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城市主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9
1
作者 庄雪影 王通 +1 位作者 甄荣东 黄坚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9,共8页
报道了增城市主要林区次生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南洋楹林等 4种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了 19个 4 0 0m2 的样方 ,共记录了 16 3种乔灌木植物种类。除 5种未能鉴定外 ,其余15 8种分属 5 0科 97属 ,包括 2种国家保护植物 ... 报道了增城市主要林区次生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南洋楹林等 4种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了 19个 4 0 0m2 的样方 ,共记录了 16 3种乔灌木植物种类。除 5种未能鉴定外 ,其余15 8种分属 5 0科 97属 ,包括 2种国家保护植物 :穗花杉和白桂木。等级聚类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DCA)结果显示 :次生林群落多样性较高 ,人工林较低。多样性变化的总趋势为 :次生林 >南洋楹林>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次生林与人工林群落在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次生林群落的树木种类较丰富 ,但大多数为早期的先锋树种 ,原生的地带性森林建群种 ,如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种类很少 ,而且相当多的次生林种类仅局限于天然林中 ,很少见于人工林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城 森林群落 植物多样性 广东 等级聚类分析 无偏对应分析
下载PDF
大兴安岭沟谷冻土湿地植物群落分类、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梯度 被引量:30
2
作者 孙菊 李秀珍 +4 位作者 胡远满 王宪伟 吕久俊 李宗梅 陈宏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49-2056,共8页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大兴安岭不同纬度的12个沟谷的冻土湿地植物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2个沟谷冻土湿地样地可划分为4个群丛组,分别位于不同...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大兴安岭不同纬度的12个沟谷的冻土湿地植物群落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环境梯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12个沟谷冻土湿地样地可划分为4个群丛组,分别位于不同的纬度范围;TWINSPAN的分类结果很好地反映了研究区沟谷冻土湿地植物群丛组的分布与纬度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随着纬度的减小以及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1月平均气温和干燥度的增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大.研究区沟谷冻土湿地植物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和共优种多为适应湿地环境的沼生和湿生植物,随着纬度的减小,喜冷湿环境的沼生和湿生植物种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耐旱的中生植物的比重则逐渐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冻土湿地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与环境的关联 被引量:31
3
作者 刘金福 朱德煌 +4 位作者 兰思仁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31-5736,共6页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DC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黄山松群落的海拔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坡向变化,即沿第二轴从上到下,坡向越朝向阳坡,黄山松群落分布越明显。(2)DCCA表明第一轴与海拔的相关系数达0.5570,即海拔是黄山松群落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呈现海拔越高,黄山松优势种群越显著,在海拔1400—1600 m表现突出。(3)黄山松群落主要物种在DCCA排序图的相对位置,反映坡向、坡位、有机质、人为干扰因素是影响黄山松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4)DCCA排序图中黄山松群落种类排序轴与环境排序轴的相关系数高于DCA,且消除CCA的"弓形效应",更能凸显海拔、有机质等环境因子对黄山松群落的影响,即黄山松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联以DCCA排序方法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dca DCCA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地形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洪丹 王金满 +3 位作者 曹银贵 卢元清 秦倩 王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98-5108,共11页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对2条样带27个复垦样地的土壤、地形、植被参数进行了采集与测定,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CANOCO4.5软件的降趋势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与地形变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坡度主要影响草本覆盖度,坡向与有机质和速效磷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速效钾对植被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容重与砾石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各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改善和恢复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系统,应该考虑植被和土壤的联合演替。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下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改善土壤状况和增加人工植被,同时加强对排土场人工和自然植被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降趋势对应分析 冗余分析 黄土区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评价 被引量:25
