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5,共4页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编译者主体性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闵福德与刘绍铭中西合作的选集则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典籍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刘绍铭
原文传递
译作的“边缘”——从副文本解读白之英译《牡丹亭》 被引量:7
2
作者 于洋欢 董雁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7-138,151,共13页
对译作副文本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使研究者观察译者的策略选择,亦可使研究者认清翻译的本质。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区分了翻译研究语境中的两类副文本——"意图式副文本"和"语境式副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与作用,并以此... 对译作副文本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使研究者观察译者的策略选择,亦可使研究者认清翻译的本质。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区分了翻译研究语境中的两类副文本——"意图式副文本"和"语境式副文本",分别阐释其内涵与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白之《牡丹亭》的两部英译本(1980年版本和2002年版本)。通过对比发现,2002年版本中的副文本更有利于促进译作在目的语中的接受和流通。可以说,本研究是对副文本视域下翻译研究所做的一次有益探索,以期破解此领域当前研究路径僵化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典籍英译有所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图式副文本 语境式副文本 英译《牡丹亭》 白之
原文传递
汉学家白之英译《牡丹亭》戏剧翻译规范探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征军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2-66,74,共6页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 本文以汉学家白之英译的《牡丹亭》选译本和全译本为对象,从期待规范和选择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白之《牡丹亭》英译过程中所体现的戏剧翻译规范。研究表明:白之英译《牡丹亭》是服务于英美文化系统专业读者需求的;其翻译的内容是因时而为;在英译唱词、诗文的过程中,他追求的是节律对应;在对待中国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他采取的是充分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规范对于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戏剧翻译规范
下载PDF
白之的中国诗歌译介研究
4
作者 魏远东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72-82,共11页
白之在美国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白之的中国诗歌译介,作为其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应有关注。本文以白之的《中国文学选集》为中心,系统分析白之的诗歌... 白之在美国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白之的中国诗歌译介,作为其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未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应有关注。本文以白之的《中国文学选集》为中心,系统分析白之的诗歌观和诗歌翻译特点,研究后发现:白之认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与文体特点;白之的古诗译介侧重展现诗人苦闷无奈的心境,并试图在译文中传达原诗的视听效果;新诗译介则侧重展现诗歌的韵律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之 诗歌观 翻译特点
下载PDF
《牡丹亭》白之译本生产过程的社会学考释
5
作者 于锦涛 杨彩霞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92,共9页
1980年,著名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所译英语世界中第一部《牡丹亭》全译本付梓。白译本字句酌、精益求精,基本成为原剧作在英美文化系统中的象征,历来是翻译研究的热点。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关照下不难发现:... 1980年,著名汉学家西利尔·白之所译英语世界中第一部《牡丹亭》全译本付梓。白译本字句酌、精益求精,基本成为原剧作在英美文化系统中的象征,历来是翻译研究的热点。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与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关照下不难发现:宏观层面,后《国防教育法》时代的美国汉学场域促进了白之对《牡丹亭》的翻译;中观层面,译者在社会场域中厚积的文化、社会、经济与象征资本为《牡丹亭》译本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译者在人类与非人类等多元行动者的共同作用之下确定了译本合理的应然状态;微观层面,译者的个人惯习确保了精准的原文研读和高质量的译文产出。正是上述三重因素合力促成了《牡丹亭》白之译本在海外的顺利生产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白之 翻译生产过程 社会学视角
原文传递
异域之眼与链接世界:汉学家白之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6
作者 李震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5,192,共11页
就中国文学外译而言,汉学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牡丹亭》首部英文全译本的译者、英语世界首部综合性中国文学作品选集的编译者,白之在西方有着辐射性影响。白之编译文学选集,系统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全景和特写;翻译古典戏曲,再现了... 就中国文学外译而言,汉学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牡丹亭》首部英文全译本的译者、英语世界首部综合性中国文学作品选集的编译者,白之在西方有着辐射性影响。白之编译文学选集,系统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全景和特写;翻译古典戏曲,再现了明清传奇的诗学效果与音乐式节奏;品评中国文学,在比较中发现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白之的“异域之眼”,顺利地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通。考察这样一位典型汉学家的英译活动,有利于寻绎当代西方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学的独特路径,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推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之 中国文学 英译 文学选集 比较视野
原文传递
花开两处自芬芳——《牡丹亭》两个译本双关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琳琳 肖凌鹤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34-38,共5页
《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抗鼎之作,在英语国家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中国戏曲典籍。其中使用的大量双关语成为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牡丹亭》两个主要译本汪榕培、白之译本对双关语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这取决于不同翻译主体对戏曲翻... 《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戏曲抗鼎之作,在英语国家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中国戏曲典籍。其中使用的大量双关语成为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牡丹亭》两个主要译本汪榕培、白之译本对双关语的翻译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这取决于不同翻译主体对戏曲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戏曲文学对外传播中,译者选择、翻译策略、传播途径都对作品的接受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引起译界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双关翻译 汪榕培 白之
下载PDF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白之英译《牡丹亭》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青蓝 《现代英语》 2022年第19期77-80,共4页
作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奠基者,吉迪恩·图里提出了翻译行为规范理论。国际著名的汉学家白之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牡丹亭》,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国外读者面前,体现了他英译中文典籍的高超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鉴赏价值。文章通... 作为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奠基者,吉迪恩·图里提出了翻译行为规范理论。国际著名的汉学家白之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牡丹亭》,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在国外读者面前,体现了他英译中文典籍的高超水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鉴赏价值。文章通过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从三大规范类别对白之英译《牡丹亭》进行探析,揭示规范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译本的影响,并为典籍翻译提供一定的翻译策略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里 翻译规范 白之 《牡丹亭》
原文传递
文化“他者”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戏剧解读——以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对《娇红记》的译研为例
9
作者 余晴 《外国语言文学》 2022年第6期45-51,100,130,共9页
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对明代孟称舜所作《娇红记》的全译本,为该剧作在西方世界的首部英文译本。该译本是白之作为一名文化“他者”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解读,对中国古典戏剧中“为爱而死”主题的发现做出了贡献,也是立足于跨文化交... 美国汉学家西利尔·白之对明代孟称舜所作《娇红记》的全译本,为该剧作在西方世界的首部英文译本。该译本是白之作为一名文化“他者”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解读,对中国古典戏剧中“为爱而死”主题的发现做出了贡献,也是立足于跨文化交流语境对中国古典悲剧译研的重要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他者” 中国古典戏剧 西利尔·白之 《娇红记》
原文传递
王船山诗词英译中“兴观群怨”的再现——以《蝶恋花·铜官戍火》为例
10
作者 曾威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7-31,共5页
"兴观群怨"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是王船山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之在翻译其作品《蝶恋花·铜官戍火》时,完美地呈现了源文本的意象、完整事件、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要素,从而再现了"兴观群怨",保留了... "兴观群怨"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是王船山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之在翻译其作品《蝶恋花·铜官戍火》时,完美地呈现了源文本的意象、完整事件、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等要素,从而再现了"兴观群怨",保留了原词的精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观群怨 王船山 《铜官戍火》 白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