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1
1
作者 唐举玉 卿黎明 +4 位作者 吴攀峰 周征兵 梁捷予 俞芳 符劲飞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5-428,共4页
目的 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下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分别伴有不同程度的死腔、骨缺损或骨关节外露.其中肌瓣填... 目的 探讨游离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下肢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分别伴有不同程度的死腔、骨缺损或骨关节外露.其中肌瓣填塞深部死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 24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好,其中2例皮瓣继发肥厚,行皮瓣修薄术.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结论 游离腹壁下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只需吻合1组血管蒂,能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提高了受区的修复质量,减少供区损害,是修复合并深部死腔创面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外科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欧昌良 周鑫 +4 位作者 罗旭超 邹永根 黄宇 吴健 黄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其中,胫前软组织缺损5例.胫后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2岁。其中,胫前软组织缺损5例.胫后软组织缺损6例。软组织缺损范围为9.0cm×5.0cm~32.0cm×12.0cm,创面重度污染,在急诊下行清创探查加VSD处理,术后7.14d后予以游离DIEP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10.0cm×6.0cm~34.0cm×13.0cm。腹部皮瓣供区9例直接缝合.2例少许部分采取大腿中厚植皮修复。结果11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例皮瓣远端少部分坏死。经过相应处理后愈合。术后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与受区组织相似度好,质地柔软,不臃肿。结论DIEP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设计灵活,用于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小腿 显微外科技术 修复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缺损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兆祥 郭树忠 +1 位作者 耿健 夏文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9年7月一2011年1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患者共8例,其中足底外伤后全部缺损伴...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9年7月一2011年11月,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游离移植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患者共8例,其中足底外伤后全部缺损伴肌腱外露3例,胫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大面积缺损3例,足跟部外伤植皮术后反复破溃2例。结果术后除1例皮瓣远端血运不良经积极处理后成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良好,术后3例皮瓣略显臃肿,经皮瓣修薄后外形良好,其余外形及功能良好,患者均较满意。结论DIEP皮瓣存活率高;皮瓣为穿支皮瓣,保留全部腹直肌,避免了腹部并发症的发生。DIEP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肢外伤后大面积严重缺损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experience with 43 flaps 被引量:9
4
作者 YAN Xiao-qing YANG Hong-yan +2 位作者 ZHAO Yu-ming YOU Lei XU Ju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380-384,共5页
Background In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breast reconstructions after mastectomy. The ideal material for reconstruction of a breast is fat and skin. Th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TRAM... Background In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breast reconstructions after mastectomy. The ideal material for reconstruction of a breast is fat and skin. The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 (TRAM) flap has been the gold standard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 until recently. Abdominal wall function is a major concern for plastic surgeons in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TRAM flaps. The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 free flap spares the whol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 includes skin and fat only, and therefore preserves adequate abdominal wall compete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in breast reconstruction with DIEP flap.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00 and August 2005, a total of 43 breast reconstruc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0 patients by our surgeons using DIEP flap (3 patients had bilateral procedures), 14 of them were immediate surgeries and 26 were delayed. Abdominal function, satisfaction with the donor site and reconstructed breast, and the sensation recovery was assessed respectively during follow-up.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38.6 years (range, 28-50). The size of the flaps was 11 cm×26 cm in average (height 10-12 cm, width 15-33 cm). The mean length of the vascular pedicles was 9.3 cm (range, 7-12).