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119
1
作者 盛茂银 刘洋 熊康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6303-6313,共11页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森...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定点取样和实验室分析检测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特征;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旨在为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田间含水量、毛管含水量、pH值、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和全钾均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异。但这些指标并不是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而一直退化,而是一个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2)土壤有机质、氮素、毛管持水量、容重和孔隙度与土壤其它绝大多数理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是土壤理化性质的关键因子,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主成分分析也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钾素、容重、持水状况、孔隙度等是基于土壤理化性质评价石漠化程度的关键指标。作者提出了强度石漠化环境裸岩对土壤养分的聚集效应学说和喀斯特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及其机制。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演变规律 机制
下载PDF
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为例 被引量:68
2
作者 张殿发 王世杰 +1 位作者 周德全 李瑞玲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 ,探讨了土地石漠化内、外动力驱动机制。认为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由此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 ,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 ;古环境演... 在分析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的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 ,探讨了土地石漠化内、外动力驱动机制。认为地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由此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 ,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潜能 ;古环境演化为喀斯特石漠化提供了广泛分布的碳酸盐物质。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 ,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则是导致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石漠化 喀斯特 生态地质环境 驱动机制 贵州省
下载PDF
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荒漠化 被引量:50
3
作者 周劲松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16,共7页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性社会环境问题,它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山地系统在景观上为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具有内生型脆弱性、对植被的依附性、景观过渡性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等方面,荒漠化较严重。作者通过对坡面级联系统以及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分析,讨论了山地荒漠化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就荒漠化的防治提出几点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生态系统 脆弱性 山地系统 防治
下载PDF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60
4
作者 李森 李凡 +1 位作者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7,共7页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 ,绿洲萎缩 ,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 5 9.2 76 %和 2 8.0 83% ,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 ,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 ,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 ,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 额济纳绿洲 荒漠化过程 驱动力 驱动机制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被引量:44
5
作者 王辉 任继周 袁宏波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19-25,共7页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玛曲县 草地沙化 驱动力 机理
下载PDF
对荒漠化几个理论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宏 慈龙骏 孙保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46-450,共5页
讨论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发生机制等问题。认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荒漠化定义揭示了各类型荒漠化的共同本质,是较为科学和适用的定义。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准”、荒漠化气候类型及评价的空间尺度是建立荒... 讨论了荒漠化的概念和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及发生机制等问题。认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的荒漠化定义揭示了各类型荒漠化的共同本质,是较为科学和适用的定义。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准”、荒漠化气候类型及评价的空间尺度是建立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荒漠化的发生机制是荒漠化理论的核心,它涉及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荒漠化的非平衡过程及荒漠化与土地系统复杂性的关系。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是荒漠化的驱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 评价指标 发生机制 复杂性 荒漠地
下载PDF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8
7
作者 董玉祥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5期385-391,共7页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一———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 ,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 ,定...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一———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 ,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 ,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 ,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北高原 沙漠化 驱动机制 气候变化 降水量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下载PDF
