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izarov技术矫正足踝畸形的器械研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40
1
作者 秦泗河 郑学建 +1 位作者 蔡刚 韩大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66-568,I0001,共4页
[目的]根据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探讨矫正不同类别足踝畸形的器械构型、适应证扩展、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国患者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畸形足的病理改变特点与矫形要求,在Ilizarov环形外... [目的]根据Ilizarov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探讨矫正不同类别足踝畸形的器械构型、适应证扩展、手术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国患者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畸形足的病理改变特点与矫形要求,在Ilizarov环形外固定器构型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了标准的矫正马蹄足、高弓足、跟行足和前足内收或外翻的4种外固定矫形器构型,并进行了力学测试。创新的扩展了Ilizarov矫正瘢痕性马蹄足、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先天性腓骨缺如所致的重度足外翻畸形。[结果]新设计的4种足踝外固定器,经过临床应用,证实了器械结构合理,安装与调节方便,牵张应力根据需要能进行适度调整,临床治疗105例足踝畸形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畸形矫正与功能恢复,无1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新设计的4种足踝矫形器构型,结构简便、实用,性能优良、能够满足Ilizarov技术的矫形需求。Ilizarov技术对严重足、踝畸形的矫正,具有其它技术不能替代的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足畸形 ILIZAROV 矫正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22
2
作者 肖联平 江毅 +3 位作者 刘智 尹庆伟 田永刚 赵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以重建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为目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AS患者,男16例,女2例.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截骨部位;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了解矢状面不平... 目的:探讨以重建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矢状面平衡为目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8例AS患者,男16例,女2例.根据全脊柱侧位X线片分段测量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截骨部位;测量C7铅垂线与S1后上角的距离,了解矢状面不平衡情况;测量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角度;在纸样上模拟截骨,观察矫形效果.行多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患者身高平均增高7.3cm,术后颏眉垂线角-5°~10°,术后C7铅垂线距S1椎体后上角0.5~5cm(平均2.4cm),平均改善率为88.8%.经10~3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均达骨性融合,矫正度无丢失,无一例脊髓神经损伤,外观改善满意.结论:测量脊柱矢状面不同部位的后凸角度,根据颏眉垂线角,确定截骨部位和后凸角度对于重建矢状面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多节段保留上1/3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并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固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后凸畸形 矢状面平衡 颏眉垂线角 矫正
下载PDF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被引量:17
3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 位作者 王晓东 吴起宁 郭华 宋宗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8-192,共5页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固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束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固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固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V”型截骨刀 半椎体 畸形矫正
下载PDF
Taylor空间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亚洲 徐佳 康庆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773-1777,共5页
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是在Ilizarov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计算机程序,输入各项参数后执行程序,根据计算机生成的电子处方来调节相应的支撑杆,进行畸形矫正的外固定系统。该文就TSF在创伤骨折及创伤后遗症治疗、... Taylor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是在Ilizarov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计算机程序,输入各项参数后执行程序,根据计算机生成的电子处方来调节相应的支撑杆,进行畸形矫正的外固定系统。该文就TSF在创伤骨折及创伤后遗症治疗、四肢畸形矫正、足踝畸形矫正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ylor空间支架 畸形矫正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3
5
作者 吕国华 王冰 +3 位作者 马泽民 李晶 邓幼文 刘伟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15-217,共3页
目的:评价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118例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胸椎... 目的:评价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正胸椎侧凸畸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1994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118例胸椎侧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胸椎椎弓根总计置入螺钉916枚,术中及术后螺钉松动16枚;螺钉位置不良12枚;椎弓根骨折7例;脑脊液漏3例;1例术后螺钉松动压迫脊髓。术后平均随访5年,脊柱侧凸畸形平均矫正率为75%,平均矫正度丢失率1.2%,1例出现交界性后凸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矫正脊柱侧凸畸形一种较安全、有效的三维内固定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胸椎侧凸畸形 有效性 安全性 矫形手术
下载PDF
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残缺畸形7289例应用报告 被引量:12
6
作者 秦泗河 郭保逢 +6 位作者 郑学建 焦绍锋 夏和桃 彭爱民 潘奇 臧建成 王振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78-683,共6页
