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化寻根思潮的跨世纪演化——透视“新时代运动” 被引量:22
1
作者 叶舒宪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6,共7页
自 2 0世纪 6 0— 70年代以来 ,“新时代运动”经过 30多年的迅猛发展 ,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全世界 ,形成了反叛现代性的文化寻根大潮。其影响所及 ,在学术、思想、宗教、科学、法律、商务、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引发出巨大的冲击... 自 2 0世纪 6 0— 70年代以来 ,“新时代运动”经过 30多年的迅猛发展 ,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全世界 ,形成了反叛现代性的文化寻根大潮。其影响所及 ,在学术、思想、宗教、科学、法律、商务、文学艺术和日常生活等领域都引发出巨大的冲击波。它的前身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具有反文化性质的嬉皮士运动 ,如今已成为对抗物质主义的超越种族和国界而复归东方思想和原始宗教的精神觉醒运动和泛生态运动。它以“灵性”、“治疗”、“整合”等观念为依托 ,试图在传统基督教信仰之外重新找回人类与宇宙自然的精神和谐状态。可以说 ,不了解“新时代运动”及其深远的社会反响 ,就无法真实而全面地了解今日的西方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运动 文化寻根 东方转向 原始主义 生态主义
下载PDF
教学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森 赵鑫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22,共7页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主体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措施和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动态方式和存在状态。教学方式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实践,文化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蕴含了文化制约性和文化匹配性等规律,同时教...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主体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运用的措施和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动态方式和存在状态。教学方式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文化实践,文化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蕴含了文化制约性和文化匹配性等规律,同时教学方式也不断丰富着文化的意蕴。中国教学方式变革与发展的文化趋向是:文化批判——剖析教学方式的文化基础及其独特之处;文化寻根——探寻中国传统教学方式蕴含的精华;文化创生——融合中外古今的教学智慧,生成新的富有生命力、独特性、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文化需求的教学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式 变革 文化批判 文化寻根 文化创生
下载PDF
文化的“返乡“: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咏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1-164,共4页
谭恩美的三部小说皆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并在其中展现出中国移民的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几对母女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疏离排斥、冲突憎恨到相互理解热爱、接受融合的过程,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之间... 谭恩美的三部小说皆以母女关系为线索,并在其中展现出中国移民的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几对母女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从疏离排斥、冲突憎恨到相互理解热爱、接受融合的过程,其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文明之间、东方信仰和西方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母女关系 文化身份 后殖民文学 寻根
下载PDF
寻根·现代化·综合创新:文化武术思想的3种路向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祖辉 戴国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47,共6页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武术思想是在寻根与现代化思想路向不断冲突与反思中,逐步走上一条综合创新之路。寻根武术努力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空间,彰显了武术"传统性"话语;现代化武术是摆脱已经规定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范... 改革开放后的文化武术思想是在寻根与现代化思想路向不断冲突与反思中,逐步走上一条综合创新之路。寻根武术努力塑造了"传统文化"的知识空间,彰显了武术"传统性"话语;现代化武术是摆脱已经规定的传统武术文化研究范式,展示属于"西方"的现代化面目;综合创新武术是全力挣脱中西、古今之分的精神束缚,在"综合创新"中凸显个性,展示"文化武术"的学术研究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武术思想 寻根 现代化 综合创新
下载PDF
京味文学:绝响中换味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一川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6,共4页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的京味文学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峰。王朔标志着京味文学第三代勃然兴起及京味文学被推举到商业热与...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的京味文学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峰。王朔标志着京味文学第三代勃然兴起及京味文学被推举到商业热与美学热的双热巅峰,这时的京味文学无可挽回地以天鹅绝唱般辉煌方式走向终结。作为一种以品味故都流兴为集中标志的现代地域文学现象的京味文学终结了,但京味文学正以其第三代为界碑,在绝响中换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味文学 文化寻根 商业与美学双热 绝响 换味
下载PDF
“国潮”背景下舞蹈创作的文化寻根与审美转化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54,共7页
“国潮”背景下舞蹈创作的核心命题是如何构建当代人眼中的“传统”之象,而文化寻根与审美转化便是完成这一命题的重要环节。文化寻根意味着返回“国”的文化沃土中,以深掘文化核心价值的态度提取“传统”;而审美转化则彰显着“潮”的... “国潮”背景下舞蹈创作的核心命题是如何构建当代人眼中的“传统”之象,而文化寻根与审美转化便是完成这一命题的重要环节。文化寻根意味着返回“国”的文化沃土中,以深掘文化核心价值的态度提取“传统”;而审美转化则彰显着“潮”的流动态势与时代风尚,是以当代审美和现代技术手段重塑“传统”,由此唤起国民对本土文化的情感认同。文章聚焦近年中国舞蹈所呈现的“国潮”风尚,试图阐明“国潮”舞蹈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转化方式,以及获得当代人审美共情的重要原因。同时,文章针对“国潮”趋势下的舞蹈创作做出反思,围绕如何撷取文化资源、如何处理科技手段与内容的关系,以及怎样实现观众群的拓展,进行分析和论述,提出“国潮”舞蹈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积极动向,期望国舞之“潮”能够拥有更强的绵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潮 舞蹈创作 传统文化 文化寻根 审美创化