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an of 16 months (range, 6-30 months). During the follow-up, 2 (5%) patients had total flap loss, 2 (5%) had partial necrosis, 4 (9%) had wound edge necrosis in the abdomen, and 1 had axillary seroma.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hernia, and all of them were able to resume their daily activities after the operation.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reconstructed breast rated high, 95% of the patients achieved spontaneous return of sensation in the reconstructed breast, but none of them had a sensation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to the normal. Conclusions The DIEP flap has the same benefits as the TRAM flap without destroying the continuity of the rectus muscle. It can reduce don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MAPLASTY surgical flaps 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原文传递
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重建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达疆 李赞 +7 位作者 章一新 彭小伟 周波 吕春柳 伍鹏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1-445,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 目的探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2017年2月,对41例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或二期应用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行乳房重建,患者年龄27~49(34.5±2.7)岁。22例为一期乳腺癌术中即刻乳房再造,19例为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后规律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本组共切取移植41例游离双侧血管蒂DIEP,包括12例外侧支型、9例内侧支型和20例内、外侧型,皮瓣长(24.5±0.5)cm、宽(10.8±2.8)cm、厚(5.5±0.4)cm,血管蒂长度为(12.5±0.6)cm。皮瓣平均重量为565(365~1050)g。受区血管组合包括:①胸廓内血管近远端18例。②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外侧血管11例。③胸廓内血管近端加胸背血管8例。④胸背血管加胸外侧血管4例。为进一步促进皮瓣静脉回流,有3例额外将腹壁浅静脉与受区胸肩峰静脉吻合。所有皮瓣均一期顺利成活,无边缘坏死或感染发生,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良好。本组获随访平均15.8(12~5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腹部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受限,腹直肌肌力5级。结论游离联体双侧血管蒂DIEP是一种自体组织乳房再造安全可靠且效果满意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重建 乳腺癌 联体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即刻乳房重建 被引量:9
6
作者 栾杰 张保宁 +4 位作者 穆大力 宣立学 穆兰花 辛敏强 刘霞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总结乳腺癌切除同时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行即刻乳房重建的手术经验,探讨DIEP皮瓣即刻乳房重建的适应证及优点。方法 2003年4月至200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接受乳腺癌切除术患者21例(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1... 目的总结乳腺癌切除同时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行即刻乳房重建的手术经验,探讨DIEP皮瓣即刻乳房重建的适应证及优点。方法 2003年4月至200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接受乳腺癌切除术患者21例(根治术6例,改良根治术15例),术前应用多排螺旋CT(MDCT)血管造影及多普勒血流仪探明穿支位置,乳腺癌切除的同时,解剖腹壁下动脉穿支,形成腹壁下动脉穿支蒂皮瓣,与患侧胸背血管吻合,进行即刻乳房重建。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21例患者中,20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1/3脂肪液化;胸部受区出现1例血肿;无腹壁膨隆、腹壁疝、切口脂肪液化等供区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满意,形态自然。结论乳腺癌切除同时,采用DIEP皮瓣进行即刻乳房重建,可以使患者免受乳房缺失的痛苦,同时具有受区组织条件好、皮瓣组织量丰富、供区损伤小及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即刻乳房重建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即刻乳房重建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满意度及并发症 被引量:9
7
作者 刘静 张学慧 +4 位作者 孙敬岩 何珊珊 王燕 董焱 尹健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6年第3期160-164,共5页
目的评估乳腺癌术后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重建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6例行DIEP皮瓣乳房重建的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及并发症进行随访,乳房重建满意度采用美国Michigan乳房重建效果研究评价量表,包括总体... 目的评估乳腺癌术后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重建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6例行DIEP皮瓣乳房重建的乳腺癌患者的满意度及并发症进行随访,乳房重建满意度采用美国Michigan乳房重建效果研究评价量表,包括总体满意度及美学满意度。结果26例DIEP皮瓣均存活,21例获得随访结果。Michigan乳房重建总体满意度61.9%(13/21),美学满意度66.7%(14/21)。年龄[≤40岁81.8%(9/11),〉40岁40.o%(4/lO);P=0.049]、腹部手术史[无腹部手术史75.0%(12/16),有腹部手术史20.0%(1/5);P=0.027]为影响总体满意度的因素;体重指数(BMI)[BMI〈25kg/m。76.5%(11/17),BMI为25~30kg/m^2 50.0%(2/4);P=0.049]为影响美学满意度的因素。4例静脉淤血,1例局部脂肪坏死,1例皮瓣感染;1例腹肌力量减弱。结论DIEP皮瓣乳房重建外形美观自然,供区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并发症 总体满意度
