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矢状面代偿模式的比较 被引量:8
1
作者 周恒才 朱锋 +5 位作者 邱勇 蒋健 何守玉 朱泽章 刘臻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7-432,共6页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 目的:比较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K)与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PTK)患者矢状面代偿模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2月在我科门诊或在院接受诊疗的32例DTK患者和28例PTK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纳入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7.2岁(30~70岁),DTK组、PTK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6.0±7.3岁、39.0±8.5岁和45.5±5.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拍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三组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后凸角(K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位平衡(SVA),比较三组之间以上脊柱骨盆参数的差异.结果:(1) DTK组和对照组的TK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26.5°±5.8°、26.0°±6.3°和23.3°±7.8°,P<0.05),而DTK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DTK组的LL、SS(分别为23.1°±12.4°、20.4°±7.7°)均明显小于PTK组(分别为43.4°±7.8°、30.4°±6.6°)和对照组(分别为42.1°±8.5°、31.1°±5.5°)(P<0.001),而PTK组的LL、SS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的SVA、PT(分别为62.7±17.5mm、26.1°±11.9°)均明显大于PTK组(分别为16.7±7.1 mm、16.7°±8 6°)和对照组(分别为15.8±7.4mm、15.4°±6.6°)(P<0.001),而PTK组与对照组的SVA、PT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TK组与PTK组的KA(分别为46.7°±12.8°、46.0°±13.8°)无显著性差异(P>0.05);DTK组、PTK组和对照组的PI(分别为45.5°±9.7°、46.1°±8.8°、45.1°±8.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椎后凸患者表现为腰椎前凸减小,骨盆后旋转,并最终出现躯干前倾的矢状面失代偿;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患者仅表现为TK减小、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而未发生整体脊柱骨盆参数的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凸 退变性后凸 陈旧性骨折 矢状面代偿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椎体和椎间盘矢状面形态学改变对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何守玉 李海东 +2 位作者 闵继康 罗盛昌 戴季林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7期653-657,共5页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 目的:探讨椎体楔形变和椎间盘退变(塌陷)等形态学改变对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2例脊柱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48~75(60.3±12.4)岁。在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侧凸Cobb角和矢状面胸腰椎/腰椎后凸角(kyphosis angle,KA),评估顶椎(apex vertebral,AV)及顶椎上下各2个椎体(AV-1,AV-2,AV+1,AV+2)与椎间盘(AV-1D,AV-2D,AV+1D,AV+2D)的高度及楔变参数,包括椎体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AVH),椎体后缘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height,PVH),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椎体楔变率(ratio of vertebral wedging,RVW);椎间盘前缘高度(anterior disc height,ADH),椎间盘后缘高度(posterior disc height,PDH),椎间盘楔变角(disc wedge angle,DWA),椎间盘楔变率(ratio of disc wedging,RDW),椎间盘贡献率(DWA/KA)。结果:所纳入患者KA为(44.2±19.1)°,后凸节段内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椎体后缘高度(P<0.05),提示椎体发生不同程度楔形变;而后凸节段内椎间盘前后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凸节段内椎体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14.98±10.95)%/(14.21±8.08)%,AV-1(21.08±12.39)%/(18.09±7.38)%,AV(26.94±11.94)%/(25.52±8.64)%,AV+1(24.19±8.42)%/(20.82±8.69)%,AV+2(20.56±7.80)%/(15.60±9.71)%,椎体总贡献率为(94.23±22.25)%;后凸节段内椎间盘楔变率/贡献率分别为AV-2D(2.88±2.57)%/(5.27±4.11)%,AV-1D(1.98±1.41)%/(2.29±2.16)%,AV+1D(-5.54±3.75)%/(-0.57±0.46)%,AV+2D(-8.27±4.62)%/(-1.22±1.11)%,椎间盘总贡献率(5.77±4.79)%,且顶椎贡献率明显大于邻近椎体贡献率(P<0.05)。结论:椎体楔形变及椎间盘塌陷共同构成了成人退变性胸腰椎/腰椎后凸畸形状态。就对后凸贡献率而言,椎体形态改变对后凸的贡献要远超椎间盘的贡献,且顶椎的楔形变对胸腰椎/腰椎后凸的贡献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后凸畸形 胸腰椎 腰椎 椎体楔形变 椎间盘退变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楼宇梁 全仁夫 +1 位作者 李伟 韩雷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0~71(62.1±12.3)岁;术前Cobb角25.3°~36.7°,平均(28....