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疗联合过继免疫细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徐永茂 徐冬云 +2 位作者 张南征 陈复兴 刘军权 《实用癌症杂志》 2010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杀伤细胞(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过继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8例(化疗+过继免疫治疗)与对照组40例(化疗),研究组采用NP方案联合CIK细胞和DC治疗,对照...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杀伤细胞(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过继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8例(化疗+过继免疫治疗)与对照组40例(化疗),研究组采用NP方案联合CIK细胞和DC治疗,对照组采用NP方案化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患者生活存质量、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有效率(65.7%)明显高于对照组(40.0%、P<0.05),研究组TTP为5.3个月、MST为11.9个月(95%CI6.5~15.6个月),对照组TTP为4.6个月、MST为10.4个月(95%CI4.5~12.1个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12,P=0.15)。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毒副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采用化疗联合CIK细胞和DC过继免疫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CIK细胞 树突状细胞 肺肿瘤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3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及功能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永华 谭树颖 +5 位作者 高瑞兰 江锦红 王朋 尹利明 郑智茵 方炳木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g3对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GM-CSF和IL-4联合作用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im DC),第5天加入TNF-α促进成熟,并加入不同剂量的Rg3,分别设为低、中...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g3对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成熟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1在GM-CSF和IL-4联合作用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为未成熟DC(im DC),第5天加入TNF-α促进成熟,并加入不同剂量的Rg3,分别设为低、中、高剂量组(Rg3浓度分别为10、20、40μg/ml)及空白对照组,诱导出Rg3-DC。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第7、14天细胞表面CD80、CD86及CD83的表达;2收集培养第7、14天时各组Rg3-DC,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采用MTT法测定Rg3-DC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指数;3ELISA方法检测各剂量组Rg3-DC分泌IL-12的水平。结果 1人参皂苷Rg3中、高剂量组培养第7、14天后的DC表面标志CD80、CD86及CD83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C成熟标记CD83在中、高剂量组培养14 d后分别为(38.6±2.21)%、(44.21±4.9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2高剂量组Rg3-DC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指数高于其他3组(P<0.05)。3高剂量组Rg3-DC3-DC分泌IL-12浓度为(34.45±4.42)pg/ml,高于对照组的(10.24±8.82)pg/ml(P<0.05)。结论人参皂苷Rg3可诱导DC成熟,促进其功能转变,在一定浓度下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人参皂苷RG3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原文传递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孙子凯 钟文亮 +2 位作者 丘毅铭 李志樑 曹龙兴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57-1162,共6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以及...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以及急性心肌梗死25例)60例,正常对照组28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外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评价各组间差异,并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与外周血浆MCP-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组m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mDCs实际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0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浆MCP-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并且与外周血mDCs比例呈负相关(r=-0.707,P<0.001)。结论 MCP-1可能促进了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DCs向AS斑块病变部位迁徙并介导了斑块局部免疫炎症反应,加剧了AS斑块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树突状细胞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下载PDF
C型凝集素受体CLR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
4
作者 邓捷文 郭振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4-801,共8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表面表达的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在DC的摄取糖蛋白和识别微生物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调节抗真菌寄生虫感染...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表面表达的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s,CLR)在DC的摄取糖蛋白和识别微生物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B淋巴细胞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在调节抗真菌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和肿瘤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故通过研究C型凝集素受体对DC功能的调控效应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并进一步调控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凝集素受体 树突状细胞 信号转导 抗真菌感染 过敏反应 免疫应答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标志分子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艳萍 史福军 +1 位作者 李强 冀春萱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人乳腺癌组织中CDlc、S-100、HLA-DR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的变化及其与T细胞的关系,了解乳腺癌局部微环境的免疫状态,探讨树突状细胞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乳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人乳腺... 