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个地理群体仿刺参D-loop序列的变异及系统发生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姬南京 常亚青 +2 位作者 赵冲 宋坚 高银雪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2,共6页
为研究中国大连(CD)、朝鲜罗津(KN)和俄罗斯海参崴(RV)3个仿刺参群体的遗传结构,实验采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3个群体共计71头仿刺参的线粒体D.100p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D—loop序列长度为447~465bp,平均A+T含量(59... 为研究中国大连(CD)、朝鲜罗津(KN)和俄罗斯海参崴(RV)3个仿刺参群体的遗传结构,实验采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对3个群体共计71头仿刺参的线粒体D.100p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D—loop序列长度为447~465bp,平均A+T含量(59.2%)显著高于G+C含量;共检测到119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24.24%,其中简约信息位点为53个,共有40种基因型,群体共享基因型7个。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显示,3个群体均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AMOVA)分析表明,3个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弱或只有中度分化,且93.04%的变异来自群体内。CD群体与RV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远,为0.042,KN群体与RV群体之间遗传距离最近,为0.0374。将本研究所得序列结合GenBank中青岛(QD)和威海(WH)仿刺参的D-loop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QD与WH仿刺参首先聚为一小支,然后与CD群体聚为一大支,KN群体与RV群体聚为独立一支,这一聚类方式符合地理隔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基于D-loop序列和微卫星标记的4个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
2
作者 李兵部 傅建军 +2 位作者 陶易凡 强俊 徐跑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5-127,共13页
为探究广东珠江、广西漓江、四川金沙江和云南西江4个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分别基于上述水系共108尾黄颡鱼的线粒体D-loop序列和12个微卫星标记对4个黄颡鱼群体进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群体间... 为探究广东珠江、广西漓江、四川金沙江和云南西江4个水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群体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分别基于上述水系共108尾黄颡鱼的线粒体D-loop序列和12个微卫星标记对4个黄颡鱼群体进行群体内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变异及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共得到105个D-loop序列,其核苷酸组成中A+T含量占比为56.22%,G+C含量占比为43.78%。在105个有效序列中,多态位点数为746个(含缺和无效多态位点),单倍型数为51个。Hap2、Hap25、Hap15分别是广东珠江、广西漓江、四川金沙江群体的优势单倍型。4个黄颡鱼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_(d))介于0.842~0.940,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2~0.083;四川金沙江群体Hd的最低,π也处于较低水平;而云南西江群体的Hd和π均最高;4个群体的Tajima′s D值均小于0。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均为广西漓江群体最高,广东珠江群体次之,云南西江群体较低,四川金沙江群体最低。4个黄颡鱼群体的K2P遗传距离介于0.008~0.115之间,其中广西漓江与云南西江群体间的K2P遗传距离最近;广东珠江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的K2P遗传距离较远,与四川金沙江群体的K2P遗传距离最远。4个黄颡鱼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_(st))介于0.114~0.959之间。4个黄颡鱼群体间Nei’s遗传距离和遗传一致性分别介于0.117~1.114之间和0.328~0.890之间,其中,广西漓江群体与云南西江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最近、遗传一致性最高,广东珠江与四川金沙江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遗传一致性最低。在UPGMA系统聚类树中,4个黄颡鱼群体主要分为两支,其中广西漓江群体、云南西江群体最先聚为一支,然后与四川金沙江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广东珠江群体聚类。在NJ聚类树中,4个群体黄颡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微卫星标记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的珠江赤眼鳟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潮 蓝昭军 赵俊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5-622,共8页
