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浪与非意外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刘玲 张金良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9,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运用病例交叉设计的基本方法,分析北京市1999年1月1日—2000年6月30日期间5次热浪对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慢性... 目的探讨北京市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运用病例交叉设计的基本方法,分析北京市1999年1月1日—2000年6月30日期间5次热浪对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的影响。采用1∶1单向回顾性对照,选择死亡发生前第7天作为自身对照,分别计算不同长度的危险期时的OR值,以最高的OR值及其对应的危险期来反映每次热浪过程对每日非意外死亡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滞后天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5次热浪。第1次持续9d,最高气温为38.8℃,平均湿度为46.7%,居民每日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和COPD死亡的OR值分别为1.442(95%CI:1.310~1.588),2.667(95%CI:1.893~3.756)和1.778(95%CI:1.182~2.674);第2次热浪持续3d,最高气温为36.8℃,平均湿度为61.0%,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1.200(95%CI:0.973~1.480),3.000(95%CI:1.090~8.254)和3.333(95%CI:0.917~12.112);第3次热浪持续7d,最高气温为41.5℃,平均湿度为58.5%,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2.135(95%CI:1.925~2.368),3.360(95%CI:2.450~4.608)和2.897(95%CI:1.899~4.418);第4次持续3d,最高气温为39.6℃,平均湿度为31.9%,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1.464(95%CI:1.042~2.057),1.000(95%CI:0.375~2.664)和1.000(95%CI:0.290~3.454);第5次热浪持续4d,最高气温为37.4℃,平均湿度为42.0%,3种死因每日死亡OR值分别为和1.525(95%CI:1.099~2.118),2.000(95%CI:0.500~7.997)和2.000(95%CI:0.603~5.371)。结论热浪对居民死亡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非意外死亡影响的滞后期一般为2~3d,呼吸系统疾病包括COPD死亡的滞后期为2~5d;热浪过程中气温越高,湿度越高,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非意外死亡 呼吸系统疾病 病例交叉研究 每日死亡人数
原文传递
气温热浪与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玲 张金良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气温热浪(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运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分析北京市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期间热浪对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每日急性心肌梗死(AMI)... 目的探讨北京市气温热浪(热浪)对当地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运用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分析北京市1999年1月1日至2000年6月30日期间热浪对居民每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同时研究其对每日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人数的影响。选择夕匕亡发生前第7天作为自身对照,分别计算不同长度的危险期OR值,以最高OR值及其对应的危险期来反映热浪过程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影响的大小、滞后天数及持续时间。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5次热浪。第1次持续9d,最高气温为38.8℃,平均湿度为46.7%,居民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脑血管疾病死亡和AMI死亡的OR值分别为1.384(95%CI:1.128~1.697)、1.776(95%CI:1.456~2.167)和1.276(95%CI:O.905~1.799);第2次热浪持续3d,最高气温为36.8℃,平均湿度为61.0%,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1.385(95%CI:0.678~2.826)、1.300(95%CI:0.726~2.329)和2000(95%CI:0.684~5.851);第3次热浪持续7d,最高气温为41.5℃,平均湿度为58.5%,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2.613(95%CI:2.116~3.228)、2.317(95%CI:1.875~2.863)和3.088(95%CI:2.098~4.546);第4次持续3d,最高气温为39.6℃,平均湿度为31.9%,3种死因每日死亡的OR值分别为1.333(95%CI:0.724~2.457)、2.429(95%CI:1.007~5.856)和3.333(95%CI:0.917~12.112);第5次热浪持续4d,最高气温为37.4℃,平均湿度为42.O%,3种死因每日死亡OR值分别为2.333(95%CI:1.187~4.588)、1.727(95%CI:0.822~3.630)和1.800(95%CI:0.603~5.371)。结论(1)热浪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夕匕亡有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滞后期为2~4d,其中AMI死亡的滞后期较短,为0~2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热浪 病例交叉研究 每日死亡人数
原文传递
上海市奉贤区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效应 被引量:10
3
作者 秦萌 高阳 +1 位作者 顾品强 徐相明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市奉贤区主要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PM_(2.5)、CO、O_3)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2013—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各级公立医院的呼吸系统门急诊量数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户籍人口呼吸系统疾病死... [目的]探讨上海市奉贤区主要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PM_(2.5)、CO、O_3)对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2013—2016年上海市奉贤区各级公立医院的呼吸系统门急诊量数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户籍人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据、气象局的气象数据及环境监测站的大气污染物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各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就诊人数和日死亡人数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分析。