原文传递
两种下腹部组织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腹部功能与外形 被引量:4
8
作者 武雷 丁英状 +1 位作者 郝敏如 高祥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9-967,共9页
目的研究用2种下腹部组织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腹部功能与外形。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2016年6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手显微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其中... 目的研究用2种下腹部组织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患者的腹部功能与外形。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对照研究方法。2016年6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骨手显微外科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7例,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21~60岁,缺损范围为15.0 cm×10.0 cm~23.0 cm×15.0 cm。按照采用的修复方法,将患者分为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创面的DIEP皮瓣组(9例)和采用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缺损创面的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8例)。术后1、3、5、7、14 d,采用自制组织瓣血运评估量表对组织瓣血运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皮瓣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对组织瓣修复疗效的满意度;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采用自制腹壁强度评价量表对腹壁强度进行评价;术后12个月,采用自制腹部外形评价量表对腹部瘢痕情况、腹部对称程度、脐部外形及复位情况、穿衣过程中腹部隆起情况、腹部两侧褶皱形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术后1、3、5、7、14 d,2组患者组织瓣血运评分均无明显变化,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IEP皮瓣组患者对组织瓣修复疗效的满意比为8/9,与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的7/8相近(P>0.05)。2组患者术前腹壁强度相近(P>0.05),DIEP皮瓣组患者术后3、12个月腹壁强度均明显强于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t值分别为3.09、3.02,P<0.05);与组内术前比较,DIEP皮瓣组患者术后3个月腹壁强度及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组患者术后3、12个月腹壁强度均明显减弱(t值分别为6.04、9.71、2.91,P<0.05),DIEP皮瓣组患者术后12个月腹壁强度无明显变化(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四肢 病人满意度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保留部分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 腹部功能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同时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再造乳房 被引量:8
9
作者 王靖 王翔 +1 位作者 晏晓青 由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7期3359-3361,共3页
目的介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游离移植行乳房再造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对6例Ⅰ期乳腺癌、2例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应用DIEP皮瓣Ⅰ期再造乳房。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2例有... 目的介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游离移植行乳房再造的方法与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对6例Ⅰ期乳腺癌、2例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即刻应用DIEP皮瓣Ⅰ期再造乳房。结果全部皮瓣均成活,2例有轻微并发症,1例部分皮瓣淤血坏死,1例出现皮瓣下积血。均随访半年以上,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未见腹壁疝和腹壁膨出发生。再造乳房患者自评分7·75±0·88。结论乳腺癌术后Ⅰ期选用DIEP皮瓣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恢复乳房外形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乳房成形术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一期修复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11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林光豪 陈芝武 +4 位作者 陈林海 吴屹冰 叶朝辉 华祖广 魏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0-33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5~76岁。手术行扩大根治切除肿瘤后,下肢创面范围为11 cm×7 cm^25 ... 目的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疗效。方法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下肢软组织恶性肿瘤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35~76岁。手术行扩大根治切除肿瘤后,下肢创面范围为11 cm×7 cm^25 cm×10 cm,其中伴有骨外露5例,均一期采用DIEP皮瓣修复缺损,其中游离移植9例,带蒂移植2例,皮瓣切取范围11 cm×8 cm^26 cm×18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定期随访患者下肢功能、肿瘤复发及供、受区情况。结果术后11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一期闭合,1例因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留有色素沉着,其余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0个月,四肢活动无明显异常,腹部供区愈合可,未出现供区疼痛及腹壁疝等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肿瘤均未复发。结论DIEP皮瓣切取面积大,对于下肢恶性软组织肿瘤扩大根治切除后的大面积创面修复非常适用。同时皮瓣穿支恒定,且口径较粗,供区隐蔽,并可直接缝合,是修复下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创面的优势皮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下肢 软组织恶性肿瘤 术后创面 修复