目的通过观察人乳腺癌组织中CDlc、S-100、HLA-DR阳性细胞数和表达强度的变化及其与T细胞的关系,了解乳腺癌局部微环境的免疫状态,探讨树突状细胞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乳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人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20例乳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lc、S-100和HLA-DR的表达强度均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减弱(P<0.05);CD1c+DC、S-100+DC、HLA-DR+DC、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均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明显减少(P<0.05),且乳腺癌组织中CDlc+DC细胞的数量比S-100+DC细胞的数量减少更明显,HLA-DR+DC与CD4+T细胞的数量呈明显相关关系(r=0.998);结论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分子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总量下降,树突状细胞在抗乳腺癌的免疫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这为临床开展乳腺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Dlc S-100 HLA-DR T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乳腺癌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树突细胞亚群与淋巴转录因子Gata-3、T—bet的相关性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然 瞿文 +10 位作者 付蓉 王国锦 王晓明 王化泉 李丽娟 刘鸿 吴玉红 刑莉民 关晶 刘惠 邵宗鸿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696-1699,共4页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细胞(Dc)亚群和淋巴转录因子Gata-3和T-het表达异常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至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16例初治ITP患者、17例恢复期ITP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浆细...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细胞(Dc)亚群和淋巴转录因子Gata-3和T-het表达异常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至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16例初治ITP患者、17例恢复期ITP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LinHLA—DRCD123+)和髓样树突细胞(mDC)(LinHLA—DR+)数值及比例,RT—PCR检测外周血Gata-3mRNA和T—betmRNA表达,流式细胞数检测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以1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ITP仞治组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比例为0.49%±0.18%,明显高于恢复组和健康对照组(0.27%±0.17%、0.32%±0.13%,均P〈0.05);mDC占PBMNC比例为0.23%±0.17%,低于恢复组和埘照组(0.33%±0.18%、0.31%±0.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pDC/mDC比例(3.15±2.01)高于恢复组(0.81±0.32)及对照绢(1.07±0.44)(均P〈0.05)。3组Gata-3mRNA表达量分别是(2775±489、1357±307、652±165);仞治组明显高于恢复组和对照组(均P〈0.05)。初治组、恢复组及对照组T—betmRNA的表达量分别是782±394、583±176、576±120,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Gata-3/T—bet比例(4.13±1.69)明显高于恢复组(2.45±0.69)和对照组(1.15±0.27)(均P〈0.05)。初治组外周咀血2细胞因子IL-4明显高于恢复组和对照组(9.14%±4.34%比4.78%±1.69%、4.86%±1.41%,均P〈0.05);初治组IFN-γ低于对照组(P〈0.05)。Gata-3mRNA表达水平与pDC/mDC比例和IL-4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85、0.463,均P〈0.05)。结论ITP发病可能与DC亚群失衡及下游淋巴转录因子Gata-3表达增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树突细胞 GATA-3 T-BET
原文传递
调节性T细胞对DC-CIK细胞增殖和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爱华 亓春花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3期349-352,共4页
目的研究调节性T细胞对外周血来源的DC-CIK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DC-CIK细胞。实验分2组:DC-CIK组为常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DC-CIK;DCCIK-Tregdel组为培养前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去除CD4... 目的研究调节性T细胞对外周血来源的DC-CIK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无菌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DC-CIK细胞。实验分2组:DC-CIK组为常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DC-CIK;DCCIK-Tregdel组为培养前利用免疫磁珠分选去除CD4+CD25+T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的DC-CIK。细胞扩增倍数法检测2组细胞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结果培养14 d的DC-CIK-Tregdel组细胞的扩增倍数高于DC-CIK组,并且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高于DC-CIK组(P<0.05);在5∶1、10∶1、20∶1效靶比范围内,培养14 d的DCCIK-Tregdel组细胞对SGC-7901胃癌细胞株的杀伤率明显高于DC-CIK组(P<0.05),并且这种杀伤作用随着效靶比的增高而增强;DC-CIK-Tregdel组培养上清液TGF-β水平低于DC-CIK组,而IFN-γ分泌水平明显高于DC-CIK组(P<0.05)。结论 CD4+CD25+T细胞对DC-CIK抗肿瘤效应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去除CD4+CD25+T细胞能增加DC-CIK细胞增殖能力和抗肿瘤活性,为DC-CIK-Tregdel细胞有效治疗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肿瘤
原文传递
重组腺相关病毒转导人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应答 被引量:5
8
作者 杜文贞 于天霞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2077-2080,共4页
目的探讨携带甲胎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AFP)转导人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应答。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贴壁细胞转导rAAV-AFP后,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 目的探讨携带甲胎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AFP)转导人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应答。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贴壁细胞转导rAAV-AFP后,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联合作用下,诱导分化为DC。用四唑盐(MTS)比色法检测AAV-AFP转导的DC(AAV-AFP+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型、AAV-AFP转导DC的效率以及AAV—AFP+DC激活的T细胞干扰素γ(IFN-γ)和IL-4的分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细胞毒试验检测AAV—AFP+DC刺激的T细胞对AFP阳性肝癌细胞系的杀伤活性。结果AAV-AFP转导的DC高表达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HLAⅠ,97.12%)、HIAⅡ(97.32%)、CD80(38.94%)、CD83(60.84%)、CD86(98.14%)等DC的典型表面标记;AAV—AFP转导后,81.2%的DC表达AFP;AAV-AFP+DC能够有效地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活化,激活后19.84%的CD4+T细胞和18.65%的CD8+T细胞能够分泌IFN-1而不分泌IL-4,对AFP阳性的肝癌细胞系HepG2、BEL7402杀伤率分别为56.45%和78.84%。结论AAV-AFP+DC体外能够诱导出有效地抗AFP阳性肝癌免疫应答,为AFP表达阳性的肝癌患者的主动性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树突细胞 甲胎蛋白类 重组腺相关病毒