目的 探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残缺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6年6月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应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残缺畸形的7 28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 033例,女性3 256例;年龄2~ 82岁,平... 目的 探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四肢残缺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1月至2016年6月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应用国产骨外固定器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残缺畸形的7 28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 033例,女性3 256例;年龄2~ 82岁,平均23.4岁.外固定器种类:Ilizarov外固定器2 732例,组合式外固定器4 713例,单臂外固定器57例,其中Ilizarov外固定器与组合式外固定器合用者232例.手术部位:上肢应用Ilizarov外固定器、组合式外固定器和单臂外固定器分别为67例、65例和0例,下肢分别为2 665例、4 616例和57例;手术侧别:左侧肢体3 028例,右侧肢体3 260例,双侧肢体1 001例;疾病种类前三位分别为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后四肢畸形和创伤后四肢畸形;畸形种类包括马蹄内翻足、屈膝畸形、高弓足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个月至22.4年,平均随访时间5.4年.所有外固定器为单次使用器械,未出现因骨外固定器质量原因更换固定器械.除1例中途放弃治疗、1例金属过敏提前拆除外,其余患者皆完成手术治疗目标达到拆除标准后将外固定拆除.常见并发症包括针道感染、关节活动受限等.结论 国产骨外固定器结合中国肢体畸形残障患者的特点研制生产,能够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四肢残缺畸形患者,具有实用、经济、可调、通用、轻便的优势,可满足四肢截骨断段固定、畸形矫正、残缺修复与短缩延长的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器 四肢 围产 畸形矫正
原文传递
先天耳廓畸形的无创矫正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婕 齐向东 陈建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489-24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耳模对先天性外耳廓畸形进行无创矫正治疗的现状,以及对其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的33例单侧或双侧先天性外耳廓畸形的新生儿采用非... 目的探讨应用耳模对先天性外耳廓畸形进行无创矫正治疗的现状,以及对其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就诊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的33例单侧或双侧先天性外耳廓畸形的新生儿采用非手术矫正技术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使用VAS评分量表调查家长的治疗效果满意度。结果共有33例患者(53只患耳)接受耳畸形矫正系统的无创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3.5±41.3)d,平均治疗时间为(41.6±15.4)d,父母的平均满意度为(3.76±0.93)分(总分:5分)。对比治疗前后耳形态数据,除颅耳角外,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本次的研究中,非手术矫正治疗的治愈率良好,治疗满意度随就诊年龄增长而降低。耳模矫正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局部耳廓皮肤破损。年龄造成的耳软骨硬化和弹性降低在佩戴模具时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及增加的佩戴时间均导致了并发症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畸形 无创矫正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外科在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矫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谭新颖 胡敏 +3 位作者 刘昌奎 刘华蔚 刘三霞 陶冶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外科在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矫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9例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6例,采用medpor假体术中修剪后直接植入;第二组6例,术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获得三维头颅模型,手术中...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外科在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矫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9例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患者分为3组,第一组6例,采用medpor假体术中修剪后直接植入;第二组6例,术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获得三维头颅模型,手术中依据头颅模型对medpor假体进行修剪,然后植入;第三组7例,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镜像技术设计制作出个性化纯钛假体,手术时植入。比较手术时间,评估畸形矫治效果。结果 19例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的患者面容恢复良好,患者均满意。第三组较第二组、第二组较第一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对获得性颌面骨不对称畸形的矫治,能够缩短手术时间,确保矫治的精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提倡的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 外科 颌面部 畸形 矫治
下载PDF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荣荣 王诗军 +1 位作者 王宇 李淳德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年第6期460-465,469,共7页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作为一种预测神经功能损伤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脊柱矫形手术。本文简述了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多模式术中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目的是以标准的监测方法,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对脊髓功能进行实...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作为一种预测神经功能损伤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被用于脊柱矫形手术。本文简述了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及多模式术中监测在脊柱畸形矫形手术中的应用进展。目的是以标准的监测方法,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对脊髓功能进行实时的评估,预警术中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本文就上述监测方法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术中神经损伤的报警标准、麻醉对监测的影响因素、监测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监测指标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脊柱畸形 脊柱矫形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of Hallux Valgus Using Conjugated Deformity
10