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退变性脊柱后凸截骨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32例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0~71(62.1±12.3)岁;术前Cobb角25.3°~36.7°,平均(28.6±10.2)°。32例患者均使用多节段Ponte截骨联合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根据术中截骨工具不同分为传统工具组(A组,18例)和超声骨刀组(B组,14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平均椎板切除时间、截骨节段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6.4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平均单椎板切除时间A组多于B组(P<0.05);截骨节段数A组少于B组(P<0.05);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A组均多于B组(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硬脊膜、神经及脊髓损伤,无器械操作不当及截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应用超声骨刀进行Ponte截骨安全有效,在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同时,能有效节省单椎板切除时间,且安全性、临床疗效不亚于传统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 超声骨刀 截骨术
下载PDF
顶椎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形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4
作者 梁邦恒 李劼 +5 位作者 徐辉 范昌盛 蔡银琦 朱泽章 邱勇 刘臻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4-800,共7页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目的:分析后凸顶椎(kyphotic apical vertebra,KAV)位置对退变性脊柱后凸(degenerative kyphosis,DK)患者矢状面特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月~2022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8例DK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性8例,女性60例,年龄46~76岁(60.6±6.5岁)。根据KAV位置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KAV位于L1及以上的38例患者纳入G1组;KAV位于L1以下的30例患者纳入G2组。在术前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T1骨盆角(T1-pelvic angle,TPA)、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计算PI-LL。采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22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以及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矢状面参数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矢状面参数与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G1组GK、LL、TK、SVA、PI、PT、SS、TPA、PI-LL分别为61.3°±20.0°、26.9°±18.9°、32.3°±19.0°、53.5±48.1mm、40.4°±13.4°、24.8°±12.6°、17.0°±11.7°、23.0°±13.5°和21.6°±15.6°,G2组分别为38.8°±16.0°、14.4°±13.7、10.8±9.8°、96.5±67.8mm、44.8°±16.2°、30.1°±10.8°、14.7°±11.5°、32.6°±14.5°和33.8°±18.3°,G1组的GK、LL、TK显著性大于G2组(P<0.05),SVA、TPA、PI-LL显著性小于G2组(P<0.05);G1组VAS评分、ODI、SF-36生理功能总分(physical component score,PCS)、SF-36心理功能总分(mental component score,MCS)和SRS-22评分(功能情况、疼痛、自我形象、心理状况和亚总分)分别为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后凸顶椎 生活质量 矢状面形态
下载PDF
颈椎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的中长期疗效
5
作者 张立 王勇 +7 位作者 陈安富 林华刚 陈聪 郭家斌 孙宇 刁垠泽 张凤山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6-784,共9页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 目的:观察颈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9年9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结合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8例多节段脊髓受压的慢性颈脊髓病合并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2.3±8.1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慢性颈脊髓病5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减压节段:17例为C3~C7,1例为C3~T1,术中固定融合3.8±1.0个椎体.12例患者出院时(术后2周左右)复查颈椎MRI,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13.5年(10.5±2.8年).