷槽最终完全关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沉积物源 晚三叠世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下载PDF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林西组砂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被引量:29
5
作者 郑月娟 张海华 +5 位作者 陈树旺 张健 黄欣 公繁浩 苏飞 甄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3-1307,共15页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林西组的典型剖面之一,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含双壳、叶肢介、植物和孢粉化石,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砂岩的主体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对采自剖面下部第1层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了LAICP-MS锆...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林西组的典型剖面之一,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含双壳、叶肢介、植物和孢粉化石,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砂岩的主体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对采自剖面下部第1层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96颗锆石的谐和年龄分布在6个年龄区间:248~301Ma(40颗,42%),峰值年龄为261Ma;312~376Ma(12颗,13%),峰值年龄为330Ma和375Ma;417~522Ma(14颗,15%),峰值年龄为510Ma、438Ma和472Ma;585~988Ma(18颗,19%),峰值年龄为927Ma、976Ma和856Ma;1091~1548Ma(7颗,7%)和1791~2671Ma(5颗,5%)。最年轻的3个和谐年龄为248Ma±5Ma、253Ma±5Ma、254Ma±5Ma,最年轻的次峰值年龄为253Ma,推测测年样品沉积时间下限为253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253Ma、261Ma)与华北板块北缘和大兴安岭南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附近与板块碰撞、拼贴相关的岩浆事件吻合。结合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推测林西组的沉积物源除来自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部的东北地区外,也可能来自西拉木伦缝合带南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二叠世晚期拼合,古亚洲洋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鲁科尔沁旗 林西组 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年龄 晚二叠世晚期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源区特征: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仰春 汪岩 +3 位作者 吴淦国 金哲岩 张达 杨晓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1-402,共12页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是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组的源区性质、沉积时限和形成构造环境的研究是该岛弧构造带研究的重要环节,该地区也是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早期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铜山组细碎屑岩组分和岩...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铜山组是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山组的源区性质、沉积时限和形成构造环境的研究是该岛弧构造带研究的重要环节,该地区也是研究古亚洲构造域早期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铜山组细碎屑岩组分和岩相学研究以及岩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山组形成于大陆岛弧区或活动大陆边缘及附近,物源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及由上地壳向安山弧缘过渡的混合长英质岩石,部分可能混入少量被动陆缘区物质。本研究首次确定了铜山组细碎屑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谱特征,反映出铜山组源区多样性特点。碎屑岩中566~632 Ma和789~889 Ma碎屑锆石的存在,结合区域年代学信息,暗示本区应该存在新元古代结晶基底和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和变质作用,它们构成铜山组沉积岩的主要物源区;2 543~2 705 Ma和1 773~2 120 Ma古老碎屑锆石信息揭示兴蒙造山带存在前寒武纪微陆块基底,并成为铜山组的重要物源区;根据谐和年龄(572±5)Ma并结合区域对比,确定铜山组沉积时限为早奥陶世。这一研究成果为确定早古生代扎兰屯—多宝山岛弧构造带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为探讨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大陆地壳演化及构造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组 碎屑锆石 地球化学 物源分析 构造环境 扎兰屯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
下载PDF
SHRIMP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Longshoushan Group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nce 被引量:24
7
作者 KuoAn TUNG HoungYi YANG +3 位作者 LIU DunYi ZHANG JianXin ChienYuan TSENG WAN Yu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10期1414-1425,共12页