5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2 位作者 潘保柱 巩同梁 刘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51-2360,共10页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期间,以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雅江流域干支流及堰塞湖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河流生态评价。采用Alpha及Be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指示局部采样河段及全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分析发现:14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种,隶属57科102属。雅江干流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为29,平均为19。支流年楚河种类数为17。支流拉萨河,尼洋河,帕龙藏布的最高种类数分别为25,33,36;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1,21,22,生物多样性普遍高于干流。整个流域中底栖动物平均种类数相差不大,但种类组成和密度相差较大。调查区域的Beta多样性指数β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相似的山区河流,说明雅江流域内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性高于正常海拔地区。对14个采样断面的物种组成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影响雅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河型,河床阻力结构,堤岸结构,水流流速。保持稳定的阶梯-深潭结构和自然堤岸结构,以及适宜的流速有利于保护雅江河流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河流生态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海拔 除趋势对应分析
下载PDF
广东天井山森林与植物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庄雪影 雷海珠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9-75,共7页
应用无偏对应排序法(DCA)和二元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分析了天井山地区11个不同演替阶段阔叶林群落的分布特点和植物区系多样性。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常绿阔叶林可划分为两大类:中山常绿阔叶林和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 应用无偏对应排序法(DCA)和二元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分析了天井山地区11个不同演替阶段阔叶林群落的分布特点和植物区系多样性。结果显示,所调查的常绿阔叶林可划分为两大类:中山常绿阔叶林和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前者分布在海拔900m以上的山地,后者分布在海拔390~900m之间的山地。由于人为的干扰,次生林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结构上与原生林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程度与其干扰历史和演替时间有关,次生残林的退化程度较轻,择伐林次之,皆伐迹地次生林的退化程度最严重。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次生林将向着中生性群落演替。次生林植物区系的恢复与植物种源有关,与缺乏原生植被、土壤退化严重的香港地区相比,天井山仍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原生林和原生性次生林,次生林退化程度较轻,所以其次生林的自然演替速度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植物多样性 天井山 dca TWINSPAN
下载PDF
Pollen indication to source plants in the eastern desert of China 被引量:18
7
作者 LI Yuecong XU Qinghai +4 位作者 ZHAO Yinclkui YANG Xiaolan XIAO Jule CHEN Hui Lü Xinmi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15期1632-1641,共10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dication of major pollen types to source plants, 39 surface pollen 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39 plant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versity of pollen assemblages presents in diff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dication of major pollen types to source plants, 39 surface pollen samples are collected from 39 plant communi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versity of pollen assemblages presents in different commu-nities. Chenopodiaceae pollen percentages are highest in Kalidium communities and Ceratoides communities (higher than 45%, average is 63.4%), but high Ephedra pollen per-centages (higher than 3.3%, average is 16.5%)in Ceratoides communities make it distinguished from Kalidium communi-ties. Artemisia pollen percentages (more than 50%) are much higher than Chenopodiaceae (less than 35%) in Artemisia Communities. Nitraria pollen percentages (higher than 2%, average is 13.6%) are highest in Nitraria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other community patterns. Tamariceae pollen percentages (higher than 2%, average is 8.6%) are highest both in Tetraena and Reaumuria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other community patterns. But in Reau-muria communities, Artemisia pollen percentages are higher than Chenopodiaceae with some other pollen types such as Gramineae, Compositae, Leguminosae; on the contrary, in Tetraena communities, Artemisia pollen percentages are less than Chenopodiaceae with few other pollen types. Calli-gonum pollen only appears in Calligonum communities (higher than 2%,average is 5%).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CLA) and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 show that the pollen indication to source plants can be reflected by association indices (A), over-representation in-dices (O), under-representation indices (U), R-value, the av-erage pollen percentages where parent plants are absent (Xa) and the average pollen percentages where parent plants are present (Xp). Zygophyllum, Calligonum, Tetraena, Tribulus and Tamariceae can indicate source plants very well, owing to high A scores. Artemisia, Chenopodiaceae and Gramineae have high R-values, and Nitraria, Cruciferae and sedum have high O scores, so they are over-represented types, but the higher Xp and the lower Xa val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漠地区 花粉传播 遗传特性 繁殖方法
