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傣族小学生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嘎栋曼迈小学为个案 被引量:4
1
作者 赵凤珠 赵海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9-153,共5页
在以傣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中,傣族学生母语保持高水平的同时,汉语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语言兼用现象明显,但是就傣文的学习与传承而言,却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从语言的使用情况看,傣族儿童往往会针对家庭、学校以及其它不同的场合和不... 在以傣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中,傣族学生母语保持高水平的同时,汉语水平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语言兼用现象明显,但是就傣文的学习与传承而言,却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从语言的使用情况看,傣族儿童往往会针对家庭、学校以及其它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交流对象来选择所要使用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学生 傣语 傣文 汉语 傣汉双语 语言使用
下载PDF
对傣族语言产生影响的诸因素——以嘎洒镇部分村寨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凤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家庭语言教育、社区语言教育、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都对傣族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傣族语言的现状及其发展演变,除了关注傣族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外,还必须关注影响傣族语言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只有分析这些因素,才能看清傣族语... 家庭语言教育、社区语言教育、社会因素等几个方面都对傣族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傣族语言的现状及其发展演变,除了关注傣族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外,还必须关注影响傣族语言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只有分析这些因素,才能看清傣族语言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过去、现在可以预测到将来傣族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傣族社会将进入全方位的傣汉双语化社会。此时,积极发挥家庭语言教育和社区语言教育的作用,对于保护傣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语言 家庭语言教育 社区语言教育 社会环境 傣汉双语
下载PDF
英语傣语定中结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刀洁 倪旸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06-309,共4页
通过英语和傣语定中结构的对比 ,揭示了这两种语言各自的语法特点 :英语主要是以词形变化为主 ,同时借助词序和虚词表示词的语法意义 ,其语法手段多样化 ;傣语则是以词序和虚词表示词的语法意义 ,由量词充当结构助词 。
关键词 定语 结构助词 语法 代词 中心词 英语 傣语 名词性短语 词序 定中结构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德宏傣语修饰语的语序探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克原秀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3-147,共5页
傣语修饰结构短语富于变化而复杂,又具有内在规律。名词的修饰语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形容词、动词等,动词的修饰语有助动词、否定副词、介词结构、时间名词、形容词等。这些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语序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前置后置两种形式。
关键词 傣语 修饰结构 语序规则
下载PDF
试论傣语间接表达形式 被引量:3
5
作者 刀承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40-144,共5页
傣族社会,语言普遍使用间接表达形式,傣语间接表达形式有切语和转义两种方式。傣语间接表达形式具有一般语言表达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傣族特殊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条件是傣语间接表达形式形成和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 傣语 间接表达形式 社会功能 构成方式 切语方式 转义方式 保密信号 游戏娱乐功能 原始宗教
下载PDF
傣语四音格与傣族文化的多元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吴东海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58,共4页
傣语四音格是傣语中很有特色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特征上,它是汉藏语系共同的"四音格"语言现象在傣族社会的体现;在文化特征上,它与东南亚诸民族文化有很强的一致性。构成傣语四音格的语言材料虽然以傣语为主,但是也有很多是来... 傣语四音格是傣语中很有特色的语言单位,在语言特征上,它是汉藏语系共同的"四音格"语言现象在傣族社会的体现;在文化特征上,它与东南亚诸民族文化有很强的一致性。构成傣语四音格的语言材料虽然以傣语为主,但是也有很多是来自其他民族的。可见,傣语四音格承载着多种文化因子,它是多元文化培育出的奇葩。傣语四音格中各种文化因子是水乳交融,相互协调,互为一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语 四音格 傣族文化 文化多元性
原文传递
汉、傣、苗语“形后名”结构关系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罗美珍 《龙岩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17-19,72,共4页
汉语、傣语、苗语都有一种"形容词后面加名词"的序列结构。这种序列结构从意义上来分析,表现出四种情况:构成复合词,参与组合的两个成分的意义融合成一种新概念;参与组合的两个成分的意义是配合关系,构成一种修饰关系(形容词... 汉语、傣语、苗语都有一种"形容词后面加名词"的序列结构。这种序列结构从意义上来分析,表现出四种情况:构成复合词,参与组合的两个成分的意义融合成一种新概念;参与组合的两个成分的意义是配合关系,构成一种修饰关系(形容词是修饰语,名词是被修饰语);参与组合的两个成分的意义也是配合关系,但构成一种谓宾关系——形容词动词化,后面的名词是其宾语;参与组合的两个成分的意义也是配合关系,但构成一种谓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后名”结构 汉语 傣语 苗语 语法
