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苯丙氨酸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静 何其庄 +2 位作者 郁慧 封婕 孙剑剑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9,共7页
以稀土氯化物、L-苯丙氨酸和邻菲咯啉为原料,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制备了一类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化学组成:RE(Phe)3PhenCl3.3H2O(RE=La3+,Ce3+,... 以稀土氯化物、L-苯丙氨酸和邻菲咯啉为原料,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制备了一类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化学组成:RE(Phe)3PhenCl3.3H2O(RE=La3+,Ce3+,Pr3+,Nd3+,Sm3+,Eu3+,Er3+,Y3+;Phe=L-苯丙氨酸;phen=邻菲咯啉)。通过抗菌实验对其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稀土三元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约为65×10-4%,150×10-4%,400×10-4%),属于广谱抗菌剂;抗菌效果明显优于稀土氯化物、L-苯丙氨酸或邻菲咯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邻菲咯林 配合物 抗菌作用 稀土
下载PDF
二(2-乙基己基)磷酸萃取L-苯丙氨酸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阳生 戴猷元 汪家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正辛烷萃取L-苯丙氨酸为对象,研究了D2EHPA浓度、L-苯丙氨酸初始浓度以及pH值对萃取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不同pH值下负载有机相的红外谱图分析表明,D2EHPA与L-苯丙氨酸形成的萃合物结构与pH值无关。... 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D2EHPA)-正辛烷萃取L-苯丙氨酸为对象,研究了D2EHPA浓度、L-苯丙氨酸初始浓度以及pH值对萃取平衡分配系数的影响。不同pH值下负载有机相的红外谱图分析表明,D2EHPA与L-苯丙氨酸形成的萃合物结构与pH值无关。提出了在萃取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离子交换反应和质子转移反应的观点。1个氨基酸分子与2个二(2-乙基己基)磷酸二聚体相结合。本文建立的萃取平衡分配系数关联式,拟合精度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转移 D2EHPA 离子交换 苯丙氨酸 萃取
下载PDF
利用转氨反应制备L-苯丙氨酸 被引量:23
3
作者 潘光亮 欧阳平凯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33-36,共4页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到一株具有高转氨酶活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t),能够高效地把苯丙酮酸和L-天冬氨酸转化成L一苯丙氨酸,利用游离细胞转化苯丙酮酸,反应6h,可生成70g/LL-苯丙氨酸,转化率达...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到一株具有高转氨酶活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t),能够高效地把苯丙酮酸和L-天冬氨酸转化成L一苯丙氨酸,利用游离细胞转化苯丙酮酸,反应6h,可生成70g/LL-苯丙氨酸,转化率达90%。利用固定化细胞转化苯丙酮酸,反应8h可生成59.6g/LL-苯丙氨酸,转化率达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苯丙酮酸 转氨酶 大肠杆菌 转氨反应
全文增补中
L-苯丙氨酸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冀新 张超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CAS 2006年第2期51-56,共6页
L-苯丙氨酸是人体所需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行业。目前,国际市场上对L-苯丙氨酸需求量持续上升,生产供不应求,而我国生产设备部分闲置。鉴于以上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L-苯丙... L-苯丙氨酸是人体所需8种必需氨基酸之一,在人体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工等行业。目前,国际市场上对L-苯丙氨酸需求量持续上升,生产供不应求,而我国生产设备部分闲置。鉴于以上现象,本文主要介绍了L-苯丙氨酸的生产方法,讨论各种生产方法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生产企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生产方法 朝阳产业 医药 食品
下载PDF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缪元颖 杨顺楷 刘成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672-675,共4页
