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储层精细描述方法 被引量:193
1
作者 赵翰卿 付志国 +2 位作者 吕晓光 田东辉 王广运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9-113,共5页
概括地论述了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描述法,成功地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 概括地论述了大庆油田应用现代沉积和露头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思想和自创的模式预测描述法,成功地研制出依据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大型河流—三角洲特有的沉积规律与模式,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建筑结构,精细地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系统描述储层宏观非均质体系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将整套储层划分为岩相段、单一族回层(或单砂层)、沉积微相(或相对均质单元)、单砂体、建筑结构单元、层内非均质等6个描述层次,并对砂体井间连续性、几何形态与边界位置、厚度与渗透率的平面非均质性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储层复杂非均质体系描述和井间砂体预测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三角洲 沉积模式 储集层 描述方法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滩坝沉积模式——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85
2
作者 杨勇强 邱隆伟 +1 位作者 姜在兴 银熙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3,共7页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发育的滩坝沉积主要有砾质滩坝、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滩坝的形成与物源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物源类型、物源供应强度及水动力等的综合影响。东营凹陷各地区滩坝的宏观分布特征与微观沉积特征存... 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发育的滩坝沉积主要有砾质滩坝、砂质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滩坝的形成与物源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受物源类型、物源供应强度及水动力等的综合影响。东营凹陷各地区滩坝的宏观分布特征与微观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在详细分析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东营凹陷主要存在基岩—滩坝沉积体系、正常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岩滩坝沉积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沙四上亚段 滩坝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8
3
作者 朱光 朴学峰 +3 位作者 张力 张必龙 陈印 胡召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沉积格局 正断层 应力场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 被引量:52
4
作者 胡明毅 柯岭 梁建设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西湖凹陷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凹陷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渐新统花港组,关于花港组沉积相前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存在较大争议。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花港组... 西湖凹陷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凹陷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渐新统花港组,关于花港组沉积相前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存在较大争议。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等4种相类型,平面上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边缘,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东部边缘,在凹陷中央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特征 沉积相模式 花港组 西湖凹陷
下载PDF
The control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ing on the Eogene sedimentary basin fills of the Dongying and Zhanhua sags,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34
5
作者 LIN Changsong1, ZHENG Herong2, REN Jianye1, LIU Jingyan1 & Qiu Yigang1 1. Department of Energy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Institute, Sino-Petroleum and Chemistry Cooperation, Beijing 10008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4年第9期769-782,共14页
The Dongying and Zhanhua sags are the maj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 tion subbasin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 fills has shown that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and t... The Dongying and Zhanhua sags are the maj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and produc- tion subbasin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basin fills has shown that the syndepositional faults and their arrangement styles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 ence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Eogene depositional systems.