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煎煮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被引量:32
1
作者 杨蓉 郑虎占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7期44-46,共3页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药煎煮煎药器具、入药顺序、煎前浸泡、煎煮用水量、煎煮火候与温度、煎煮时间与次数等内容的现代研究成果,为深入研究中药煎煮法提供了参考,对患者煎煮中药亦有裨益。
关键词 中药 煎煮法 现代研究
下载PDF
中药汤剂煎煮法的文献调查分析 被引量:31
2
作者 张立双 江丰 +3 位作者 赵晨 熊可 吕玲 张伯礼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422-428,共7页
中药汤剂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时代要求,专业化是大势所趋,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然而目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药汤剂煎煮法不规范、不合理的现... 中药汤剂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发挥中医药特色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科专业化、规范化的时代要求,专业化是大势所趋,中医学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然而目前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中药汤剂煎煮法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本研究以中药汤剂煎煮法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药汤剂煎煮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归纳了中药汤剂煎煮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中药汤剂煎煮法的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今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汤剂 煎煮法 规范化 文献调查
下载PDF
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方法的比较及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慈慧 《中国药事》 CAS 2011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研究煎药机的煎药质量。方法以"六味地黄汤"为例,对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法两种煎药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传统煎药法所得的水溶性浸出物要比煎药机高24%左右。结论煎药机煎药具有不利于医药结合、煎煮方法过于简单粗放等问... 目的研究煎药机的煎药质量。方法以"六味地黄汤"为例,对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法两种煎药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传统煎药法所得的水溶性浸出物要比煎药机高24%左右。结论煎药机煎药具有不利于医药结合、煎煮方法过于简单粗放等问题,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药机 煎药方法 汤剂质量
下载PDF
基于黄酮有效组分探讨黄芪、葛根分煎与合煎对糖尿病大鼠降糖降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艳敏 范颖 +5 位作者 刘烨 郝明芬 李新 刘丽 訾慧 李军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44-16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煎法对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黄酮)干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55只SD雄性大鼠按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金芪降糖片),黄芪黄酮+葛根黄酮组(简称分煎组),黄芪葛根汤总黄酮组(简称合煎组)... 目的探讨不同煎法对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黄酮)干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55只SD雄性大鼠按血糖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金芪降糖片),黄芪黄酮+葛根黄酮组(简称分煎组),黄芪葛根汤总黄酮组(简称合煎组)。一次性ip链脲佐菌素(STZ)造模;第30天,分别检测血糖、血清胆固醇(Cholesterol,CHO)、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浓度,肝脏胰岛素(Insulin,INS)、脂联素(Adiponectin,ADPN)、瘦素(Leptin,LEP)、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er 4,GULT4)浓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CHO、TG水平显著升高;肝脏INS、ADPN、LEP、GULT4浓度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分煎组与合煎组大鼠血糖、血清CHO与TG水平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糖代谢方面,分煎组INS、GLUT4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合煎组GLUT4水平较模型组升高明显,且分煎组优于合煎组(P<0.05);在影响相关脂肪因子方面,分煎组与合煎组LEP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芪、葛根分煎与合煎所得到的黄酮类有效组分的降糖降脂整体效应无差异性;但对肝脏INS、GULT4的调节作用,分煎优于合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法 有效组分 糖尿病模型 糖脂代谢