下载PDF
布朗山乡布朗语中的傣语借词研究
8
作者 郭江华 《保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1-71,共11页
深度的社会接触带来了全方位的语言接触,较明显地体现在借词上。长久以来,布朗族在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傣族的深层影响,因此布朗语中的傣语借词非常丰富。在布朗语和傣语基本概况梳理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布朗语中傣语借词的借入... 深度的社会接触带来了全方位的语言接触,较明显地体现在借词上。长久以来,布朗族在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傣族的深层影响,因此布朗语中的傣语借词非常丰富。在布朗语和傣语基本概况梳理的基础上,调查分析了布朗语中傣语借词的借入方式,并归纳了布朗语中傣语借词的词性分布和语义场分布。研究发现:从构词形式上来讲,傣语借入布朗语的方法可分为全音译借词和半音半译借词;从借词词性来看,布朗语傣语借词多为实词,虚词极少;从借词语义场分布来看,布朗语傣语借词分布范围较广,既有新词汇的借用,也有基本词汇的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语 傣语 语言接触 借词
下载PDF
壮、泰、傣通名比较及其反映文化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戴红亮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95-98,130,共5页
傣语、壮语、泰语等语言,同属壮傣语支,因此这些民族语的地名通名有许多共性,而且傣族和泰族后来在文化上接触频繁,而且都信仰小乘佛教,都从巴利语中借进了一些通名;这些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地名通名又呈现出一定的差... 傣语、壮语、泰语等语言,同属壮傣语支,因此这些民族语的地名通名有许多共性,而且傣族和泰族后来在文化上接触频繁,而且都信仰小乘佛教,都从巴利语中借进了一些通名;这些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又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地名通名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比较这些地名的异同不但可以了解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分布和迁徙,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民族在文化上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语 壮语 泰语 通名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语空间方位隐喻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利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及莱文森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能够进一步弄清人类是如何将自身对空间方位的体验逐渐形成概念后又投射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抽象事物或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上。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在其认知活动中,首... 利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及莱文森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能够进一步弄清人类是如何将自身对空间方位的体验逐渐形成概念后又投射到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尤其是对抽象事物或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上。同其他民族一样,傣族在其认知活动中,首先通过感知觉的感知能力学会了空间定位,使用方位词,对空间概念化,随后又将大脑中业已概念化的空间方位隐喻投射到其他事物上,使它适合其他语义域。具体说来,就是将空间方位隐喻中的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中心、远近、高低等具体空间方位投射于情绪、行为、数量、身体状况、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语 空间方位隐喻 概念隐喻
下载PDF
南传上座部佛教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保明所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4-56,137,共4页
语言和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语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的。本文从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语言观念、文字创制等方面探讨了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傣语的影响。
关键词 南传佛教 傣语 傣文
下载PDF
傣族风土建筑大木构件考释——以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建伟 《建筑遗产》 CSSCI 2022年第2期25-32,共8页
文章从傣语入手,针对匠作术语这一傣族风土建筑的基本问题,通过考释柱、穿、梁、檩、椽、人字架几类大木构件的命名,发现两种基本的构件命名方式:柱类构件和穿类构件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来命名;梁类构件根据其长短命名。而柱类构件中,除... 文章从傣语入手,针对匠作术语这一傣族风土建筑的基本问题,通过考释柱、穿、梁、檩、椽、人字架几类大木构件的命名,发现两种基本的构件命名方式:柱类构件和穿类构件根据所在位置的不同来命名;梁类构件根据其长短命名。而柱类构件中,除中柱外的其它几种柱都被赋予了各自的文化象征意义。研究表明傣族风土建筑作为以“柱-穿”为主体的穿斗结构体系,柱类构件在文化上的重要性远大于梁类和穿类构件。与此同时,屋架空间被赋予了“孕育”的特殊文化观念。由此可知,语言人类学与建筑学相互融贯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资料极度缺乏的民族地区建筑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傣语 风土建筑 营造 大木构件 考释
下载PDF
语言接触如何影响谱系树模型?——傣汉接触个案研究
13
作者 余德江 《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2期78-93,共16页