原文传递
恶性肿瘤患者的靶向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疗效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庞冲 王长利 +1 位作者 张腾 崔晓旭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4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CSC)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活化同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形成CSC-DCCIK效应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2011年1-12月入院治疗的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肺癌10例,膀胱...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CSC)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活化同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形成CSC-DCCIK效应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2011年1-12月入院治疗的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肺癌10例,膀胱癌15例,乳腺癌7例,给予CSC-DC-CIK细胞治疗。结果共培养后CIK表面标志CD3、CD8、CD56的表达率(分别为87.74%±5.23%、82.67%±6.12%、55.62%±8.33%)高于单独培养CIK(分别为61.65%±7.79%、50.21%±4.94%、22.12%±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K组、DC-CIK组和CSC-DC-CIK组间细胞上清中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例患者中,有效患者为3例(9.4%),显效患者为18例(56.3%),无效患者6例(18.7%),5例(15.6%)患者属于其他(没有坚持治疗等)。有效和显效患者共21例,治疗有效率为65.6%(21/32)。结论靶向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肺癌胸腔积液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别及其抗肿瘤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彩霞 苏秀兰 +2 位作者 李国华 付秀华 张勇刚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640-1642,1669,共4页
目的:证实肺癌胸腔积液中存在树突状细胞(DCs)的前体细胞,体外培养可以获得成熟的DCs,并探讨DCs对自体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对15例肺癌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两步贴壁法分别获得DCs的前体... 目的:证实肺癌胸腔积液中存在树突状细胞(DCs)的前体细胞,体外培养可以获得成熟的DCs,并探讨DCs对自体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对15例肺癌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以两步贴壁法分别获得DCs的前体细胞和自体癌细胞。前者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rh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鉴定DCs表型。MTT法检测DCs对自体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体外培养9d后获得大量成熟的DCs,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且高表达HLA-DR〔(84.2±6.3)%〕、CD80〔(75.8±8.8)%〕、CD83〔(58.0±9.4)%〕和CD86〔(83.3±7.5)%〕;MTT法结果显示,DCs对自体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当效靶比为20∶1时杀伤率为(50.62±7.51)%。结论:肺癌恶性胸腔积液中的DCs前体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可转化为功能健全的成熟DCs,成熟的DCs对自体癌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为恶性胸腔积液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胸腔积液 恶性 树突细胞
原文传递
ERK1/2通路对内脏高敏感大鼠肠道树突细胞表面MHC-Ⅱ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蒙 胡玥 +3 位作者 王霄腾 吕宾 张梦 陈超英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8期3930-3934,共5页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树突细胞(DC)表型变化及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初步探讨ERK1/2通路在介导DC异常免疫应答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母幼分离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SD大鼠IBS模型(模型组...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肠道树突细胞(DC)表型变化及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变化,初步探讨ERK1/2通路在介导DC异常免疫应答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以母幼分离联合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SD大鼠IBS模型(模型组,10只),10只健康SD大鼠作为对照(对照组,10只),以腹部收缩反射(AWR)实验评估大鼠内脏敏感性,造模成功后采用磁珠分选技术分离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细胞(MLNDC),流式检测其分选纯度及对照组大鼠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对照组及IBS组大鼠MLNDC中MHC-Ⅱ、磷酸化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p38)、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情况.结果 IBS组大鼠内脏敏感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磁珠分选后大鼠DC特异性抗原OX62+ MLNDC为85.57%±7.67%.对照组大鼠MLNDC表面高表达MHC-Ⅱ类分子;与对照组相比,IBS组大鼠MLNDC表达MHC-Ⅱ类分子升高(1.05±0.13比0.67 ±0.18,t=-2.973,P=0.041),同时,p-ER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3.21±0.48比2.34±0.85,江-3.130,P=0.035),而p-JNK及p-p38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5±0.17比0.76±0.36,t=0.808,P=0.464;1.07±1.13比1.19±0.91,t=0.137,P=0.897).结论 IBS大鼠肠道DC上调表达MHC-Ⅱ类分子,其可能与细胞内ERK1/2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树突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 ERK1/2通路
原文传递