原文传递
鲜麻黄“先煎去沫”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蔡佳佳 宋永刚 +2 位作者 宋小莉 于永军 沈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6-47,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麻黄"先煎去沫"与"先煎不去沫"对大鼠自主活动、发汗、心率、血压的影响,探讨麻黄先煎去沫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开场试验观察大鼠自主活动变化情况,采用和田-高垣氏试液涂色法检测大鼠发汗情况,采用... 目的:通过观察麻黄"先煎去沫"与"先煎不去沫"对大鼠自主活动、发汗、心率、血压的影响,探讨麻黄先煎去沫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开场试验观察大鼠自主活动变化情况,采用和田-高垣氏试液涂色法检测大鼠发汗情况,采用大鼠尾动脉无创测压法检测大鼠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麻黄先煎去沫组相比,麻黄先煎不去沫组大鼠自主活动、发汗、心率、血压指标提高(P<0.05)。结论:麻黄先煎去沫的原因可能与麻黄先煎不去沫提高大鼠自主活动、发汗、心率、血压有关,该研究为麻黄"先煎去沫"的煎煮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煎法 先煎去沫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考证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林 唐若水 +2 位作者 宋佳 张华敏 傅延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6-202,共7页
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 由于各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及中医临床方药用量的差异,导致了历代方药剂量与折算标准的不同,因此在对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进行折算时,应当遵守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原则,并首先依据历代度量衡制度对方药剂量作出折算。若折算剂量明显超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则在保证原方药物用量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一方一议,参考专家共识、结合药物安全性评价进行折算;对于以非标准单位计量的药物,则综合文献分析与实物测量给出折算范围。对于服量的折算,以原文为依据,参考不同时代的计量标准进行折算;若原文服量不明确,则依据该方剂的历代演变,参考相关古籍并结合现代应用确定折算服量。最终确定经典名方的折算标准为汉唐时期一两折合今之13.8 g,一升折合今之200 mL;唐代一分折合今之3.45 g;宋金元时期一钱折合今之4.13 g,一盏折合今之300 mL;明清时期一钱折合今之3.73 g,一杯及一盅均折合为今之200 mL。对于以非标准计量单位记录的药物,则需要在综合分析确定其基原的情况下,进行实测以确定其折算标准,必要时,可通过对照成书年代相近的医书中对于功效主治相同或相近的同名方剂药物剂量的不同记载来辅助确定折算标准。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方药剂量折算原则的解析,有助于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和成药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方药剂量 煎服法 考证 折算原则 中医药 度量衡
原文传递
不同后下时间银翘散汤剂体内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亚军 朱萱萱 +2 位作者 蔡宝昌 王琼 束雅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48-4052,共5页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后下时间银翘散汤剂体内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通过探讨不同后下时间煎煮银翘散汤剂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肺指数作用及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药效差异,从而选择银翘散后下饮... 目的:比较研究不同后下时间银翘散汤剂体内抗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方法:通过探讨不同后下时间煎煮银翘散汤剂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感染小鼠死亡的保护作用、肺指数作用及肺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的药效差异,从而选择银翘散后下饮片的最佳煎煮时间。结果:从药效结果而言,不同后下时间煎煮的银翘散汤剂以薄荷、荆芥后下3min汤剂具有较好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结论:应充分尊重中药传统煎煮方法的特殊要求,并结合临床经验,对于银翘散解表方剂用传统煎煮法以薄荷、荆芥后下煎煮3min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汤剂 后下 抗病毒 薄荷 荆芥 煎煮方法