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物的耐胁迫类型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朱志梅 杨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93-1100,共8页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草原沙漠化过程中不同梯度共有种群为研究对象 ,探讨植物的受损机理 ,综合 2 0 0 1~ 2 0 0 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沙漠化的进展 ,共有种群的 1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 a、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叶片含...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草原沙漠化过程中不同梯度共有种群为研究对象 ,探讨植物的受损机理 ,综合 2 0 0 1~ 2 0 0 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沙漠化的进展 ,共有种群的 1叶片含水量及叶绿素 a、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叶片含水量高低顺序为扁蓿豆 (Melilotoides ruthenica) >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羊草 (L eymus chinensis) >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squarrosa) ,反映了共有种群水分状况的不同。2质膜相对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羊草、糙隐子草和冷蒿变化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3MDA含量变化均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的规律 ,不同植物不同阶段 MDA积累程度 (积累率大小顺序为沙漠化初期 :冷蒿 2 9.5 9% >羊草 18.14 % >扁蓿豆 13.6 8% >糙隐子草 3.77% ;沙漠化后期 :糙隐子草 80 .11% >冷蒿 77.2 9% >羊草 39.31% >扁蓿豆 8.5 6 % )的不同反映了不同阶段细胞受伤害程度的差异。4 SOD、CAT活性变化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 ,其中羊草 CAT活性呈降低趋势 ;酶活性均梯度间差异显著 (P<0 .0 0 1)。 5内源激素 ABA含量的变化因不同种群抗逆性强弱而异。糙隐子草、冷蒿和扁蓿豆 ABA增幅小 ,而羊草 ABA增幅大。综合各种生理特征及其对沙漠化环境的响应 ,对共有种群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受损机理 共有种群 叶片生理反应 ABA含量 草原
下载PDF
沙漠化成因机制及其治理的沙产业模式 被引量:27
9
作者 樊胜岳 周立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11-516,共6页
我国土地沙漠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治理 ,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仍然正以每年 2 46 0km2 的速度扩展 ,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沙漠化的研究治理进行反思 ,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现代沙漠化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经济活... 我国土地沙漠化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与治理 ,目前沙漠化土地面积仍然正以每年 2 46 0km2 的速度扩展 ,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沙漠化的研究治理进行反思 ,寻找它的症结所在。现代沙漠化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经济活动对资源的破坏造成的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而沙漠化治理措施恰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沙产业理论 ,将沙漠化的防治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成因 治理 沙产业模式 防治 围栏封育
下载PDF
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发展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逯军峰 董治宝 +2 位作者 胡光印 宋翔 魏振海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4-609,共6页
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多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进行沙漠化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5—1990年研究区沙漠化处于强烈发展阶段,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4 093.8hm2,其中流动沙地、... 利用遥感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多期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甘肃省玛曲县土地沙漠化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进行沙漠化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5—1990年研究区沙漠化处于强烈发展阶段,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了44 093.8hm2,其中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9.9hm2、27 702.7hm2、16 351.2hm2。1990—2000年沙漠化程度加剧,沙漠化总面积增加了142.4hm2,其中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分别增加了200.1hm2、326.6hm2,而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了384.3hm2。2000—2005年玛曲县沙漠化发生逆转,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 226.2hm2。分析表明,长期过度放牧,气温显著升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和鼠虫害的泛滥是造成玛曲县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高寒草甸 遥感 沙漠化驱动机制
原文传递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开垦对荒漠化的影响——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宏 孙保平 《资源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1-75,共5页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我国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与土地荒漠化的反馈关系,并以甘肃民勤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模拟人口增长导致耕地开垦面积增加及其对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似的人口增长速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扩展速度要比干旱地区更快。模型灵敏度分析表明,决定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开垦并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主要人为因子是人口数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状况,这三者又是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和土地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垦 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 动态仿真
下载PDF
沙漠化与气候变化互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2
作者 韩邦帅 薛娴 +2 位作者 王涛 张芳 黄翠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0-416,共7页