Ⅱ型树突状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功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邢利和 马文平 +3 位作者 张效双 邵祥稳 丁秀丽 彭建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DC2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同...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Ⅱ型树突状细胞(pDC2)的数量及其功能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对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人外周血中pDC2数量的变化以及其产生α干扰素的能力进行了检测,同时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比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肝炎患者外周血pDC2的百分数(O.096±0.086)较正常人(0.304±0.093)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pDC2产生IL-12及IFNα的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01);而CD4^+/CD8^+的比值则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同时发现在HBVDNA(+)的患者中其pDC2的百分数和CD4^+/CD8^+的比值分别为0.087±0.054和1.95±0.562,均明显高于HBVDNA(-)患者(分别为0.043±0.031和1.44±0.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pDC2的数量和其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降低,后者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进展以及血清中HBVDNA阳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树突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减弱宿主
原文传递
六味补气胶囊对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成阳 李泽庚 +4 位作者 刘向国 彭青和 武松 张凯 吕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779-782,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六味补气胶囊等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表达水平影响。方法采用烟熏加LPS气管滴入方法建立COPD肺气虚证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经六味补气胶囊治疗后,各组肺组织DC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六味补气胶囊等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肺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表达水平影响。方法采用烟熏加LPS气管滴入方法建立COPD肺气虚证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经六味补气胶囊治疗后,各组肺组织DC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DC表达的阳性面积增加、平均光密度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DC阳性面积减小(P<0.01,P<0.05)、平均光密度不同程度降低,各治疗组之间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OPD肺气虚证模型大鼠肺组织DC表达增加,六味补气胶囊可使这种增加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补气胶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气虚证 树突状细胞 大鼠
原文传递
IL-10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在大鼠角膜移植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苏海英 刁玉梅 李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588-590,共3页
目的:探讨IL-10修饰的供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大鼠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受体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A组为对照组,受体不经任何预处... 目的:探讨IL-10修饰的供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大鼠角膜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Wistar-SD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受体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A组为对照组,受体不经任何预处理,即行角膜移植术;B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供体的未成熟DC,细胞数为2×107个;C组角膜移植前3d,每只受体鼠经尾静脉注射经IL-10修饰的供体未成熟DC,细胞数为2×107个。结果:以混浊、水肿和新生血管3项指标作为临床评估标准,观察各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3组分别为:10.1±1.7,17.8±1.8,26.4±1.6d。各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B,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摄取供体抗原的不成熟DC能显著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IL-10修饰的DC可进一步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树突状细胞 角膜移植
下载PDF
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周围血树突状细胞数量和功能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曾勇 黄春宇 +5 位作者 陈现 梁佩燕 刁梁辉 陈聪 张谞 尹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了解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周围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采集30例RIF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组的黄体中期周围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其DC细胞功能... 目的:了解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周围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采集30例RIF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组的黄体中期周围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其DC细胞功能分子及亚群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IF患者的lin-HLA-DR+DC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变化(P>0.05),DC细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以及免疫耐受分子CD200也无显著性变化(P>0.05)。然而,RIF患者中CD11c+CD123-m DC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而CD11c-CD123+p DC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RIF患者的周围血m DC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其可能是影响RIF患者妊娠结局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胎免疫耐受 反复种植失败 周围血 树突状细胞
下载PDF
LSC-DC-CIK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干细胞杀伤作用的体外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庞华 孙雯雯 +2 位作者 梁芳芳 司玉玲 窦金霞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3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来源的干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树突细胞(DC),与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利用流式细胞术(... 目的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来源的干细胞体外扩增诱导生成树突细胞(DC),与同来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提取CML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利用流式细胞术(FCM)分选纯化白血病干细胞(LSC)CD34+CD38-CD44+,体外扩增诱导生成LSC-DC。取同一患者骨髓的BMMC诱导出CIK。LSC-DC与CIK共培养,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FCM分析LSC-DC和CIK细胞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在LSC及LSC-DC中的表达,FCM检测LSC-DC-CIK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及凋亡情况。