在术前、出院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凸节段Cobb角,在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及改良K线,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评估手术固定节段骨性融合及后凸矫形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及颈痛VAS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前后凸节段的局部Cobb角为6.6°±6.5°后凸,术后2周为3.8°±8.0°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C2~C7颈椎Cobb角为1.3°±9.4°前凸,术后2周为5.8°±7.0°前凸,无显著性差异(P>0.05).12例患者颈椎MRI上测量脊髓前缘角术前为11.1°±4.2°后凸,术后2周为1.3°±5.2°后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C2~C7节段脊髓前缘角术前为6.5°±4.4°后凸,术后2周为1.1°±6.3°前凸,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39%)患者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在术后1~4个月内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11例患者颈椎侧位X线片显示手术固定节段均获骨性融合,后凸矫形角度无丢失;颈椎MRI显示脊髓无受压,正中矢状位片显示脊髓前缘角无丢失.11例患者JOA评分术前8.0±2.8分,末次随访时15.6±0.9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JOA评分改善率(83±14)%;颈痛VAS评分术前为2.2±3.0分,末次随访时为1.11.2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相比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压迫性颈脊髓病 退变性后凸 椎弓根螺钉 脊髓前缘角 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下载PDF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的退行性腰椎后凸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功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永忠 朱一霄 +3 位作者 陈文君 戴洁 周玲 李建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0-295,共6页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弯腰抬物过程中椎旁肌平均肌电值(AEMG)及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变化,并与同龄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术前LDK组患者在静态站立时,其椎旁肌AEMG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在躯干伸展时,其L1-2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此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DK组L4-5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抬物保持阶段其椎旁肌MPF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LDK患者存在明显椎旁肌肉无力及严重疲劳,椎弓根减压截骨术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椎旁肌肉功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后凸 表面肌电图 神经肌肉功能 椎旁肌
原文传递
Radiological Analysi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Degenerative Kyphosis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被引量:4
7
作者 Chen-Jun Liu Zhen-Qi Zhu +3 位作者 Kai-Feng Wang Shoo Doan Shuai Xu Hai-Ying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1期2535-2540,共6页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junction (TLJ) is the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the lower thoracic spine and the upper lumbar spin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following spine surger... Background: Thoracolumbar junction (TLJ) is the transitional area between the lower thoracic spine and the upper lumbar spine.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and 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following spine surgery often occur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degeneration is important for planning surgical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ed to review radiological parameters of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degenerative kyphosis (TLJDK)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and to analyze compensatory mechanisms of sagittal balanc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March 2017,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radiographic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 (TLJA): the non-TLJDK (NTLJDK) group (TLJA 〈10°) and the TLJDK group (TLJA≥10°). Complete spinopelvic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Pearson or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independent two-sample t-test or Mann-Whitney U-test were used. Results: Atotal of 77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agittal imbalance due to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34 patients in NTLJDK group (TLJA 〈10°) and 43 patients in TLJDK group (TLJA ≥10°). The median angle of lumbar lordosis (LL) in the NTLJDK or TLJDK groups was 23.40° (18.50°, 29.48°) or 19.50° (13.30°, 24.55°),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TLJAs in all