原文传递
游离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修复四肢大创面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恩琪 谢庆平 +2 位作者 王鑫炎 朱孜冠 王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30-534,共5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带血管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大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对18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骼、血管和神经损伤外露的患者,急诊行...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带血管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大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对18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骼、血管和神经损伤外露的患者,急诊行清创加骨折复位内固定加肌腱、神经和血管修复加VSD,待创面清洁后,二期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带血管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 结果 本组18例患者经VSD治疗后四肢遗留创面大小为12cm×8 cm~ 30cm×17cm,创面均伴有肌腱和骨外露.二期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以腹壁下血管束为蒂的腹膜瓣,大小为8 cm×6 cm~14cm× 10cm;同时切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大小为13cm× 10cm~32cm× 18cm,形成以腹壁下动脉主干为血管蒂的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术后14d患者腹壁伤口愈合良好,移植嵌合瓣基本存活.仅2例病人术后出现嵌合瓣表层组织坏死,通过植皮和换药受区创面获得愈合.术后随访6~ 18个月,患肢移植嵌合瓣色泽、质地良好,肢体屈伸功能部分恢复.18例患者供瓣区均无腹痛、腹胀、腹壁疝、腹膨隆和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结论 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以腹壁下血管束为蒂的腹膜瓣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构建嵌合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创面是确实可行的,可一次性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嵌合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但其适应证及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临床探索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瓣 腹壁下动脉 穿支皮瓣 腹腔镜 四肢 重建 肌腱外露
原文传递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的方法及效果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锋 章一新 陈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对6例外阴癌的患者均采用广泛的外阴癌根治术,扩大切除所受累的外阴皮肤。根据切除后外阴组织缺损面积的大小,在腹壁切去相同大小的... 目的 探讨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2010年5月至2015年3月,对6例外阴癌的患者均采用广泛的外阴癌根治术,扩大切除所受累的外阴皮肤。根据切除后外阴组织缺损面积的大小,在腹壁切去相同大小的腹壁下穿支皮瓣,以一侧腹壁下动静脉为蒂,通过阴阜区皮下隧道转移至外阴,重建外阴形态。结果 6例患者切取腹壁下穿支皮瓣(6-10cm)×(12-17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Ⅰ期再造尿道口、阴道口外形满意。结论 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阴癌根治术后创面,皮瓣转移安全、方便,副损伤轻,术后外阴形态满意,是较好的外阴修复重建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 穿支皮瓣 外阴癌 外阴癌根治术
下载PDF
选择内乳动脉穿支作为受区血管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18例
13
作者 龚喜龙 阳跃 +4 位作者 郭旭辉 张矫 王丽娜 焦得闯 刘真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选择内乳动脉穿支(IMAP)作为受区血管在乳腺癌术后即刻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DIEPF乳房再造的病例中选择IMAP作为受区血管的18例,年龄31... 目的探讨选择内乳动脉穿支(IMAP)作为受区血管在乳腺癌术后即刻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F)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接受DIEPF乳房再造的病例中选择IMAP作为受区血管的18例,年龄31~50岁,平均41.5岁。乳腺癌分期为cT_(is/1-2)N_(0-2)M_(0),均为I期乳房再造。皮瓣切取面积9.0 cm×26.0 cm~15.0 cm×38.0 cm,术前行胸腹壁CTA造影,确定IMAP在肋间隙的位置以及粗细。术中记录IMAP的数量,测量受区相应的动、静脉管径。患者出院后通过门诊或微信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质量,采用乳腺癌患者报告结局量表(BREAST-Q)对乳房外形及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分。结果18例患者,根据CTA提示,术中均发现IMAP,第2肋间13例,第3肋间3例,另外2例在第2、3肋间隙均有IMAP,其中的1例2条分支均适合吻合。15例患者动脉的伴行静脉为1条,2例伴行静脉为2条,1例缺少伴行静脉。动脉管径为(1.1±0.1)mm,静脉管径为(1.8±0.3)mm。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28个月。18例皮瓣,17例完全成活,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探查发现静脉广泛栓塞,采取假体置入补救。18例患者的患侧内乳区均无凹陷畸形。17例患者BREAST-Q评分平均为94.4分,1例BREAST-Q评分为79.0分。结论IMAP可作为DIEPF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的可靠受区血管,在严格的筛选条件下,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再造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内乳动脉穿支 CT血管成像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双叶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全手套状撕脱伤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谦 王剑利 +2 位作者 李振 谭琪 刘光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双叶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全手套脱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以腹壁下动脉与腹壁上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之间血管吻合的解剖学研究为基础,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对6例全手套脱伤患者设计切取双叶式DIEP移植修复,... 