L-phenylalanine is an important amino acid in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food industry and medicine nowaday. The biotransformations of trans-cinnamic acid to L-phenylalanine using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 is in... L-phenylalanine is an important amino acid in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food industry and medicine nowaday. The biotransformations of trans-cinnamic acid to L-phenylalanine using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 is in the fro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ow.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molecular biology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 as an important enzyme for production of L-phenylalanine. R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解氨酶 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菌 基因克隆 表达 l-苯丙氨酸
下载PDF
L-苯丙氨醇的制备 被引量:14
6
作者 何洪华 龚大春 韦萍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5-116,共2页
以L- 苯丙氨酸为原料 ,经甲酯化后用硼氢化钠作还原剂 ,在加入氯化锂的条件下还原得到L -苯丙氨醇。还原反应的最佳条件为NaBH4和L- 苯丙氨酸甲酯的物质的量比 2∶1,2 0℃反应 4h ,收率达到 81%。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硼氢化钠 还原 l-苯丙氨醇
下载PDF
酵母细胞生物转化反式-肉桂酸生产L-苯丙氨酸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顺楷 赵健身 +2 位作者 李果龙 蒋耀忠 刘桂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7,共7页
据文献调查,搜集了国内可能相关的30株酵母,进行生物转化反式-肉桂酸(t-Ca) 生产L-苯丙氨酸 (L-Phe) 的微生物筛选研究,并对部分菌株生物转化能力,即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EC _(4、3、1、5) 活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筛选结果是:22株酵... 据文献调查,搜集了国内可能相关的30株酵母,进行生物转化反式-肉桂酸(t-Ca) 生产L-苯丙氨酸 (L-Phe) 的微生物筛选研究,并对部分菌株生物转化能力,即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EC _(4、3、1、5) 活性水平进行了初步评估。筛选结果是:22株酵母具有转化 t-Ca 生成 L-Phe 的能力,转化率在2—67%范围。选出7株酵母研究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和PAL活性的时间过程关系,PAL 活性范围在 2.3—14.4x10^(-s)u/m g细胞干重。深红酵母 (Rhodotorularubra) AS2.166作为生物转化制备实经菌株,在静止细胞和固定化细胞批式反应条件下,结果获得L-Phe分离产率分别为42.0%,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酵母细胞 生物转化
下载PDF
天然苯甲醛的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鸿雁 纪红兵 王乐夫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9-583,592,共6页
天然苯甲醛是国际紧俏香料之一。综述了天然苯甲醛的几种合成方法:苦杏仁苷碱性水解法,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方法,L-苯丙氨酸微生物法。重点介绍了由我国资源丰富的天然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研究进展,主要有氧化法、碱性水解法以及... 天然苯甲醛是国际紧俏香料之一。综述了天然苯甲醛的几种合成方法:苦杏仁苷碱性水解法,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方法,L-苯丙氨酸微生物法。重点介绍了由我国资源丰富的天然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研究进展,主要有氧化法、碱性水解法以及近临界水法等,以期对高效提高天然肉桂油的附加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苯甲醛 苦杏仁苷 天然肉桂油 肉桂醛 l-苯丙氨酸 香料与香精
下载PDF
α-氨基酸在L-苯丙氨酸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上的分离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祝馨怡 蔡迎春 +1 位作者 陈立仁 李永民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5-68,共4页
合成了L-苯丙氨酸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并用于α-氨基酸的直接光学分离。详细考察了流动相pH、金属离子浓度、流速、进样量以及柱温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
关键词 Α-氨基酸 l-苯丙氨酸 手性配体 配体交换色谱 固定相 光学分离
下载PDF
酶法拆分D,L-苯丙氨酸制备D-苯丙氨酸 被引量:12
10