[结果]各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门急诊量影响不同:PM_(10)每升高10μg/m^3,当天及滞后1~6 d,日门急诊量分别增加0.37%、0.24%、0.41%、0.54%、0.47%、0.43%、0.36%(均P<0.01);SO_2每升高10μg/m^3,当天及滞后1~6 d,日门急诊量分别增加1.87%、1.74%、1.97%、2.15%、2.28%、2.35%、1.92%(均P<0.01);NO_2每升高10μg/m^3,当天及滞后1~6 d,日门急诊量分别增加2.51%、1.91%、1.74%、1.85%、1.98%、1.77%、1.57%(均P<0.01);PM_(2.5)每升高10μg/m^3,滞后1 d,日门急诊量降低0.35%(P<0.01);CO每升高1 mg/m^3,滞后2~3 d,日门急诊量分别降低5.81%、4.03%(P<0.01);O_3每升高10μg/m^3,滞后3 d,日门急诊量增加0.37%,滞后5 d,增加0.32%(P<0.01)。各污染物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也不同:PM_(10)每升高10μg/m^3,滞后3 d,死亡人数增加1.29%(P<0.01);SO_2每升高10μg/m^3,滞后3~4 d,死亡人数分别增加4.94%、4.52%(P<0.01);NO_2每升高10μg/m^3,当天及滞后2~3 d,死亡人数分别增加4.82%、3.78%、3.98%(均P<0.01);O_3每升高10μg/m^3,滞后1 d,死亡人数增加3.12%(P<0.01);PM_(2.5)和CO质量浓度变化对当日、滞后1~6 d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改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双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NO_2后,PM_(10)、SO_2、PM_(2.5)、O_3质量浓度每上升10μg/m^3时,奉贤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急诊量增加(P<0.01)。[结论]上海市奉贤区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O_3对奉贤区呼吸系统疾病门急诊量和户籍居民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相加模型 呼吸系统疾病 急性效应 大气污染物 每日死亡
原文传递
应用Meta分析研究我国PM_(2.5)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田璐 金曼 佟俊旺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建立PM2.5与我国居民每日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评估我国PM2.5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方法]于2015年1月,通过计算机联机在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的医药期刊库、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 [目的]通过Meta分析建立PM2.5与我国居民每日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评估我国PM2.5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方法]于2015年1月,通过计算机联机在万方数据医药信息系统的医药期刊库、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Pub Med/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PM2.5”和“每日死亡”“暴露-反应关系”等关键词,以及手工查阅期刊,收集2003年1月—2015年1月间发表的符合上述要求的所有文献共计54篇,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与其相应的居民每日总死亡率的相对危险度(RR)。采用Stata 12.0附加的Meta分析模块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值,并对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验与校正。[结果]纳入原始文献14篇19组数据,剔除异质数据后保留12篇文献13组数据。校正发表偏倚后,在原始文献PM2.5浓度范围内(14.34~405.00μg/m^3),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每日总死亡率的RR为1.002 6(95%CI:1.001 5~1.004 0);在剔除异质数据后保留文献的PM2.5浓度范围内(14.34~292.3μg/m^3),大气PM2.5致居民每日总死亡的RR为1.003 7(95%CI:1.002 7~1.004 9)。[结论]本次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14.34~292.3μg/m^3的浓度范围内大气PM2.5浓度上升可导致我国居民总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PM2.5 每日死亡 暴露-反应关系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热浪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安然 胡文琦 +2 位作者 李佳蔚 魏然 马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浙江省嘉兴市热浪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中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温度不低于35℃,且持续不少于3 d。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方法,调整每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和空气污染指数建立条件... 目的探讨浙江省嘉兴市热浪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日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中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温度不低于35℃,且持续不少于3 d。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方法,调整每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平均气压和空气污染指数建立条件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嘉兴市2008~2011年热浪与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并分析滞后效应。结果 2008~2011年共出现6次热浪。滞后2 d时热浪对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影响的效应值最大,RR值为1.342(95%CI:1.081~1.667)。热浪对≥65岁老年人在滞后2 d时RR值最大,为1.296(95%CI:1.027~1.636),对女性在滞后2 d时RR值最大,为1.407(95%CI:1.021~1.937)。结论热浪会增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且存在滞后效应;≥65岁老年人和女性为脆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循环系统疾病 病例交叉研究 每日死亡人数 滞后效应
原文传递