原文传递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芪多糖结构和提取率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赵玉丛 李利红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1-93,共3页
本试验分别采用循环超声法和煎煮法提取黄芪多糖,对这两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提取率的对比,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循环超声法和煎煮法对黄芪多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循环超声法的提取率较煎煮法高,但对黄芪多... 本试验分别采用循环超声法和煎煮法提取黄芪多糖,对这两种提取方法进行了提取率的对比,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循环超声法和煎煮法对黄芪多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循环超声法的提取率较煎煮法高,但对黄芪多糖的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煎煮法提取工艺对黄芪多糖的结构没有明显破坏。本试验建立的黄芪多糖煎煮提取样品的红外标准图谱,可以对黄芪多精的品质及其伪品、掺伪品进行快速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煮法 循环超声法 黄芪多糖 提取率
下载PDF
不同煎煮方法对麻黄细辛附子汤煎剂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邱丽丽 李灿 +3 位作者 范珊珊 韩旭 杨勇 容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6-324,共9页
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经方煎煮方法与临床常用2种煎煮方法所得汤剂的质量差异,探索经方煎煮方法的科学性。采用经方煎煮方法和2种临床常用煎煮方法,选取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具有效/毒二重性的化学成分,考察不同煎煮方法制备煎剂中效毒成分... 比较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经方煎煮方法与临床常用2种煎煮方法所得汤剂的质量差异,探索经方煎煮方法的科学性。采用经方煎煮方法和2种临床常用煎煮方法,选取麻黄细辛附子汤中具有效/毒二重性的化学成分,考察不同煎煮方法制备煎剂中效毒成分的含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区别3种煎煮方法所得煎剂的指标性成分,卡枯醇、新乌头碱、乌头碱。与临床常用煎煮方法相比,虽然经方煎煮方法的煎煮时间最短,但是新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溶出度最低且其单酯型生物碱的溶出度也较高。经方煎煮方法较其他煎煮方法,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溶出,加速了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采用不同煎煮方法制备麻黄细辛附子煎剂中效毒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为经方的古为今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细辛附子汤 煎煮方法 煎剂质量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细辛配伍与减毒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玮钰 吕翠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细辛的方剂进行方证分析、类方对比。细辛辛温走窜,通达内外,常用于病位深、病程久、病情复杂、病邪深痼难去的阴寒性疾病,与麻黄、桂枝、附子配伍可散寒邪,与生姜、干姜、半夏、五味子配伍可化寒饮。现代研究证... 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细辛的方剂进行方证分析、类方对比。细辛辛温走窜,通达内外,常用于病位深、病程久、病情复杂、病邪深痼难去的阴寒性疾病,与麻黄、桂枝、附子配伍可散寒邪,与生姜、干姜、半夏、五味子配伍可化寒饮。现代研究证实细辛具有一定的呼吸毒性、肝毒性及肾毒性,故对其使用剂量作严格要求,但张仲景使用细辛剂量远大于现代临床剂量,其减毒方法主要有:药材选用华细辛根茎入药;汤剂久煎,丸剂用量极小;与生姜、干姜、芍药、五味子、甘草、蜜等药物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细辛 用药规律 毒性 煎服法 减毒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麻黄煎法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柴瑞震 《河南中医》 2009年第10期937-940,共4页
《伤寒杂病论》之用麻黄,其先煎与否,非常灵活机动,要视病情、体质和用量大小及其配伍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欲大汗猛汗者,则不必先煎去沫;欲缓发慢散,务去邪以尽者,必当先煎去沫;体质弱或用量小者,必须先煎去沫;而体质壮实,用量较大者,... 《伤寒杂病论》之用麻黄,其先煎与否,非常灵活机动,要视病情、体质和用量大小及其配伍情况而定。一般而言:欲大汗猛汗者,则不必先煎去沫;欲缓发慢散,务去邪以尽者,必当先煎去沫;体质弱或用量小者,必须先煎去沫;而体质壮实,用量较大者,则勿须先煎去沫;配伍单纯,不相互牵制者,应予先煎去沫;而配伍复杂,有相畏、相杀、相恶者,则不必先煎去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麻黄 煎法 “先煎去沫”
下载PDF