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evolution of the subbasins reflects the general control of the episodic rifting process. The major long-term active normal faults formed a series of paleogeomorphic accident or slopebreak zones that commonly delineated the subsidiary palaeostructural units and the depositional facies tracts and constrained the gener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facies zones. The central sag boundary fault slopebreak zones usually determin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epocenters of ter- restrial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s, particularly the lowstand fans or deltaic depositional sys- tems, and have proven to be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target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subtle sandstone reservoirs. A variety of syndepositional fault arrangement patterns, including the par- allel, en echelon, combo-like, broom-like fault systems and the fault overlap or transfer zon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subbasins. They generated distinctive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exerted a direct influence on sediment dispersal and sandbody distribution during the Eogene synrift stage. It is the key for the predic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 and reservoir sand- stones to investigate the activ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fault slopebreak zones and re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paleogeomorphy in different basin filling stages of the basi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SODIC rifting fault slopebreak zone depositional pattern Bohai BAY Basin.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地边缘形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徐安娜 汪泽成 +2 位作者 江兴福 翟秀芬 殷积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43,共7页
晚二叠世长兴期,受勉略洋扩张和区域拉张应力的影响,四川盆地北部发育了开江—梁平海槽。为弄清该海槽两侧台地边缘的形态及其上礁滩体发育的主控因素,在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二维、三维地震资料中礁滩体的反射特征和钻... 晚二叠世长兴期,受勉略洋扩张和区域拉张应力的影响,四川盆地北部发育了开江—梁平海槽。为弄清该海槽两侧台地边缘的形态及其上礁滩体发育的主控因素,在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二维、三维地震资料中礁滩体的反射特征和钻井资料,利用地质—地震解释技术,刻画出长兴期海槽两侧台地边缘的形态变化,建立了不同类型台地边缘之上礁滩体发育的地震反射模式和沉积模式,分析了其储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和分布规律。结论认为:①长兴期,开江—梁平海槽两侧台地边缘形态可划分为断控陡坡型和缓坡型2大类,包含断层—陡坡型、陡坡型、缓坡—坡折型和缓坡型4种类型;②长兴期,海槽两侧台地边缘的形态是控制礁滩体规模、沉积模式的关键地质因素,也是造成礁滩体储层特征差异性的根本原因;③白云石化、多期溶蚀和裂缝作用是改善长兴组礁滩体储层质量的关键作用,有利储层主要位于每期礁滩体的顶部,分布于台缘带陡坡或基底断裂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开江—梁平海槽 台地边缘形态 礁滩体 储集层特征 成岩作用 沉积模式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Q油田沙二段储层沉积模式 被引量:20
7
作者 倪军娥 孙立春 +5 位作者 古莉 何娟 赵卫平 刘新光 郭丽娜 吴梦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1-498,共8页
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是渤海湾盆地古近系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为了明确该类储层的展布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以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Q油田为例,以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和地球物... 湖相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混合沉积是渤海湾盆地古近系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具有相变快、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为了明确该类储层的展布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油气勘探开发,以渤中凹陷石臼坨凸起Q油田为例,以岩心分析化验、测井和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物源供给、古地貌和古气候等综合分析,对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展开研究。分析认为,油田沙河街组二段整体处于湖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合沉积发育的有利背景,可能发育混积及裙带状两种沉积模式。两种模式下的储层连通性均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此外,混合沉积作用对改善中、深层碎屑岩储层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沉积模式 湖相碳酸盐岩 石臼坨凸起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海底扇朵叶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张佳佳 吴胜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8-106,共19页