patients and both groups were -11.20° (-14.60°, -4.80°), -3.70° (-7.53°, -1.73°), and -14.30° (-17.45°, -13.00°), respectively. In the NTLJDK group, LLwas correlated with thoracic kyphosis (TK; r = -0.400, P = 0.019), sacral slope (SS; r = 0.681, P 〈 0.001), and C7-sagittal vertical axis (r = -0.402, P = 0.018). In the TLJDK group, LL was correlated with TK (r = -0.345, P = 0.024), SS (r = 0.595, P 〈 0.001), and pelvic tilt (r = -0.363, P = 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 Pelvis Back Tilt Sagittal Balance Thoracic kyphosis Thoracolumbar Junctionaldegenerative kyphosis
原文传递
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于亮 顾勇杰 +4 位作者 赵刘军 张吉辉 蒋伟宇 马维虎 徐荣明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 目的:探讨后路截骨矫形对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截骨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16例;年龄55~76(66.24±5.13)岁。手术前后均拍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90 min(160~22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000 ml(800~1900 ml)。术前与术后1年各项参数分别为,TK由(31.67±21.13)°增加到(34.67±11.60)°,LL从(4.76±3.17)°矫正至(37.41±6.28)°,PT从(33.94±5.01)°恢复至(20.12±5.36)°,SS从(18.47±2.60)°增至(31.71±4.30)°,SVA从(13.24±3.60)cm恢复至(2.82±1.33)cm,所有参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截骨矫形手术能够有效地重建腰椎退行性后凸畸形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腰椎前凸及骶骨倾斜角的恢复与重建矢状面平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后凸 截骨 脊柱骨盆参数
下载PDF
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伟炎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Thoraco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TLDK/LDK)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8-03诊治的116例TLDK/LDK,记录T_(10)至S_... 目的探讨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Thoraco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TLDK/LDK)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8-03诊治的116例TLDK/LDK,记录T_(10)至S_(1)椎体出现Moidc改变的情况,并测量矢状位全脊柱X线片下脊柱-骨盆参数,分析Modic改变终板数量与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s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的相关性。结果 116例共1856个椎体终板均顺利完成检查,共62例184个椎体终板出现Modic改变,6例共12个椎体终板出现Ⅰ型改变,50例共137个椎体终板出现Ⅱ型改变,36例共35个椎体终板出现Ⅲ型改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现椎体Modic改变的终板数量与LL、SS呈负相关,与PT成正相关(P<0.05)。结论 TLDK/LDK的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Modic改变与LL、SS、PT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胸腰椎/腰椎后凸 MODIC改变 椎间盘退变 矢状位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 被引量:2
10
作者 解京明 张颖 王迎松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092-109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8例LDK患者中随访2年以上的2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5...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畸形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诊治要点及治疗节段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2月收治的28例LDK患者中随访2年以上的20例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19例;年龄52~81岁,平均64岁。病程6~10年。均有严重下腰痛症状;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18例。LDK顶椎位置:L13例,L210例,L37例。根据LDK畸形特点选择手术方式。第1组6例伴严重内科疾患,LDK伴神经根刺激和/或受损,脊柱整体平衡尚可,行选择性短节段椎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固定。第2组8例后凸Cobb角<20°,后凸较柔韧,经关节突截骨纠正后凸,对有神经受损的节段行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第3组6例后凸Cobb角>20°,后凸较僵硬,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纠正后凸,对有神经受损的节段行椎管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6h出现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2周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为E级。全部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4~54个月,平均26个月。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55.9%±11.8%矫正为30.5%±9.6%;Numeric Rating评分由术前背痛(7.5±0.5)分及腿痛(7.3±0.7)分矫正为术后背痛(2.8±1.6)分及腿痛(2.4±1.6)分;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Numeric Rating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X线片示所有融合节段已愈合,未见与融合相关的并发症,未见矫形丢失及内植物脱落、断裂。结论重建腰椎矢状序列及稳定是治疗LDK首要目的,需注意固定和融合范围的选择,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后凸 腰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后路手术