2011—2016年广州市逐日死亡人数与气温关系的时间序列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宋韶芳 刘华章 +2 位作者 刘于飞 李科 董航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8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研究广州市2011—2016年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11—2016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广州市气温的P_(2.5)和P_(9... 目的研究广州市2011—2016年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11—2016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广州市气温的P_(2.5)和P_(97.5)百分位数值估计极端气温的冷、热效应;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平均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的相对危险度。结果高温影响快速持续4 d;低温影响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达两周;低温和高温对于全死因的滞后21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3(95%CI:1.003~1.027),1.023(95%CI:1.006~1.050)。低温和高温对≥65岁组的人群,男性的累计效应有统计意义,低温对女性的滞后21 d累计相对危险度也有统计意义。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高温比低温的累计相对危险度高,但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老年人对低温和高温效应敏感,女性比男性对低温效应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均气温 日死亡人数 时间序列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下载PDF
ARIMAX与多变量LSTM模型在盐城市总死亡人数预测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黄钰姝 宋和佳 +4 位作者 张睿 李永红 黄连成 程义斌 姚孝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1年第5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比较多元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model-X,ARIMAX)与多变量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LSTM)模型在盐城市总死亡人数预测中的效果。方法采用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 目的探讨比较多元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model-X,ARIMAX)与多变量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LSTM)模型在盐城市总死亡人数预测中的效果。方法采用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江苏省盐城市每日总死亡人数、气象因素和空气质量数据,建立ARIMAX及多变量LSTM模型,并对2017年7月1日至7月14日每日总死亡人数进行预测,以RMSE、MAE、MAPE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ARIMAX(4,1,1)模型和多变量LSTM模型的RMSE、MAE、MAPE值分别为20.742、15.094、9.921和47.182、35.863、19.633。结论ARIMAX模型比多变量LSTM模型更适于预测盐城市每日死亡人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MAX LSTM 时间序列 预测 每日总死亡人数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与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郑晶 刘晓秋 +2 位作者 李宏威 唐剑辉 刘芳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分析比较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黑龙江省H市和J市2016—2018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及气象因素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PM_(2.5)、PM_(10)、SO_(2)、NO_(2)... 目的分析比较黑龙江省两城市大气污染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黑龙江省H市和J市2016—2018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及气象因素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广义相加模型定量研究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这6种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当地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结果H市大气中PM_(2.5)、PM_(10)、SO_(2)、NO_(2)、O_(3)和CO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9.2、74.3、23.9、40.3、78.4μg/m^(3)和1.0 mg/m^(3),J市分别为32.6、49.0、9.0、21.2、79.2μg/m^(3)和0.6 mg/m^(3)。H市和J市平均非意外每日总死亡人数分别为162、39例。各污染物浓度每增加10μg/m^(3),H市和J市PM_(2.5)致居民非意外日死亡人数分别增加0.26%(lag0)和0.35%(lag0),PM_(10)分别增加0.19%(lag2)和0.31%(lag0),SO_(2)分别增加1.06%(lag2)和2.78%(lag1),NO_(2)分别增加0.85%(lag2)和1.31%(lag1),CO分别增加0.04%(lag5)和0.06%(lag0),O_(3)分别增加0.83%(lag1)和0.64%(lag6)。H市PM_(2.5)对总人群的影响大于≥65岁人群和<65岁人群,NO_(2)、O_(3)和CO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PM_(10)和SO_(2)对H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而PM_(2.5)、PM_(10)、NO_(2)、O_(3)和CO对J市<65岁人群影响最大。结论大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非意外日死亡风险,J市大气污染物(除O_(3)外)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风险高于H市,两城市SO_(2)、NO_(2)和O_(3)对居民非意外日死亡的影响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非意外日死亡 黑龙江省 城市
原文传递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PM_(2.5)污染与居民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书源 程全国 邢红彬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定量研究PM_(2.5)污染与居民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以辽宁省本溪市2019年的死因数据、大气污染和气象监测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PM_(2.5)日均质量浓度与居民死因类型的相关性,并采用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对本溪市大... 为定量研究PM_(2.5)污染与居民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以辽宁省本溪市2019年的死因数据、大气污染和气象监测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PM_(2.5)日均质量浓度与居民死因类型的相关性,并采用Poisson广义相加模型对本溪市大气PM_(2.5)的日均质量浓度与居民日死亡人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PM_(2.5)污染与居民日死亡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本溪市PM_(2.5)日均质量浓度上升10μg·m^(-3)时,居民日死亡人数上升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PM_(2.5) 污染 日死亡人数 暴露反应关系 POISSON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