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试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宇轩 闫丽 +1 位作者 贾茜 张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 [目的]探析出土医学文献中酒的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运用酒提供借鉴。[方法]以《五十二病方》《武威汉代医简》《周家台秦简医方》以及《天回医简》等出土文献为基础,结合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酒的应用进行对比总结研究。[结果]出土医学文献中对酒的应用虽没有具体说明用酒的原因,但从同时期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以进行综合分析。酒在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黄酒,使用方法多是以酒调服,酒煎剂和浸渍法,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酒有“改变药性,直达病所”“温经通络,祛瘀止痛”“矫除臭味,增强药效”等功效。后世文献中对于酒的运用,在各个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但皆是在秦汉时期酒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结论]酒在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的运用中存在巨大的潜力,但酒浸泡药物的时间、煎煮法等对药效的影响等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五十二病方 武威汉代医简 天回医简 煎煮法
下载PDF
不同煎煮方法的双黄连汤中3种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时文娟 付文焕 +1 位作者 李中东 钟明康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7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以市售双黄连口服液为对照,评价传统煎煮法和医院代煎法对双黄连汤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双黄连汤或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煎煮方法得到的双黄连汤中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不同,其... 目的:以市售双黄连口服液为对照,评价传统煎煮法和医院代煎法对双黄连汤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双黄连汤或口服液中黄芩苷、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含量。结果:不同煎煮方法得到的双黄连汤中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不同,其中市售双黄连口服液A与B中绿原酸和连翘苷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传统煎煮法所得双黄连汤中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医院代煎的双黄连汤。结论:不同煎煮方法对双黄连汤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影响,而传统煎煮法优于医院代煎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汤 含量测定 黄芩苷 绿原酸 连翘苷 煎药法 色谱法 高效液相
下载PDF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静琦 程京艳 张春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10-2612,共3页
掌握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汤剂的方法,可保证中药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治疗疾病。文章从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3个方面来作简要总结。
关键词 中药 煎煮方法 服用方法 注意事项
原文传递
煎煮方式对满药木鸡汤药对溶出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钟美玲 刘宝全 +3 位作者 鲁晓莉 权春善 胡文忠 范圣第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96-2400,共5页
目的构建核桃楸皮的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不同溶剂与煎煮方式对满药木鸡汤(核桃楸皮-云芝)药对活性组分溶出的影响。方法利用核桃楸皮的3种有效组分胡桃醌、槲皮素、山奈酚的标准品构建HPLC指纹图谱,分别以乙酸乙酯、甲醇、水为提取溶剂... 目的构建核桃楸皮的HPLC指纹图谱并研究不同溶剂与煎煮方式对满药木鸡汤(核桃楸皮-云芝)药对活性组分溶出的影响。方法利用核桃楸皮的3种有效组分胡桃醌、槲皮素、山奈酚的标准品构建HPLC指纹图谱,分别以乙酸乙酯、甲醇、水为提取溶剂进行活性组分提取,研究单煎与合煎2种提取方式所得提取物的组分差异。结果乙酸乙酯、甲醇、水3种提取溶剂的核桃楸皮单煎提取率分别为8.17%、18.51%、14.77%,均高于药对的合煎提取率3.89%、10.90%、14.24%,合煎提取会影响核桃楸皮活性组分的溶出。基于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核桃楸皮中胡桃醌、槲皮素、山奈酚3种功能组分的单煎得率与合煎得率比值,在甲醇提取中比值为2.3、2.2、2.9,在乙酸乙酯提取中分别为3.2、2.5、2.5,在水提取中分别为4.9、2.3、1.4,与药对中的云芝合煎提取会影响核桃楸皮功能组分的溶出。基于HPLC指纹图谱发现,在3种溶剂提取结果中,药对合煎提取均会造成核桃楸皮中的部分功能组分不能有效溶出,同时也在合煎提取物中检测到新组分。结论木鸡汤(核桃楸皮-云芝)药对的合煎提取会降低核桃楸皮功能组分的浸出,分煎提取后将活性组分合并使用可提高核桃楸皮功能组分的使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药木鸡汤 核桃楸皮 HPLC指纹图谱 功能组分提取 煎煮方式
原文传递
浅谈中药汤剂用法用量的规范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可 龚轩 《医学争鸣》 CAS 2019年第3期53-56,共4页