原文传递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脊柱矢状位序列和平衡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格日勒 梁彦 徐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36-1042,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LK)对脊柱矢状位的影响及胸腰段后凸继发性改变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50岁以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DTLK[胸腰椎后凸角(TLK)>15°]128例(DTLK... 目的探讨退变性胸腰椎后凸(DTLK)对脊柱矢状位的影响及胸腰段后凸继发性改变对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50岁以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DTLK[胸腰椎后凸角(TLK)>15°]128例(DTLK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纳入同时期单纯诊断腰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症且无胸腰段后凸(TLK=0°±15°)的手术患者73例为对照组。在全脊柱X线侧位片上获得以下参数:TL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参数为矢状位偏移距离(SVA),此外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有无骨质疏松(OP),在MRI上测定L 5/S 1椎间盘信号分级(Pfirrmann分级)。基于年龄差异,用于评定脊柱平衡Lafage公式SVA=2×(年龄-55)+25作为阈值,针对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按平衡状态(SVA)分为平衡组和失衡组,明确该人群整体矢状位平衡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平衡状态下脊柱各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DTLK组TK(30.0°±13.5°比24.2°±7.4°)和TLK(26.6°±9.7°比6.0°±6.6°)大于对照组(P<0.01),LL小于对照组(34.4°±17.7°比44.2°±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TLK组TK与TLK(r=0.234,P=0.008)和LL(r=0.539,P<0.001)存在相关性;LL减低与L 5/S 1间盘信号减低有正相关性(r=0.253,P=0.044)。LL丢失[RR=1.04(1.01~1.08)]和存在OP[RR=3.970(1.09~14.50)]是TLK患者易发生失衡的影响因素。DTLK平衡组患者TK的影响因素为LL(β=0.572,P<0.001)和年龄(β=0.351,P=0.045)。失衡组患者TK的正性影响因素为LL(β=0.209,P=0.015),LL对TK影响程度弱于平衡组。结论DTLK患者中LL丢失和OP更易导致失平衡及后凸进展,近端脊柱和腰椎协同维持该人群矢状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退变性胸腰椎后凸 脊柱矢状位序列 矢状位平衡 代偿机制
原文传递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柴子豪 杨晓露 +5 位作者 张伟 张旭 胡晓明 管俞君 张浩然 于海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13-1419,共7页
目的探究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cervical kyphosis,DCK)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DCK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48.... 目的探究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degenerative cervical kyphosis,DCK)的影像学特征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89例DCK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5-81岁,平均48.4岁。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影像学资料包括C_(0)-C_(2)角、C_(2)-C_(7)角、C_(3)-C_(7)各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角、C_(7)倾斜角(C_(7) slope,C_(7)S)、C_(2)-C_(7)颈椎矢状面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后凸范围、后凸顶点。将纳入患者按性别分组并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年龄、生活质量评分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关系,以及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VAS评分为0-9分,平均4.3分;NDI为16%-44%,平均30.0%;男女患者间VAS评分和N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后凸范围分别为C_(3-5)3例,C_(3-6)41例,C_(3-7)30例,C_(4-6)4例,C_(4-7)10例,C_(5-7)1例;后凸顶点多位于C_(4)-C_(5)之间(78/89,87.64%)。C_(3)-C_(7)各节段颈椎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60.25±5.56)°、(55.42±5.77)°、(53.03±6.33)°、(58.39±7.27)°、(64.70±6.40)°。C_(0)-C_(2)角、C_(2)-C_(7)角、C_(7)S、cSVA分别为(−23.81±6.74)°、(10.15±2.94)°、(15.31±4.59)°、(2.37±1.19)mm;其中男性C_(7)S和cSVA明显大于女性(P<0.05)。其余参数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和NDI与C_(0)-C_(2)角成负相关(P<0.05),与C_(2)-C_(7)角、cSVA均成正相关(P<0.05),VAS评分与C_(7)S成负相关(P<0.05);除VAS评分外,NDI和各颈椎矢状位参数均受年龄变化影响,其中年龄与NDI、C_(7)S、cSVA成正相关(P<0.05),与C_(0)-C_(2)角、C_(2)-C_(7)角成负相关(P<0.05)。各颈椎矢状位参数间相关性分析显示,C_(0)-C_(2)角与C_(2)-C_(7)角、cSVA成负相关(P<0.05);C_(7)S与C_(2)-C_(7)角成负相关(P<0.05),与cSVA成正相关(P<0.05)。其余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关节突关节角 矢状位参数 后凸范围 后凸顶点