沙漠化与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两大热点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气候条件的恶化如持续干旱等可以引起土地的沙漠化,而沙漠化又可以通过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增加沙尘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途径反作用于... 沙漠化与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世界面临的两大热点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气候条件的恶化如持续干旱等可以引起土地的沙漠化,而沙漠化又可以通过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增加沙尘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途径反作用于气候变化,并可能在局地形成正反馈,导致沙漠化向恶性方向发展。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的研究历史,并从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沙尘增多及温室气体增加对气候的影响三个方面概述了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研究。在研究中存在如下瓶颈:①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发生的尺度;②沙尘和降水的因果关系;③数据的不一致性及数据特征的差异;④沙漠化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剥离。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研究沙漠化与气候变化问题,并将模型研究与实地观测并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气候变化 生物地球物理互馈机制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沙漠化驱动机制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李晓英 姚正毅 +1 位作者 王宏伟 肖建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盆地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作为生态敏感区,在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下,若尔盖盆地出现了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沙地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若尔盖盆地是黄河水源的重要补给区,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作为生态敏感区,在自然环境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影响下,若尔盖盆地出现了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沙地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若尔盖盆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进而阐述和分析沙漠化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若尔盖盆地广泛分布的古风沙沉积物是现代沙漠化的沙物质来源,地表致密草皮层的机械破坏,使下伏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暴露,是形成沙漠化的关键一步;随后在风蚀、雨水冲刷及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被侵蚀,引起草皮层坍塌,导致古沙丘活化,风沙活动加剧,形成风沙沉积;若尔盖沙漠化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是其主导驱动因素,鼠类活动和热融沉陷、滑塌是沙漠化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草地沙化 驱动因素 驱动机制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1975—2015年阿拉善高原沙漠化过程、格局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20
14
作者 万炜 颜长珍 +2 位作者 肖生春 谢家丽 钱大文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9,共13页
以遥感(RS)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手段得到阿拉善高原197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7期的沙漠化成因类型及沙漠化程度数据。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阿拉善高原近40年来沙漠化成因类型及沙漠化程度的面积和分布变化... 以遥感(RS)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手段得到阿拉善高原197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共7期的沙漠化成因类型及沙漠化程度数据。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阿拉善高原近40年来沙漠化成因类型及沙漠化程度的面积和分布变化;再通过沙漠化指数(ADI)定量分析出阿拉善高原沙漠化程度整体上以2000年为界,呈现先恶化后逆转的趋势;通过重心迁移模型揭示了阿拉善高原不同沙漠化类型的空间变化规律;通过空间叠合分析发现了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动态变化的热点分布区域;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定量甄别阿拉善高原沙漠化的自然及人为驱动力因素,发现近40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人为因素(人口压力、畜牧垦殖、植树造林、工矿开发等)是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动态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气候变化(降水量、气温、最大风速)则是该区域沙漠化动态变化的另一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高原 沙漠化 驱动机制 遥感监测 过程与格局
原文传递
关于沙漠化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夏训诚 刘新民 +3 位作者 李崇舜 周兴佳 樊自立 胡文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4,共14页
本文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科尔沁沙地为例,着重探讨了第四纪环境、气候变化、沙物质来源和运送机制、沙漠水文特征和利用方式、植被特征及其演变等在沙漠化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指出沙漠化是一种综合的白然地理过程,是自然环境和人... 本文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内蒙科尔沁沙地为例,着重探讨了第四纪环境、气候变化、沙物质来源和运送机制、沙漠水文特征和利用方式、植被特征及其演变等在沙漠化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指出沙漠化是一种综合的白然地理过程,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施加作用的结果,它导致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平衡的严重紊乱和瓦解,导致灾难性的生态恶果。对沙漠化环境的改善和逆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机制 防治
原文传递
晋北地区环境特征及其土地沙化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薛占金 秦作栋 孟宪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8-102,共5页
晋北地区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植被退化、土层厚度和风蚀强度等3个方面,提出了评价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程度的综合指标,并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分析了晋北地区土地沙... 晋北地区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和过渡性的特点。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植被退化、土层厚度和风蚀强度等3个方面,提出了评价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程度的综合指标,并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分析了晋北地区土地沙化的成因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脆弱的自然条件是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发生、发展的基础,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发生、发展的驱动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晋北地区土地沙化发生、发展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特征 土地沙化 成因机制 晋北地区
下载PDF
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驱动机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姚正毅 李晓英 肖建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29-1437,共9页