作者 黄冠华 夏仕文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IPA-750)存在下,通过N-苯乙酰-D,L-苯丙氨酸(2)的选择性水解完成了酶法拆分D,L-苯丙氨酸(1)制备D-苯丙氨酸(5)的过程。选择性水解的较适宜反应条件为:22.83g,m(2)∶m(IPA-750)=6∶1,pH7.0,于30℃反应5h,产物为N-... 在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IPA-750)存在下,通过N-苯乙酰-D,L-苯丙氨酸(2)的选择性水解完成了酶法拆分D,L-苯丙氨酸(1)制备D-苯丙氨酸(5)的过程。选择性水解的较适宜反应条件为:22.83g,m(2)∶m(IPA-750)=6∶1,pH7.0,于30℃反应5h,产物为N-苯乙酰-D-苯丙氨酸(4)和L-苯丙氨酸(3,收率63%,光学纯度99%)。4用6mol·L-1盐酸于120℃水解反应8h,经脱盐处理得5,收率67%,光学纯度91%。3在含醋酸酐的醋酸溶液中进行消旋化处理,得到100%消旋的1可继续进行下一轮酶法拆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l-苯丙氨酸 l-苯丙氨酸 D-苯丙氨酸 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酶拆分
下载PDF
草鱼肠道对L-亮氨酸和L-苯丙氨酸的吸收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元土 林仕梅 +2 位作者 罗莉 曾端 别之龙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2-57,共6页
利用离体灌注法研究草鱼肠道对L 亮氨酸和L 苯丙氨酸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 ,草鱼肠道对两种氨基酸的吸收是一种逆浓度、需要转运载体的主动吸收方式。通过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 ,草鱼肠道对L 亮氨酸的吸收率强于L 苯丙氨酸 ,而肠道对L 苯... 利用离体灌注法研究草鱼肠道对L 亮氨酸和L 苯丙氨酸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 ,草鱼肠道对两种氨基酸的吸收是一种逆浓度、需要转运载体的主动吸收方式。通过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 ,草鱼肠道对L 亮氨酸的吸收率强于L 苯丙氨酸 ,而肠道对L 苯丙氨酸的跨壁运输能力强于L 亮氨酸。由氨基酸浓度对吸收率的影响建立的动力学参数为Leu∶Jmax=0 732 μmol/g·min ,Kt=5 1 6 0mmol/L ;Phe∶Jmax=0 2 48μmol/g·min ,Kt=14 2 96mmol/L。上述结果显示出草鱼肠道对不同氨基酸的吸收、运输有特异性。通过对肠道前段、中段前1/ 2、中段后 1/ 2和后段对两种氨基酸吸收量占吸收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Leu :2 3 8%、17 7%、 2 9 4%和 2 9 1% ;Phe:2 4%、 18%、 30 %和 2 8% ,结果发现中端前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肠道 l-亮氨酸 l-苯丙氨酸 吸收
下载PDF
L-苯丙氨酸酶法生产新工艺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顺楷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01年第2期18-19,17,共3页
由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反式-肉桂酸(t-CA)技术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L-Phe)新工艺已经在浙江绍兴亚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200t L-苯丙氨酸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我国成为继美、日、德、韩之后又一个能够大规模工业化... 由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反式-肉桂酸(t-CA)技术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L-Phe)新工艺已经在浙江绍兴亚美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200t L-苯丙氨酸产品的能力。这使得我国成为继美、日、德、韩之后又一个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一重要氨基酸产品并自主开发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文中概述了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的原理和方法、酶源菌种的分离和选育、工艺技术的特点、产品质量规格及在国内食品、医药行业相关部门的应用等。结果表明该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新工艺具有原辅料来源易得、菌种PAL活力高、生产性能较稳定、生产成本低廉、工艺操作方便、产品质量优等特点,已经达到国际上90年代先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 酶法生产 红酵母PlA 反式-肉桂酸 苯丙氨酸解氨酶
原文传递
气浮络合萃取分离富集L-苯丙氨酸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毕鹏禹 董慧茹 +1 位作者 于宏斌 常林 《分析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8-662,共5页
结合溶剂浮选和络合萃取,提出了气浮络合萃取(floatation complexation extraction)的概念,应用该方法实现了对L-苯丙氨酸的分离富集。在试液的pH为11、NaCl浓度为0.20 mol/L、有机相为80%P204的正己烷溶液、通气流速为40 mL/min、通气... 结合溶剂浮选和络合萃取,提出了气浮络合萃取(floatation complexation extraction)的概念,应用该方法实现了对L-苯丙氨酸的分离富集。在试液的pH为11、NaCl浓度为0.20 mol/L、有机相为80%P204的正己烷溶液、通气流速为40 mL/min、通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对水相中L-苯丙氨酸进行气浮络合萃取。在分离富集的基础上,用pH<1的HCl水溶液对L-苯丙氨酸进行反萃取,通过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认了分离产物为L-苯丙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浮络合萃取 溶剂浮选 络合萃取 l-苯丙氨酸