原文传递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其矢状位平衡代偿机制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辰君 朱震奇 +4 位作者 段硕 夏威威 王凯丰 徐帅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8-163,共6页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 目的 :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 :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 :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 退变性腰椎后凸 骨盆后倾 胸椎后凸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在治疗颈椎退变性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子豪 段显亮 +2 位作者 李凡 贺佐强 程维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795-799,共5页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Cervical kyphotic deformity,CKD)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畸形矫形的效果.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将31例退变性CK...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与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Cervical kyphotic deformity,CKD)的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颈椎畸形矫形的效果.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将31例退变性CKD患者分为A组、B组,其中A组15例,行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颈椎前路大角度(12°)3D打印融合器;B组16例,行颈椎前路钢板联合Cage.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期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后凸角(RK)、C2~C7矢状面垂直轴(SVA),比较其临床效果、矫正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JOA评分、NDI和VAS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C2~C7 Cobb角、RK和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明显增加,SVA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 对于颈椎病伴有退变性后凸畸形的患者,大角度3D打印融合器能以最少的治疗节段数达到更大的矫正度数,颈椎曲度恢复、颈痛治疗效果更佳,使颈椎最大程度保有活动度,融合器贴服性更好,融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 3D打印 大角度融合器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被引量:4
15
作者 燕淼恒 寇红伟 +16 位作者 尚国伟 姬彦辉 陈向荣 包德明 孙新志 程田 郭俊杰 李劲峰 陈松峰 尚春风 朱迪 刘正沛 赵哲 王卫东 皮国富 刘宏建 王义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 目的:探讨经第2骶椎骶髂(S2AI)螺钉内固定在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骨质疏松症(OP)患者矫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35例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患者的资料,男6例,女29例。术中固定至骶2水平(S2AI组)20例,其中男4例,女16例;固定至骶1水平(S1组)15例,其中男2例,女13例。术前、术后第7天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脊柱-骨盆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矢状面轴向距离(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骨盆倾斜和局部后凸(RK)Cobb角;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长、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2AI组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18.0±7.0)°,C7PL-CSVL(6.0±1.8)mm,骨盆倾斜(2.1±1.0)°,RK Cobb角(3.6±17.4)°,SVA(16.9±14.1)mm;与术前比较,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末次随访时VAS和ODI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之间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中均未出现SSEP及MEP信号的改变和丢失。术后随访中未发生退钉、断棒、PJK、DJK及脊柱失代偿。S2AI组术后并发症(螺钉松动和迟发性臀部疼痛)发生率2/20,S1组为11/15,S2AI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S1组(P=0.022)。结论:应用S2AI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侧后凸畸形合并OP,既能满足强化固定的需要,又可获得有效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内固定 退变性腰椎侧后凸畸形 骨质疏松症
下载PDF
退变性胸腰段椎体后凸患者腰椎后方肌肉和后凸畸形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包先国 高增鑫 +5 位作者 吴战坡 陈优民 程庆华 陆海涛 郭长征 徐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8-1423,共6页