作为深海沉积体系中主要的沉积储层类型之一,海底扇朵叶沉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因此一直是世界深海沉积研究的热点。在近60年的研究历程中,学术界在海底扇朵叶概念、沉积模式及成因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 作为深海沉积体系中主要的沉积储层类型之一,海底扇朵叶沉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极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因此一直是世界深海沉积研究的热点。在近60年的研究历程中,学术界在海底扇朵叶概念、沉积模式及成因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也产生了一定分歧,尤其是在海底扇朵叶体系内部构型研究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议和不足。本文阐述了海底扇朵叶沉积内部的构型要素类型及特征,总结并分析了海底扇朵叶体系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及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空间分布样式与定量规模。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对不同学者的朵叶构型分级概念作细致的对比梳理,在统一构型级次的基础上明确不同地质条件或主控因素对海底扇朵叶构型发育模式的控制作用,能够建立相对统一的、可对比的、定量构型知识库,从而更好地指导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朵叶储层构型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 海底扇朵叶 沉积构型 构型级次 分布样式 定量规模
下载PDF
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形成机制与模式:以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为例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胜利 于兴河 +7 位作者 刘玉梅 朱国金 胡光义 高博宇 程岳宏 晋剑利 李顺利 杨宝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40,共9页
深水扇储层的沉积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具备深水扇形成的有利条件,受白云凹陷总体构造沉积背景影响,形成了富砂型的深水扇。本区深水扇是多... 深水扇储层的沉积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具备深水扇形成的有利条件,受白云凹陷总体构造沉积背景影响,形成了富砂型的深水扇。本区深水扇是多种流体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碎屑流、浊流及底流相互作用与复合,形成了平面上具水道复合朵体的分布特征。在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沉积微相划分方案,研究区储层以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滑塌朵体为主;而水道逐渐由相对近源的宽浅下切型变为远离物源的窄深型,其深度与天然堤宽度呈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 深水扇形成机制 沉积模式 重力流水道
下载PDF
辽河坳陷沉积体系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3
10
作者 薛叔浩 罗平 +1 位作者 杨永泰 徐天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22,共4页
辽河动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很高的一个断陷,发育各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它们的组合类型,以缓坡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扇三角洲和缓被远岸水下扇、陡坡近岸水下扇含油性最佳;在各类沉积体系中,技含油丰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辫状... 辽河动陷是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很高的一个断陷,发育各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和它们的组合类型,以缓坡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扇三角洲和缓被远岸水下扇、陡坡近岸水下扇含油性最佳;在各类沉积体系中,技含油丰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缓坡水下扇、陡坡水下扇、曲流河三角洲、滩坝和河流。该协陷经过30年的勘探、开发,已建成中国第三大油田。80年代以来,在其滩海地区(面积约占全场陷的1/5)、陆上各凹陷的深层(埋深大于3km)和古潜山的油气勘探又有新进展,是今后辽河动陷最重要的勘探领域。进一步研究辽河坳陷沉积体系类型及其组合型式、分布规律和含油性,并与圈闭分析相结合,对其深层和滩海的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的预测有重要价值;要针对勘探目标特点,加强多学科综合分析工作,以达到少打井多拿储量的目的;要注意各级湖泛面之间砂体的类型和分布,进一步寻找老性和地层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 储集层 沉积模式 油气资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沉积相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欧成华 董兆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3-663,共11页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地层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至今未获突破,沉积相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地质剖面、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该区...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渐新统—中新统地层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至今未获突破,沉积相分布特征及规律研究不够深入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野外地质剖面、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分析该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和中新统上干柴构组岩石类型和颜色、沉积构造、古生物等相标志,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等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通过编制单井、剖面和平面沉积相分布图,揭示了沉积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结果表明,沿山呈带状分布的各类滩坝和河道沉积砂体是下一步深入勘探寻求突破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柴沟—咸水泉地区 渐新统—中新统 沉积相 沉积模式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源-汇系统与古地理重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志杰 周川闽 +4 位作者 袁选俊 曹正林 陈星渝 万力 成大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006-3023,共18页