目的探讨双叶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修复全手套脱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以腹壁下动脉与腹壁上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之间血管吻合的解剖学研究为基础,自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对6例全手套脱伤患者设计切取双叶式DIEP移植修复,其中较小一叶皮瓣(副叶)单独修复拇指创面,较大一叶皮瓣(主叶)修复第2~5指及掌背创面。结果皮瓣主叶切取最大面积35cm×12cm,副叶10cm×7cm,术后6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出现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观及患手功能恢复较满意。皮瓣基本完全恢复保护性感觉,拇指对掌功能及关节自主活动度恢复较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1例。供区创面一期闭合,外观良好。结论双叶式DIEP血供可靠,可切取面积大,供区创伤小,是修复全手套状撕脱伤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叶皮瓣 腹壁下动脉 穿支皮瓣 皮肤脱套伤 修复
原文传递
巨噬细胞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洪猛 张斌 +5 位作者 冯锐 潘思虎 曹文枫 刘岩雪 乔群 曹旭晨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4-68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皮瓣模型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与大鼠GM—CSF(Ⅰ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皮瓣模型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与大鼠GM—CSF(Ⅰ组)、腹腔巨噬细胞(Ⅱ组)、GM—CSF联合巨噬细胞(Ⅲ组)及生理盐水(Ⅳ组)。术后第7天取皮瓣,测算皮瓣成活面积、微血管密度(MVD),天狼腥红染色检测胶原沉积,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I型胶原(CollagenI)、Ⅲ型胶原(Collagen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的基因表达。结果皮瓣成活率I组(53.08±8.76)%和Ⅱ组(47.95±4.92)%均高于对照组(43.28±5.27)%而低于Ⅲ组(61.68±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含量I、Ⅲ组(16.34±2.47)%、(19.41±2.01)%均高于对照组(13.19±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Ⅱ组(12.50±2.66)%稍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Ⅰ-Ⅲ组(24.82±4.18、24.30±3.02、29.82±4.74)均高于Ⅳ组(21.37±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组MVD较其他两组MVD更高。I组皮瓣CollagenI、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1I组皮瓣EMMPRIN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nl组皮瓣CollagenⅠ、CollagenⅢ、EMMPRIN、MMP2和VEGFR基因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较对照组VEG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大鼠GM—CSF和过继巨噬细胞通过促进皮瓣内胶原合成(CollagenⅠ、CollagenⅢ)及分解(EMMPRIN、MMP2)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促进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EGFR)的表达,促进了皮瓣胶原重塑和血管生成,最终促进了大鼠DEP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术的手术并发症分析和护理策略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惠仪 丁育 +1 位作者 曾敏华 葛诗瑶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9年第4期510-51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乳房根治切除同期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再造术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并发症观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DIEP皮瓣乳房再造术的9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感染监控和并发...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乳房根治切除同期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乳房再造术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控制及并发症观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受DIEP皮瓣乳房再造术的9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感染监控和并发症观察,及早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手术时间7.0±1.5 h,术后住院时间11.4±3.7 d,96例手术患者发生并发症17例,发生率为17.7%,其中4例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1%,经过实施综合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乳腺癌患者乳房根治切除同期应用DIEP皮瓣乳房再造术的临床治疗风险与护理难度大,重视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与处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提高临床效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再造术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围手术期感染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基于ERAS的腹壁下深血管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麻醉管理进展
17