原文传递
标志设计中民族民间元素的运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周军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8-10,17,共4页
民族民间文化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将之与现代标志设计成功嫁接已有成功范例 ,不失为又一条通向标志设计堂奥的“捷径”。
关键词 文化寻根 具象表现 抽象表现 意向表现 现代标志设计 艺术设计 商标 民族民间元素
下载PDF
《呼兰河传》:遥望故乡的生命绝唱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剑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呼兰河传》所讲述的是一个怀念故乡的凄惨故事。萧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记忆起了呼兰小城的清晰印象,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风俗、每一个人物,都令她挥之不去、倍感亲切。故乡的"扎彩铺",是她精神葬礼的预设场面;故乡&qu... 《呼兰河传》所讲述的是一个怀念故乡的凄惨故事。萧红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记忆起了呼兰小城的清晰印象,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风俗、每一个人物,都令她挥之不去、倍感亲切。故乡的"扎彩铺",是她精神葬礼的预设场面;故乡"鬼节"的祭祀活动,是她魂归故里的招魂仪式;故乡的"后花园",是她来世再生的最后希望。《呼兰河传》已不再是一味地去批判故乡的愚昧落后,而是尽情宣泄着作者想要"回家"的强烈愿望;因此"想家"与"回家"的孤独意识,才是《呼兰河传》的创作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兰河传》 小城记忆 故乡叙事 文化寻根
下载PDF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潮的嬗变——以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
9
作者 马兵 钱敏 《大连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论文将“被追认”的汪曾祺和“被预设”的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两个松动的起点,梳理“寻根宣言”对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援引重构,“文化寻根”先驱形象的塑造如何遮蔽其重拾散文传统的文体意图;以及贾平凹笔记小说《商... 论文将“被追认”的汪曾祺和“被预设”的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两个松动的起点,梳理“寻根宣言”对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援引重构,“文化寻根”先驱形象的塑造如何遮蔽其重拾散文传统的文体意图;以及贾平凹笔记小说《商州初录》在“文体寻根”上的示范意义,《商州初录》到《棋王》《遍地风流》所开启的“文体寻根”之路,却在韩少功、王安忆笔下偏离预设,走向文化批判的道路。在两条开端线索中,借以观照寻根思潮内部的分歧与走向——“文化寻根”与“文体寻根”的反复纠偏,从而揭示笔记小说传统的复归如何与寻根思潮“文体寻根”的内面耦合,启发和诱导寻根文学的发生,深度参与了1980年代寻根思潮嬗变和小说文体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笔记小说 寻根文学 文化寻根 文体寻根
下载PDF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飞翔——评徐兆寿散文集《西行悟道》
10
作者 张亭亭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5-28,共4页
徐兆寿的散文集《西行悟道》,以睿智冷静的笔触,展现了西部大地的历史面貌和传统文化景观,凝聚着其行走西部大地数十年间的哲思与感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飞翔”,散发出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浓烈的忧郁气质。散文集《西行悟道》延续了徐兆... 徐兆寿的散文集《西行悟道》,以睿智冷静的笔触,展现了西部大地的历史面貌和传统文化景观,凝聚着其行走西部大地数十年间的哲思与感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飞翔”,散发出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浓烈的忧郁气质。散文集《西行悟道》延续了徐兆寿一贯的文风特色,忧患意识、理性批判、对现代性的反思贯穿散文集始终,是其散文精神的内在折射,亦是其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兆寿 知识分子写作 理性批判 文化寻根
下载PDF
试论乡土建筑作为文化寻根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新磊 高贺胜 +1 位作者 陈跃 张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8-63,88,共7页
持续高烧的"文化寻根"不是"寻根文学"所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全球化促使"文化寻根"正视家谱学尤其姓氏学,只有走进真正的乡土建筑中才能寻见"文化"之"根"。以祠堂(含牌坊)、庙观、戏... 持续高烧的"文化寻根"不是"寻根文学"所膜拜的西方现代主义,全球化促使"文化寻根"正视家谱学尤其姓氏学,只有走进真正的乡土建筑中才能寻见"文化"之"根"。以祠堂(含牌坊)、庙观、戏台为代表的乡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意识"物"的凝固,印证着宗族、宗法、忠孝节义、仁义礼智等儒家道统,是根深蒂固的祖先崇拜之有形外化。乡土建筑存留家谱,镌刻姓氏,因"土"而"乡",最具中国性与中国质,破浪于国际传播之潮头。文化寻根必须摈弃"他者"的旁观视点,唤醒文化自觉,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建构国家文化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全球化 乡土建筑 家谱学 姓氏学 祠堂 牌坊 祖先崇拜 他者 文化自觉
下载PDF
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意识——《日用家当》解读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建平 李秀琴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56-59,共4页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这种困惑与迷茫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承载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与重新建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丝.沃克 非裔美国人 文化遗产意识 文化寻根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白鹿原、《白鹿原》与儒家文化和关学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星 Zhu Yuan 《孔学堂》 2016年第3期16-26,共11页