Sixty-two geologically meaningful U-Pb dat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SHRIMP technique for the detrital zircons in three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stratigraphically uppermost parts of the Longshoushan Group in the pres... Sixty-two geologically meaningful U-Pb date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SHRIMP technique for the detrital zircons in three metasedimentary rocks from stratigraphically uppermost parts of the Longshoushan Group in the present study. Eighty percents of these dates range from 1.7 Ga to 2.2 Ga with a peak at 1.8-2.0 Ga and twenty percents from 2.3 Ga to 2.7 Ga.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is dated at 1724±19 Ma which is interpreted as the maximum depositional age of the metasedimentary rocks. Therefore, the age for the diagenesis and lithification of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Longshoushan Group before the metamorphism must be younger than 1724±19 Ma. Comparison of the age histograms of these detrital zircons with the ages of the igneous rocks on the surrounding older massifs suggests that the sediments of the Longshoushan Group were most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Alaxa Block and Tarim Crat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affinity between Alaxa Block and Tarim Craton was strong and that they might have been a unified craton during middle-early Proterozoic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龙首山组 SHRIMP U-PB 地球年代学 岩屑锆石 变质沉积岩
原文传递
松潘-甘孜盆地中、晚三叠世沉积物来源及演化的锆石U-Pb年代学制约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伟 李方林 鲍征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44,共10页
从松潘-甘孜构造带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红参-井内分别采取中三叠世晚期和晚三叠世早期的砂岩样品,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方法对其中的碎屑锆石颗粒进行了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形成年龄的范围在243-2741Ma... 从松潘-甘孜构造带东北部若尔盖盆地的红参-井内分别采取中三叠世晚期和晚三叠世早期的砂岩样品,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方法对其中的碎屑锆石颗粒进行了U-Pb年龄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形成年龄的范围在243-2741Ma间,主要峰值集中在240-290,400-480,1800-2000,2200-2500Ma。通过对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的研究,并结合古水流条件的约束,认为松潘-甘孜盆地东部中、晚三叠世沉积盖层内形成于240-290Ma和400-480Ma的锆石分别来自东昆仑南部和北秦岭,形成于1800-2000Ma和2200-2500Ma的锆石来自华北板块。由不同时期沉积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的变化表明:晚三叠世中期以后有更多扬子板块的物质进入了松潘-甘孜盆地,使盆地内沉积物的组合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样的变化反映了晚三叠世中期以后扬子板块西缘存在一个快速抬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年龄分布 沉积物源 三叠纪 松潘-甘孜
下载PDF
北淮阳变质单元岩石学、年代学分析及对大别造山带构造缝合线位置的探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石永红 曹晟 +2 位作者 王娟 聂峰 康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8-393,共16页
直至现今,大别造山带构造缝合线确切位置一直不是十分明朗,争议颇多.为此,本研究以该造山带最北缘防虎山—舒城地区为研究靶区,对该地区出露的片岩、片麻岩进行了细致的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研究显示,防虎山地区出露的为含石墨片岩,... 直至现今,大别造山带构造缝合线确切位置一直不是十分明朗,争议颇多.为此,本研究以该造山带最北缘防虎山—舒城地区为研究靶区,对该地区出露的片岩、片麻岩进行了细致的变质岩石学和年代学分析.研究显示,防虎山地区出露的为含石墨片岩,其变质级别为绿片岩相:T=300 ℃~450℃和P=0.2~0.7 GPa,并具有4组碎屑锆石U-Pb年龄:2 465~1522 Ma(5颗);1 140~938 Ma(14颗);804~646 Ma(4颗);460~422 Ma(14颗).舒城地区的2个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显示,它们的原岩年龄为767.9±177;7.8 Ma和770±177;16 Ma,其变质PT条件则为600℃~700℃和0.2~0.8 GPa.因此,可以确定这两类岩石应属于北淮阳变质单元中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物质,具明显的亲扬子性.结合前人断裂构造分析和相关的年龄资料,可以判定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构造缝合线位置应位于肥中断裂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北淮阳变质单元 构造缝合线 防虎山地区 碎屑锆石
下载PDF
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0
作者 关俊朋 何斌 李德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2-407,共6页
江西庐山地区出露的星子群为一套遭受角闪岩相变质的中深变质岩系,前人将其划分为古元古代地层,并将其与华南早期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和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相联系。本文通过对星子群浅粒岩中碎屑锆石U-Pb SIMS年代学研究,获得了(834±... 江西庐山地区出露的星子群为一套遭受角闪岩相变质的中深变质岩系,前人将其划分为古元古代地层,并将其与华南早期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和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相联系。本文通过对星子群浅粒岩中碎屑锆石U-Pb SIMS年代学研究,获得了(834±4)Ma碎屑锆石年龄,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其上覆筲箕洼组(830±5)Ma的火山岩年龄,将星子群的地层时代限定于新元古代。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地区并未出露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而且野外也并未找到典型大规模拆离断层的存在,因此前人厘定的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也值得商榷。根据碎屑锆石U-Pb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为(133±20)Ma,推断星子群的变质作用发生在中生代。另外,由星子群单一的碎屑锆石年龄、锆石形态特征及矿物组成特征推断,星子群是源区花岗质岩石快速抬升、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的产物,暗示着强烈的地壳运动过程,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子群 碎屑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RODINIA超大陆