为了解珠江流域重要野生经济鱼类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对柳江、西江、北江、郁江、南盘江和红水河6个自然种群共170尾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长978 bp的序列,检测出106个单倍型,... 为了解珠江流域重要野生经济鱼类赤眼鳟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对柳江、西江、北江、郁江、南盘江和红水河6个自然种群共170尾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长978 bp的序列,检测出10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平均为0.982 0,核苷酸多样性平均为0.013 53,表明珠江流域赤眼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结果均显示珠江流域赤眼鳟未出现明显分化,各种群亲缘关系较近.基于D-loop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106个单倍型分为两大支系(A支和B支).A支包含6个种群中的大部分单倍型,未形成明显单系群;B支由西江种群的两个特有单倍型组成.单倍型网络亲缘关系分析结果也表明其未出现明显分化.AMOVA分析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变异出现在种群内(99.36%),而地理区间和地理区内种群间的变异很小.中性检验显示,珠江流域赤眼鳟历史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认为西江为珠江流域赤眼鳟的扩散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流域 赤眼鳟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原文传递
基于线粒体基因、形态学和栖息地指标的两种鼢鼠分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丽 周延山 +2 位作者 楚彬 王贵珍 花立民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2-410,共9页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区栖息的鼢鼠(Eospalax sp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和栖息地特征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鼢鼠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了线粒体D-loop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鼢鼠间遗传距离。测量了鼢鼠头骨指标以及体貌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不同鼢鼠栖息地草地类型、优势种植物及土壤紧实度等。结果发现4个采样地的鼢鼠属两个不同种,即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两种鼢鼠的遗传距离为0.147;眶间宽、听泡宽在两性间均差异显著(n_雄=14,n_雌=16,P<0.05),颧宽在雄性间差异显著(n_雄=14,P<0.05);甘肃鼢鼠尾部和后足有稀疏短毛,而高原鼢鼠则有密毛。甘肃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低的高寒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早熟禾(Poa annua);高原鼢鼠主要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寒灌丛草甸区,其优势植物主要有早熟禾(Poa annu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但两者栖息地的土壤紧实度无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为同区域分布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野外鉴别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鼢鼠 线粒体D-loop序列 形态 栖息地特征
下载PDF
鲮原种群体的D-loop序列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彩艳 江世贵 +2 位作者 张殿昌 夏军红 苏天凤 《南方水产》 2008年第1期32-35,共4页
设计了1对可从鲮总DNA中扩增出线粒体D-loop区的引物,获得了937bp的鲮D-loop全序列。应用该对引物对鲮原种群体(子群体h11个样本,子群体q10个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了5′端750bp的有效序列。21个个体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29个变异位... 设计了1对可从鲮总DNA中扩增出线粒体D-loop区的引物,获得了937bp的鲮D-loop全序列。应用该对引物对鲮原种群体(子群体h11个样本,子群体q10个样本)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了5′端750bp的有效序列。21个个体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29个变异位点(4%)。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原种群体的序列差异为1.0%,子群体h与子群体q各自的序列差异为1.2%和0.9%。UPGMA分子系统树显示,用于研究的21个样本相互混杂,子群体h与子群体q并未出现独立的分支,表明该批鲮原种的子群体h和子群体q并非2个相互独立的母系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地下啮齿类动物扩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丽 纪维红 +2 位作者 花立民 楚彬 周延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2-619,共8页
扩散是动物生活史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影响个体的存活、繁殖、生长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分布和遗传结构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为研究小型啮齿动物扩散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微卫星标记、DNA指纹技术、线粒体D-loop序... 扩散是动物生活史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影响个体的存活、繁殖、生长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分布和遗传结构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为研究小型啮齿动物扩散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微卫星标记、DNA指纹技术、线粒体D-loop序列在部分地下啮齿类动物扩散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总结了不同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同时对利用微卫星技术对我国独有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开展扩散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 微卫星标记 DNA指纹技术 线粒体D-loop序列