作者 楼菲菲 张军 吴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目前,手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在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的开展在全球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共识性的指导原则。在涉及多学科的ERAS策略中... 目前,手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在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中的开展在全球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共识性的指导原则。在涉及多学科的ERAS策略中,麻醉科承担了麻醉方案优化制订、围术期液体管理及内环境稳态调控、预防低体温、完善围术期镇痛、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等要素工作。本文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在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的ERAS策略中的麻醉方案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建立和完善基于ERAS的该类手术的围术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快速康复(ERAS) 腹壁下深血管穿支(DIEP) 皮瓣乳房重建术 麻醉方案 围术期管理 内环境稳态调控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即刻采用对侧血管蒂DIEP皮瓣乳房重建
18
作者 周洋 齐彦文 +1 位作者 瞿思维 王成元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利用对侧(健侧)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DIEP)血管蒂皮瓣即刻行乳房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0例乳腺癌改良根...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利用对侧(健侧)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flap, DIEP)血管蒂皮瓣即刻行乳房重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即刻行DIEP皮瓣乳房重建的患者资料。患者年龄34~61岁(平均44.6岁);体质量指数(BMI)21.2~30.4 kg/m^(2),2例伴有下腹部手术史(1例横行剖宫产切口,1例腹部手术纵行切口),术前化疗1例。10例患者均采用了对侧(健侧)单血管蒂DIEP皮瓣。结果 10例患者DIEP皮瓣乳房重建术术后皮瓣成活率为100%,重建乳房均外形良好,触感柔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率为90.0%(9/10)。结论 乳腺癌术后即刻采用对侧(健侧)DIEP血管蒂皮瓣重建乳房术后效果良好,快速设计皮瓣、两组术者分工合作可以缩短手术时间,优化手术进程,有利于DIEP皮瓣重建乳房技术的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即刻乳房重建 对侧(健侧)血管蒂 乳腺癌
原文传递
利用腹壁浅动静脉超灌注回流挽救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罕见血运不良的乳房再造1例
19
作者 马小睦 徐伯扬 +4 位作者 刘温悦 李尚善 陈兆瀚 杜星仪 刘春军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90-394,共5页
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中,非血管蒂原因如深浅静脉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连通所致的皮瓣弥漫性淤血十分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乳腺癌术后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的32岁女性,影像学提示双侧腹部均缺乏优势的腹壁下动脉穿支,且深浅... 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中,非血管蒂原因如深浅静脉系统之间缺乏有效连通所致的皮瓣弥漫性淤血十分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乳腺癌术后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的32岁女性,影像学提示双侧腹部均缺乏优势的腹壁下动脉穿支,且深浅静脉系统间缺乏交通。术中提前解剖腹壁浅动静脉备用,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提示皮瓣动脉灌注不足和静脉淤血,利用预留的腹壁浅动静脉进行超灌注回流成功挽救了皮瓣,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该年轻患者的腹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腹壁浅静脉 腹壁浅动脉
原文传递
CTA预选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的受区血管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贻婷 储呈玉 +5 位作者 张薇 富丽娜 汤伟军 董佳生 徐华 邹强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年第4期330-336,共7页
目的:术前及术中评估中国人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IMAP)解剖特点,探讨IMAP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乳房重建受区血管的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 目的:术前及术中评估中国人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internal mammary artery perforator, IMAP)解剖特点,探讨IMAP为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乳房重建受区血管的成功率。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连续98例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病例进行分析,分为IMAP组32例,胸廓内动脉组66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自2017年1月起,73例同时术前行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评估血管。分析所有病人患侧IMAP分布位置和管径,以及作为受区血管的使用率。结果:98例病人中,IMAP 66例(67.3%)位于第二肋间,直径(1.33±0.66) mm,24例(24.5%)位于第三肋间,直径(0.86±0.28) mm,8例(8.2%)位于第四肋间,直径(0.65±0.15) mm。98例DIEP皮瓣重建病人中,32例(32.7%)使用IMAP作为受区血管,其中28例(87.5%)位于第二肋间,4例(12.5%)位于第三肋间。在病人特征和皮瓣并发症等方面,IMAP组与胸廓内动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CTA和超声检查双重定位的73例病人中,29例(39.7%)使用IMAP,远高于仅行超声检查的12.0%(3/25)(P=0.01)。结论:IMAP是一种可靠的DIEP皮瓣一期乳房重建受区血管。术前CTA检查可提高IMAP的使用成功率。IMAP作为受区吻合血管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胸壁损伤、避免牺牲胸廓内血管主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乳房重建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受区血管 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