原文传递
博斯腾湖湖滨湿地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海燕 刘彬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3,共8页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群落进行排序,以明确博斯腾湖湖滨湿地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影响植被类型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湖滨湿...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方法对湿地植物群落进行分类,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群落进行排序,以明确博斯腾湖湖滨湿地的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影响植被类型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湖滨湿地植被可分为7个主要群丛,分别为长苞香蒲(Ass.Typha angustata)、芦苇+长苞香蒲(Ass.Phragmites australis+Ty.angustata)、芦苇+水烛(Ass.P.australis+Ty.Angustifolia)、多枝柽柳-芦苇(Ass.Tamarix ramosissima-P.australis)、胡杨-多枝柽柳(Ass.Populus euphratica-Ta.ramosissima)、旱柳-多枝柽柳(Ass.Salix matsudana-Ta.ramosissima)和多枝柽柳(Ass.Ta.ramosissima),它们分布于湖滨浅水带、湖滨沼泽带、湖岸乔灌林带和旱生灌丛带;TWINSPAN分类产生的7个主要群丛在DCA排序图上被很好地反映出来。CCA排序与DCA排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含盐量是决定该地区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博斯腾湖湖滨湿地植被种类单一,生态结构简单,水盐动态及其相互作用是影响该地区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博斯腾湖湖滨湿地进行植被保护与重建过程中,需重点考虑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含盐量这2个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止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博斯腾湖湖滨湿地
下载PDF
山地河流浅滩深潭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以重庆开县东河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强 袁兴中 刘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26-6736,共11页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31种和24种,密度分别为450.62个/m2和86.24个/m2,生物量分别为2.88 g/m2和0.55 g/m2。浅滩有指示种11种,即纹石蛾(Hydropsyche sp.)、假蜉(Iron sp.)、假二翅蜉(Pseudocloeon sp.)、舌石蛾(Glossosoma sp.)、高翔蜉(Epeorus sp.1)、背刺蜉(Notacanthurus sp.)、Heterocloeon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朝大蚊(Antocha sp.)、等蜉(Isonychia sp.)、溪颏蜉(Rhithrogena sp.)。深潭指示种仅蜉蝣(Ephemera sp.)和黑大蚊(Hexatoma sp.)两种。刮食者为两类生境的优势功能摄食类群。浅滩中滤食者和刮食者比例显著高于深潭,而收集者和捕食者显著低于深潭。两类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浅滩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改进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明显高于深潭。受地貌形态、水力特征和冲淤变化规律影响的生境稳定性和异质性差异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浅滩 深潭 生境 除趋势对应分析(dca) 功能摄食类群 山地河流 指示种分析
下载PDF
广州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庆芳 章家恩 秦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21-1526,共6页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 365个,共25个类群,分别隶属于7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共占总捕获量的83.44%。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以华南植物园为最高,达2.822,人民公园绿地为最低。观测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排序的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所不同,其中倍足纲(Diplopoda)和石目(Archaeognatha)这两类土壤动物为稀有类群,仅在观测的林地类样地中有分布,对干扰最为敏感,可用于指示城市化进程S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数量结构 除趋势对应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化
下载PDF
传统藏药五脉绿绒蒿不同居群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佩佩 栾真杰 +2 位作者 李朵 孟晓萍 孙菁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0-555,共6页
利用正交试验对光谱采集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所得中红外光谱采集条件为:样品KBr比例1:100 (m/m),粒径75μm,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4 cm-1,压力1. 9×103kg。对17个不同居群五脉绿绒蒿的中红外及衰减全反射(ATR)数据进行分析,均得到了... 利用正交试验对光谱采集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所得中红外光谱采集条件为:样品KBr比例1:100 (m/m),粒径75μm,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4 cm-1,压力1. 9×103kg。对17个不同居群五脉绿绒蒿的中红外及衰减全反射(ATR)数据进行分析,均得到了7个共有峰。吸光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中红外及ATR分析数据均可将17个居群分为3大类群,各居群的聚类情况均符合野外样点实际分布(S4除外)。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分析结果揭示了五脉绿绒蒿类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纬度和海拔是影响五脉绿绒蒿不同类群红外光谱特征的主要环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脉绿绒蒿 中红外 ATR 聚类分析 dca分析
原文传递
金华市郊树附生藓类植物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小伟 郭水良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7-412,共6页
