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获取数据,分性别、年龄分析中国CVD患病、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疾病负担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利用年龄标化率对比中、美、日、印在1990—2019年期间C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CVD患病人数为1.20亿,新发病例数1234.11万,死亡458.43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从1990年的4235.43/10万、447.81/10万、204.75/10万和5091.03/10万,分别升高至2019年的8460.08/10万、867.65/10万、322.30/10万和6463.47/10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且男性CVD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尽管消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中国CVD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381.2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76.93/10万,标化DALY率由7412.81/10万下降至4938.38/10万,但仍略高于全球,且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此外,2019年中国CVD前4位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这些因素导致的CVD疾病负担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结论由于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等原因,加上人口老龄化迅速,中国CVD疾病负担仍然十分严峻,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目的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2-2009年,厦门市伤害死亡率为4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40/10万,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为149 531年,PYLL率为11.85‰,平均PYLL为0.012人年/人。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率15.72/10万,居第1位,其他依次是自杀(11.04/10万)、意外跌落(7.45/10万)、溺水(2.24/10万)、意外中毒(1.32/10万)。少年儿童组首位伤害死因是溺水,中青年组为交通事故,老年组为意外跌落。结论伤害已成为厦门市居民第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主要死因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展开更多
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ICU中常见的重症急症。文中分析经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的SAP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病死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ICU中常见的重症急症。文中分析经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的SAP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病死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心收治的243名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IPN。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病死组及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IPN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2年内共纳入243名IPN患者,死亡32例,IPN整体病死率为13.17%。病死患者相比于存活患者,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功能损伤以及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1.25%vs 50.23%)、(46.87%vs27.49%)、(90.62%vs 21.80%)。APACHEⅡ评分更高(13 vs 17),感染时间更早(52 d vs 23 d);感染期腹腔大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开腹手术比例更高(59.37%vs 19.43%)。手术距发病时间更短[34(28,40)d vs 62(22,64)d]、ICU(11 d vs 54 d)及住院总天数更长(31 d vs 5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病死危险因素包括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时间、感染期并发症、开腹手术、ICU天数及住院天数。结论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感染及感染期并发症仍是阶梯式引流模式中IPN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2019研究,对比全球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分析中国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疾病负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全球健康交流数据库(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获取数据,分性别、年龄分析中国CVD患病、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等疾病负担现状和主要危险因素;利用年龄标化率对比中、美、日、印在1990—2019年期间CV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CVD患病人数为1.20亿,新发病例数1234.11万,死亡458.43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从1990年的4235.43/10万、447.81/10万、204.75/10万和5091.03/10万,分别升高至2019年的8460.08/10万、867.65/10万、322.30/10万和6463.47/10万。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和DALY率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且男性CVD疾病负担高于女性。尽管消除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中国CVD标化死亡率由1990年的381.21/10万下降至2019年的276.93/10万,标化DALY率由7412.81/10万下降至4938.38/10万,但仍略高于全球,且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此外,2019年中国CVD前4位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这些因素导致的CVD疾病负担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结论由于高血压、饮食因素、空气污染和烟草等原因,加上人口老龄化迅速,中国CVD疾病负担仍然十分严峻,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文摘目的分析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预防和控制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厦门市居民2002-2009年死亡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进行编码,计算伤害的死亡率、人群分布特征和疾病负担等指标,分析导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2-2009年,厦门市伤害死亡率为43.52/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40/10万,居死因顺位的第5位。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为149 531年,PYLL率为11.85‰,平均PYLL为0.012人年/人。在伤害中,交通事故死亡率15.72/10万,居第1位,其他依次是自杀(11.04/10万)、意外跌落(7.45/10万)、溺水(2.24/10万)、意外中毒(1.32/10万)。少年儿童组首位伤害死因是溺水,中青年组为交通事故,老年组为意外跌落。结论伤害已成为厦门市居民第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人群伤害主要死因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死亡率和疾病负担。
文摘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ICU中常见的重症急症。文中分析经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的SAP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患者的病死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重症胰腺炎治疗中心收治的243名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阶梯式引流模式治疗IPN。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病死组及存活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IPN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2年内共纳入243名IPN患者,死亡32例,IPN整体病死率为13.17%。病死患者相比于存活患者,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功能损伤以及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1.25%vs 50.23%)、(46.87%vs27.49%)、(90.62%vs 21.80%)。APACHEⅡ评分更高(13 vs 17),感染时间更早(52 d vs 23 d);感染期腹腔大出血、消化道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开腹手术比例更高(59.37%vs 19.43%)。手术距发病时间更短[34(28,40)d vs 62(22,64)d]、ICU(11 d vs 54 d)及住院总天数更长(31 d vs 5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病死危险因素包括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时间、感染期并发症、开腹手术、ICU天数及住院天数。结论急性期器官功能障碍、感染及感染期并发症仍是阶梯式引流模式中IPN患者的主要病死原因,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