下载PDF
BP人工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三种氨基酸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志有 于洪梅 +2 位作者 李井会 臧娜 王海洋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0-244,共5页
应用人工BP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同时测定了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氮酸.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确定了最佳网络运行参数;比较了三层和四层BP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用预测能力较好的三层BP神经网络同时测定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色... 应用人工BP神经网络紫外分光光度法,不经分离,同时测定了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氮酸.采用均匀实验设计法,确定了最佳网络运行参数;比较了三层和四层BP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用预测能力较好的三层BP神经网络同时测定了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相对平均误差分别为1.09%、3.71%和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人工神经网络 紫外分光光度法 苯丙氮酸 酪氮酸 色氮酸
下载PDF
微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5
作者 荣绍丰 付艳丽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66-270,共5页
β-苯乙醇是具有玫瑰风味的芳香醇,玫瑰芬芳的广泛需求使得β-苯乙醇成为香料和化妆品中使用最多的香味成份。利用微生物生产β-苯乙醇的原理即为利用酶或微生物将前体物L-苯丙氨酸转化为β-苯乙醇。概述了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的方... β-苯乙醇是具有玫瑰风味的芳香醇,玫瑰芬芳的广泛需求使得β-苯乙醇成为香料和化妆品中使用最多的香味成份。利用微生物生产β-苯乙醇的原理即为利用酶或微生物将前体物L-苯丙氨酸转化为β-苯乙醇。概述了生物转化法生产β-苯乙醇的方法,介绍了β-苯乙醇合成的代谢途径、转化的微生物种类、β-苯乙醇对酵母细胞毒性和发酵液中β-苯乙醇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苯乙醇 微生物 l-苯丙氨酸
下载PDF
两相体系生物转化L-苯丙氨酸生成2-苯乙醇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陆军 张伟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7-420,共4页
研究了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酵母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L-phe)生成2-苯乙醇(PEA)的过程。菌种选择表明酿酒酵母CICIM Y0086(T)的转化能力要高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AS.2.1440,有机溶剂的选择表明,在实验使用的4种有机溶剂中,油酸为该反应... 研究了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酵母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L-phe)生成2-苯乙醇(PEA)的过程。菌种选择表明酿酒酵母CICIM Y0086(T)的转化能力要高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AS.2.1440,有机溶剂的选择表明,在实验使用的4种有机溶剂中,油酸为该反应最适有机溶剂。当初始底物浓度为6 g/L、水和油酸的相体积比为1∶1、反应温度30℃和pH值4.0、装液量20 mL/250 mL的条件下,转化48 h,产物浓度达到3.0 g/L,比单水相提高了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乙醇 l-苯丙氨酸 两相体系 生物转化 酵母
下载PDF
由肉桂酸生物合成L-苯丙氨酸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清彪 何炳林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9-56,共8页
本文评述了L-苯丙氮酸的各种合成路线、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工业化情况,重点讨论了由肉桂酸和氨生物合成L-苯丙氨酸的路线,提出了在国内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肉桂酸 生物合成
下载PDF
荧光法测定羟基自由基及中草药抗氧化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崔平 《德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0-42,共3页
L-苯丙氨酸本身具有较弱的荧光,在羟基自由基的作用下能产生较强的荧光,其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是277 nm和306 nm.很多中草药提取物可以清除溶液中的羟基自由基,从而使溶液的荧光增强程度降低.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中草药抗氧化性的方... L-苯丙氨酸本身具有较弱的荧光,在羟基自由基的作用下能产生较强的荧光,其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是277 nm和306 nm.很多中草药提取物可以清除溶液中的羟基自由基,从而使溶液的荧光增强程度降低.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中草药抗氧化性的方法.研究了L-苯丙氨酸-Fe2+-H2O2体系产生羟基自由基的最佳条件,并测试了赤芍、钩藤、姜黄、炒蒺藜四种中草药水提物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苯丙氨酸 羟基自由基 荧光法 中草药