下载PDF
秦皇岛柳江地区长龙山组石英砂岩物质源区组成--来自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9
11
作者 第五春荣 孙勇 +3 位作者 刘养杰 韩伟 戴梦宁 李永项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秦皇岛市柳江地区出露最古老的沉积岩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该石英砂岩与下伏的新太古代钾质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该区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在2635~2487Ma之间,其物质源区较单一。与北... 在秦皇岛市柳江地区出露最古老的沉积岩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该石英砂岩与下伏的新太古代钾质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该区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在2635~2487Ma之间,其物质源区较单一。与北京—蓟县标准剖面相比,本研究区在较长的一段地质时期为古陆壳的剥蚀区,直至新元古代早期,又沉积了长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碎屑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它们的源区物质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壳幔混合,但主要来自于古老的地壳物质再循环,暗示在~2.5Ga其碎屑物质源区的地壳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和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青白口系 长龙山组 石英砂岩 碎屑锆石
下载PDF
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2
作者 刘健 赵越 +1 位作者 柳小明 刘晓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39-654,共16页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 本文通过对燕山褶断带下板城盆地杏石口组沉积物的成分、古水流及其底部砾岩的砂质充填物中碎屑锆石和砾岩中部出露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结果,并结合来源区的构造与岩浆作用的调查,揭示了杏石口组沉积时环境的剧变。三叠纪时期刘家沟组至二马营组均为河流相沉积,其古流向自东向西,而杏石口组沉积期变为快速堆积的山麓冲积扇相砾岩,古流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杏石口组一段至二段的沉积特征记录了该时期内蒙古隆起的构造抬升及剥露过程。杏石口组中碎屑锆石和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砾石中锆石U-Pb年龄范围可分为3组:2025~2565Ma、1659~1888Ma和193~691Ma。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97±6Ma,表明杏石口组的砂砾岩沉积时代应晚于197±6Ma,即其沉积时代应为早侏罗世。笔者曾获得下板城盆地北侧王土房杂岩体中不同单元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91±1Ma和207±1Ma,其与本文获得杏石口组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及两枚花岗岩砾石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197±6Ma和206±2Ma、207±2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与王土房杂岩体同期侵位的岩体在杏石口期发生了快速抬升剥露。暗示了内蒙古隆起在早侏罗世发生了快速抬升及剥露的构造过程。结合前人研究,燕山褶断带前180Ma构造幕发生时代应在197~180Ma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褶断带 杏石口组 碎屑锆石 剥露过程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下载PDF
南秦岭刘岭群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8
13
作者 陈龙耀 罗玉凌 +2 位作者 刘晓春 曲玮 胡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63-1378,共16页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华北与扬子陆块缝合过程的关键,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南的刘岭群是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采用LA-ICP-MS对刘岭群3个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最年轻的一...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华北与扬子陆块缝合过程的关键,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南的刘岭群是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采用LA-ICP-MS对刘岭群3个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区间为377~395Ma,主要年龄峰值约为442Ma、780~850Ma和900~970Ma,表明刘岭群沉积时代可以持续到晚泥盆世,物质来源于北秦岭构造带。结合刘岭群北侧武关杂岩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确定,刘岭群和武关杂岩共同构成了华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弧前盆地的沉积序列,暗示古秦岭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泥盆纪之后,而华北与扬子陆块碰撞的主缝合线应位于刘岭群的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年龄 物质来源 晚古生代 古秦岭洋 刘岭群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华南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18
14