背景:目前退变性胸腰段椎体后凸患者胸腰段后凸程度和脊柱后方肌群含量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近年来,为简化脊柱后方肌群含量的测量程序,腰背肌肉凹陷值作为新概念被引入。目的:分析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椎旁肌肉含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 背景:目前退变性胸腰段椎体后凸患者胸腰段后凸程度和脊柱后方肌群含量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近年来,为简化脊柱后方肌群含量的测量程序,腰背肌肉凹陷值作为新概念被引入。目的:分析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椎旁肌肉含量的分布特点,并探讨胸腰椎后凸程度与体质量指数及椎旁肌肉含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和62例无脊柱畸形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在人口统计学方面匹配。在两组患者全脊柱X射线正侧位片上获取胸腰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使用简便的腰背肌肉凹陷值作为评估腰背肌群含量的参数,在T2加权MRI轴位片上分别测量从T12-L1到L4-L5节段的腰背肌肉凹陷值。两组根据体质量指数分为正常体质量、超重和肥胖亚组;退变性胸腰段后凸患者分为腰椎前凸角升高、正常腰椎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减小3个亚组。结果与结论:①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小于对照组(P<0.01);从T12/L1到L4/L5节段,腰背肌肉凹陷值在两组均呈递增趋势(P<0.01);②对照组男性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大于女性(P<0.05),且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在体质量正常组小于超重组和肥胖组(P<0.05);③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在性别方面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T12-L1和L1-L2的腰背肌肉凹陷值在不同体质量指数亚组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3,P=0.009);退变性胸腰段后凸组中,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在腰椎前凸角增大亚组大于腰椎前凸角正常亚组和腰椎前凸角减小亚组(P<0.01);④胸腰椎后凸角与体质量指数在两组内均无明确相关性;对照组中体质量指数与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呈正相关(P=0.003),且存在平均腰背肌肉凹陷值=0.32×体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胸腰段后凸 体质量指数 腰背肌肉凹陷值 腰椎前凸角 腰背肌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腰部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伟炎 夏威威 刘海鹰 《中国医药》 2021年第3期412-416,共5页
目的观察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DSK)患者腰椎相应节段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分析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DS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与L_... 目的观察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DSK)患者腰椎相应节段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情况,并分析肌肉退变与脊柱骨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2例DSK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定量测量与L_(1/2)~L_(5)/S_(1)的5个节段下位终板相对应的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百分比及肌肉相对横截面积(RCSA)。分析肌肉退变与矢状面偏移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胸腰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及骨盆倾斜角(PT)的相关性。结果多裂肌和竖脊肌在L_(3/4)、L_(4/5)、L_(5)/S_(1)节段脂肪浸润百分比均高于L_(1/2)和L_(2/3)节段(均P<0.05)。腰大肌在L_(4/5)和L_(5)/S_(1)节段脂肪浸润百分比均低于L_(1/2)、L_(2/3)和L_(3/4)节段(均P<0.05)。多裂肌和腰大肌的RCSA在L_(1/2)~L_(5)/S_(1)节段逐渐升高,竖脊肌的RCSA在L_(1/2)~L_(5)/S_(1)节段逐渐降低。多裂肌在L_(1/2)节段的RCSA与SVA存在负相关性(r=-0.391,P=0.027),L_(3/4)节段的RCSA与TK存在负相关性(r=-0.364,P=0.040),与LL存在正相关性(r=0.381,P=0.031),L_(4/5)节段的RCSA与TLK存在负相关性(r=-0.336,P=0.048),与LL存在正相关性(r=0.402,P=0.022),L_(5)/S_(1)节段的RCSA与TLK存在负相关性(r=-0.432,P=0.014);竖脊肌在L_(3/4)节段的RCSA与PI存在正相关性(r=0.350,P=0.049),L_(4/5)节段的RCSA与LL(r=0.451,P=0.010)和SS(r=0.440,P=0.012)存在正相关性。结论DSK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在下腰椎的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上腰椎,而腰大肌上腰椎水平脂肪浸润百分比高于下腰椎水平。多裂肌下腰椎水平有助于维持腰椎曲度,竖脊肌下腰椎水平主要影响骨盆参数,二者对于维持脊柱骨盆的矢状位平衡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 腰背肌肉退变 矢状位失衡 数字影像分析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洋 孙柏峰 +4 位作者 徐辰 祁敏 沈晓龙 张科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65-1071,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且在术中经椎间隙行钩椎关节松解治疗的41例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7例,女24例;年龄64.8±9.7岁。僵硬性后凸24例,非僵硬性后凸17例,对僵硬性颈椎后凸畸形患者行双侧钩椎关节切除松解。