作者 Nenad Stojanović Mirko Sovilj +1 位作者 Vesna Ivanišević Draško Vasović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23年第6期1615-1633,共19页
Hallux valgus is a complex deformity of the forefoot. It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effects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tiological factor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was... Hallux valgus is a complex deformity of the forefoot. It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effects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tiological factor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The degree of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was assessed by radiological values of hallux valgus (HVA) and intermetatarsal (IMA) angle. Thus, each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corresponds to a pair (HVA, IMA) of hallux valgus angle (HVA) and intermetatarsal angle (IMA) values in the plane of the deform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point position vector S (HVA, IMA) in the deformation plane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on represents the absolute (conjugate) value of the power deformities. The goal of the article is to explain the advantage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degree of hallux valgus deformity using its absolute (conjugate) value, and then to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deformity defined in this way enables a better classification of deformities for all values of the HVA and IMA angles. Furthermore, in this article, applying the definition of conjugate deformity, analytical expressions were construct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average value of deformity correction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 as well as the error assessment of deformity correction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 All obtained results were checked on a sample of 396 operatively treated f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jugated deformity Hallux Valgus CLASSIFICATION deformity correction
下载PDF
基于蚁群算法的骨外固定器处方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昊 张习帅 +2 位作者 陈建文 郭悦 魏梦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2-240,共9页
并联型骨外固定器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着牵伸速率不均匀、患者疼痛难忍、运动轨迹偏移不可控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基于并联型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方法来计算矫正处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对处方进行优化。通过开展临床实验,... 并联型骨外固定器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存在着牵伸速率不均匀、患者疼痛难忍、运动轨迹偏移不可控等缺陷。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基于并联型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方法来计算矫正处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蚁群算法对处方进行优化。通过开展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计算机辅助外固定器进行复杂畸形的矫正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缩短了治疗周期,减少了疼痛和软骨撞击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均达到畸形矫正的要求,症状及外观明显改善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外固定器 蚁群算法 轨迹规划 畸形矫正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洋 邱俊荫 +4 位作者 史本龙 孙旭 刘臻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 目的:评估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满足入选标准的32例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男15例,女17例,年龄5~18岁(10.1±4.2岁)。单个半椎体25例,2个半椎体7例;C7 1例,T1 5例,T2 12例,T3 10例,T4 11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肩部不平衡和颈部倾斜。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局部侧凸角、锁骨角、T1倾斜角、颈部倾斜、头部偏斜以及局部后凸角等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矫形手术,手术时间175~275min(223.8±41.6min),出血量310~470ml(342.3±45.9ml)。术中胸膜撕裂1例,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1例,上肢神经根性疼痛2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恢复。共置入261枚椎弓根螺钉,5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但均未侵犯脊髓及周围脏器和血管,未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12~48个月(19.3±10.5个月),局部侧凸角由术前41.1°±12.3°矫正到术后17.5°±6.7°(P<0.001),末次随访时为20.1°±5.8°,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02);局部后凸角由术前21.5°±9.1°矫正到术后16.8°±6.3°(P<0.05),末次随访时为17.5°±4.9°(P=0.622);远端代偿弯由术前16.9°±5.3°减少到术后12.2°±5.5°(P<0.001),末次随访时为15.5°±7.7°(P=0.053)。T1倾斜角、锁骨角、颈部倾斜以及头部偏斜在术后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观察指标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可有效矫正侧凸畸形,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体畸形 半椎体切除术 颈胸段 矫形效果
下载PDF
基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及牙齿咬合功能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作者 赵珍 古力巴哈·买买提力 +1 位作者 张娟娟 刘博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421-1424,1469,共5页