源-汇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含油气盆地古地理重建以及源储预测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盆地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层序特征分析、定年数据的物源体系演化分析和沉积过程... 源-汇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于含油气盆地古地理重建以及源储预测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盆地地质大剖面的构造-层序特征分析、定年数据的物源体系演化分析和沉积过程约束的正演模拟等方法,深化了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古地理格局的认识,探讨了二叠纪源-汇系统演化特征与二叠系源储分布规律。早二叠世为盆地断陷发育期,以石炭系为主物源,除东南部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外,总体以近物源扇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为主,多断陷的沉积格局控制了玛湖等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分布,与火山岩相关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与混积云质岩构成有利储集体;中二叠世为盆地断-拗转换期,物源年龄开始趋于复杂,沉积中心、沉降中心较早二叠世明显向盆内迁移,早期断陷趋于连通,盆地西部仍以近物源的扇三角洲群-湖相沉积体系为主,东南部则转换为远物源三角洲群-湖盆沉积体系,在盆地中部发育连片分布的规模烃源岩,可与同期(扇)三角洲前缘形成良好的源储组合;晚二叠世进入盆地拗陷发育期,物源供给范围更广,物源年龄进一步复杂化,大型浅水湖盆发育远物源为主的退覆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为盆地规模油气成藏奠定了储层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沉积格局 物源分析 正演模拟 岩相古地理 二叠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 被引量:8
13
作者 袁选俊 周红英 +5 位作者 张志杰 王子野 成大伟 郭浩 张友焱 董文彤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目前中国陆上岩性油气藏规模储量增长的主体。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保乾三角洲和现代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解剖,重点探讨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结果表面:①坳陷湖盆具有形成大...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目前中国陆上岩性油气藏规模储量增长的主体。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保乾三角洲和现代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解剖,重点探讨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结果表面:①坳陷湖盆具有形成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敞流型湖盆导致的湖平面频繁升降控制了浅水三角洲的纵横向发育规模。②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发育2种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深湖型三角洲一般呈朵叶状,沉积亚相展布清晰,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河道间为主;浅湖型三角洲一般呈鸟足状或树枝状,沉积亚相分异不明显,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为主,河口坝不发育;③通过现代沉积遥感定量分析,刻画了鄱阳湖赣江中支三角洲近50年的发育特征和演化规律,揭示了分流河道从分散树枝状到闭合结网状的生长过程。④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不断发育的多期朵叶体在平面上拼接而成的复合体,其中分流河道是最重要的储集砂体类型,在平面上呈结网状分布,控制了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浅水三角洲 沉积特征 生长模式 岩性油气藏 松辽盆地 鄱阳湖
下载PDF
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刘诗奇 朱筱敏 +1 位作者 王瑞 金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5期93-104,共12页
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对我国多个陆相湖盆的系统研究,发现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大量发育于坳陷盆地中,同时断陷盆地萎缩期也可发育。沉积体系特征受地形条件、水体深度、沉积基准面... 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目标之一。基于对我国多个陆相湖盆的系统研究,发现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大量发育于坳陷盆地中,同时断陷盆地萎缩期也可发育。沉积体系特征受地形条件、水体深度、沉积基准面升降旋回、物源供给、气候变化及盆地构造运动6大因素控制。以岩性、垂向沉积相组合、古生物、地震及测井4种浅水三角洲识别标志,将其分为6种成因-结构类型:冲积扇供给物源,发育于断陷湖盆初始裂陷期及前陆湖盆初始形成期的毯式、吉尔伯特式浅水扇三角洲;辫状河供给物源,发育于坳陷湖盆初始形成期的短轴两侧、前陆湖盆和断陷湖盆萎缩充填期的缓坡背景下的毯式、吉尔伯特式辫状河浅水三角洲;曲流河供给物源,发育于坳陷盆地的毯式、吉尔伯特式曲流河浅水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陆相湖盆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下载PDF
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及流动单元划分 被引量:7
15
作者 马世忠 葛政俊 +3 位作者 王继平 王一博 占永江 刘吉余(审稿)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2,143,共4页
基于单砂体内部特征(岩性、物性、厚度及其分布等)控制着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且又受控于其沉积过程,根据单砂体成因、形成过程,确定了微相单砂体及其内部能量单元的沉积模式,进而实现单砂体内流动单元的划分.以杏南PⅠ4单元远砂坝微相为... 基于单砂体内部特征(岩性、物性、厚度及其分布等)控制着驱油效率与波及体积,且又受控于其沉积过程,根据单砂体成因、形成过程,确定了微相单砂体及其内部能量单元的沉积模式,进而实现单砂体内流动单元的划分.以杏南PⅠ4单元远砂坝微相为例,建立了远砂坝能量相单元沉积模式,在此控制下,将远砂坝划为4类流动单元6级能量单元,并将远砂坝内部能量相单元、形成机制、流动单元有机结合,揭示了远砂坝内部流动单元平面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砂坝 微相级单砂体 能量相单元 沉积模式 流动单元
下载PDF
松辽盆地成藏过程和成藏动力系统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相梅 李忠权 段新国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2-367,共6页