作者 蔡娟娟 崔晓庄 +6 位作者 兰中伍 王剑 江卓斐 邓奇 卓皆文 陈风霖 江新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86,共22页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 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 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 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 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 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 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的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 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的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的启动应晚于650 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的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的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下载PDF
长江流域现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探讨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蓉 Diane Seward 周祖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83,共11页
长江流域上游到入海口共10个现代沉积物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200~300、400~500、750~850和1800~2000Ma这4组年龄是长江流域沉积物U-Pb年龄的主要组成,出现在大多数样品中,其中又以200~300、750~850Ma占主体。10个样品中... 长江流域上游到入海口共10个现代沉积物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200~300、400~500、750~850和1800~2000Ma这4组年龄是长江流域沉积物U-Pb年龄的主要组成,出现在大多数样品中,其中又以200~300、750~850Ma占主体。10个样品中大多数锆石颗粒Th/U>0.3,说明这些锆石多是岩浆成因的锆石。所有样品锆石年龄的重叠度和相似度都在0.6以上,说明长江流域现代沉积物在不同河段,其锆石U-Pb年龄相近。通过与长江流域可能物源区羌塘地块、义敦岛弧、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扬子克拉通、秦岭造山带、大别造山带几个构造单元锆石U-Pb年龄对比发现,除了羌塘地块和义顿岛弧之外,其他几个构造单元几乎都包括200~300、400~500、750~850和1800~2000Ma这4组年龄,因此,由锆石U-Pb年龄判别不出具体的物源供给。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红河和湄公河沉积物中反映出与长江流域相似的U-Pb年龄谱,从而进一步证实由于长江流域可能物源区锆石U-Pb年龄的相似性,单一碎屑锆石U-Pb年龄方法不能把各个物源区区分开来,有必要与其他物源分析方法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物 碎屑锆石 U-PB年龄 物源分析 长江流域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苏红图坳陷H井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香增 陈治军 +2 位作者 任来义 刘护创 高怡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3-867,共15页
苏红图坳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北部,该区勘探程度较低,地层格架尚不明确,特别是对于深部火山 岩所在地层年代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区火山岩发育,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火山活动期次尚不明确.通过 对研究区一口钻井系统取样,... 苏红图坳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的北部,该区勘探程度较低,地层格架尚不明确,特别是对于深部火山 岩所在地层年代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区火山岩发育,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火山活动期次尚不明确.通过 对研究区一口钻井系统取样,样品涵盖浅部的沉积岩和深部的火山岩,开展样品的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以期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证据.结果表明①无论是碎屑锆石还是火山岩锆石,除了少数古老年龄的锆石属于变质成因,其 余年轻的锆石均属于岩浆成因锆石.每个样品均有3组年龄,且不同样品的锆石年龄组有所重叠.②深部火山岩的 形成年代为早白垩世,该年龄对火山岩所在的深部地层年代具有很好的约束作用.③年轻的岩浆成因锆石年龄可划分为 4 组,分别是 132.6±0.7 Ma、237.9±3.2 Ma、(255.4±6.2-263.7±2.2)Ma 和(314.1±2.3-328.5)Ma,代表了研究区晚古生代以来的4期火山活动,对应的年代分别为早白垩世、中三叠世、晚二叠世和早石炭世,其中以晚二叠世火山活动 最为广泛和强烈.本次研究成果为研究区地层划分、火山岩预测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火山岩 锆石U-PB 定年火山活动期 次苏红图坳陷 银额盆地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时代、物源及其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妍 李振生 +2 位作者 聂峰 田晓丽 石永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81,共27页
新疆博格达山主体由石炭系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组成,以发育两期双峰式火山岩,但不发育花岗岩为特征,对其晚古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演化争议较大.本文重点对博格达山北部两个晚古生代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重新标定博格达山... 新疆博格达山主体由石炭系海相火山—沉积岩系组成,以发育两期双峰式火山岩,但不发育花岗岩为特征,对其晚古生代地层时代的划分和演化争议较大.本文重点对博格达山北部两个晚古生代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重新标定博格达山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形成时代;利用物源区的演化,约束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测年结果显示博格达上亚群砂岩的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值分布范围较宽,主峰年龄为343~284 Ma(80%),次峰年龄为386~375 Ma(3%)、503~441 Ma(7%)和871~735 Ma(10%);芦草沟组砂岩的碎屑锆石表面年龄值非常集中,主峰年龄为358~279 Ma(97%),次峰年龄为257~251 Ma(约3%).博格达山中部原石炭纪博格达群上亚群与西部和南部下芨芨槽群相当,应属于早二叠世,中部—东部的石炭—二叠纪界线应在博格达下亚群—上亚群或居里得能组—沙雷塞尔克组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中.博格达北部地区晚二叠世以南侧天山物源区供给为主,反映出晚古生代期间博格达山地区至少存在晚石炭世末和中二叠世两期构造隆升.结合区域火山岩与火山碎屑岩的研究,认为博格达山地区晚古生代主要经历4个演化阶段:早石炭世弧后盆地裂解阶段、晚石炭世碰撞拼贴阶段、早二叠世碰撞后伸展阶段、中-晚二叠世再次隆升到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碎屑锆石 晚古生代 沉积物源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二叠系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海华 郑月娟 +5 位作者 陈树旺 张健 苏飞 公繁浩 黄欣 甄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03-1717,共15页