中药汤剂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但存在着中药调剂不准确、煎煮器具和方法不合格的情况。本文通过对中药汤剂剂量及煎服法的研究,探讨正确恰当的用法用量,从而避免药材的浪费,亦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关键词 阈剂量 治疗窗 重剂 轻剂 煎服法
下载PDF
对大黄后下煎煮方法之疑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赖潇潇 毛敏 +2 位作者 张勤帅 罗懿妮 林华 《医学争鸣》 CAS 2018年第2期22-25,共4页
普遍认为在现代煎煮方法中大黄起泻下作用时应后下,即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 min。笔者通过重新考证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含大黄方剂的煎煮方法及现代的化学药理研究,认为大黄后下煎煮5~10 min的方法并非张仲景原... 普遍认为在现代煎煮方法中大黄起泻下作用时应后下,即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 min。笔者通过重新考证张仲景《伤寒论》原著中含大黄方剂的煎煮方法及现代的化学药理研究,认为大黄后下煎煮5~10 min的方法并非张仲景原意,大承气汤中"先煎枳、朴,后下大黄,纳芒硝,溶化服"的科学涵义可能是为避免枳实、厚朴与大黄长时间共同煎煮而削弱其泻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大黄 煎煮方法
下载PDF
煎煮法提取苦槠果总黄酮的响应面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爽 葛雯 +1 位作者 吕佳莉 黄闻宇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21-25,共5页
研究人员采用传统煎煮技术提取苦槠果粉中黄酮,通过析因实验筛选,结合响应面分析,以煎煮温度、煎煮时间、煎煮料液比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辅助优化提取条件,得出苦槠果粉煎煮法最佳提取条件为:煎煮温度... 研究人员采用传统煎煮技术提取苦槠果粉中黄酮,通过析因实验筛选,结合响应面分析,以煎煮温度、煎煮时间、煎煮料液比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辅助优化提取条件,得出苦槠果粉煎煮法最佳提取条件为:煎煮温度为90°C,煎煮时间为54min,煎煮料液比为1: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槠果 总黄酮 煎煮法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谢瑞芳 石志娜 +1 位作者 李毅民 周昕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07-1412,共6页
目的从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煎煮过程中影响有效成分含有量的因素中筛选出最佳煎煮工艺。方法以大承气汤中橙皮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厚朴酚的含有量为指标,HPLC法测定,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方法,采用Design ... 目的从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煎煮过程中影响有效成分含有量的因素中筛选出最佳煎煮工艺。方法以大承气汤中橙皮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厚朴酚的含有量为指标,HPLC法测定,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分析方法,采用Design Expert 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最佳煎煮工艺为药材浸泡40 min,煎煮3次,煎煮时间40 min,大黄后下5 min,加水量与药材倍数为9∶7∶7,药液浓缩量比为8∶1。结论大承气汤煎煮过程中采用非线性拟合数据,使预测值更接近实测值,结果优于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BOX-BEHNKEN设计 煎煮工艺
下载PDF
复方翻白草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荷兰 陆鸿奎 +1 位作者 王春光 朱疆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92-1395,共4页
目的:优选复方翻白草颗粒剂药材的提取工艺和颗粒成形的辅料。方法:以山柰酚、槲皮素、总黄酮含量组成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药材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 目的:优选复方翻白草颗粒剂药材的提取工艺和颗粒成形的辅料。方法:以山柰酚、槲皮素、总黄酮含量组成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药材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以颗粒的成形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组成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颗粒成形中的辅料类型及配比。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4倍量水浸泡0.5 h,煎煮3次,每次1.0 h;验证试验显示山柰酚、槲皮素、总黄酮含量的RSD分别为1.77%、1.76%、4.62%(n=5);成形工艺中的辅料选择糊精与可溶性淀粉(2∶1)的混合物,所制颗粒成形率、溶化率、吸湿率、休止角分别为94.02%、76%、26%、25.02°。结论:优选的复方翻白草颗粒剂药材提取工艺稳定、可行,所制颗粒成形性和抗湿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白草 颗粒剂 煎煮法 提取工艺 山柰酚 槲皮素 总黄酮 正交试验 成形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