随着全球范围内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 ,用更有效的方法勘探油气藏已成为必然。作者引入系统论的方法 ,在研究了松辽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热史等盆地流体动力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势及流体压力计算、新增剩... 随着全球范围内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 ,用更有效的方法勘探油气藏已成为必然。作者引入系统论的方法 ,在研究了松辽盆地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热史等盆地流体动力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流体势及流体压力计算、新增剩余压力计算模型、古流体压力恢复等恢复古沉积环境及流体动力研究的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程度 沉积环境 系统论 研究模型 流体势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头台油田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志安 张思富 施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16,共3页
本文运用动力沉积学的观点,对头台地区进行岩性构造相分析,进而根据测井曲线、古生物、微量元素及沉积特征等标志划分出本区八种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通过沉积序列的马尔柯夫链分析,建立了本区沉积微相模式。
关键词 岩性-构造相 沉积微相 沉积序列 油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沉积微相的定量化实现过程及研究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虞云岩 卞从胜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8-393,共6页
利用测井资料快速准确地确定沉积微相是油田开发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从测井相识别定量化到成图自动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及方法。认为与沉积微相最具相关性的5个测井要素是岩性、砂岩百分比、孔隙度、曲线旋回形态及曲线齿化程度;... 利用测井资料快速准确地确定沉积微相是油田开发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从测井相识别定量化到成图自动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及方法。认为与沉积微相最具相关性的5个测井要素是岩性、砂岩百分比、孔隙度、曲线旋回形态及曲线齿化程度;根据研究区微相类型确定测井相识别标准,在此基础上自动判断沉积微相;在单砂层测井相识别基础上应用确定性或随机方法进行沉积微相的自动成图,最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修正计算机自动完成相图。应用这种思路研究了松辽盆地大安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的沉积微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沉积微相 判别标准 曲线形态 定量研究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沉积油气勘探中的几个基础沉积学问题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19
作者 于吉星 杨田 +3 位作者 田景春 蔡来星 任启强 郭为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99-1314,共16页
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中多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现阶段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及优质储集层分布规律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油气勘探与开发。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浊流向泥质碎屑流的转化是形成重力流沉积物分布... 深水重力流沉积物中多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现阶段对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及优质储集层分布规律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油气勘探与开发。超临界浊流与亚临界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浊流向泥质碎屑流的转化是形成重力流沉积物分布新认识的2个核心热点问题。深水重力流沉积存在水道—堤岸、水道—朵叶转换带和朵叶等多种沉积构型要素,对其沉积识别标志的精细解析是明确砂体分布的重要依据。深水超临界浊流向亚临界流转化过程中强烈的水力跳跃作用侵蚀基底沉积物是形成重力流水道的最新认识。构造活动、沉积物供给和海(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的盆外因素;沉积盆地水体密度、盆底地貌和地形坡度则是决定重力流沉积砂体分布的盆内因素。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的砂泥协同成岩作用对相对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优质储集层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野外露头与现代观测并重的沉积过程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构型要素与内幕结构研究、深水重力流成因细粒沉积与页岩油气研究、深水重力流沉积砂体成岩作用研究有望成为下一步深水重力流沉积油气勘探沉积学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油气勘探 沉积过程 沉积学问题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杏十二区葡Ⅰ3小层储层沉积模式 被引量:5
20
作者 范广娟 马世忠 文慧俭 《中外能源》 CAS 2011年第3期64-67,共4页
杏十二区纯油区位于杏树岗油田南部,葡Ⅰ2、葡Ⅰ3为主力油层,其他为非主力油层。为分析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储层沉积特征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调整,以河流沉积学理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井井对比方法、平面井网对... 杏十二区纯油区位于杏树岗油田南部,葡Ⅰ2、葡Ⅰ3为主力油层,其他为非主力油层。为分析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储层沉积特征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调整,以河流沉积学理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井井对比方法、平面井网对比法、成因移界方法,解决了复杂的河流-三角洲地层统层对比的难题。识别出1种亚相7种微相类型,并建立了测井微相模式。结果显示,杏十二区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存在分流河道、小型决口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分流间泥等多种类型储层,但以各类河道(分流河道、小型决口河道、废弃河道)砂体为主;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多为含泥粉砂、粉砂质泥和纯泥,很难成为有效储层。精细刻画成因单砂体,建立了3种储层沉积模式,即大型复合河道砂体、中型分流河道砂体、小型分流河道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时间单元 测井微相模式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