在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正面临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湖滨广泛分布的古风沙沉积物是现代... 在自然因素和不合理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正面临土地沙漠化、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青海湖滨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湖滨广泛分布的古风沙沉积物是现代沙漠化的沙物质来源,现代流动沙丘的粒度特征与古风成沙丘粒度极为相似,两者的继承与改造关系极为明显。草皮层及其下的粉沙土层是古沙丘的保护层。保护层的机械破坏,使下伏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暴露,是形成沙漠化的关键一步。随后在风蚀、雨水冲刷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松散的古风沙沉积物被侵蚀,引起草皮层坍塌,导致古沙丘活化,风沙活动加剧,形成风沙沉积。流水侵蚀和地层沉陷是导致草皮层机械破坏的主要因素。青海湖水位下降,河流沉积,风沙入湖,都可使沙地面积增加,但仅限于湖边局部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土地沙漠化 驱动机制 古沙丘活化
原文传递
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花江石漠化治理区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彭睿文 罗娅 +1 位作者 陈起伟 李永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73-2082,共10页
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环境效应。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5~2012年,研究区... 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将有助于深入分析和研究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变化规律、驱动力及资源环境效应。运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石漠化治理区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2005~2012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有所减少,由2 824.23 hm2减少到2 777.60 hm2,减少了46.63 hm2,占2005年石漠化面积的1.65%;石漠化程度呈现从重变轻的趋势,无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增加12.68%和3.08%,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和强度石漠化分别减少5.11%、2.07%和5.24%。其中,稳定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大,占喀斯特面积的95.40%;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1.15%,土地利用较为稳定。恢复型石漠化区域面积占喀斯特面积的3.9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40.64%,土地利用变化剧烈。退化型石漠化区域面积最小,仅占喀斯特面积的0.65%;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重为22.21%,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2)土地利用变化以园地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变化主要由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劳动力比重变化、本地务工收入变化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等4个因子驱动产生。其中,园地变化与本地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691;与劳动力文化程度变化指数、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和外出务工收入变化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472、-9.735和-0.443。劳动力比重变化指数是引起园地发生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3)国家因生态文明建设需求而施行退耕还林(草)政策和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户因脱贫致富需要而提高文化素质和调整从业行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促进石漠化治理区的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型,进而共同驱动了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LUCC 驱动机制 小尺度
原文传递
荒漠化防治新材料W-OH的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高卫民 吴智仁 +1 位作者 吴智深 杨才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162,共6页
改性水溶性聚氨酯(W-OH固化材料)是一种以水为固化剂,成本低廉、施工方便、环境负荷小的新型荒漠化防治材料。该文讨论W-OH固化材料的固化机理,研究固化温度和材料浓度对固化时间的影响;着重研究了W-OH固化材料与沙土结合形成的固结层(W... 改性水溶性聚氨酯(W-OH固化材料)是一种以水为固化剂,成本低廉、施工方便、环境负荷小的新型荒漠化防治材料。该文讨论W-OH固化材料的固化机理,研究固化温度和材料浓度对固化时间的影响;着重研究了W-OH固化材料与沙土结合形成的固结层(W-OH固结层)的力学性能随浓度的变化关系,模拟荒漠化地区恶劣环境,讨论紫外线辐射、水解和冻融循环对W-OH固结层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风洞试验研究其抗风蚀沙蚀性。结果表明W-OH固化材料中异氰酸根与水发生交联反应,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快速固化,提高温度和材料浓度均增加反应速率,缩短固化时间;W-OH固结层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其压缩强度大于1.15MPa,硬度大于21.5mm,并且固结层有较好的抗压缩变形性和弹性;在紫外线照射下,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W-OH固结层的力学性能先提高,后下降;水解和冻融对W-OH固结层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表现出良好的抗水解和冻融性能;风沙流速达到25m/s的风洞试验仍没有破坏W-OH固结层,抗风蚀性能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H固化材料 荒漠化防治 固化机理 力学性能 风洞试验
下载PDF
诌议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制约机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殿发 王世杰 李瑞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5,共5页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它不但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 ,同时也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 ,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 土地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它不但吞噬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的衰退和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 ,同时也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 ,如滥垦、滥牧、滥采、滥伐、滥用等触发并加速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制约土地荒漠化的外在机制。在人类近乎疯狂的破坏行为背后 ,一定存在着更深层次、更具决定性作用的荒漠化制约机制。土地所有权错位是我国现代荒漠化最本质性的制约机制。正是因为土地产权错位才导致农牧民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发生 ,只有把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 ,让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主人 ,才是防治荒漠化的最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荒漠化 制约机制 土地所有权 产权错位 荒漠化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