本文讨论语言接触对谱系树模型的影响机制。从傣汉接触个案出发,我们认为外来成分进入谱系树结构有以下三种机制:(1)强势通语的垂直扩散机制;(2)进入早期节点后分化演变机制;(3)持续分层接触的层累机制。在骑马坝傣语接触个案基础上,我... 本文讨论语言接触对谱系树模型的影响机制。从傣汉接触个案出发,我们认为外来成分进入谱系树结构有以下三种机制:(1)强势通语的垂直扩散机制;(2)进入早期节点后分化演变机制;(3)持续分层接触的层累机制。在骑马坝傣语接触个案基础上,我们探索了借词替换对使用词源统计法构建谱系树的影响问题。结果显示,词汇替换会严重影响谱系树节点间的距离,在替换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改变谱系树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谱系树 借词替换 层次 傣语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傣语与崇左壮语地名对比及其特征文化研究
14
作者 孔桂英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对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与壮语地名的“通名”、命名法分类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其地名命名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其地名都会以当地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思想情感等作为命名理据,存在描述类、记叙类、寓托类等命名法地名。研究发现傣... 对西双版纳傣语地名与壮语地名的“通名”、命名法分类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其地名命名存在极大的相似性,其地名都会以当地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思想情感等作为命名理据,存在描述类、记叙类、寓托类等命名法地名。研究发现傣语地名比壮语地名拥有更庞大数量的动植物、树木、矿产、水和农业的相关理据,这与傣族自身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及其文化密不可分,最后探讨地名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和变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语 壮语 地名 文化 西双版纳 崇左
下载PDF
论元江傣拉话在傣语中的地位——侬智高出桂入滇的语言学证据
15
作者 章富刚 《红河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元江傣拉话呈现一些有别于傣语而与南部壮语一致的关键性音韵特征,同时还有一些与广南、龙州等南部壮语同源,而与景洪、芒市傣语不同源的核心词。这与元江傣族形成与北宋侬智高起义兵败后侬人迁入元江一带之后的族群融合有关。傣拉话在... 元江傣拉话呈现一些有别于傣语而与南部壮语一致的关键性音韵特征,同时还有一些与广南、龙州等南部壮语同源,而与景洪、芒市傣语不同源的核心词。这与元江傣族形成与北宋侬智高起义兵败后侬人迁入元江一带之后的族群融合有关。傣拉话在傣语中的地位较为特殊,文章提出“傣拉话是南部壮语与傣语混合的产物”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江 傣拉 傣语 南部壮语 混合 侬智高
下载PDF
汉语和西双版纳傣族语的接触及产生的影响
16
作者 邹粉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5期58-59,共2页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学习、融合,创造五彩缤纷的民族语言文化。本文将对语言接触做简要的介绍;根据汉族和西双版纳傣族之间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两种语言产生接触的部分原因及语言接触对...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往、学习、融合,创造五彩缤纷的民族语言文化。本文将对语言接触做简要的介绍;根据汉族和西双版纳傣族之间语言接触情况,分析两种语言产生接触的部分原因及语言接触对傣族语言的影响。两族语言的接触,推动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的演变,也为丰富我国语言文化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汉语 傣族语
下载PDF
论音系中的隐性对立和隐性匹配--以德宏傣语对云南汉语声调的匹配为例
17
作者 陈保亚 《语言学论丛》 2021年第2期1-19,共19页
云南德宏芒市镇-带的汉语,人声全部归人阳平,芒市汉母语者已经不能区分人声和阳平的对立,但是德宏芒市镇老-代的傣族母语者仍然能够区分芒市汉语借词中的人声字和阳平字,包括现代芒市汉语借词中的人声字和阳平字,这说明现代芒市汉语中... 云南德宏芒市镇-带的汉语,人声全部归人阳平,芒市汉母语者已经不能区分人声和阳平的对立,但是德宏芒市镇老-代的傣族母语者仍然能够区分芒市汉语借词中的人声字和阳平字,包括现代芒市汉语借词中的人声字和阳平字,这说明现代芒市汉语中人声字和阳平字有潜在的差异,只是汉族母语人和汉族调查人听不出来,语图也反映不出来,可以把这种潜在的差异称为隐性对立,芒市傣母语者从汉语系统外进行的这种一对二匹配可称为隐性匹配。隐性匹配条件对应于对象语言的历史音变条件,没有违反音变规则。汉语音韵史研究中关于重纽是否存在的证论可能和隐性对立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匹配 隐性对立傣语汉语接触
原文传递
金沙江傣语阴平调的再分化
18
作者 刀洁 王玉清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3,共11页
本文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充分考察了金沙江傣语阴平调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再分化的条件和原因。文章认为,金沙江傣语阴平调的再分化与该语言送气声母的产生、语言接触、系统调节等因素有关。分化的时间大致在13世纪。
关键词 傣语 阴平调 再分化
原文传递
壮、傣语亲属称谓词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研究
19
作者 蓝媛媛 《柳州师专学报》 2015年第5期47-51,共5页
壮语和傣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由于壮、傣两族分离年代久远,在不同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壮、傣语亲属称谓又有所不同。以广西柳江县、大新县壮语及云南西双版纳傣语为语料,对其亲属称谓词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称... 壮语和傣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由于壮、傣两族分离年代久远,在不同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壮、傣语亲属称谓又有所不同。以广西柳江县、大新县壮语及云南西双版纳傣语为语料,对其亲属称谓词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称谓词的异同点并探讨语言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语 傣语 亲属称谓词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傣汉状语的比较研究
20
作者 陈永莉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4-49,共6页
傣语和汉语在系属上都属汉藏语系,然而傣语属V-O型语言,汉语属O-V型语言,语言的系属类别和类型特征之间存在复杂的交错关系。最能体现这种交错关系的语言成分是它们的状语,揭示这两种语言中状语的异同,具有语言类型学的价值。
关键词 傣语 汉语 状语 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