调查了金华市郊树附生藓类植物的区系和盖度,并以藓类植物盖度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调查区域的树附生藓类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有树附生藓类植物16科52种,其主要的地理成分为东亚成分、北温带成分和... 调查了金华市郊树附生藓类植物的区系和盖度,并以藓类植物盖度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调查区域的树附生藓类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共有树附生藓类植物16科52种,其主要的地理成分为东亚成分、北温带成分和世界分布,分别占总种数的40.38%、25.00%、19.23%;(2)树附生藓类植物群落可被分成三类,分别分布在樟树-枫杨为主要成分的阔叶林、针叶林和以喜树为主的阔叶林中;藓类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与植被类型相对应;(3)树附生藓类在不同树种之间,尤其在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之间存在选择性;(4)树的倾斜对树干藓类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树附生藓类植物 分布格局 除趋势对应分析
下载PDF
荒漠啮齿动物群落与植物群落的对应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包俊江 张福顺 +3 位作者 武晓东 付和平 袁帅 张晓东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7,共6页
动物与其生存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家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啮齿动物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群,其数量大小和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生境中的植被为啮齿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和栖息地,
关键词 荒漠 啮齿动物 对应分析 dca CCA
下载PDF
废弃汞矿山苔藓植物群落生态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潘莎 张朝晖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41-248,共8页
对贵州省铜仁市云场坪镇废弃汞矿山的苔藓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通过野外全面调查和实验室仔细鉴定,发现废弃汞矿山苔藓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13科52属62种(苔类植物2科2属2种,藓类植物11科50属60种)。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 对贵州省铜仁市云场坪镇废弃汞矿山的苔藓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通过野外全面调查和实验室仔细鉴定,发现废弃汞矿山苔藓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13科52属62种(苔类植物2科2属2种,藓类植物11科50属60种)。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分析其分布格局表明,该区12个样点分为2个类型组,组1为废石、废渣样地,组2为废洞样地,说明废洞与废石、废渣生境差异性较大,废石、废渣生境较相似;北地扭口藓群落(Barbula fallax Com.)、阔叶小石藓群落(Weisiaplani folia Com.)、尖叶扭口藓群落(Barbula constricta Com.)、拟丛净口藓群落(Gymnostomum anoectangioides Corn.)、硬叶净口藓群落(Gymnostomumsubrigidulum Com.)为该矿区废石、废渣上的优势群落,其生物量为55.20~448.20g·m-2,饱和吸水量为260.80~3599.40g·m-2,说明在矿区这种干旱且保水能力弱的环境区域,苔藓植物群落以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在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群落 废弃汞矿山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 除趋势对应分析 生态修复
下载PDF
三种香茶菜药材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郭水良 陈文荣 方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 了解香茶菜属不同产地、同一种的不同器官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情况 ,明确基于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在药材比较上的应用前景。方法 测定了香茶菜属中的香茶菜 Isodon amethystoides、显脉香茶菜 I.ner-vosa和大萼香茶菜 I.macr... 目的 了解香茶菜属不同产地、同一种的不同器官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情况 ,明确基于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在药材比较上的应用前景。方法 测定了香茶菜属中的香茶菜 Isodon amethystoides、显脉香茶菜 I.ner-vosa和大萼香茶菜 I.macrocalyx不同产地和器官 15个样品的紫外光谱 ,以波数 -吸光度为指标 ,以紫外光谱为对象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简称 DCA)比较 15个样品在紫外光谱上的差异程度。结果  (1)来自不同产地的香茶菜 ,其紫外光谱图有较大差异 ;(2 )来自同一产地的同批大萼香茶菜 (或显脉香茶菜 )样品 ,它们紫外光谱图非常接近 ;(3)大萼香茶菜和显脉香茶菜与香茶菜的紫外光谱差异不很大 ;(4) 3种香茶菜的茎和叶的紫外光谱差异明显。表明不同地理源的香茶菜属植物 ,它们的药效会有较大差异 ,在香茶菜属植物入药时 ,应该注意区分茎和叶药效上的差异 ,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可以考虑作为香茶菜的代用品。结论 基于紫外光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茶菜属 紫外光谱 除趋势对应分析 药材鉴定
下载PDF
一种新型贝壳鱼礁的大型底栖藻类附着效果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静 姜大为 +4 位作者 郝振林 郭栋 王路平 李多慧 张瑜洋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5-381,共7页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价贝壳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投礁1个月后,3个区域藻类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小,随着投礁时间延长,混凝土构件礁区和贝壳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和种类均大于空白对照区,其中贝壳礁区藻类生物量和种类增加得更为显著,且相较于另外2个区域,藻类群落结构更早趋于稳定。环境因子对藻类生物量影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不同藻类生物量的环境因子有差别。分别对3个区域的藻类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指标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3个区域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均为水温,影响自然礁石和混凝土构件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而影响贝壳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贝壳鱼礁 大长山岛 大型底栖藻类 去趋势对应分析 主成分分析 冗余分析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新疆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拟南芥生存群落的种间联结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磊 邱东 +1 位作者 陶冶 刘彤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3期278-284,共7页