内蒙古巴林左旗碧流台地区分布一套碎屑岩,以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时代原为早二叠世。对该套地层所取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对取自长石岩屑砂岩样品中100颗碎屑锆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100颗锆石的谐和年龄主要集中分布... 内蒙古巴林左旗碧流台地区分布一套碎屑岩,以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时代原为早二叠世。对该套地层所取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对取自长石岩屑砂岩样品中100颗碎屑锆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100颗锆石的谐和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个年龄区间,分别为253~298Ma,309~362Ma,428~595Ma,851~1526Ma,最年轻的一组锆石年龄为253~298Ma,存在266Ma的锆石峰值年龄。266Ma的年龄限定了地层的沉积时限,即地层应在晚二叠世沉积,且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和地层岩性组合与区域上发育的林西组可以对比,故将该套地层划为林西组。年龄数据普值特征反映出,该地层具有多物源供给的特点,但物源主体来自东北各地块,未见华北板块的物源区年龄信息,表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二叠世并未完全碰撞闭合,253~298Ma的锆石年龄与西拉木伦缝合带附近与板块俯冲、碰撞相关的岩浆事件相吻合,表明两大板块的最终碰撞拼合时间应晚于26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碎屑锆石 U-PB年龄 林西组 构造意义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分析及热演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孙宁亮 钟建华 +6 位作者 倪良田 郝兵 罗可 曲俊利 刘闯 杨冠群 曹梦春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7-556,共20页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系统研究了其物源区属性及热演化。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定年的方法,通过分析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的年龄结构及组成,明确了其物源区属性。研究表明:长7碎屑锆石存在225~264 Ma、27...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例系统研究了其物源区属性及热演化。采用碎屑锆石LA-ICP-MS定年的方法,通过分析砂岩样品中碎屑锆石U-Pb的年龄结构及组成,明确了其物源区属性。研究表明:长7碎屑锆石存在225~264 Ma、276~408 Ma、413~458 Ma、727~851 Ma、1249~1749 Ma和1868~2469 Ma 6个年龄区间,分别对应于印支期、海西期、加里东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晋宁运动早中期和古元古代的构造热事件,研究区物源复杂,主要来自于北秦岭西段、秦祁造山带、西秦岭、祁连造山带东段及天山兴蒙造山带,阿拉善地块和盆地北部山区也可能为本区提供物源,古水流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物源方向为近南部。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及热史模拟,明确了研究区在100Ma左右的早白垩世经历了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此以后,又经历了4次比较明显的热演化,100~43Ma为缓慢抬升阶段,进入部分退火,冷却速率大概在0.44℃/Ma,43~36Ma为一快速抬升阶段,冷却速率达到4.3℃/Ma,36~24Ma为又一期的缓慢抬升,冷却速率在0.52℃/Ma左右,从24~17Ma样品又经历了一次快速的抬升过程,冷却速率在1.5℃/Ma左右。研究区43Ma以来的抬升剥蚀明显受到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磷灰石 物源分析 热演化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 被引量:15
20
作者 彭楠 柳永清 +7 位作者 旷红伟 陈军 薛沛霖 徐加林 刘海 刘燕学 许欢 董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6-475,共20页
物源分析是判断古侵蚀区位置和恢复盆山格局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古流向、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研究,分析北祁连—北山地区下白垩统的物源,进一步探讨早白垩世盆山格局。综合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北祁连-北山地区的沉积物... 物源分析是判断古侵蚀区位置和恢复盆山格局特征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古流向、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研究,分析北祁连—北山地区下白垩统的物源,进一步探讨早白垩世盆山格局。综合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北祁连-北山地区的沉积物源分别来自南、北两大物源区。南部物源区由奥陶纪北祁连洋火山弧、中-晚志留世—泥盆系中祁连与阿拉善地块碰撞造山花岗岩、新元古代中祁连裂解岩浆岩与变质岩基底、早中生代南祁连岩浆岩组成;北部物源区则主要为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增生造山与后碰撞期花岗岩、塔里木板块东部敦煌-库鲁克塔格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岩和深成变质岩。早白垩世初期,走廊带的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物源区,早白垩世早期南、北部物源同时存在,早白垩世中期则逐渐以南部源区为主,早白垩世晚期西北部和南部同时为物源供给区。整个早白垩世期间,北祁连-北山东部为统一的内陆湖盆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北祁连-北山 沉积物源 砾石组分 砂岩组分 碎屑锆石 盆山格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