下载PDF
基于D-Loop序列的罗非鱼选育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颉晓勇 李思发 蔡完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6-341,共6页
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不同世代选育群体D-loop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47个样本经重排比较后获得902 bp的同源序列。共检测到225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24.94%。同源序列中多态位点比例随着选育世代数的累进,呈... 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不同世代选育群体D-loop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47个样本经重排比较后获得902 bp的同源序列。共检测到225个变异位点,占分析位点数的24.94%。同源序列中多态位点比例随着选育世代数的累进,呈现出降低的趋势。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同样的降低趋势,F0、F6、F7、F8、F9分别为0.074 02、0.068 72、0.064 15、0.049 52、0.044 55。多态位点比例、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在不同世代间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随选育的进展,选育群体逐步纯化。选育基础群体F0与F6、F7、F8、F9之间的遗传距离呈增大趋势,表明较短时间内的人为选择可以造成与长期地理隔离效应相当的群体遗传分化。研究亮点:(1)长期以来人们不能清晰地理解选育过程中群体内遗传特征所发生的变化。采用现代分子遗传分析手段对罗非鱼选择育种群体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研究,是对鱼类育种实践的重要理论补充。(2)控制区序列变异分析表明随选育的进展,选育群体出现逐步纯化。(3)采用D-loop序列分析可以检测群体选择压力造成的遗传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选育 D-loop序列 遗传变异
原文传递
黑龙江上游3种茴鱼分类地位的线粒体D-loop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马波 孙家贤 姜作发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4-321,共8页
基于茴鱼属(Thymallus)鱼类的线粒体D-loop片段全序列变异,对分布于黑龙江上游中国境内的呼玛河、额木尔河等水系中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且同域分布的3种茴鱼共24个个体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以探讨其在属内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分... 基于茴鱼属(Thymallus)鱼类的线粒体D-loop片段全序列变异,对分布于黑龙江上游中国境内的呼玛河、额木尔河等水系中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且同域分布的3种茴鱼共24个个体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以探讨其在属内的分类学地位。结果显示,分布于黑龙江上游的茴鱼群体在属内显著分为3个独立进化分支,平均序列分歧为0.048~0.062,已达到种间分化水平。经形态学鉴定,其中2个分支分别为黑龙江茴鱼(T.grubii)和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而另外1个分支应为1个新种;且该种与分布于勒拿河上游的勒拿河茴鱼(T.sp.)构成单系群,平均序列分歧仅为0.006,即黑龙江上游和勒拿河上游的待定名茴鱼为同一种,结合文献,该茴鱼被确定为北极茴鱼(T.arcticus)的1个亚种。综合3种茴鱼在黑龙江水系的地理分布现状,对其起源及演化进行了初步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鱼属 D-loop序列 分类地位 系统发育 黑龙江上游
下载PDF
和田羊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会国 於建国 +1 位作者 郝耿 陈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9-962,共4页
【目的】利用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分析和田羊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测序法获得和田羊线粒体DNA D-loop区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和田羊与Genbank中收录的藏绵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巴什拜羊的绵羊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结果】... 【目的】利用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分析和田羊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测序法获得和田羊线粒体DNA D-loop区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和田羊与Genbank中收录的藏绵羊、蒙古羊、哈萨克羊、巴什拜羊的绵羊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结果】和田羊mtDNA D-loop区序列为1 184 bp,均含有4个75 bp重复序列,A+T含量62.50%,G+C含量37.50%。和田羊与藏绵羊遗传距离最近为0.001,与哈萨克羊遗传距离最远为0.004,同源性分析结果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相同。【结论】和田羊与藏绵羊遗传距离近、同源性高的结果与两个品种在地理分布上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羊 线粒体DNA D—loop 多态性
下载PDF