为揭示影响拟南芥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本研究对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内16个主要物种做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为1.474,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其中有65.83%的种对表现出正关联,余下... 为揭示影响拟南芥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本研究对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内16个主要物种做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为1.474,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其中有65.83%的种对表现出正关联,余下表现为负关联;χ2检验为显著或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35对,其中正关联26对,负关联9对;有77.5%的种对关联强度指数(OI)<0.6,χ2检验联结性多不显著;优势种对间的OI值基本都>0.6,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正联结。去势对应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都聚集在排序图中央,种间联结紧密,而次要种则零散于其周缘,连接性较弱。16个物种分成2个生态种组,但组间界限不明显。拟南芥与群落主要优势种关系密切,对其依赖性较强,表明群落优势种是影响拟南芥生存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种间联结 种间依赖 去势对应分析(dca) 短命植物 新疆
下载PDF
天山北麓中段拟南芥生存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陶冶 刘彤 +2 位作者 徐岩岩 王丹 蒋成国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35-1941,共7页
运用种间联结测定方法研究了天山北麓中段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24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内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VR)为1.55,表现为显著正联结。24个物种组成的276个种对中,有123对表现出正关联(V>... 运用种间联结测定方法研究了天山北麓中段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24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特征。结果表明:群落内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VR)为1.55,表现为显著正联结。24个物种组成的276个种对中,有123对表现出正关联(V>0),150对为负关联,3对无关联。χ2检验有61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有24对表现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有232个种对0<OI<0.6,仅有12个种对OI>0.6,另有32个种对OI=0,表明多数物种间联结性较弱或无联结。DCA分析显示,排序图中的种间距离较好地表示了种间联结的强弱。拟南芥与新疆绢蒿(Seriphidium kaschgaricum)、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等耐旱植物关系密切,对它们依赖性较强,表明拟南芥具有较强的抗旱特性。拟南芥与邻近种庭芥(Alyssum desertorum)呈极显著正关联,与丝叶芥(Leptaleum filifolium)和舟果芥(Tauscheria lasiocarpa)显著正关联,表明它们生态需求相似,生境趋同。拟南芥与邻近种小拟南芥(A.pumila)等联结性较弱,生境趋异。多数十字花科短命植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群落优势物种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体现了该科物种在干旱区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拟南芥 种间联结 除趋势对应分析 种间依赖 Ochiai指数
原文传递
退化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析
19
作者 邸桂俐 陈积山 +2 位作者 朱瑞芬 高超 张月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143,共3页
为了研究松嫩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格局,试验通过利用群落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的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测定了12个优势种的无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结果表明:优势植... 为了研究松嫩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格局,试验通过利用群落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的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测定了12个优势种的无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结果表明:优势植物种的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排序结果吻合于分类结果的事实,验证了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导致现存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地 植物群落 双向指示种分析 无趋势对应分析(dca) 排序 植被数量分析
原文传递
高硫高砷金精矿生物预氧化条件优化
20
作者 杨彩云 董博文 +3 位作者 王梅君 叶志勇 郑天凌 黄怀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26-1634,共9页
【目的】研究温度以及返回液添加量对体系中氧化效果以及金(Au)氰化浸出率的影响。【方法】针对某高硫高砷金精矿建立了一套连续生物预氧化体系(氧化时间6 d),比较不同的温度(40℃和45℃)和返回液添加量(0和600 m L)对生物预氧化效果的... 【目的】研究温度以及返回液添加量对体系中氧化效果以及金(Au)氰化浸出率的影响。【方法】针对某高硫高砷金精矿建立了一套连续生物预氧化体系(氧化时间6 d),比较不同的温度(40℃和45℃)和返回液添加量(0和600 m L)对生物预氧化效果的影响:间隔8 h连续测定氧化体系中的氧化液、氧化渣以及氰化渣中的总Fe、总S、总As以及SO42-和Au含量;并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体系中的浸矿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提高温度和添加氧化返回液都会改变体系:升高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系的氧化程度,主要表现为显著降低了尾渣中总铁、总硫含量,显著提高了尾渣中的S6+比例,并且降低前三槽氧化体系的耗碱量;投加返回液则会降低体系的氧化程度,主要表现为显著提高了尾渣金品位和铁含量,显著降低了尾渣中的S6+以及Au浸出率;Dissimilarity和DCA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体系的影响更为显著;氧化过程中的Au浸出率、硫氧化率以及As去除率,三者互为显著正相关;克隆文库结果显示,该浸矿菌群主要包括3类细菌:Acidithiocacillus caldu(71%)、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23%)和Sulfo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ns(6%),基于97%相似性的OTU覆盖率达93.67%。【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添加返回液,温度变化会更显著的改变体系反应效率。提高体系温度有利于矿物的氧化,而添加返回液会降低Au浸出率。本文首次研究了连续生物预氧化过程中温度梯度和返回液添加对体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中温生物预氧化工业生产的工艺优化、降低工业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高砷金精矿 连续生物预氧化 Au浸出率 硫氧化率 降趋对应分析(dca)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