手术节段为2个节段的患者3例(C3~C4,1例;C4~C6,2例),3个节段患者28例(C3~C6,11例;C4~C7,17例),4个节段患者10例(C3~C7,1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痛及根性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X线片,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及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24~210min(162.5±28.6min),术中出血量70~200ml(121.1±34.2ml),随访时间35.5±7.7个月(24~4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10.7±2.4分,末次随访15.6±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75.5±27.4)%(0~100%);术前NDI为24.4±7.9分,末次随访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65.7±21.4)%(30%~100%);术前VAS评分4.3±1.9分,末次随访1.9±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颈椎矢状面参数明显改善,术前颈椎整体Cobb角(C2~C7)为-16.5°±5.3°,末次随访10.2°±5.1°(P<0.05);SVA由术前33.2±13.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7.5±7.8mm(P<0.0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19.8°±5.7°,末次随访为11.3°±2.2°(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颈部血肿1例,声音嘶哑1例,轻度吞咽困难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畸形 颈椎矢状位平衡参数 钩椎关节松解
下载PDF
改良式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疗效分析
19
作者 祁敏 刘洋 +5 位作者 沈晓龙 孙柏峰 顾一飞 徐辰 陈华江 袁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2-979,共8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 目的:探讨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space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TIDF)治疗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接受ATIDF手术治疗的65例退变性颈椎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63.4±11.2岁(35~85岁),病程18.2±8.4个月(4~28个月)。接受两节段ATIDF患者16例(C3~C57例、C4~C69例),三节段ATIDF患者38例(C3~C618例、C4~C720例),四节段ATIDF(C3~C7)患者11例。纳入患者中僵硬型后凸患者35例(53.85%),柔韧性后凸患者30例(46.15%);僵硬型后凸患者在减压时均采用了部分钩椎关节切除。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颈椎曲度(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C2~C7矢状位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计算后凸的矫正率。采用颈椎MRI平扫和CT评估患者神经减压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记录纳入患者随访期间相关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随访时间为33.5±5.4个月(24~50个月)。手术时间为158.2±31.4min(105~215min),术中出血量为117.6±36.3ml(65~200ml)。纳入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纳入患者术后颈椎后凸角度均取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凸矫正率为147.43%。术后第2天和末次随访时C2~C7 Cobb角、手术节段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SVA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的平均椎间隙高度从术前的2.14±1.53mm增加至术后第2天的5.94±3.11m(P=0.001),末次随访时为5.36±2.47mm(P=0.001)。随访期间有8例(12.31%)患者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颈椎后凸 颈前路经椎间隙扩大减压融合术 畸形矫正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前后路联合与单纯前路术式对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比较
20
作者 相元岭 邱玉金 +1 位作者 盖利 吴磊磊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38-340,F0004,共4页
目的 比较分析前后路联合不使用钢板( CAPF)与单纯前路融合器加用钢板( AFA)两种术式对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60名患者. A组患者接受前路融合器加用钢板融合术(AFA),B组患者接受前路... 目的 比较分析前后路联合不使用钢板( CAPF)与单纯前路融合器加用钢板( AFA)两种术式对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手术治疗的60名患者. A组患者接受前路融合器加用钢板融合术(AFA),B组患者接受前路融合器联合后路钉棒系统融合术( CAPF). 角度矫正程度及维持情况、融合率以及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估,临床效果通过颈椎VAS,NDI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估. 结果 平均矫正角度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在末次随访中A组病例在颈椎曲度矫正丢失度方面较B组病例高(P〈0.05),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有更高的假关节发生率、融合器下沉发生率、植入物相关并发症以及吞咽困难发生率. 上肢疼痛的平均VAS分值以及平均NDI分值,B组要优于A组(P〈0.05),但是颈后痛的平均VAS分值,A组优于B组(P〈0.05). B组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A组长(P〈0.05). 结论 尽管前后路联合融合术比单纯前路融合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前后联合融合术提供了更好的维持颈椎曲度、高融合率、低融合器下沉和低邻近节段退变率及更好的VAS和NDI评分,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凸畸形 前路融合术(AFA) 前后路联合融合术(CAPF)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