草鱼D-loop多态性与幼苗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建军 张猛 +2 位作者 沈玉帮 陈勇 李家乐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1,共5页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鉴于mt DNA的母性遗传特征,本研究基于2011年繁殖用的20尾母本的D-loop序列信息,与通过亲子鉴定获得的853尾40日龄子代的体长、体质...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鉴于mt DNA的母性遗传特征,本研究基于2011年繁殖用的20尾母本的D-loop序列信息,与通过亲子鉴定获得的853尾40日龄子代的体长、体质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草鱼6种D-loop单倍型对生长性状表型差异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单倍型为Hap16的子代的体长最大,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长(P<0.05);单倍型为Hap18和Hap16的子代的体质量较大,依次大于其他单倍型子代的体质量,并显著大于单倍型为Hap4的子代的体质量(P<0.05)。此外,草鱼D-loop序列各变异位点基因型对生长性状的影响水平不同;其中,Site01、Site06和Site07等3个位点对体长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Site06和Site07等2个位点对体质量的差异存在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草鱼D-loop序列变异对子代生长性状具有显著影响,推测在草鱼生长性状改良的选育进程中,可以利用mt DNA多态性信息进行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D-loop序列 多态性 生长性状 关联性
下载PDF
成都麻羊与四川各地黑山羊品种(群体)mtDNA D-loop序列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杰 金鑫燕 +3 位作者 傅昌秀 王永 周光明 周立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304-308,共5页
采用mtDNA多态性标记对成都麻羊与四川各地黑山羊品种(群体)D-loop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羊品种(群体)mtDNA片段长度为16kb左右,mtDNA D-loop片段长度为1210~1212bp,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群体间共有多态座位83个,单一多态... 采用mtDNA多态性标记对成都麻羊与四川各地黑山羊品种(群体)D-loop序列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山羊品种(群体)mtDNA片段长度为16kb左右,mtDNA D-loop片段长度为1210~1212bp,共检测到10种单倍型,群体间共有多态座位83个,单一多态座位23个,简约信息座位24个,平均核苷酸歧异度为0.001510,D-loop序列多态性较贫乏.经聚类,成都麻羊与四川各地黑山羊品种(群体)分为两大类,成都麻羊首先与金堂黑山羊(D=0.203)聚在一起后,再依次与乐至黑山羊(D=0.223)、建昌黑山羊(D=0.477)、白玉黑山羊(D=0.593)形成一大类;合江黑山羊与江安黑山羊(D=0.231)先聚在一起后,再与自贡黑山羊(D=0.337)聚为1类,营山黑山羊与嘉陵黑山羊(D=0.242)聚为1类,2类形成另一大类.最后两个大类聚在一起.聚类结果与供试山羊品种(群体)来源和生态地理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庥羊 黑山羊 mtDNAD-loop序列 多态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D–loop序列的黄郎鸡遗传多样性与品种起源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勋和 翁茁先 +4 位作者 李威娜 陈洁波 钟福生 唐寿桂 赵宇旗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5-80,共6页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黄郎鸡5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序列进行分析,统计黄郎鸡周边省份地方鸡的进化支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郎鸡具有较高的线粒体遗传变异水平,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12 54±0.000 94,...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黄郎鸡5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序列进行分析,统计黄郎鸡周边省份地方鸡的进化支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郎鸡具有较高的线粒体遗传变异水平,检测到26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为0.012 54±0.000 94,核苷酸差异均数为6.569,单倍型多态性为0.886±0.035。在定义的23种单倍型中,13种单倍型为首次发现,单倍型落在A、B、C、E共4个进化支,B为优势单倍群。系统进化分析和进化支的地理分布特征表明,黄郎鸡起源于中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同时受邻省地方鸡基因交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郎鸡 D–loop序列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多环闭链机构偏差传递分析及几何精度建模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强强 洪军 +1 位作者 郭俊康 刘志刚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6-165,共10页