结果白血病干细胞能成功诱导为LSC-DC,其DC成熟免疫表型CD40、CD80、CD83、CD86及受体(HLA-DR)的表达均高于诱导前;共培养后CIK表面标志CD3、CD8、CD56的表达率高于单独培养CI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C-DC与CIK共培养后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干细胞的杀伤率(66.94%)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的CIK(3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C-DC-CIK可诱导K562细胞凋亡,凋亡率为52.28%±3.71%,与CIK组(37.51%±1.8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其中白血病干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 CML来源LSC-DC保留有干细胞特征,其与CIK共培养能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干细胞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干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裘影影 何建强 +1 位作者 汤郁 李晶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477-481,共5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分离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诱导培养DC的同时加入MSCs共培养,设立MSCs处理组,MSCs未处理组。在第7天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DC表面CD 1a,CD14的表达。SLE患者的不成熟DC与MSCs共同培养加入终浓度为50 ng/m L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rh TNF-α)48 h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DC表面CD86、CD83、HLA-DR的表达。分别将MSCs处理或未处理的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72 h后用MTT法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Cs处理组DCs表面CD1a、CD86、CD83以及HLA-DR表达明显下降(P<0.01),CD14表达明显增高,对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明显减弱(P<0.01)。结论:MSCs可能通过抑制SLE患者DC的发育、成熟和功能的途径,抑制SLE患者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L-精氨酸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莫宝定 陶晓根 +3 位作者 王锦权 刘宝 张蕾 苏俊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并探讨L-精氨酸(L-arg)对DCs表型表达及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加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并探讨L-精氨酸(L-arg)对DCs表型表达及抗原提呈能力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加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第6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一仪(TNF-α)刺激DCs成熟;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剂量L-arg继续培养;第8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各组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在酶标仪490nm处测出光密度(OD)值。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表现出DCs典型形态学特征,实验组CD80、CD83、CDld、HLA-DR表达增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实验组反映T淋巴细胞增殖效应强度的OD值高于对照组。结论L-arg可促进DCs成熟,增加DCs表型的表达,并提高DCs的抗原提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L-精氨酸 抗原提呈能力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在肿瘤RNA疫苗中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健 曹水 任秀宝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比较有脂质体包裹的肿瘤RNA与无脂质体包裹的裸RNA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后DC的成熟情况及其诱导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以确定裸RNA能否有效转染DC。方法:从肺癌细胞系CALU-6中提取总RNA。采集肺癌患者PBMC富集血分离单个核... 目的:比较有脂质体包裹的肿瘤RNA与无脂质体包裹的裸RNA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后DC的成熟情况及其诱导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以确定裸RNA能否有效转染DC。方法:从肺癌细胞系CALU-6中提取总RNA。采集肺癌患者PBMC富集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培养DC,第5天时将DC分成3组,A组用阳离子脂质体DMRIE-C与RNA共同转染DC,B组只用RNA转染DC,C组为DC对照组,继续培养5d后测定转染后3组DC的表面标志。转染后的A、B两组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诱导特异性CTL,LDH法测定诱导出的CT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结果:与未进行转染的DC相比,A、B两组肿瘤细胞RNA转染DC后,CD1a、CD83及CD86、HLA-ABC都出现大幅度上调表达,说明两种方法转染RNA都可诱导DC的成熟。上述DC与自体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均可诱导出CTL,LDH释放实验显示,在效靶比40:1、20:1及10:1时两组DC诱导的CTL对同种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脂质体包裹RNA和裸RNA转染DC均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结论:不需脂质体包裹的裸RNA与用脂质体包裹的RNA转染未成熟DC都能实现肿瘤细胞RNA信息进入DC,并一过性表达相应抗原,诱导DC成熟。二者都具有在体外诱导出自体CTL的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脂质体 RNA疫苗 肺癌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成虫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免疫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戴其锋 付琳琳 +6 位作者 刘宜升 杜文平 郑葵阳 汤仁仙 郭倩倩 范宝峰 张嫒嫒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582-585,F0004,共5页
目的研究华支睾吸虫成虫虫体抗原(CA)致敏树突状细胞(DCs)诱导免疫应答的类型。方法利用rm-GMCSF诱导分化BALB/c小鼠骨髓细胞获得DCs,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DCs形态;CA致敏DCs,检测IL-12p70水平;将致敏后的DCs和淋巴细胞共培养,用CC... 目的研究华支睾吸虫成虫虫体抗原(CA)致敏树突状细胞(DCs)诱导免疫应答的类型。方法利用rm-GMCSF诱导分化BALB/c小鼠骨髓细胞获得DCs,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DCs形态;CA致敏DCs,检测IL-12p70水平;将致敏后的DCs和淋巴细胞共培养,用CCK-8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用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和IL-4水平。结果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见典型的DCs,CA致敏的DCs分泌高水平IL-12p70;共培养后,淋巴细胞明显增殖,分泌的IFN-γ水平显著升高,IL-4水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刺激后DCs被活化,诱导的免疫应答向Th1方向极化,该应答与华支睾吸虫感染早期的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成虫抗原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