目的: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牙齿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2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n=46),观察组接... 目的:对比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牙齿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2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案不同分为两组(n=46),观察组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照组接受固定矫治。对比两组患者矫治6m后矫治效果;矫治前、矫治3 m、6 m后牙周健康指标,包括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牙周探诊深度(Periodontaldepth,PD)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Tee Tester咬合力检测仪检测矫治前、矫治3 m、6 m后牙齿咬合功能([牙合]力总值、[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牙合]力不对称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矫治前、矫治3 m、6 m后龈沟液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83%(45/46)相较于对照组78.26%(36/46)更高(P<0.05);与矫治前相比,各治疗组的GI、SBI、PLI、PD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与矫治前相比,各治疗组的[牙合]力总值均明显升高,[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牙合]力不对称指数均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与矫治前相比,各治疗组的龈沟液IL-6、sICAM-1、IL-1β水平均明显升高,其中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35%(2/46)相较于对照组21.74%(10/46)更低(P<0.05)。结论:经无托槽隐形矫治错[牙合]畸形患者整体矫治效果优于固定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错[牙合]畸形 龈沟液炎症因子 固定矫治 牙齿咬合功能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in the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y
14
作者 Huijuan Xu Shaoguang Ding +6 位作者 Fei Zhang Zhifeng Zhang Xiangyu Chen Mingyang Li Haitao Yang Fugen Han Hongjian Liu 《Journal of Ot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4-29,共6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for the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i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for the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ies. Methods: Clin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020 to 2021 for 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rection using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The indications, corrective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the orth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four indications for treatment: cryptotia with helix adhesion;cryptotia with grade I microtia;cryptotia with excessive helix thickness;and auricular deformity beyond the treatment time window(≥6 months). Excellent corrective effects were observed in all 6 patients.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one patient, who recovered after symptomatic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use of a strip-shaped cymba conchae orthosis alone or combined with a U-shaped helix orthosis presents a feasible approach for correcting complex auricular deformities or deformities beyond the treatment time window in pediatric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mba conchae Auricular deformity Cryptotia Nonsurgical correction ORTHOSIS
下载PDF
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6
15
作者 崔维 王磊 +1 位作者 麻松 刘宝戈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7-502,共6页
目的总结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osteotomy,ATIVO)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共47例因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采用ATIVO技术进行畸... 目的总结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osteotomy,ATIVO)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共47例因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采用ATIVO技术进行畸形矫形的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8,年龄38~73岁。共83节段进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C3/4 16例;C4/524例;C5/6 25例;C6/7 16例;C7/T12例)。单节段17例,双节段24例(跳跃节段6例),3节段6例。经颈前路经椎间隙进行截骨,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两侧切除部分钩椎关节并进行松解,椎体后缘截骨面潜行约10°~15°,至少保留2/3终板。术中使用椎间撑开器、带角度椎间融合器、调整颈下软枕及改变颈后伸角度等综合方式进行后凸畸形矫形。融合方式采用填充人工骨颗粒的椎间融合器,固定方式采用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或前路钛板。应用脊柱显微镜、脊柱骨动力系统(气动磨钻)进行截骨操作。应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自由肌电进行联合功能监测。手术前后通过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C2-C7 Cobb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 SVA)及截骨效果。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47例患者均获得最少1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个月至5年)。平均手术时间109 min(55~140 min)、出血量46 mL(25~110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肩部疼痛,5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无椎动脉损伤病例。末次随访时VAS、NDI、mJOA分别由术前7.2±1.5、64.5±17.4、10.5±0.9改善至2.6±1.7、34.8±21.6、14.5±1.3。CT显示截骨节段均获融合。C2-C7 Cobb角由13.6°±5.1°改变为-7.4°±3.6°;截骨节段矫形能力7.4°(5.3°~9.6°)/节段;C2-C7矢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截骨 后凸畸形 矢状位力线 颈椎退变 畸形矫形