要实现对多环闭链机构的精度预测和反演设计,建立其几何精度模型至关重要。由于存在闭环耦合、结构复杂等不利因素,多环闭链机构精度建模相比开链机构更加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应于任意多环闭链机构的几何精度建模方法。... 要实现对多环闭链机构的精度预测和反演设计,建立其几何精度模型至关重要。由于存在闭环耦合、结构复杂等不利因素,多环闭链机构精度建模相比开链机构更加困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适应于任意多环闭链机构的几何精度建模方法。首先对多环闭链机构中的误差源进行分析和建模,利用提出的两个新概念——独立环和耦合环来描述机构中存在的所有闭环类型。然后通过首次定义的新算子——低层环算子和新序列——低层环序列来表征多环闭链机构中的环与环邻接关系,并以此获得多环闭链机构误差传递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环闭链几何位置方程建立精度计算模型,并基于该精度模型和误差源概率分布函数实现多环闭链误差空间分析。最后以平面SAR天线可展支撑机构作为算例,验证了上述方法和理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闭链机构 环类型 低层环序列 偏差传递 精度建模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欧拉回路序列的加密算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祁振一 郑旭 刘建林 《信息网络安全》 2013年第3期29-33,共5页
保障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密,然而目前大部分使用的加密算法如AES算法,IDEA算法等都是由国外开发,技术一直被国外机构垄断,安全性无法得到很好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欧拉回路序列的加密算法,该算法未... 保障信息安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密,然而目前大部分使用的加密算法如AES算法,IDEA算法等都是由国外开发,技术一直被国外机构垄断,安全性无法得到很好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欧拉回路序列的加密算法,该算法未采用位运算,而是基于欧拉回路序列加密原理,在给定进制范围内动态生成数与数的一一映射,以此进行全范围的字节替换;算法支持细粒度可变密钥长度,密钥长度由欧拉图的节点数决定。测试表明本算法具有很好的统计特性,可抵抗各种攻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安全 欧拉回路序列 加密算法
下载PDF
高效的基于前向环序列的无证书环签名方案
15
作者 余婷 赵泽茂 任锡沣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1-63,共3页
该文针对现有的无证书环签名大多都使用昂贵的双线性对的问题,利用前向环序列提出一个无双线性对的无证书环签名方案,并对该方案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已有的无证书环签名相比,它完全避免了双线性对运算,计算成本降低,实用性更强。
关键词 无证书 环签名 无双线性对 前向环序列
下载PDF
线粒体DNA cytb和HVI的分析用于种属鉴定 被引量:7
16
作者 柳燕 李莉 《中国司法鉴定》 2006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以线粒体DNA为目标序列,探讨生物检材的种属来源问题。方法复合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b)片段和D-环HVI上人源特异性DNA片段,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复合扩增产物谱带;用常规测序技术获得种属来源不明的检材Cytb基因序列,登陆... 目的以线粒体DNA为目标序列,探讨生物检材的种属来源问题。方法复合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b)片段和D-环HVI上人源特异性DNA片段,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复合扩增产物谱带;用常规测序技术获得种属来源不明的检材Cytb基因序列,登陆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网站主页(http://www.ncbi.nlm.nih.gov),将Cytb序列的测序结果用BLAST2.2.9[2004.5.1]进行匹配查询,查询数据库中存在的与其相匹配的物种条目。结果检材经复合扩增后电泳检测可区分人源性检材和非人源性检材;用生物信息法可确定检材种属来源结论检测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和D-环HVI的有关序列可在DNA分子水平上鉴别人源性检材和非人源性检材,结合测序的分子生物信息学方法,可对检材进行种属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体DNA D-环HVI序列 细胞色素B基因 种属鉴定
下载PDF
六序分量补偿的同杆双回线接地电抗继电器 被引量:4
17
作者 郭培育 邰能灵 +1 位作者 于仲安 范春菊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31,38,共6页
由于平行双回线间存在复杂的电磁耦合,传统的距离保护动作特性受线间零序互感影响,可能造成拒动或误动。为此,采用六序分量法对同杆双回线进行解耦,推导出保护安装处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六序分量零序补偿系数,提出以环流... 由于平行双回线间存在复杂的电磁耦合,传统的距离保护动作特性受线间零序互感影响,可能造成拒动或误动。为此,采用六序分量法对同杆双回线进行解耦,推导出保护安装处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六序分量零序补偿系数,提出以环流零序电流I觶F0作为极化量的新型接地电抗继电器。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案具有较高灵敏度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杆双回线 测量阻抗 六序分量零序补偿系数 环流零序电流 接地电抗继电器
下载PDF
母线槽故障回路电阻试验中试验电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18
作者 庞佳 张正 马国浩 《电工电气》 2018年第3期57-59,共3页
针对母线槽故障零序电阻试验中试验电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同一根母线槽通以额定电流以及3倍的额定电流,经过计算得到故障零序电阻,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母线槽的故障零序电阻试验中的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会更加合理些,为供电... 针对母线槽故障零序电阻试验中试验电流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同一根母线槽通以额定电流以及3倍的额定电流,经过计算得到故障零序电阻,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母线槽的故障零序电阻试验中的试验电流为额定电流会更加合理些,为供电系统中正确选用合适的母线槽提供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线槽 故障零序电阻 电抗 额定电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