下载PDF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大鼠心肌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曼丽 钱舒乐 +3 位作者 胡伊蕾 马至言 高翎薇 简维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68-975,共8页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讨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心血瘀阻证组12只。心血瘀阻证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维生素D3灌胃、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制备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观察两组...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探讨冠心病(CHD)心血瘀阻证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和心血瘀阻证组12只。心血瘀阻证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维生素D3灌胃、异丙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制备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观察两组大鼠心脏组织病理学以及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对大鼠心肌组织进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并进行相关代谢通路的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用于冠心病心血瘀阻证诊断的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正常组大鼠心肌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线粒体排列规则,结构完整;心血瘀阻证组大鼠心肌细胞肥大水肿,肌纤维肿胀,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线粒体大小不一,数量减少,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已溶解破裂,膜结构消失。两组大鼠的内源性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得到19种组间差异代谢物。与正常组比较,心血瘀阻证组中磷酸三苯酯、肌苷、TrHA、牛磺酸、泛酸、丙基硫氧嘧啶表达水平上调;LysoPC[18∶2(9Z,12Z)]、PE[18∶1(9Z)/0∶0]、PE[0∶0/18∶2(9Z,12Z)]、PC[18∶2(2E,4E)/0∶0]、PC[18∶2(9Z,12Z)/0∶0]、PC[18∶1(9Z)/0∶0]、PG(16∶0/0∶0)[U]、L-异亮氨酸、2-羟基肉桂酸、DG[15∶1(9Z)/18∶1(9Z)/0∶0][iso2]、黄嘌呤、甲胺、L-苯丙氨酸表达水平下调。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等多条代谢通路。ROC评价结果显示,L-苯丙氨酸、L-异亮氨酸、牛磺酸这3种差异代谢物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大鼠心肌代谢产物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和嘌呤代谢等多个层面,其中L-苯丙氨酸、L-异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血瘀阻证 代谢组学 心肌组织 l-苯丙氨酸 l-异亮氨酸 牛磺酸
原文传递
我国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的十年研发历程及产业化前景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顺楷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04年第13期1-2,8,共3页
L 苯丙氨酸 (L Phe)是医药输液制品和食品添加剂APM (健康糖 )的必需成分 ,全球每年需求量为 3万t,主要由美国孟山都公司、日本味之素公司、韩国大象公司、德国迪高萨公司等几家大公司生产 ,我国 1998年以前所需要的L Phe全部依靠进口... L 苯丙氨酸 (L Phe)是医药输液制品和食品添加剂APM (健康糖 )的必需成分 ,全球每年需求量为 3万t,主要由美国孟山都公司、日本味之素公司、韩国大象公司、德国迪高萨公司等几家大公司生产 ,我国 1998年以前所需要的L Phe全部依靠进口。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于 1991年成功开发了红酵母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肉桂酸技术途径生产L Phe,并于 1998年与企业合作建成了一套 10 0t/a生产装置 ,使得我国成为继美、日、德、韩之后又一个能够工业化生产这一重要氨基酸产品并自主开发这一高新技术的国家。目前 ,我国L Phe的实际产量只有 5 0 0~ 6 0 0t/a ,进口量达 70 0t/a ,因此 ,未来L Phe发展前景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法 l-苯丙氨酸 产业化 红酵母PAl/肉桂酸技术 阿斯巴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