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包含白鹿意象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白鹿原》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其核心价值... 白鹿原的文化意蕴包含白鹿意象以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传统、习俗、心理、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白鹿原》建构在白鹿原的地理坐标上,历史与现实、真实与想象、思想与情感等等交织融汇,为当代中国人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其核心价值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为'做人'二字。《白鹿原》中以牛兆濂为原型塑造的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的精神象征,白嘉轩是儒家文化的实践者,同时作品展现了关学的人格魅力,是关学思想的活标本。《白鹿原》是文化反思与传统文化回归思潮影响下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试图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确立价值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白鹿原》 儒家文化 关学 寻根文学
下载PDF
简论“文化寻根”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雪丽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46-51,共6页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文化认同 民族身份 族群记忆
下载PDF
葛水平散文集《河水带走两岸》的文化寻根指向及现代性反思
15
作者 高文丹 《吕梁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3-28,共6页
作为葛水平散文创作集大成的作品,《河水带走两岸》记述了沁河两岸人事与物态风俗的变迁,直言是人类不当行为及索取的贪欲造成了沁河今日的衰败,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发展经济的名义,以消耗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化为代表的所谓城市文明... 作为葛水平散文创作集大成的作品,《河水带走两岸》记述了沁河两岸人事与物态风俗的变迁,直言是人类不当行为及索取的贪欲造成了沁河今日的衰败,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发展经济的名义,以消耗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化为代表的所谓城市文明,并且呼应了反思现代性的社会思潮。她以“走沁河”的方式,来重新发现那正在被现代性的潮水湮没的沁河民间的美,寻找自己的精神根基;以对沁河历史、文化、生态及民情的深刻体验,表达了对母亲河沁河的热爱与敬畏,对沁河两岸民间文化的高度认同及文化寻根的诉求。作者呼唤文明的多样化,主张在物质主义的使用价值之外培育我们面对自然时的一种尊重和敬畏的眼光,以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的弊病予以纠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水带走两岸》 沁河民间文化 文化寻根 现代性反思
下载PDF
改编的精英化转向与电影精英意识建构——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忠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18-125,共8页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改编。改编电影中,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的银幕展示,标示着精英群体再次走向时代前台;对爱情与青春题材的改编,彰显着这时期人性复归思潮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寻根"和"文化重建"语境下的改编电影,则成为这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寻找与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影像表达。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英化意识,不仅深远影响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继续发挥着精神余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文化语境 文学改编电影 人性复归 文化寻根 文化重建
下载PDF
文化寻根与生命存在的哲学思索——郭文斌乡土小说论
17
作者 王晓晨 李张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现代化与商品经济侵蚀着乡土社会的地理版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乡土小说面临着思想与审美的双重困境,如何整合“乡土经验”,使乡土小说重现辉煌?郭文斌以独有的感性深入传统与民俗文化之中,从乡...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型,现代化与商品经济侵蚀着乡土社会的地理版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乡土小说面临着思想与审美的双重困境,如何整合“乡土经验”,使乡土小说重现辉煌?郭文斌以独有的感性深入传统与民俗文化之中,从乡土民俗深入到民族文化心理与生命意识的探寻;在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之间寻求和谐;他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现代重塑,建构了新的精神谱系:“农历精神”与“安详哲学”,探索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思索,他的乡土小说对于当代乡土文学在思想深度的开掘和审美疆域的拓展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生命思索 郭文斌 乡土小说
下载PDF
浅谈《棋王》中的游侠精神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蕾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1-73,共3页
阿城的小说《棋王》蕴含的文化意蕴不仅仅表现在儒道互渗的统一体中,同时在潜层次上还表现为一种世俗文化中游侠的精神,一种与传统道德规范相冲突的精神,一种与寻根文学相联系的精神。
关键词 《棋王》 游侠精神 世俗文化 寻根文学
下载PDF
“流放”与“寻根”——《英国病人》中阿尔马希文化身份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杜艳 栗原帅晓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6期36-37,共2页
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 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理论 文化身份 流放 寻根
下载PDF
试论“文化寻根”与“知青”作家的身份建构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雪丽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43-48,共6页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 "知青"作家经由"文化寻根",远离了"政治反思"的主流话语,走向乡村和民间,重获对历史和现实言说的权力,从而建构了自我身份的合法性。但是,个人的乡土"记忆"在提供给"寻根派"写作资源的同时,也使他们距离真实的历史渐行渐远。不管他们是以温情的目光重建自我的"历史"记忆,还是以精英姿态彰显自我的"启蒙"情怀,这种剥离了"个体"的真实历史境遇和拒绝历史承担的群体式身份认同,也构成了对"自我"和"群体"真实"身份"的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寻根 知青记忆 身份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