下载PDF
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加法 李宏志 +1 位作者 李荣俊 齐志明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2例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利用双平面V形截骨纠正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尺骨鹰嘴处取骨局部植骨钢板内固定。根据术后影像学结果及中华... 目的探讨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2例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患者,利用双平面V形截骨纠正成角畸形及短缩畸形,尺骨鹰嘴处取骨局部植骨钢板内固定。根据术后影像学结果及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方法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6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CT显示第五掌骨矢状面头干角(9.33±1.82)°、冠状面头干角(5.58±1.83)°与术前(52.33±6.44)°、(29.83±3.71)°相比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9.17±1.75)°、(5.75±2.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五掌骨相对长度差由术前(9.18±1.62)mm缩短到术后(5.27±0.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5.48±0.43)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第五掌指关节主动活动范围(86.75±2.56)°(82°~90°),较术前(50.00±6.05)°(42°~60°)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88.50±2.39)°(85°~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关节总活动度系统评定均为优。结论双平面V形截骨治疗陈旧性第五掌骨颈骨折,可矫正矢状面及冠状面成角畸形,恢复掌骨长度,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 陈旧性 畸形矫正
原文传递
“L”型硅胶支架矫治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晓燕 漆淳 +2 位作者 史颂民 孙豪 王磊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1年第6期298-300,共3页
目的 为了更好地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中鼻尖、鼻翼、鼻小柱的低平 ,塌陷 ,偏斜等畸形。方法 我们在纠正错位软骨的基础上 ,利用“L”型硅橡胶鼻模支架对单侧唇裂鼻病人进行了鼻尖部的加固和塑形。结果 自 1996~ 2 0 0 0年 8月 ,选择... 目的 为了更好地修复单侧唇裂鼻畸形中鼻尖、鼻翼、鼻小柱的低平 ,塌陷 ,偏斜等畸形。方法 我们在纠正错位软骨的基础上 ,利用“L”型硅橡胶鼻模支架对单侧唇裂鼻病人进行了鼻尖部的加固和塑形。结果 自 1996~ 2 0 0 0年 8月 ,选择性地治疗唇裂鼻病人 2 0例 ,年龄 16~ 2 1岁 ,经过 3个月至 4年的随访 ,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利用“L”型支架及软骨复位纠正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效果 ,明显优于单纯软骨复位的方法 ,简便易学 ,支架价廉 ,易修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架支架 单侧唇裂 鼻畸形 矫治
原文传递
CT三维重建在脊柱半椎体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8
作者 柯雨洪 尹东 +6 位作者 昌耘冰 刘斌 王巧民 詹世强 曾时兴 肖丹 王义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重建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21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患者,术前采用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手术节段及切除范围,采用后路椎板、半椎体切除,全椎体切除,截骨及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或单纯前路骨骺阻滞,分析手术前后Cobb's角度数,评价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51.43±22.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709.52±359.03)ml。术前侧凸角度(81.81±25.06)°,术后侧凸角度(27.05±16.56)°,矫正率(69.85±13.33)%;术前后凸角度(77.29±28.10)°,术后后凸角度(29.38±19.55)°,矫正率(66.15±18.85)%。结论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可以帮助设计手术方案,对手术操作有指导意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半椎体畸形 三维重建 矫正
下载PDF
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新 王月娥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23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正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24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不拔牙方丝弓技术,对患者的畸形牙齿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临床治疗。结果:经过矫正治疗后,24例牙齿... 目的:探讨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的临床矫正效果,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24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不拔牙方丝弓技术,对患者的畸形牙齿进行固定正畸矫治的临床治疗。结果:经过矫正治疗后,24例牙齿与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在外观、牙齿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没有出现后遗症和不良反应,治愈率为100%,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结论:牙齿与颜面部不对称畸形,要早期诊断,早期矫治,防止演变成为骨性或软组织不对称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齿 颜面不对称 畸形 矫治
下载PDF
应用去上皮的瘢痕组织瓣矫正面部畸形 被引量:5
20
作者 牙祖蒙 张纲 +1 位作者 王建华 谭颖徽 《整形再造外科杂志》 2005年第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瘢痕组织瓣矫正面部各种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瘢痕组织去上皮后,根据需要设计瘢痕瓣蒂的位置和瓣的体积,形成合适的瘢痕瓣,并将其转移到受区作为充填、支持材料,矫正唇裂二期需整复的鼻底缺损、唇珠和鼻尖凹陷、口鼻瘘和面... 目的探索应用瘢痕组织瓣矫正面部各种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瘢痕组织去上皮后,根据需要设计瘢痕瓣蒂的位置和瓣的体积,形成合适的瘢痕瓣,并将其转移到受区作为充填、支持材料,矫正唇裂二期需整复的鼻底缺损、唇珠和鼻尖凹陷、口鼻瘘和面颊部瘢痕伴瘢痕下组织缺损凹陷等畸形,共14例。结果14例均获满意效果。结论在面部,某些原已存在的瘢痕,可以形成去上皮后的瘢痕瓣,用作充填或支持材料,矫正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畸形 整复 瘢痕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